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2 九百萬兩】

那麼對於定都北方的大一統王朝來說,怎麼確保南方不鬧獨立呢,或者說無法鬧獨立。

方法有很多,其中禁海就是一個手段,海貿意味着鉅額的金錢,有組織的團體,建造大型船舶的工坊,大量聚集的人口,還有與海外勢力的頻繁接觸,一旦有變,都會導致帝國市區失去最大的錢袋子,進而導致整個帝國的覆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某海商集團從海外拉幾千僱傭兵,本地水手發放武器有個兩萬人,乘大船入長江,分兵兩路截斷漕運,圍攻南京,會有啥後果。

都知道大明北方就指着漕運吃飯,在南方的軍隊又基本是渣渣,古代軍隊機動性又慢,從北方調兵至少半年,等你北方兵過來,黃花菜都涼了。

“八處,八處通商口岸!就這麼說定了!九百萬兩紋銀,五日內交給內帑。其他的事情,你自己和李公公商量吧。”魏忠賢說罷笑着拂袖而去,不想再和韋寶磨嘴皮子了。

魏忠賢和韋寶兩個人之前的不愉快,似乎也在魏忠賢的笑容中淡化了。

韋寶其實對於這個結果是滿意的,一下子控制了八處港口,非常牛叉了,這就等於一下子給寶軍弄了八個根據地。

而且,有海港的省份,等於有了天地會的強大勢力。

水師雖然不如步軍那麼管用,對陸地的威懾力那麼的大,但畢竟也是軍隊啊。

李永貞笑着拍了拍韋寶的肩膀:“韋爵爺,很可以了!八處通商口岸,這得是多少銀子啊?別說三十年,你三年就能回本!九千歲對你夠可以的了。”

“李公公,要不然你去包這個買賣吧,我看你三年怎麼回本?大明一個通商口岸的時候,一年的稅銀不超過五萬兩,八個也才四十萬兩上下,十年不也才四百萬兩銀子不。”韋寶苦着臉道。

李永貞呵呵一笑:“那是明面上的,檯面底下,可絕對不止這麼點銀子,更何況被你韋爵爺一家壟斷了之後,以後大明各地的士紳大戶,再想囤積居奇,得先問過你韋爵爺!可能三年回本有點誇大其詞了,但你絕對不用十年回本。”

“李公公啊,能十五年回本,我都高興的很了,最關鍵,我一次性要拿出九百萬兩紋銀,我上哪兒拿出來啊?還有,官場上的事情誰說的清楚?銀子我拿出來了,過不了幾天,把我海防總督衙門拿走,過河拆橋,我找誰去啊。”

李永貞被韋寶氣的發笑了,韋寶還真的是奸商嘴臉,“韋爵爺,你在開玩笑吧?你這是和九千歲說好的事情,怎麼可能出爾反爾。而且,陛下收了你的銀子,下了聖旨,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若是反悔,陛下不等於失去了信用嗎?你覺得可能嗎?你真的當是農戶做買賣啊,想到一出是一出。”

“李公公,我可沒有這麼說。咱不說那些事了,回頭我整理好開放哪些通商口岸,把名單給你吧。現在最關鍵我弄不來那麼多銀子,九百萬兩銀子啊,等於大明一年多的賦稅銀子了。”韋寶再度大吐苦水。

韋寶知道一旦定下來,皇家是不會反悔的,最關鍵過兩年,魏忠賢和朱由校都得掛,到時候自己定下來的新政還能不能繼續,就真的不好說了。

“那是爵爺自己的事情,我就是個辦事的老奴,別的也管不了啊。”李永貞道。

韋寶知道和李永貞說再多也沒用,閒聊幾句,拱了拱手道別。

九百萬兩紋銀雖然很多,但是對於韋寶來說不算什麼,天地會的翅膀已經硬了。

韋寶現在要做的是,與英國公張維賢商量一下,聽聽自己老丈人的意見。

其實韋寶對於張維賢的意見並不看重,這畢竟是一件大事,不告訴張維賢一聲不好,張維賢肯定會生氣。

張維賢這個人,在韋寶看來還是很平庸的,就是一般性的貴族。

張維賢之所以有一定的耳目,甚至能直通皇帝,能知道宮中的事情,能知道京城不少事情,那都是很正常的,並不是張維賢的能力有多強。

因爲英國公府世代都與皇家關係很親近,世世代代下來,英國公府自然有不少耳目。

朱棣執政的明代永樂朝,以及與之一脈相承的洪熙、宣德兩朝,有鄭和七下西洋,應該是一個對外非常開放的時代。

然而,永樂朝的海禁實際上格外嚴格。

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爲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平頭船無法遠洋航行,朱明王朝再用釜底抽薪之法來達到海禁的目的,迫使海商失去交通工具,可見成祖的防範之心何等堅決。

甚至對於洪武及建文時逃亡海外的商民,成祖也絕不放過。

同年十月,他遣人赴海外,命令“逃若在彼者,鹹赦前過,稗複本業,永爲良民。若仍恃險遠,執迷不俊,則命將發兵,悉行剿戮,悔將無及”。

成祖言出必行,永樂五年,鄭和自西洋返至新加坡海峽附近的舊港,就剿滅了拒不歸就的陳祖義海商勢力。

永樂五年,1405年七月,在武力平定安南後所設立的交趾布政司中,明王朝在新徵服區內也堅持推行海禁政策。

在平定安南的詔書中,成祖申明“不許軍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販豁番貨,違者依律治罪。”

在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下,永樂末年私人下海貿易的情況開始多起來。

就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於宣德八年七月剛回到京師,宣宗即下令申嚴海禁:“命行在都察院嚴私通番國之禁。……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歲官員軍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幹辦爲名,搜自下番,擾害外夷,或誘引爲寇。置重罪。爾宜申明前禁,榜諭緣海軍民,比者已有擒獲,各有犯者許諸人首得實者給犯人家資之半。知而不告,及軍衛有司之弗禁一體治罪。”

如此嚴格的海禁,絕非防控海盜和危險分子所能解釋的。

一代雄主朱棣一方面大規模下西洋,另一方面卻如此嚴格地實行海禁。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又自永樂改元,譴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矣裕。”

明英宗天順二年,1458年,太監上奏:“永樂,宣德年間屢下西洋,收買黃金、珍珠、寶石諸物,今停止三十餘年。府藏虛竭。”

宣德時工部尚書黃福亦曾說:“永樂間,雖營建北京,南討交趾,北征沙漠,資用未嘗乏。比國無大費,而歲用僅給。即不幸有水旱,徵調將何以濟?”

即便下西洋本身,有一定的賞賜諸國,以求朝貢的目的。但是當諸國前來朝貢時,順帶進行的貿易無疑是互惠互利的。

進行海禁,壓制限止私人海貿,是爲了將海貿官營化,收取其利,與漢代的鹽鐵官營一個性質。

宋元兩朝海貿極爲發達,但由於私人海商往往漏稅、逃稅,貿易量巨大的同時,國家獲利甚少。

因此宋、元兩朝都曾嘗試過海禁,卻因爲政府控制力不強而作罷,直到明朝,才具備實施海禁的能力。

另外,元代的過度重商,也導致大片良田種植經濟作物,限制了糧食最高產量。

元末人口不到9000萬,就因爲人口飽和而爆發大型農民起義,以至於滅亡。

因此,朱元璋深知商業的作用,更知道商業的害處。明代的抑商政策,包含許多保護商業的條文,絕非一味抑商,目的是將商業的額度控制在一個最恰當的範圍之內。

爲了從有限的商業份額中獲取最大的利潤,官營海貿是王朝初期較佳的選擇,而海禁以防遏私人海貿,亦成爲必備的輔助措施。

不過官營貿易也有其機械化、僵化的弊端。明代朝貢貿易一開始缺乏限制,對於上門販貨者來者不拒,到永樂朝後期,因爲進入市場的蕃貨過多,導致蕃貨貶值,就是很好的例子。

且由於宣德之後,明朝的政府控制力不斷下降,已經難以有組織有規劃地大規模進行官營貿易,所以明政府已經開始考慮放開私人海貿的口子。

到了明武宗在位的正德朝,便放開了對於東南亞海貿的限制。正德四年(1509),一艘暹羅船遭風飄到廣東境內,按規定這艘船屬於非朝貢的私船,不準進行貿易,但廣東鎮巡官卻准許其貿易,徵收其貨物稅以作軍需之用。

禮部官員對此做法予以肯定,認爲“泛海客商及風泊番船”既非救書所招,又非舊例所載,不是朝貢船,不屬市舶司的職權範圍,應由鎮巡及三司官兼管。

廣東官員如此做法,明顯是否定了“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的朝貢貿易原則,它標誌着明初中國與東南亞貿易從此進入了私人海外貿易的新時期。

至於正德朝之後,仍然對西洋與日本進行海禁。

西洋人心懷叵測,難以揣度。

而日本當時處於戰國時代,時局混亂,海盜海商往往混淆夾雜。

因此到了隆慶朝方纔開月港徹底馳禁。

然而從明代的海貿來看,東南亞、南亞纔是海貿收入的大頭,西洋與日本是否馳禁,在當時並不重要。

古代的海貿,參與的商民可以分爲三種,小商民,中等商民,有官方背景的鉅商。

而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重農抑商的背景下,新產生的鉅商也往往會尋求官方背景,他們有的被拒絕並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比如嘉靖朝的汪直、徐海、麻葉、陳東等人,有的則因爲爲朝廷做出一定貢獻或其他的原因而得到許可,比如鄭芝龍,但得到官方最高許可是非常困難的,絕大部分的鉅商尋求的是與地方官僚勢力勾結,官商互利。

海瑞的養孫海述祖,其父海中適憑藉海瑞侄女婿,歷任貴州鄉試、兵部副使、湖廣巡撫、兵部左侍郎等職的高官樑雲龍及其家族的庇護,就成爲了海南的海貿鉅富。

到了海述祖一代更上一層樓,富可敵國,海述祖曾經將38名上其大船的走私商人殺死在海上,奪取其貨物資財,然後謊報說狂風敗舟,幸憑擎天柱,遇救得免。

海述祖是否是走私,實際上頗有爭議,《觚剩續編》稱瀕海賈客三十八人,賃其舟載貨,互市海外諸國,以述祖主之,並沒有說是走私。

海述祖出海一事,時人皆知,或許是得到官方許可並納稅之後的正常出海。

且海述祖出海的位置,似正是瓊州。若是如此,則明代後期允許商民合法出海的位置,非止漳州月港一處。

明代的海禁政策,一直爲無力買舟出海的小商民留下了足夠的生存空間。

即便是海禁最嚴格的永樂朝,小商民也可以選擇參與官營貿易。

到了正德朝開放異國與明朝的私人貿易,小商民更是可以在外國船上門交易時,與其進行貿易。

而這種貿易形式容易管理,在洋人爲大清管理海關用火輪船打擊走私之前,一直是唐宋元明清各朝貿易收入絕大部分的來源。

但是中等商民在明朝生活似乎不如在大清。

明朝限制商民出海,後來隆慶開海,亦不過開月港,每年發放船引88引,後來增加到110引。

當然,110引船引實際上不少。按《乾隆十七年(1752年)三月一日阿里袞奏摺》說:粵海一關,內河外海,口岸繁多,商舶番船,貨物紛雜……海關稅銀,全賴洋船出入,歷年多寡不一。大概每年內地商船出入海口者,約自二十餘隻至三十餘隻不等,外夷洋船,約自十餘隻至二十餘隻不等。

廣州海關每年交稅給清廷的船隻,在乾隆十七年僅有20到30艘。

康熙曾經說過:以蘇州船廠每年造船出海貿易多至千餘艘,回來者不過十之五六,二十六日,命出海船隻不許多帶口糧,於海壇截留出南洋船隻。

並渝:“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康熙)逆料之言”。

出海商民願意納稅的也是少之又少,絕大部分選擇走私。

這也是爲什麼重商的宋元仍然收不到多少商稅的緣故,南宋初期算上擺地攤等人上門,總共收到的也只是100萬兩。

據說佔南宋歲入20%,即便考慮到宋時候銀子比較值錢,也是很少的。

至於宋爲什麼歲入經常出現幾千萬貫、上億貫之類的奇葩數據,那是紙幣本位下通貨膨脹鬧的。

大元還曾經歲入幾十億貫過,而赫德打理大清海關用火輪船抓走私之後一年能收上2000萬兩更說明了這點。

但是比起大清的對於商民出海,除了年限之外不做限制,限制年限是因爲大清很畏懼漢人在南洋建立勢力,深惡痛絕,見到漢人勢力擴張就恨得牙癢癢。

大明這110船引好像還是少了點,之前更是連110船引都沒有。

嘉靖朝朱紈嚴厲打擊走私,被浙江福建士紳發動在中樞的勢力攻訐,被迫自殺,閩浙士紳並不願意開海。

在海禁的前提下,有官僚支持的走私商人沒有被朝廷打擊的風險。

而沒有官面背景的走私商人有這個風險,雖然很小,明代海禁絕大部分時候執行上很寬鬆。

這樣的情況,對於缺乏背景的中等商民是不利的。

一旦開海,中等商民就能和官商勾結的鉅商進行相對公平的競爭了。

閩浙地區以富庶著稱,在宋元兩朝,其富民長期逃避稅役,勾結官僚,使得國庫空虛。

明初開國,朱元璋曾經對閩浙地區的富民進行打擊,但治標不治本,其地的士紳勢力很快又崛起,影響朝堂。

所以明朝開海進程的緩慢,以及隆慶開海的有限性,與這些閩浙富民的操縱,當然是分不開的。

清朝土地兼併歷朝歷代第一,而晉商也在清朝過得猶爲滋潤。

尤其清代後期,大行捐納制度,富與貴密結合,影響力量趨強;遂使平民向上流動機會大減。

可見閩浙士紳在清朝影響力下降,乾隆皇帝寧願給廣東士紳面子,改四口通商爲一口通商。

由於閩浙是清軍南下中所經過的最富庶地區,而開國時清軍基本上是沒有軍餉的,軍紀極劣,在閩浙地區進行了極爲殘酷的大屠殺。

康熙朝爲了對抗明鄭,又實施了遷界禁海,造成巨大的破壞,勒期僅三日,遠者未及知,近者知而未信。逾二日,逐騎即至,一時蹌踉,富人盡棄其貲,貧人夫荷釜,妻襁兒,攜鬥米,挾束稿,望門依棲。起江浙,抵閩粵,數千裡沃壤捐作蓬蒿,土著盡流移。

這些活動,造成了民間對於清廷的仇恨。

所以後來,清廷對閩浙地區的士紳並不信任也是情理之中。

廣東士紳取得清廷信任,就證明廣東人在明末不如閩浙士紳有骨氣,抵抗少。

不然,廣東民風彪悍,在明末表現得尤其有骨氣,李定國與清廷便多次拉鋸於廣東。

於是在明末清初遭到的破壞,更加驚人,如尚可喜屠廣州,據說一次就屠殺了八十萬人。

因此,廣東士紳在明末清初幾乎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新產生的士紳階層,許多都是尚氏集團的殘餘,是由尚可喜集團及清廷扶持起來的。

這無疑也是廣州十三行能夠得到清廷信任的理由。

明朝限制商民出海,是損害了中等商民的利益。

而廣東十三行的存在,證明在清代,官商勾結的鉅商已經不滿足於和中等商民爭利,他們更是將手伸向了陸上與外國商船的貿易,通過尋求代理官營形成壟斷,使得無力出海的小商民之生計,也遭到了致命的打擊。

這個情況在乾隆改四口通商爲一口通商之後更加明顯。

廣州貿易的繁榮,是以犧牲沿海各港口的貿易作爲代價取得的。

中國各地的產品不能就近運往便捷的港口,而必須遠途跋涉運來廣州,增加了商品的運輸費用。

從全局看,顯然有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

清代海盜中出身底層者多,實是因爲乾隆改四口通商爲一口通商之後,底層商民無力從各地轉運貨物到廣州港與外國人貿易,無以爲生,不得不出海爲盜。

然而到了清朝,全世界都進入了殖民時代,南洋貿易份額也逐步被歐洲殖民者控制,自然與歐美國家的海貿就成爲了海貿的大頭。

四口通商變爲一口通商,對於底層商民的生計沒有影響,絕對是不可能的。

【0400 芝麻和西瓜兼顧】【0658 二十萬兩和二百萬兩】【0043 國民大帥哥】【0735 韋寶與馮銓的御前打賭】【0342 御賜韋家莊港牌匾】【0201 出水了】【0307 吳大小姐的雙簧】【0489 統計署做劫晉商票號的前期準備】【0453 廖夫子和宋應星】【0619 要回大明的韋總裁】【0534 李適中計了】【0019 鄭金髮打韋寶】【0588 破釜沉舟的韋寶】【0914 定情信物】【0452 用功中】【0896 吳三桂跪下了】【0056 建奴商幫】【0709 南院北院】【0020 父母都被虐跪下了】【0283 縣試放榜】【0506 我這一生,不信命運,不畏生死,無懼天地,無視等級】【0533 人活着,要麼殷切的往上爬!要麼苟且的活着!】【0736 韋寶與朱由校一起做木匠活】【0032 七兩紋銀】【0472 臨行前的熱身運動】【0282 海軍訓練學堂和海衛隊】【0175 拜見楊麒】【0830 只差毛文龍】【0317 祖大壽跪了】【0417 四面放火】【0218 人造瘴氣】【0484 本來只是想燒掉一座教堂】【0411 改變歷史的大計劃】【0542 韋總裁親自坐鎮遼陽城】【0415 王丙】【0885 來自大舅哥的敲打】【0917 管理蒙古,得學建奴】【0648 熊欣兒】【0531 得到李爾瞻的產業】【0840 孫承宗的詆譭】【1012 盛世之夢】【0651 九千歲和閣臣】【0507 返回韋家莊】【1005 政治婚姻】【0287 學的是屎】【0366 斷案容易判案難】【0611 倉促又幼稚的毒計】【0546 三澗堡大戰】【0201 出水了】【0547 得糧食者得天下】【0720 要咬就咬最大的】【0154 面子銀子都賺大發了】【0744 韋大人親自帶隊】【0256 再到山海關】【0372 吳大蘿莉】【0597 韋寶給兩班大臣們一點面子】【0599 洪霙會道歉嗎】【0639 一下就考完了】【0110 四倍的價錢】【0252 會徽會旗鈔票】【0823 孫承宗能鬱悶死】【0734 陪皇帝逛花園】【1014 朱由校的馭臣之道】【0824 各方都忙着彈劾韋大人】【0424 秋天種芝麻,老死不開花】【0953 開放口岸和統管整個大明水師】【0305 韋大善人】【0777 韋總裁上門提親】【0237 開獎前夕】【0552 孫承宗帶了一堆官員來】【0631 天地會治下百姓們的愛戴】【0668 李莊妃娘娘走了】【0243 鍋爐炸了】【0278 是海盜嗎】【0445 馬世龍VS祖大壽】【0349 韋府家宴】【0483 各懷心眼的韋寶與洋人傳教士們】【0909 聰明的卓特木爾】【0690 大理寺左寺丞】【0408 韋寶親抵金州城】【0164 跟江湖奇士學過點看相】【0720 要咬就咬最大的】【0232 鉅額欠據】【0969 一幫大能】【0995 國公爺討價還價】【0053 招幾個流民】【0342 御賜韋家莊港牌匾】【0391 孫承宗的收弟子信號】【0098 策劃中的天地會】【0233 翻轉】【0659 金殿傳臚】【0743 抓漕運總督李思啓】【0773 韋寶要成親了】【0659 金殿傳臚】【0374 放煙花和童話世界般的心境】【0559 建奴與天地會密談】【0931 劉大河與曹文詔】【0496 不可避免的強行破城】【0437 會錯意的吳襄和吳三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