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慶功之死(下)

汜水城外,馬大維親率數千親衛前來迎接崔慶功的到來,斥候探報,崔慶功率一萬騎兵前來,現已抵達三裡之外,崔慶功終於來了,馬大維的心略略開始緊張起來,他看了看旁邊神態自若的馬思疑,低聲問道:“可佈置好了嗎?”

馬思疑冷冷一笑道:“請王爺放心,我們佈置精密,此番崔慶功絕對逃不脫。”

他搭手簾又向遠方凝望了片刻,只見一條黑線隱約可見,便對馬大維道:“將軍,既然崔慶功已到,那我就先去準備。”

馬大維深深吸了一氣,立刻催馬向崔慶功的大軍迎去,成敗在此一舉。

經過三天的行軍,崔慶功終於抵達了目的地,遠方汜水城牆隱隱在望,想着即將見到期盼已久的火藥,他的情緒也開始飽脹起來,幾日行軍生出了鬱悶也隨之一掃而空,遠遠地,數百騎兵正向他迎面馳來,崔慶功一眼便看見了最前面的馬大維,一雙銳利的鷹眼中閃過一抹殺機,他此時要殺馬大維猶如探囊取物,馬大維竟然不懼?

但他的殺機在瞬間便暫時被壓下,現在尚不是殺他的時候,一萬騎兵鋪天蓋地,獵獵的大旗在寒冷的朔風中飄展。

馬大維翻身下馬,孤身一人快步上前,在一萬大軍的虎視下,向崔慶功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跪拜禮,“末將馬大維參見大帥!”

“你還當我是你地大帥嗎?”崔慶功冷冷的聲音在風中時斷時續。

“屬下不敢。屬下一直對大帥忠心耿耿。”

“你還敢欺我!”崔慶功用馬鞭指着他厲聲喝道:“你研製成火藥卻不奉獻於我,你的忠心何在?”

“屬下絕無隱瞞之意,火藥剛剛成功,尚須多次試驗,等穩定後屬下定會獻與大帥。”

崔慶功斜睨着他,一言不發,此刻曠野裡一片肅靜,只聽見風穿過人牆發生尖嘯聲,也不知過了多久,馬大維額頭上的汗慢慢滾下。才聽見崔慶功冷哼一聲道:“諒你也沒有那個膽子,且帶我去看看你的火藥!”

“事關機密,請大帥隨我入城。”

汜水城一直便是黃河南岸的軍事重鎮。它的城池深闊。顯得異常的高大堅固,從南流淌而來的汜水環城一圈,又繼續流向黃河。

汜水城中的百姓不多。僅數百餘戶,在料峭地寒風中。近二千騎兵護衛着崔慶功緩緩進入城池,其餘大軍則駐紮在城外,隨時待命。

此刻就在城牆之上,數十名士兵正緊張地注視着崔慶功大軍入城,在他們身邊放着一架小型拋石器,一隻巨大的黑色陶罐正靜靜等待着機會的來臨。另外在城牆上密密麻麻地趴着近萬弓弩手,他們伏在城頭上,緊張得連呼吸都幾乎停止了。

此刻數百騎先頭部隊已經進入了甕城,眼看着崔慶功地大旗也消失在城下。他已經過了吊橋。進入了城洞,城頭上地拋石器開始慢慢地拉滿了。一名士兵握着點燃的火把,等待着最後的命令。

馬大維陪同着崔慶功過了吊橋,開始進入城洞,他地話也開始少了,正緊張地等待着脫身的機會,幽暗地城洞裡沒有說話聲,只聽見馬蹄的雜沓聲,崔慶功也似乎感受到了一種緊張的氣氛,他瞥了一眼身旁的馬大維,見他神態自若,依然保持着一種恭敬的姿態,崔慶功的心略略放下。

眼前又一亮,他們已經穿過了城洞,進入了甕城,甕城是主城門中的一個天井,前後有兩道城門,四周則被高大的城牆環繞。

這時,崔慶功忽然看見在甕城牆邊有一座小小的石塔,石塔被塗成紅色,異常刺眼,兩名軍士一左一右守衛,而在石塔上面呈放着一隻黑色地瓷球,整個石塔就彷彿一個祭壇一般,形狀頗爲古怪,他心中充滿強烈地好奇,便問道:“這是何物?”

馬大維立刻躬身答道:“那黑色瓷球便是我們仿造的隴右軍霹靂彈,大帥可有興趣一觀?”

崔慶功大感興趣,便點點頭欣然道:“拿來我看!”

馬大維答應一聲,策馬向石塔馳去,此時他地心緊張得快要跳出來,石塔離崔慶功約五十步遠,縱馬即到,在離石塔約十幾步時,馬大維揮手大聲令道:“取下霹靂彈!”

這就是動手的命令了,他話音剛落,只見從城頭上向吊橋之外斜拋下一隻同樣的黑色瓷球,上面劇烈地冒着白煙,只聽城外猛地傳來一聲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如驚雷,數十里可聞,一股黑煙騰空而起,城內外的騎兵頓時大亂,戰馬恐懼地嘶叫奔逃,崔慶功的騎兵亂作一團。

甕城內的騎兵也被這爆炸聲驚呆了,所有的人都一齊向城洞外望去,在爆炸聲剛剛平息,異變發生了,只見吊橋緩緩拉起,城門轟隆隆關上,不好!崔慶功立刻立刻意識到自己上當了,他猛地想到了什麼,扭頭向馬大維望去,頓時驚得他幾乎要掉下馬來.

只見剛纔那座石塔不知何時已經移開了,在它背後竟是一個黑漆漆的牆洞,一面巨石閘門正緩緩下落,馬大維的戰馬還在,但他的人早已不見了蹤影。

“給我殺出城去!”崔慶功嘶聲大吼,但已經晚了,一聲梆子響,四周的城牆上箭如暴雨,鋪天蓋地地射下,甕城的上空陡然間變成一片黑暗。

永安二年二月二十日,一代梟雄崔慶功死在汜水城中。

就在崔慶功入城地同一時刻。在汜水城對面的黃河北岸,張煥正靜靜地等待着對岸的消息,他的大隊人馬已經在前天向上党進發,去迎戰回紇、契丹聯軍,大營裡只剩下五千親衛。

自他從隴右發兵以來,他的軍隊始終沒有渡過黃河,他的戰略重心也並不在崔慶功的身上,在他看來,崔慶功無論天時、地利還是人和,三者皆無。僅僅只佔了那麼一點運道便猖狂一時,根本就不配與自己交手,他的戰略重心還是在河北。無論裴佑與拓跋千里的交手是勝還是負。他都有藉口進軍河北,更重要是裴俊的去世,就像當年自己地家主去世一樣。河北已經再無人能阻擋他張煥大軍的北上。

此刻張煥正坐在營帳中看書,按照對岸斥候發來的情報。崔慶功應該是今天抵達汜水,也就是說,隨時會有消息傳來,忽然,他似乎聽到了什麼,張煥立刻放下書起身向帳外走去,一挑帳簾,便見一名親兵滿臉興奮地跑來。

“都督,是火藥地爆炸聲。從對岸汜水城方向傳來。”

終於來了。張煥也按捺不住心中地激動,他翻身上馬對衆親兵笑道:“走!到黃河邊上看看去。”

大營離黃河不過三四里路程。近千名騎兵簇擁着張煥風馳電掣般地趕到了黃河岸邊,此刻的河水已經完全解凍,河面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塊,低沉地、緩慢地向東方奔流而去。

這一帶地河面極爲寬闊,對岸足足有十幾裡遠,在河中央還有一個小島,大羣從南方歸來的鷗鷺便棲息在島上,廣闊地河面上沒有任何船隻,只有一羣羣白色的鷺鳥在河面上盤旋覓食。

張煥立馬在岸邊凝望着汜水城方向,雖然他看不到城中的情形,但他相信崔慶功此番將逃脫不了覆亡的命運。

岸邊的河風格外地寒冷且凜冽,並夾雜着一股河水特有的腥氣,風力迅烈,將河邊的白楊樹吹拂得嘩嘩作響,張煥已經在河邊等待了近一個時辰,還是沒有任何消息傳來,但他依舊巍然不動,面色冷漠,就彷彿是一座石雕一般。

“都督,會不會他身旁的一名親兵都尉終於有些沉不住氣了。

張煥卻一擺手止住了他的話頭,此刻,他地眼睛裡已經出現了幾個小紅點,一直冷峻如岩石地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笑意,“消息來了!”

河岸上驟然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只見在茫茫的河面上出現了十幾個紅點,這是張煥在安西發明地一種報信方法,將蒼鷹染成紅色,只要它們騰空而起,便意味着勝利的到來。

“崔慶功,可惜我見不到你最後一面了。”張煥喃喃自語地笑道。

他忽然調轉馬頭,對親兵們下令道:“傳令全軍起拔,向河北進軍。”

崔慶功既死,他所帶來的騎兵大隊開始瘋狂地向汜水城發起進攻,但在高大雄偉的城牆前,他們束手無策,就在此時,馬大維的數萬軍從四面八方殺來,裡外夾擊,崔慶功部大敗,投降者不計其數,只有極少數的殘軍逃回了洛陽,馬大維遂正式派人去陳留向張煥軍請降。

二月二十二日,張煥手下大將藺九寒率領四萬隴右軍從陳留開來,抵達了滎陽,接受馬大維的投降,與此同時,楚行水親率六萬淮南軍也抵達了滎陽以南的密縣,而襄陽李雙魚部五萬大軍則沿汝水北上,在二十四日佔領臨汝郡的樑縣,幾乎是在同一天,駐紮在陝郡的李抱真也接到了張煥的命令,起兵向東進發。

二十餘萬大軍從東、南、西三面截斷了洛陽叛軍的退路。

洛陽城中的局勢依然平靜,崔慶功已死的消息被嚴密封鎖,從汜水逃回的殘軍已被朱滔事先所派的軍隊截住,以防止他們帶來的消息使軍心渙散

洛陽王宮內,朱滔正緊張地和崔慶功次子崔鳴商量着對策,崔慶功一共有五個兒子,長子崔雄已成廢人,而次子崔鳴今年二十三歲,他是崔慶功的小妾所生,而其他幾個兒子也都是庶出,並且都還是少年,不足託付大事,故崔鳴便成了崔慶功唯一的繼承人

或許是長子崔雄已從武的緣故,崔慶功便格外重視次子在文學方面的培養,從小請名儒教授他學問,長大後又讓他隨軍處理公文,一直留在自己身邊。

這次崔慶功前去汜水,便是將軍權交給了兒子,崔鳴得到父親的死訊,在悲痛之餘,他也有些驚慌失措了,雖然他曾經替父親掌過軍,但此一時非彼一時,再加上年紀尚輕,在嚴重的局勢之下,他竟不知該如何處置這個局面了,便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自己師傅朱滔的身上。

“小王爺不必擔心,事情還沒有到最壞的地步,我們還有機會。”朱滔彷彿父兄一般,安慰着自己的小主公。

崔鳴搖了搖頭道:“我怎麼可能不擔心呢?張煥之軍必定會趁機發動進攻,而父親之事一旦傳開,我們怎麼還能抵擋得住?不如我們索性向太后請降,至少還能保留一部分實力。”

崔鳴現在所能想到的唯一辦法便是投降自己的姑姑,或許還有一條生路。

朱滔沒有立即回答他的話,他沉思了片刻便道:“這或許是我們最後的一步,但絕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倒不是張煥的進攻,我擔心李師道會趁機發難,我們必須在他發難之前搶先動手,否則他殺進了洛陽,我們都無活路。”

崔鳴的臉色霎時變得慘白,李師道心狠手毒,若落在他的手上,自己的後果

他渾身打了一個寒戰,連忙向朱滔躬身施禮道:“此事就由師傅全權作主,我絕無意見。”

“現在咱們只有同心協力,共度難關了。”朱滔沉吟一下,便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我們二人可分工協作,我留在洛陽守住基業,李師道那邊就由小王爺去對付,事不宜遲,小王爺可連夜領兵出戰。”

“可是我從未領兵打過仗。”崔鳴有些膽怯瞥了朱滔一眼道:“不如我留在洛陽,師傅去對付李師道。”

“好吧!看在主公的知遇之恩上,我就把這條命就交給小王爺了。”朱滔長嘆了一聲,終於接受了崔鳴的任命。

(今天老高有些感冒,頭昏沉沉的,寫得不多,

第95章 崔小芙第53章 微妙的信號.第396章 項莊舞劍第355章 餘震未消第388章 一路哭不如一家哭第106章 爭奪家主(八)第351章 時機成熟第248章 緊鑼密鼓第363章 絕代佳人第182章 鏖戰會西堡(中)第134章 謀取河西(中)第31章 碎葉風雲(十二)第173章 發現金礦第170章 清理官場第82章 憶往事第271章 意外發生第136章 鏖戰會郡第286章 朝戰風雲(上)第213章 吐蕃使臣第251章 意外重逢第255章 引而不發第370章 舊愛新歡第51章 聯姻難第10 章 大年初一第142章 雪夜下涼州(上)第247章 一步怪棋第403章 裴瑩省親第17章 相親會第223章 大軍壓境第313章 安西戰略(三)第295章 回紇西至第402章 明遠薦賢第314章 安西戰略(四)第33章 風波起第31章 長安行第34章 碎葉風雲(十五)第218章 河湟明月第34章 碎葉風雲(十五)第329章 安西戰略(十九)第186章 新式武器第11章 萬里來使第120章 爾虞我詐(一)第137章 帳篷春色(上)第375章 江淮風雲(中)第246章 設匭風波第161章 兩日風雲(三)第123章 玄武門之變(上)第364章 張煥回京第4章 第三勢力第29章 碎葉風雲(十)第2章 碎葉截銀(下)第393章 真相如何第329章 安西戰略(十九)第212章 奴隸風波第248章 緊鑼密鼓第8章 疑蹤驚現第4章 第三勢力第147章 裴瑩出使(下)第19章 瘋狂的代價.第106章 爭奪家主(八)第351章 時機成熟第54章 戰朝堂(三)第40章 視察工坊第207章 格局之變(四)第1章 平底鍋第39章 回紇驚變(下)第20章 舞財權(下)第344章 淮西有事第377章 江淮風雲(四)第359章 家族利益第320章 葛邏祿人(四)第107章 真正的較量(上)第306章 扼守張三城(上)第18章 軟刀鋒第5章 唐廷的決策.第30章 唐兵營第22章 碎葉風雲(三)第243章 故人來迎第232章 厲兵秣馬(五)第58章 放下屠刀第306章 扼守張三城(上)第147章 裴瑩出使(下)第130章 三渡黃河(上)第330章 矛盾叢生(上)第374章 江淮風雲(上)第368章 風聲再起第205章 格局之變(二)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62章 別佳人(上)第351章 時機成熟第326章 安西戰略(十六)第308章 扼守張三城(下)第400章 朝廷內外(上)第89章 鬼推磨第28章 立奇功(上)第80章 穩軍心第295章 回紇西至第339章 無後爲大第395章 泄密事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