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國數學

耍着夫妻間的花槍吃過早飯,張昭親自在房間裡教授着陳夕鳳“識文斷句”。

陳夕鳳因爲庶出,又是女子,根本沒有怎麼讀書。

程朱理學有一個很扯淡的原則: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又是要大加批評的觀點。臭名遠揚!

張昭直接拿着今天的《真理報》的頭條社論文章教陳夕鳳。那是他寫的,“論普及數學的必要性”。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石。

其實中國古代的數學一點都不落後,相反還是非常先進的。儒家的君子六藝中就包含數。說句實話,秀才相公們在鄉間要是不會算數,很多問題、糾紛,他們是沒法調解的。

中國的數學早期是建立在算籌這種工具的基礎之上。在漢朝時出現集大成之作《九章算術》。

著名的雞兔同籠問題,九章算術中就有涉及。然後,因爲我們的計算工具是算籌,這就決定我們的數學研究走的是和古希臘文明另外的道路。

以九章算術爲代表的中國數學著作,解決勾股定律,圓周率,開平方,開三次方,方程組等問題。

發現沒有,差了一點東西:幾何!

我們在初中學習數學,分爲代數和幾何。而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重應用、輕圖形,而且是豎寫,用算籌去算,往代數這個方向的研究。但在幾何上面,那就落後了。

煌煌著作《幾何原本》要到明後期的利瑪竇和徐光啓才翻譯、介紹過來。

再後面的數學知識:集合與函數,三角函數,立體幾何,數列等等,中國就開始全面的落後。到微積分這個層次更不用說,我們是全面向西方學習。

所以,整體的數學歷程,在前期我們是屬於領先狀態。這和我們漢唐的輝煌是吻合的。

國家興盛,科技才能興盛,天天打仗科技樹肯定掛。同時,反過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到明代時,中國的數學就已經開始停滯不前。究其原因有兩點。第一,科舉不考數學。自科舉略作發展,數學就不在考試範圍內。明算、明法、明字等科在唐朝一開始舉行科舉時就不受重視,後面乾脆廢除。

大明朝搞的是八股文科舉。

這不要怪朱元璋。去看一下唐宋時的科舉有多麼坑爹,就知道明代八股的好處。至少在公平上面,那還是有保障的。

文章好不好,至少是有據可依。八股嘛!唐宋時那完全是考官的口味。

比如,張昭現在下場去考試,以他那八股文水平,就算他位高權重,估計沒人肯昧着良心幫他吹。因爲,這玩意寫的好與不好,太容易分辨。

當然,時過境遷,八股文到後面除開訓練人的思維邏輯能力,基本就是給廢品,而且嚴重的阻礙了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

國家不提倡,想想,這怎麼發展?

沒有四六級,能有如今英語在中國的普及?

第二,珠算的普及。

算籌和算盤,這是兩種不同的輔助計算的工具。

在明朝時,隨着經濟的發展,珠算開始普及。因爲算起來更方便、快捷啊!

但是,這就導致一個問題,中國的古代數學全部是建立在算籌的基礎上,沒人會算籌,那些數學經典著作怎麼看得懂?

這相當於是把數學換了一個體系,而偏偏研究沒有跟上來,數學的發展不停滯纔怪。

張昭現在所處的就是這麼一個階段。

所以,他在《真理報》的頭版大聲疾呼,要重視數學的發展,要在珠算的基礎上,把數學的體系重新建立起來。

其實,新軍營初級學堂裡的數學,全部都是用的橫寫的算式。這不算張昭原創。元代時就有。

而他推出的數學體系就是他自己在學校裡學的。用的是阿拉伯數字和符號。這也是後世通行的數學體系。

在後世,一道數學題,不管是什麼語言去表述題幹,可以寫的千奇百怪,但最後寫出來的數學公式,肯定都是一模一樣的。

阿拉伯數字,再加各種數學符號。

張昭的目光爲何會突然轉到數學上去。這並非他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決定。

而是因爲,這是程朱理學的極大漏洞。

理學家,特別是其開創性的人物亞聖朱熹,他們認爲數學是神秘的,是不可認知的。

朱熹研究數學,研究是易經八卦,從哲學的角度去研究,這能有屁用啊。網上竟然還有人吹他有貢獻。

把好好的一門科學,搞得完全神秘化。這叫什麼貢獻?他是證明過什麼定理,還是提出過什麼猜想?或者,推廣過什麼數學理論?完全沒有。

朱熹於數學是沒有絲毫貢獻的。而他把數學研究成這個鬼樣子,估計搞個雞兔同籠的小學題他都算不來。更別提圓周率,開平方,方程組這些複雜的數學知識。

朱學渣說:不是我水平菜,而是這東西本來就不重要。理、氣(象)、數。象也者,盡物之形也。數也者,盡物之體也。有是理,便有是氣。有是氣,便有是數,物物皆然。

所以,結論是“理”是第一位的。

牛逼不牛逼?

然後,他的門徒們都信了。

其實我們學過數學都知道,小學數學和初中代數,只能解決一些日常的小問題,算個賬什麼的。或者解決工藝上的一些問題。但很難讓人感到震撼。

但是,數學到大學之後呢?就可以看到其應用。比如:統計學、概率學。

張昭就是要把數學豎起來,然後往總結經濟規律、治國方略上去推論,至少畫個圖表,比“之乎者也”有說服力吧?

這是他找人和河東派論述的底氣所在。你別跟他討論哲學。程朱理學發展到現在,其哲學體系基本是完整的。就是傳說中的邏輯自洽。就討論實務。

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鬼才和你玩思辨?將來陽明先生會和你們說道這些東西。

張昭這幾天在家裡也不是光陷在嬌妻美妾俏丫鬟們的溫柔鄉中,事情也是做了一點的。

小雪飄灑在庭院裡,房間中溫暖如春。陳夕鳳很認真的跟着張昭學識字。在書桌前,一筆筆的寫“簡體字”。

以陳夕鳳現在的地位,她並不需要學習完整的繁體字。繁體字的筆畫數太多,學起來也困難。她只需要認識繁體字,學會寫簡體字就足夠。

其實,現在大明就有“簡體字”。只是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做“俗體字”。

這起源於南北朝,隋唐時就簡體字的個數就變得多。方便日常的記載啊。

四個丫鬟陪着旁邊,俱是崇拜的看着張昭。任誰拿自己的文章做教材、講解知識,學生都會崇拜啊。

時間緩緩的流逝。

第六百七十六章 如何解決第五十九章 謠言起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賞、結束第六百五十八章 飲酒第三百零八章 廢除衛所開始第三百九十八章 臣願效法前賢第三十五章 新生意第五百二十章 張昭論將第四百八十三章 交鋒(六)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頓第四百九十四章 人民羣衆第六百一十一章 落定第五百三十七章 齊聚阿城(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瀋陽城中(下)第六百三十一章 密謀第兩百八十八章 彈劾奏章第兩百七十四章 面聖(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臣請獨奏第五百四十三章 新的兵種和軍制第五百五十七章 瀋陽城中(上)第四百三十七章 兩個翻盤點第五百零六章 煲湯第五百八十七章 準備殺雞第四百七十八章 交鋒(一)第一百二十六 直接拿第一百一十八章 淬鍊(一)第四百四十四章 往大帥嶺匯聚第一百五十四章 伯府夜宴(上)第六百一十二章 後悔遲了第三百零九章 勾兌第一百六十七章 百態(三)第三百七十五章 落實第四百二十七章 累累如喪家之犬第五百五十八章 瀋陽城中(中)第五百六十九章 這美麗的冬季(中)第六百零五章 出乎意料(上)第兩百九十三章 允許辦報第六百一十六章 謠言如火第三百六十七章 暴雨忽至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鳴驚人(一)第八章 試探、詐唬第五百八十九章 昭哥第四百七十七章 日常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個邀請、戰報第兩百二十九章 張相公第三百二十八章 孟先生的主意第二十二章 鄉中事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箭殺敵,一人如虎第六百七十九章 大局已定?第四百零三章 抄家第四百二十三章 朵顏衛的對策第三百六十二章 人言可畏第六百六十一章 論兵第七百二十八章 抵達漢城第八十二章 初見太子(上)第六百章 強買第六百八十八章 標準套餐第一百二十二章 淬鍊(二)第十八章 進京第四百令三章 掌控第七百零六章 宮中(上)第三十章 考前準備(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妻妾忽至第五百九十章 割以永治第七百三十二章 激戰正酣第兩百五十八章 王恕的手段第六百零七章 出乎意料(下)第一百八十三章 招募一個團第五百七十三章 終章(中)第五十六章 成長(下)第三百七十五章 落實第一百三十三章 要幫忙嗎?第四十四章 收、小鎮。第九十八章 高估了武勳集團第一百三十章 軍中夜議第兩百九十六章 京師半日(下)第兩百一十五章 沒有豬一樣的敵人第六百九十九章 蕭敬教太子第五百七十六章 終章(下一)第五百五十二章 駐守安排第三百一十章 冶煉工匠第六百零四章 進退兩難?第五百一十章 朝鮮國的對策第兩百一十四章 我們的淬鍊第五百七十六章 終章(下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眼看他起高樓(完)第四百三十二章 鼓舞士氣第六百九十五章 風潮再起第三百七十四章 安排的明明明白白第四百八十三章 交鋒(六)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談開始第兩百三十三章 侍女們第四百八十八章 軍隊調動第四百六十九章 樹大招風第五十五章 成長(上)第三十四章 調動第六百九十八章 我真不是臥底第七百二十五章 再改行程第六十二章 生員(二)-巨浪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