第一章 李公子

南陽是唐王就藩的封地,自東漢光武中興以來,就被稱爲帝鄉名郡,算是河南省內較爲富裕的一塊地方了。而且南陽盆地在羣山拱衛之中,北阻秦嶺,隔絕了從北方而來的寒冷空氣;南限巴山,阻擋了南方的炎熱與潮溼。

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使得南陽一帶有幸避免於崇禎十三年河南省的驚人天災。這一年河南地區的氣候惡劣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而且除了連續幾個月的乾旱和蝗災以外,楊嗣昌主導的加派剿餉、練餉,在天災之上,又增添了人禍。

河南除了南陽府一地外,幾乎都是顆粒無收,中產以下的平民又爲了躲避朝廷的攤派,紛紛將土地拋荒逃亡,使得河南省的農業生產徹底停滯。

這種種情況疊加起來,最終就令明朝的腹心之地,淪爲了一片人間地獄。

“如今中原大地,流亡滿道,骴骼盈野。我前幾日過洛水時,親眼目睹到永寧縣附近,一村上下數百人,一起投水自溺。天下殘局,實不忍言!”

在南陽府城的一間小茶肆裡,陳可新剛剛入座,只喝了一口粗碎茶葉泡成的湯水,就忍不住痛心疾首,說起了自己在來南陽路途上種種的所見見聞。他頭戴一頂青色折角巾,身穿麻布圓領袍,儀表堂堂,顧盼有神,一看便知是個腹裡有貨的讀書人。

茶肆內各色人等混雜,有不少散兵遊勇和賭痞在這一帶鬼混。陳可新的友人用眼角向他暗示,官兵也在喝茶,示意他不要亂說話。

不過茶桌上的另外一人,他和陳可新類似,有功名在身,雖然不及陳可新的舉人,但他作爲南陽諸生,倒也不懼怕等閒的官兵。

秀才搖頭晃腦、引經據典譏諷省內的藩王,他一開口便直指當今天子的親叔父福藩,講道:“咱們河南遭此大災,一面是天災所致,可另一面也實在是因爲親藩過多啊,否則何至於演出全村泥門投水的慘劇來?我們河南一省,也不比其他省份富裕到哪裡,卻有七親藩就封於此。特別是洛陽的福藩,神廟當年被鄭貴妃所蠱惑,幾乎要立福王爲太子,若非滿朝正人君子的反對,就要釀成大禍了!可惜福藩不能爲太子,卻來禍害我們河南人了。”

秀才的話實在說得太過露骨,以至於陳可新和他的同伴都將秀才嘴巴捂住,不讓他再胡說八道了。秀才講的福王之事,是萬曆年間的一樁公案:福王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的寵姬鄭貴妃所生。子以母貴,朱常洵自然受到神宗的特別偏愛。在萬曆後期圍繞着立太子的一場激烈鬥爭中,朱翊鈞拗不過朝野輿論,被迫同意立皇長子朱常洛爲太子。

立愛子朱常洵的初衷既不能實現,他和鄭貴妃就多方在經濟上給福王以優遇,不僅大量賜給宮中積累的財物,而且對於福王請乞的莊田、行鹽、商稅等也無不“朝報而夕可”。朱常洵就藩洛陽,同明初以來分封的諸王相比在時間上雖然要短得多,但擁有的財物卻是“富甲天下”。

陳可新是湖北夷陵人,而非河南人,他對河南被分封了七個藩王的情況不是很熟悉。將秀才嘴巴捂住後,陳可新便又忍不住好奇心,向茶桌另一側的同伴問道:“年兄,親藩系天潢貴胄,都到這種境地了,藩王們還會巧取豪奪、壓榨民力嗎?”

那人苦笑一聲後,壓低聲音回答說:“溫故,你有所不知。除了咱們南陽的老唐王以外,河南親藩大多豪奢糜費。就算是開封的周王號稱賢王,其實也在利用這場古來罕見的天災,用軌寄、投效等辦法,兼併中州田地。”

溫故是陳可新的表字,所謂溫故而知新。他本是夷陵的舉人,在夷陵州城靠着自家財力和他個人的威望組織了一支民團隊伍,上城幫助官軍守衛。可由於闖軍奇襲夷陵,猝不及防之下,陳可新身陷賊巢,不得不暫時隱姓埋名,藏在友人家中。

後來沅兵復攻夷陵,陳可新組織的民團被闖軍所徵用,搬運木材——就是這一點壞了事情。楊嗣昌指揮秦軍和左鎮收復夷陵以後,左良玉便藉口陳可新幫助闖軍組織民團抵抗官軍,將陳家資財全部抄沒,念及他有舉人功名在身,纔沒有將陳可新治罪。

陳可新家產俱盡,又因涉嫌通賊被關了三個多月。直到最近他在河南爲官的一些同年幫手,纔將他救了出來。但陳可新在湖廣是再不能混下去了,只好北上中原,來投奔自己同年科考的老朋友,順便找份工作來做,至少要能夠養家餬口。

“溫故,你不知道,河南流行一句話,叫做‘中州芳草王孫路,盡入朱門帝子家’。”那個膽大包天的秀才借喝茶的機會,又開始胡亂說話,“河南的七親藩,以福王爲首,都在矇蔽天子。若我有機會和溫故你一樣考到舉人,去京城參加會試,那我一定要將這些情況統統稟報於聖天子,好令燕京派下欽差大臣,清靖中原!”

“我路過洛陽時,見過福王府花園的一角,確實是富麗堂皇,讓人有目不暇接之感。當時洛陽正逢饑荒,宮牆之外淒涼愁慘,無異鄷都地獄;宮牆之內,卻是紙醉金迷,說不盡的豪奢糜費。朝廷不懂得用人,河南官員都不能約束福王,也實在令人氣憤。”

陳可新自認爲他的慘淡境遇,主要原因在於倒黴地撞上了闖軍攻城,因此對於闖營最爲仇恨。但由於他的家產是被左良玉所直接抄沒,因此在敵視闖軍之餘,陳可新不免對朝廷和官軍的評價也降低了很多。

自他進入河南省界以後,耳濡目染的都是一片愁雲慘霧、易子而食的可怕畫面,更讓他增添了對當朝官員的鄙夷和蔑視。只是南陽府的境況卻和河南其他地方不同,不僅道路上流民與餓殍較少,而且南陽府城內至今還是一副太平光景的樣子。

陳可新不禁疑惑道:“只是南陽府爲什麼這樣太平呢?兩位年兄,不知道南陽的父母官是何人,竟有這樣定海神針、擎天一柱般的能力。能夠定亂於滄荒之中,實是稀世之名臣呀。”

“呵呵,溫故兄,你有所不知,本府的父母官爲官碌碌,實在沒什麼好提的。”秀才輕蔑的笑了兩聲,他看到陳可新一臉疑惑的表情後,才解釋說,“南陽府能有今天這樣的太平光景,第一靠的是分封在南陽的老唐王,是國朝宗室裡罕有的人物。崇禎九年時,東虜入塞連克寶坻,直逼北京,京師戒嚴。老唐王顧“藩王不掌兵”的國規,招兵買馬,自率護軍千人從南陽北上勤王。”

另一人在旁爲秀才補充道:“老唐王因干犯國規,被聖天子廢爲庶人,圈禁鳳陽高牆,但亦可見老唐王與其他親藩有決然不同之處。唐王兄弟都是儒雅隨和之人,唐藩因此很少巧取豪奪田地,也不利用宗室特權經營鹽、鐵、百貨,南陽府受惠於此,民力有所保存。”

“原來如此,這樣看來,唐王雖然不像開封周王那樣有偌大的賢王名聲,卻有真正的賢王之實。不過年兄說唐王是第一點,那第二點又是什麼呢?”

秀才和陳可新另外一位同年,兩人相顧而笑。秀才露出極爲神秘的笑容,他湊到陳可新的耳朵邊上,低聲說道:“溫故兄,你知道李公子嗎?”

“李公子?我到河南的一路上,倒確實聽過一些關於李公子的故事。有不少愚民傳說,說熊耳山中有一位豪俠叫做李公子,據說他每到一地,就會給貧人分銀二兩,因此很有一些人被這謠言所蠱惑……且慢,年兄的意思,是說李公子確有其人嗎?”

秀才呵呵笑了兩聲後,說道:“其實南陽府能夠保有今天的太平光景,第二點就是因爲李公子這位豪俠。他在熊耳山和伏牛山中,收伏山寨土寇,又教饑民和流民入山耕種,使得南陽一府的災情多少受到控制,至於演成洛陽附近的那般慘狀。”

“中州果真人傑地靈,草莽之中,竟有這等豪傑!只是朝廷爲何不給李公子授官,任用這等豪傑,治理流民之患呢?”

“溫故兄,你有所不知。”秀才又喝了一口茶說,“這位李公子乃是杞縣人士,他的父親就是名列閹黨逆案中的尚書李精白。”

陳可新聽到這裡,不免驚呼道:“李公子原是高門世家子,那就毫不奇怪他有這般過人的本領了。卻不知道,李公子既然是尚書之後,爲何會投身草莽綠林之中呢?”

“事情是這樣的,李公子本是杞縣舉人,他見杞縣大旱,就勸縣令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可杞縣縣令,卻說李公子私散家財賑濟百姓,是要收買民心,圖謀不軌,便將李公子捉拿下獄。百姓不服,羣起殺縣令,將李公子劫出牢獄——只是經此一着,李公子身犯國法,也就只能奔入山林之中了。”

“朝廷果真不會用人!”陳可新憤恨地大拍桌子,他對李公子的傳奇經歷既憧憬嚮往又惋惜同情,他爲這樣一位才幹高絕的世家貴胄,卻流落民間,感到十分不值。

“我就奇怪,那些流民土寇大多目不識丁,天性殘忍,怎麼可能涌現出像李公子這般高潔的人物呢?原來李公子竟是尚書之後、世家貴胄,只可惜朝廷任用了一般奸臣,使得黃鐘譭棄、瓦釜雷鳴啊。”

陳可新最後又好奇問道:“坊間都只說李公子,卻不知道二位年兄,知不知道李公子姓甚名誰?”

秀才撫須含笑,自信滿滿地回答說:“這件事你問別人恐怕得不到答案,但恰好老弟我最關心這位李公子的消息。我近來才從饑民中探聽到,李公子姓李,單名一個巖字,表字來亨,在流民中還被稱爲‘乳虎’。”

第十八章 強攻屏風寨(四)【求收藏和推薦!】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四十四章 義送袁時中第六十三章 帝國特惠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四十六章 繡衣使者出奇算第一百零一章 誰是泥菩薩呢第一百五十二章 紫薇在宮第一百二十三章 奔楚(十三)【三更】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一百三十一章 雁門關小人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五章 礦徒軍第一百三十章 毀滅滿洲人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四十二章 幼辭第五十二章 陝西遭了二茬罪第五十九章 亡國之道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八十六章 爲什麼跟着大順走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二十八章 攻城大營第六十三章 情報流纔是戰場的本質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六十章 兵發中原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七十六章 掃除絕域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六十一章 不見洛陽花(四)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一百零一章 陳永福增援上來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三十九章 爆頭騎士鰲拜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時泰的光榮第十八章 祝捷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四十一章 血濺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九十五章 前營的黑色大纛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一百二十一章 秦人不暇自哀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二十二章 牛金星第一百二十章 鐵鞭孫守法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四十三章 和平將軍陳永福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七章 鳥銃隊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二十三章 楚闖雷霆第八十六章 左良玉,斬立決第六十九章 大明的姜維第七十一章 郝搖旗的三堵牆第六章 營田使第一百一十章 超過清廷的大順諸將第二十九章 朝鮮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六十九章 北來之煙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五十一章 義王的實力第七章 順兵第八十八章 龐存回鄉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二十七章 血戰無名山(中)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一百三十章 蟲豸搞政治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營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