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碎葉風雲(三)

萬里赴戎機,

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

寒光照鐵衣。

一支千餘人的唐軍騎兵隊在碎葉以的崇山峻嶺中奔馳,這是千里奔襲阿史不來城的唐軍,他們繞過碎葉河谷的商道,從北面的戈壁灘直插千泉山的莽莽羣山,晝伏夜行,足足走了六天,這一天深夜,唐軍終於抵達了距阿史不來城約五十里外的一座山谷之中。

山谷長達十餘里,是一條廢棄的商道,沿途偶然還能看見一些年代久遠的棄物,山谷四周都是裸露的山岩,光禿禿地沒有一片綠色,黑黝黝的巨大山影投射在地上,形狀彷彿一個巍然屹立的巨怪。

夜風很涼,唐軍都靠着巖壁休息,抓緊時間閉目小睡,施洋卻睡不着,他不停地站起來聆聽前方的動靜,他派出的探子應該回來了,怎麼到現在還沒有消息?

施洋便是這次行動的實際指揮者,他以機敏的反應、雷厲風行的作風和殘酷的手段贏得了李天辰的信任,在數十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接受了這次艱難而充滿挑戰的任務:奪取阿史不來城並要守住它,使之成爲與碎葉呼應的另一個進攻支點。

這時,一名長着厚厚嘴脣的年輕將領走到施洋身邊坐下,笑着把手中的水壺遞了上去,“施校尉,休息一下吧!”

他叫做賴金麟,也是一名校尉,二十餘歲,但從軍已經六年了。五年前曾參加過安西之戰,他少年時曾多次去過阿史不來城,頗熟悉路程,所以這次奔襲阿史不來城他擔任副將一職,施洋知道着急也沒有用,便微微點頭,接過水壺與他並肩坐了下來。

賴金麟見他喝了幾口水,便笑着問他道:“施校尉是哪裡人?家裡父母還好嗎?”

“我是河東人,父母在中原之亂中去世了。*****只有我和妹妹相依爲命。”說到這裡,施洋忽然想起了妹妹百靈。也不知她在養母身邊過得可好?想不想自己。

當年平平想收百靈爲養女,施洋開始堅決不答應,是裴瑩說了很久,他後來考慮到自己要去從軍。妹妹將會無人照顧,才勉強答應了,他忽然想起妹妹孤零零的身影,不知不覺竟發了呆。

“施校尉!施校尉!”賴金麟連着叫他幾聲,施洋這纔回過神來,他抱歉地笑了笑,便也問道:“聽說賴校尉少年時曾多次來過阿史不來城,這是爲何?”

“我父親曾經替一支波斯商隊做事,母親早亡。我無人照顧,父親便將我帶在身旁。當時走的是北線,阿史不來城是商隊重要的補給站,每次都要在那裡停留。”賴金麟指了指這條峽谷又道:“這條路原本很是繁忙,是通往回紇的近路,但自從唐軍佔領碎葉後,商人們便不再往這裡走,而是順着真珠河去碎葉中轉,並尋找貿易的機會,這條路和阿史不來城一樣也漸漸被商人們遺忘了。”

“阿史不來城是什麼樣子?”施洋又問道。

“阿史不來城最早只是一個小鎮,後來被唐軍發現它地重要性。便在那裡修了城牆。其實是一座堅固的城堡,背靠百丈懸崖。扼住了千泉山唯一一條可以通過輜重車輛的峽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容三千人駐軍,裡面住有三百餘戶突厥人。”

施洋點了點頭,他慢慢靠向石壁,將腿長長的伸直,疲憊地打了一個呵欠,賴金麟見了便笑道:“施校尉不如睡一會兒,有情況我再叫你。”

“不了,我也睡不着,斥候也該回來了。”施洋說罷,他心中若有所感,便趴在地上凝神聆聽遠方的動靜,忽然,他站起身,跳上一塊大石,仔細地眺望了片刻,立刻回頭低喊道:“大家注意,前方有動靜。=”

唐軍們紛紛站起來,弩箭上弦、橫刀出鞘,緊張地注視着前方的動靜,片刻,戰馬的聲音越來越清晰,兩條黑影遠遠駛近,是去阿史不來城探查情況的士兵回來了。

這時,山頂上傳來幾聲夜梟的叫聲,這是放哨士兵傳來消息,周圍沒有異常情況,士兵們這才鬆口氣,又紛紛回到原地坐下。

兩名斥候都是碎葉地突騎施人,扮成商人模樣前去阿史不來城打探情況,他們翻身下馬,跑到施洋身邊,半跪行一軍禮道:“稟報校尉,我們已得到阿史不來城的初步情報,阿史不來城和西面地俱蘭城在半個月前皆調兵南下拔汗那,現城中約有守軍六百餘人,少部分是大食人,絕大部分都是當地突厥人,但城池易守難攻,守衛嚴密,城門也是用生鐵澆鑄,高高修在一條狹窄的石階上,無法使用撞木,唯一的辦法是裝扮成商人過城,伺機奪取城門。”

旁邊賴金麟也接口道:“他們說得不錯,阿史不來城是一座雄堡,依山勢而建,若沒有大型攻城器,極難奪取,我也建議用智取。”

裝扮成商人奪城是他們事先計劃之一,他們爲此人人都帶了突騎施人的裝束,沒有駱駝,可以用馬匹來冒充運貨,短途商人就常用地馬來馱貨物,雖然他還帶了二十幾箱火藥,但臨走前李將軍再三叮囑過,不到迫不得已就不要使用火藥。

施洋沉思了片刻,便緩緩點頭道:“好吧!我們就用喬扮成突騎施商隊,智取阿史不來城。”

阿史不來城位於千泉山(今天吉爾吉斯山)的西南,扼守住了著名的千泉古道西出口,雖然千泉山也有不少過山道,但大多地勢崎嶇,或翻山而過,或是亂石嶙峋的河道,真正能運送大型輜重隊伍穿山而過的平坦路。只有千泉古道,所以阿史不來城也是商隊的必經之路。

但這幾年從這裡過境的商隊越來越少了,大多改道走南方地拔汗那去碎葉,幾天才難得看見一支商隊,這使得當地許多已改行做生意的突厥人又不得不重操舊業,放牧爲生。

這天中午,幾個守城地士兵正百無聊賴在城頭上來回踱步,這裡原本有二千六百名守軍,但碎葉最近局勢緊張。撒馬爾罕總督阿古什便將其中的二千軍南調到拔汗那地渴塞城,準備發動碎葉戰役。南方拔汗那的緊張和北方阿史不來城的平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過由於唐軍開始進攻葛邏祿人,阿史不來城的守軍多少也加強了戒備,大鐵門整日緊閉。士兵也分成三班,晝夜不停地在城上巡防。

忽然,幾名士兵跑到城牆邊,打手簾向遠方眺望,他們竟看見一支商隊遠遠而來,約二三百名突騎施商人,牽着五百餘匹馬,馬背上載滿了貨物,這是三天來地第一支大型商隊。幾名士兵又驚又喜,大型商隊過境就意味着有大把稅金入帳。還有他們將在城中補充糧食和水,一名士兵連忙跑下城去稟報,而其他士兵則飛奔跑回家中,通知家人準備搶生意了。

不用說,這支軍隊就是喬裝成商隊的唐軍了,唐軍中有一百餘突騎施人,就由他們走在前面,另外又挑選出兩百名最精壯地唐軍穿上突騎施人的大袍尾隨在後,頭上戴着突騎施人特有的寬檐遮風帽,其餘唐軍則隱藏在三裡外地穀道中。等候着前方地消息。

施洋也在隊伍之中。眼看離城門越來越近,他低聲喝道:“大家把武器藏好。不要露出來!”

這時,城頭之上已經有不少士兵在探頭探腦地觀望,一名軍官在城頭上高聲喊道:“站住!”

隊伍停了下來,一名身材魁梧的突騎施人上前應道:“我們是從阿圖木鎮來,前往石國買賣貨物,請將軍放行。”

上面地大食人看了半晌,沒有看出什麼破綻,便手一揮,命士兵出城檢查,阿史不來城沉重的大鐵門吱吱嘎嘎地拉開了,但只開了一條縫,從門縫裡鑽出三名突厥士兵跑來檢查貨物和驗證文書。

三名士兵從石階上跑下,左右張望一下,尋找領隊的商人,這是他們唯一的發財機會,稅金基本上和他們無緣,只有在檢查貨物的時候敲詐一筆錢,幾名突騎施人已經事先被賴金麟教過,他們暗暗做了一個手勢,表示錢在這裡給,三名突厥士兵喜出望外,一下子混進了突騎施人羣中,在城上看不到的情況下,每人悄悄收了二十枚大食金幣,又裝模做樣地看了看文書和一些所謂的貨物,也就是唐軍脫下洗淨後地皮靴之類。

三人便回頭向城頭高聲喊道:“將軍,一切正常,是從阿圖木鎮來的商人,他們報貨值一萬五千大食金幣。”

一萬五千金幣按大食十稅一地稅率便是一千五百金幣,加上通常的溢價認定,這一筆稅金至少要收入二千金幣,喜得城頭上的大食軍官合不攏嘴,連忙一揮手令道:“開門,放他們進來!”

大門終於轟隆隆地打開了,兩名士兵先回去遞送文書,而另一名士兵則笑着站在一旁,望着商隊進城,漸漸地,他的臉上開始露出了詫異的表情,前面是突騎施人不錯,怎麼後面的人全部都是唐人的臉孔,這是怎麼回事?

隊伍中間的施洋緊緊地盯着他,這時,走在最前面的唐軍離城門還有二十餘步,他眼看這名士兵要斥問了,便立即取出一隻錢囊,向他搖了搖,錢囊裡發出悅耳的金幣碰撞聲,他把錢囊遞給他,士兵一怔,他指了指自己,意思是這錢囊是給他嗎?

施洋笑着點了點頭,擠到他身邊,把錢囊一把塞給了他,那士兵手中一沉,錢囊險些落地,他迷糊地接過錢囊,忽然似想到了什麼,本能地向城頭上望去,就在他轉頭地瞬間,一把鋒利地匕首抵着了他的後腰,“不準出聲,出聲便殺死你!”

突厥士兵嚇得一動也不敢動,他手中捏着錢囊。腳下機械地跟着唐軍一起向前走,施洋一手挽着他地肩膀,臉上笑眯眯的表情,從遠遠看來,他們兩人似乎正很親密地說着什麼。

隊伍慢慢進入了城洞,這是典型地大唐城池構造,城洞又長又深,光線昏黑,待施洋走出城門時。他身旁的突厥士兵已經不見了,他面無表情地將帶血的匕首收了起來。眯起眼打量着城中的情景,他們現在還在甕城之中,前方還有一個城門,四周是筆直的高牆。牆頭上站滿了手拿短矛的大食士兵,唐軍沒有慌張,他們都帶着寬大的帽子,從上面是看不見他們的臉,走進甕城城門,前方已經堵了許多城中的突厥人,他們笑容可掬、熱情似火,是聞訊趕來拉生意地店主。

就在這時,忽然有人大吼一聲。“你們誰是頭?”

只見一名大食軍官從城上衝下,站在臺階上揚着他們的報稅書怒道:“你們是在扯謊。明明有三萬金幣地貨值,卻只報一萬五,你們是想逃稅嗎?”

施洋冷冷一笑,用漢語高聲道:“我就是頭!”

大食軍官一怔,循聲望去,卻猛地大吃一驚,他沒有看到人,卻看到了一具冷冰冰的鋼弩,以及一顆黑點由小變大,霎時便到眼前。一抹寒光乍現。是弩箭!念頭只起了一半,他只覺雙眉間一陣劇痛。眼前一黑便什麼也不知道了。

大食軍官屍體從臺階上摔落下來,一箭貫腦,甚至連慘叫聲也沒有,這就是動手的信號,三百名唐軍一聲吶喊,紛紛扯掉身上的長袍,露出裡面地一身盔甲,他們抽出腰間橫刀,彷彿劈波斬浪一般向兩旁的大食軍殺去,瞬間的變故使大食軍們驚呆了,一連被砍翻十幾人後,他們才反應過來,大聲叫罵着舉刀和唐軍拼鬥,城牆之上也喝罵聲不斷,一百餘支短矛不分敵我地從城上投刺下來,十幾名唐軍和大食軍紛紛被刺中,慘叫聲四起,幾匹戰馬也被短矛刺中,在城中狂奔,一連撞翻了幾個突厥商人。

這時,一支短矛閃電般向施洋刺來,他一個翻滾,短矛擦身而過,直直地插在地上,尾杆顫動不止,施洋大怒,擡手便是一箭,城頭上一名大食士兵中箭落下,拖起長長的慘叫聲。

“大家不要慌,把盾牌和弩箭取出來,攻上城去。”

校尉的話提醒了衆人,衆人轉身從戰馬的袋子中取出圓盾和弩箭,立刻分兵兩路,一路人舉盾衝上城頭,而另一路士兵則向城頭放箭,唐軍弩箭開始發威,十幾個站在城頭外沿向下投擲短矛的大食士兵紛紛中箭跌下城來,進攻城頭兩百名的唐軍壓力頓減,一鼓作氣、衝上城頭,城上近三百名餘大食軍也紛紛衝上來,與唐軍混戰在一起。

這時,遠方埋伏的唐軍已經得到了開戰地消息,在賴金麟的率領下向這邊疾速馳來,黃塵滾滾、蹄聲震天,唐軍地激盪的馬蹄聲驚破了大食人的膽,城頭上的大食士兵拼命搖動滾輪,城門開始緩緩地合攏了。

施洋見形勢危急,他扔掉了鋼弩,接過一把弓,拉弓如滿月,一箭接着一箭,箭矢如流星趕月一般射向關門的大食軍,他一口氣射出了十三箭,箭箭無虛發,十三名大食軍橫屍一地,控制外城門的滾輪前空空蕩蕩,再無一名大食軍。

施洋索性就躲在城垛之後,藉着城垛的掩護施放冷箭,他的箭法堪稱神技,每一箭射出便有一名大食軍慘叫着倒下,當七百餘唐軍的援兵衝進外城門時,他已經將兩壺箭射完,六十名大食軍慘死當場,唐軍氣勢高漲,將大食軍殺得節節敗退,許多人見唐軍的後援已經進城,知道大勢已去,便迅速搖開另一邊地城門,倉惶跑走。

這一戰只用了一個時辰,六百名大食守軍除八十餘人從另一邊逃跑外,其餘全部被唐軍殲滅,阿史不來城正式易手,城頭插上了大唐地龍旗,在強勁的西風中獵獵飛揚,自此,大唐便從北面打開了進攻昭武九國地大門。

大治五年七月,唐軍在妖龍城也發動了最後的進攻,二萬名被圍困近一個月的葛邏祿軍惶惶不可終日,被唐軍一擊而潰,二萬葛邏祿軍或死或降,葉護多圖也死在亂軍之中,唐軍再次佔領了妖龍城,將殘餘的一千餘名粟特人趕出了妖龍城,妖龍城、伊麗城、弓月城三座城池從此正式成爲大唐控制伊麗河流域的三個據點,葛邏祿人的最後一塊土地也被唐軍佔領,這樣就意味着大唐完成了西域戰略的第一步,北庭、安西、碎葉,三地終於連爲一體,同時,隨着阿史不來城落入唐軍之手,唐軍在蔥嶺以西也形成了守中帶攻之勢。

八月,大食人開始了全面部署,以呼羅珊的兩支勁旅爲核心主力,而部署在布哈拉和撒馬爾罕的五萬突厥奴隸軍爲副翼,同時調徵康國、史國、米國、何國、石國等國的近十萬地方軍爲支援,近二十萬大軍開赴拔汗那。

一場聲勢浩大的碎葉戰役即將在九月拉開序幕,但飯前的開胃酒已經端上,八月十六日,一支兩萬人的突厥奴隸軍從怛邏斯開往阿史不來城,他們要奪回這座北方的堅堡要塞。(老高懇求月票支援!)

第109章 真正的較量(下)第211章 終南異士第355章 餘震未消第191章 厲兵秣馬第328章 安西戰略(十八)第88章 長孫家(下)第67章 驚天變第375章 江淮風雲(中)第13章 重返西域第132章 三渡黃河(下)第321章 安西戰略(十一)第351章 時機成熟第382章 困獸猶鬥(上)第64章 使回紇第85章 遇故人第112章 圖窮匕現第59章 兩帝會晤第282章 各逞心機(上)第150章 談判(上)第298章 母子生隙第6章 碎葉築城.第103章 爭奪家主(五)第312章 安西戰略(二)第174章 河西的軍戶第330章 安西戰略(二十)第123章 玄武門之變(上)第61章 楚尚書第157章 崔小芙召見(下)第93章 臨抉擇第58章 放下屠刀第114章 再遇裴瑩第53章 戰朝堂(二)第75章 爭兵權(四)第34章 碎葉風雲(十五)第175章 党項人的商隊第161章 兩日風雲(三)第83章 探家主第363章 絕代佳人第263章 聯姻雙刃劍第284章 各逞心機(下)第229章 厲兵秣馬(二)第193章 各讓一步第24章 碎葉風雲(五)第255章 引而不發第9章 掌財權第293章 巴陵遇刺第322章 安西戰略(十二)第151章 談判(下)第48章 張破天第33章 碎葉風雲(十四)第4章 揮琵琶(下)第118章 崔張結盟第125章 玄武門之變(下)第145章 杜梅之策第11章 查舊帳(下)第300章 葛邏祿人(二)第292章 驛站小事第236章 回紇來使第312章 安西戰略(二)第253章 苦肉之計第214章 枝節橫生第17章 戰略既定第19章 瘋狂的代價.第262章 意外收穫第274章 兩支奇軍(上)第409章 人才輩出第292章 驛站小事第339章 無後爲大第2章 碎葉截銀(下)第22章 碎葉風雲(三)第353章 張府賑災第293章 巴陵遇刺第410章 杜環的提醒第33章 風波起第171章 殺雞儆猴第17章 相親會第64章 使回紇第404章 發現端倪第220章 千里奔襲第7章 林芝堂(下)第60章 罷官職第51章 巴格達之變.第232章 厲兵秣馬(五)第117章 皇后的決定第43章 意外發現.第290章 漕運之爭(中)第85章 遇故人第350章 吐蕃贊普的決定第261章 重建張家(下)第129章 梟雄本色(下)第376章 江淮風雲(三)第22章 離別日第347章 渤海求助(下)第42章 拉希德的煩惱第134章 謀取河西(中)第10 章 大年初一第2章 揮琵琶(上)第91章 導火線第85章 遇故人第147章 裴瑩出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