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半島危機(二)

“皇上,朝鮮不同於蒙古,他們與後金之間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就算皇太極佔了朝鮮,如果強行併入朝鮮,恐怕他自己到要先焦頭爛額了。”孫承宗道。

“皇太極不是蠢笨之人,再着他身邊還有一個范文程,這樣的蠢事他是不會幹的。”一個梟雄,他至死都沒有能入主中原,但是他的繼承者卻做到了,爲什麼?不爲什麼,因爲一個急功近利的人是成不了梟雄的,只能成爲別人成功的踏腳石。

皇太極有兩個選擇,把反抗他的朝鮮人全都殺光,二就是建立一個傀儡政權,朝鮮國內的政治黨派也分南北,南派就是以現任的朝鮮國王李倧爲首,而北派勢力是在光海君李琿被流放喬桐島之後勢力大減,李倧繼位後又不斷打壓,力量更是大損,光海君李琿嫉恨李倧奪走了他的王位,而現在他差不多成了孤家寡人,皇太極要選擇傀儡的話,十有八九是這個李琿。

朱影龍的腦海中不斷的涌現出各種分析和想法,聯想也好,猜測也好,總之有一條,那就是局勢對自己相當的不利。

“皇上,朝鮮年初就被後金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這一次皇太極又是有備而來,朝鮮軍力疲弱,老臣擔心他們連一個月都撐不到。”孫承宗也是憂心忡忡,想不到這君臣二人居然在這樣的心情下跨入了新的一年。

“是呀,後金不是日本,朝鮮不可能出現一個陸地上李舜臣,兵力上又不佔優勢,這仗怎麼打都是輸,除非李倧有這個魄力,果斷的捨棄平壤和北方几個道,收縮兵力防守漢城,或許還能有一絲機會!”朱影龍嘆息道,其實自問,他自己如果面臨這樣的情況他也做不到,丟棄國土的君主還有人爲其效忠嗎?首先軍隊的是士氣就會有很大的影響,說不定到時候還被人家一齊端了,又快又穩當,朝鮮朝中無將,決策即使是對的,戰爭恐怕最後還是要輸。

“皇上,朝廷沒有大軍,但朝鮮自己有呀!”孫承宗突然眼中一喜道。

“老愛卿何意?”朱影龍也被孫承宗這一喜弄的有些莫名其妙。

“啓稟皇上,要不是皇上剛纔提醒老臣,老臣也想不到呢!”孫承宗面露喜色激動的道。

“朕提醒了你?”朱影龍還是沒能聽明白孫承宗話中之意。

“皇上,您說朝廷出將領,朝鮮出兵如何?”

朱影龍愣了一下,旋即大喜道:“妙呀,朕怎麼就沒有想到呢!”

“皇上剛纔要不是說朝鮮不可能出現一個陸地上的李舜臣,老臣就是想破腦袋也想不到這樣一個辦法,其實這都是皇上您提醒了老臣。”

“老愛卿謙虛了,朕剛纔所說都是無意識的,這都是老愛卿腦筋轉的快,朕可還稚嫩着呢!”問題有了解決的方向,朱影龍頓時心情順暢起來。

“不過皇上,這派去朝鮮的將領一定不能太差,而且儘可能選派得力的,還要有打敗仗的心理準備,這兩點缺一不可。”笑過之後,孫承宗正色道。

聽的朱影龍連連點頭道:“不錯,不錯,朝鮮敗局已定,即便能撐住些時日,恐怕也於事無補,所以輸的心理準備是必須要有的,不過這個心理準備只能你我君臣二人心理明白,不管選什麼人去朝鮮,你我都不能偷漏半個字。”

孫承宗心中一稟,皇上能這麼快就想到了自己前頭,果然是天縱奇才,其實他哪裡知道,這不過是幾百年後經驗的一種沉澱,朱影龍不過站在學習的基礎上照搬了一下,當然了,這也需要一個聰明的腦袋,至少朱影龍自認自己還不是一個笨蛋。

其實朝鮮還是有一戰的能力的,先前朱影龍悄悄的給朝鮮送去了近五百多名將官,幫助朝鮮秘密訓練軍隊,這一支軍隊也因此成爲朝鮮最精銳的軍隊,朝鮮國王李倧對其非常重視,從明朝買回來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全用在這一支軍隊身上了,可以說除了李倧的三千御林軍,朝鮮沒有一支軍隊比它強了,而在這一支軍隊中,普通尉官朝鮮和明朝派出的訓練教官各佔一半,將官雖然朝鮮自己佔了三分之二,但實權卻抓住朝廷手裡,一旦朝廷派出了援助指揮大將,這樣一支軍隊的控制權很快就會被朝廷掌握,有了這兩萬人,皇太極註定要在漢城城下栽一個大跟頭,雖然它並沒有影響大局。

赴朝鮮指揮作戰,選將可不能馬虎,萬曆朝鮮之戰已經過去三十多年了,李成樑父子早已作古,李家後人雖然許多還活躍在軍中,但大都沒有能耐擔當,入朝的將領一定要熟悉朝鮮,只能從遼東軍中挑選了,主將,朱影龍一眼就挑中了祖大壽,祖大壽的祖父祖承訓參加過那次朝鮮之戰,祖氏一家都在遼東,熟悉那片土地,在袁崇煥這個守城名將的薰陶下,雖說不能青出於藍,有樣學樣總能學到點的,加上祖大壽在遼東也是赫赫有名的老將,身份能力都不低,派這樣的將領過去,至少也能給李倧點鎮定和勇氣。

朱影龍更明白一點,朝鮮打的時間越長對自己越是有利,要不然他也不會猶豫要不要出兵了,其實在朝鮮戰場之上拖住皇太極也不失爲一個辦法,關鍵是朝鮮太弱了,要是察哈爾蒙古聽自己的,那朝廷先滅了後金,再南下都沒有問題,現在最主要的是用最巧妙有限的辦法,化被動爲主動,一旦朝鮮迅速落入皇太極之手,除非自己跳起戰端,否則爲了腐敗糜爛的國內,他只能眼睜睜的看着皇太極一步步吞下蒙古,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國,那自己可就後悔莫及了,儘管在這個時空它不會稱之爲內戰,可從朱影龍這個從三百年後過來的靈魂無論怎麼催眠自己,他的腦海裡始終認爲這就是‘內戰’。

第5章 兩個朝廷(一)第10章 順水推舟(一)第1章 三方會談(二)第3章 謎團(二)第11章 寧遠(二)第10章 梟雄遲暮(四)第2章 整合(二)第12章 南京城下(三)第9章 新的一年(四)第8章 緩緩徐圖(一)第6章 重陽賞菊(二)第1章 和親聯姻(一)第9章 血戰寧遠下一(下)第11章 西南戰局(三)第8章 救人第8章 夫妻團聚(一)第5章 刺客現身(一)第8章 星火基金(一)第3章 金屋藏嬌(四)第1章 春闈出貢(一)第9章 喋血龍王廟(三)第9章 血戰(二)第8章 血戰寧遠中(一)第7章 中秋月圓(二)第2章 撐死膽大的(四)第8章 遭遇一戰(四)第4章 意外收穫(一)第8章 傳國玉璽(三)第4章 挑撥(一)第4章 被迫遷都(四)第5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一)第4章 破冰之舉(一)第7章 條件(二)第9章 上元燈節(一)第11章 聖駕南下(四)第8章 整風運動(三)第5章 刺客現身(二)第11章 迷霧一般的局勢(三)第10章 湘西風雲(二)第4章 原來是你(一)第10章 簽訂協議(二)第11章 琉球行省(六)第2章 北伐伊始(一)第3章 舉步維艱(二)第3章 圖賴之死(二)第10章 宴無好宴(一)第12章 教育改革(四)第11章 李香君(一)第5章 省親之路(一)第1章 三方會談(二)第3章 故人(一)第5章 天子之怒(一)第7章 屠夫到了(一)第1章 赴遼(一)第6章 伏屍千里(四)關於文中一些歷史設定的解釋第9章 兵鋒直指(二)第4章 雙賢第10章 夜幕下的陰謀(三)第7章 生擒卓巴(一)第4章 攤丁入畝(二)第3章 再見張嫣(一)第4章 再次和談(二)第9章 微服南巡(八)第2章 驚天之密(三)第5章 真病(一)第5章 血戰長江(一)第6章 一統天下(三)第11章 寧錦再捷(二)第5章 人算不如天算(四)第5章 藏寶圖(二)第1章 不速之客(三)第6章 特種作戰(三)第6章 圍困南京(五)第6章 睡了李箐(二)第7章 撲朔迷離(六)第4章 四方來賀(四)第1章 風雨飄搖(二)第10章 戰局(一)第2章 盛京風雲(二)第1章 武昌戰役(二)第4章 四方來賀(四)第12章 教育改革(一)第1章 三問(一)第4章 敲詐鹽商(三)第7章 湖廣戰略(一)第3章 皇帝萬壽(二)第3章 杭州大捷(三)第11章 努爾哈赤之死(二)第2章 豎子不足與謀(二)第10章 浴火鳳凰(五)第2章 朱恭枵(二)第6章 一統天下(一)第4章 意外收穫(四)第12章 一道聖旨(二)第12章 劃時代的變革(一)第10章 通州軍校(二)第2章 賜婚第7章 條件(二)第2章 北伐伊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