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邊軍入京

兩日後,遼東都司邊軍入京畿,駐紮京師城外北郊,原本駐守北郊的團營奉命撤防,將北郊大營讓給遼東邊軍.

城外北郊大營旌旗招展,五萬邊軍浩蕩入營,引來京師無數百姓出城觀看,跟衣甲光鮮的團營將士相比,邊軍披戴的衣甲破舊許多,甚至有的衣甲上隱隱泛出暗紅色的光芒,稍有見識的士子和百姓見狀暗暗心驚,他們知道,將士們破舊衣甲上泛出的暗紅色是血,乾涸後的血,不是敵人的就是自己的.

這是一支真正的百戰餘生之師,從裡到外散發着收割死亡的剽悍之氣,隊伍裡不時看到缺一隻耳朵,少一隻眼睛的傷殘士卒,更令百姓們側目敬畏,也給這支邊軍平添了許多殺氣.

每個人都清楚,這些剽悍的,傷殘的將士,正是爲了大明社稷和百姓平安而浴血廝殺,他們身上的每一道傷痕,每一絲氣息都是保護大明子民留下的,浩蕩無盡的隊伍連綿數裡,看着這支殺氣畢露的大軍,營門外每個圍觀的士子百姓心底裡卻不由升起一股濃濃的安全感,因爲他們.

一個百多年一直活在戰爭陰影裡的國度,它的子民們最清楚一支威武之師對這個國家的意義.

北郊大營的轅門外,不知哪位士子帶頭,忽然開口大聲讚了一句";遼東邊軍,壯哉!";

接着所有圍觀的士子百姓們全都沸騰了,大家站在大道兩旁,紛紛朝行進大營的遼東邊軍隊伍長長作揖行禮.

隊伍仍踏着整齊的步伐穩穩當當地前行,只是將士們的眼圈微微泛紅,腰桿也挺得更直,北寒之地多年浴血廝殺.這一刻他們終於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大軍前方,身着盔甲滿面塵土風霜的遼東總督葉近泉騎在馬上,臉色像一塊被寒風吹拂了千年的褐石,唯有看着大道兩旁士子百姓們發自內心的行禮時.他的眼神才露出一絲暖意.

秋風正起.地上的落葉被卷集着漫天飛舞,葉近泉仰頭看着黯淡無光的天日.沉沉地長出一口氣.

遼東邊軍已接防京畿,秦堪,你會有何反應?

邊軍駐紮京畿,甫登帝位的朱厚熜感到不安了.連夜召集內閣和六部尚書商議.

皇帝位置還沒坐穩,朝中權臣還沒削除,自己的根基更是薄弱得風一吹就倒,如此敏感關鍵的時期,遼東邊軍卻進京了.

這事還真不能怪別人,畢竟這是朱厚熜登基之前內閣和羣臣們廷議後的結果,當時正德失蹤.國失君主,各地藩王蠢蠢欲動,調邊軍增防京師亦是應有之舉.

可是現如今朱厚熜已登基,正一步步將朝政大權接手.這個時候邊軍的到來就顯得不合時宜了,畢竟小朱跟廣大的邊軍將士還不太熟,而且他也不想和將士們太熟,大家還是保持點距離比較好,距離越遠越有安全感,近在眼皮子底下,朕寢食難安吶.

可惜內閣大學士們的看法和朱厚熜不大一樣.

楊廷和堅決反對再將邊軍調離京師,一則大軍勞師以遠,剛到京師人困馬乏,若將其調走將士們心生怨嫌,恐有譁變之虞,二則雖新皇即位,但大明各地藩王們並不服氣,各個封地裡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涌動,有遼東邊軍戍衛京畿,至少可保京師一時平安.

說到理由,楊廷和話鋒一轉,卻又說到禮議之爭的老話,話裡雖未催促朱厚熜儘快換爹,但意思卻很含蓄地表明瞭,藩王們承不承認你這個新皇帝,端看你自己怎麼選擇,儘快認弘治先帝爲父或可使藩王們閉嘴.

楊廷和的話無疑令朱厚熜火冒三丈,君臣不歡而散,調離遼東邊軍的事不了了之.

…………

入夜掌燈時分,京師安定門的守門士卒懶洋洋地準備關閉城門時,城門外一雙有力的大手忽然將徐徐合攏的城門撐住,這雙手的主人力大無比,合四人之力才能關闔的城門,被這雙大手一頂,卻分毫不能再動.

";等等,我們要進城.";

守門士卒大怒,正待開口喝罵,擡頭一看,一面象牙腰牌從門外遞進來.

";錦衣親軍,鎮撫使,丁";

士卒楞了一下,接着神情頓時變得敬畏異常,立馬將城門打開,卻見十餘名穿着黑色勁衫的大漢騎在馬上,神情淡漠地平視着城門,而那位遞出象牙腰牌的人卻非常殷勤地將衆人迎入城內.

北鎮撫司內,暌別多年的秦堪和葉近泉終於再見面了.

十年來,二人天各一方,卻始終毫無保留地互相信任,京師但凡新研製的火器,秦堪總是第一時間想辦法讓兵部量產,第一批運往遼東裝備邊軍,朝中但凡有對葉近泉不利的參劾,秦堪也總會想辦法彈壓下來,正德十一年冬,遼東都司監軍御史石亭儀密疏參劾總督葉近泉排除異己,軍中安插親信,與韃靼部落作戰後甚至默許麾下將士殺俘等大小十餘款罪名,奏疏至京師,朝堂諸臣不安,紛紛上疏請求撤換遼東總督,將葉近泉拿問,此事秦堪費了好一番周折,甚至.[,!]爲此將兩名帶頭的給事中尋了由頭拿進了詔獄,羅織罪名將其流放貶謫方纔平息.

遼東邊軍如今與北方韃靼作戰漸漸扭轉敗多勝少的戰局,葉近泉治軍有方固爲原因,而身在京師默默爲遼東保駕護航的秦堪也功不可沒.

二人再見,彼此磊落坦蕩,神情甚至沒有一絲激動,互相微笑以對.

";爲國戍邊經年,師叔受苦了.";秦堪長長一禮.

";爲保這風雨飄搖的江山,秦公爺受苦了.";葉近泉披甲抱拳回禮.

二人同時直起身,把臂仰天大笑.多年的艱困辛酸盡付豪邁.

男人的友情勿須因爲所以的羅嗦,當你需要時,他總會出現.

五日後,快馬傳來天津的監察御史方荀的密報.密報越過內閣.直接呈送皇宮.

第二日朝會,金殿上不利於秦堪的聲音越來越紛雜.據方荀的密報所奏,天津的問題很嚴重,";天津市舶司由司禮監派遣太監所任,然臣縱觀天津上至知府.都指揮使司,下至市舶司,錦衣衛千戶所,東廠掌班駐地人等,皆上下通曉沆瀣一氣,幾近同氣連枝,臣奉旨查驗東港帳目.水師實缺卻多受阻撓,天津上下軍民人等只知秦姓,卻不知有朝廷矣.";

這份奏疏的指責可謂嚴重之極,幾乎等於指着秦堪的鼻子說他造反了.朝堂內參劾秦堪的聲音自然一浪高過一浪,而朱厚熜努力對秦堪擺出的和善親切的表情也漸漸開始有了變化.

";詔令錦衣衛北鎮撫司指揮同知錢寧離京赴天津徹查不法.";

這是朱厚熜的詔諭,詔諭裡的殺機昭然若揭.

滿懷殺機的錢寧懷揣聖旨剛出京,兵部尚書嚴嵩卻在金殿內轉守爲攻,跪地請求再論禮議.

這個提議頓時引起了殿內文武百官的共鳴.

禮儀之事是目前紮在百官心中的一根刺,凡行事必先正名,更何況是堂堂天子之尊,朱厚熜若不認弘治爲父,便不屬弘治一脈,儒家正統思想裡的";兄終弟繼";,其前提是兄弟倆人必須有同一個爹啊,若不能改認父親,那麼朱厚熜的身份跟皇宮外隔壁王叔叔的兒子有什麼區別?好好的皇位憑什麼給你?

嚴嵩的話令朱厚熜的神情立即變得很陰沉,坐在龍椅上冷冷瞪視他許久,沒等他考慮如何應對,別的大臣已三三兩兩出班,異口同聲請求天子改認弘治爲父,並以子嗣的名義給弘治加封諡號.

朱厚熜終於暴怒,他畢竟只有十二歲,心智城府再怎麼妖孽,終究閱歷太淺,滿朝文武都是朝中打滾幾十年的老狐狸,朱厚熜如何鬥得過.

朝會上,君臣兩方不出意料再次大吵起來.

朱厚熜和秦堪都在借勢,互爲攻守,君臣二人就這樣你來我往互鬥上了.

朝會以朱厚熜怒衝衝拂袖離去爲結束,然而,這只是朱厚熜個人料想中的結束.

值日宦官尖着嗓子喊了聲";百官退朝";便急忙跟着朱厚熜轉回謹身殿更衣,可殿中文武百官卻一動也不動.

禮儀之爭,是儒家既定的禮制,是朝臣的原則,原則不能破,名不正則言不順,讓這個不願改認父親的皇帝登基有什麼意義?本屬於弘治一脈的江山豈不是從此拱手讓於旁人?大好的江山,既無內憂亦無外患,卻莫名其妙把江山丟給了旁系,他們這些大臣將來在史書上會留下怎樣的罵名?

殿內的大臣們沉默不語,不言也不動,可怕的狂風暴雨在靜謐中醞釀成形.

";孔子定禮制,天下始安,禮樂傳延千年,聖天子豈可廢耶?嚴某不才,願以死諫!";寂然無聲的大殿內,嚴嵩咬牙高喝了一句振聾發聵的話.

緊接着,一個平常並不起眼,來頭卻很大的人站出了朝班,此人卻是楊慎.

說他不起眼,是因爲他的官職,通政司左參議,小小的四品文官,說他來頭很大,是因爲他的身份很顯眼,既是當朝首輔大學士楊廷和的兒子,也是正德六年的狀元公,更是寧國公秦堪的嫡長子小公爺秦康的授業恩師.

嚴嵩振臂高呼之時,楊慎第一個站了出來,喊出了一句振奮人心閃耀千古的名言.

";吾與嚴尚書同去!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ps:還有一更.

第228章 私訪夏後(上)第3章 秦氏族叔第692章 分化制衡第350章 蒙古特產第480章 天象示警第308章 駕至遼陽第212章 秦堪升官第28章 移禍江東第45章 錦衣上門第6章 運蹇時乖第387章 滿堂不歡第13章 杜家危局第509章 決戰金殿(下一)第222章 再挖深坑第684章 使團進京第323章 邊鎮動盪第251章 陰差陽錯第234章 風暴醞釀第622章 安慶決戰(中)第343章 秦家女人(下)第715章 驚天鉅變第341章 噩耗入京(下)第130章 是非難辨(下)第343章 秦家女人(下)第259章 漸生仇隙(上)第425章 不拖不欠第562章 朝堂生謠第699章 親征凱旋第125章 忍辱負重第81章 紹興提親(下)第655章 風暴來臨(上)第724章 二次廷議第232章 三重身份第574章 宮前惡鬥第465章 不負知己第371章 宴請劉瑾第644章 出海在即第175章 杜宏進京第153章 殺機頓現第108章 禍起紅顏第187章 急轉直下第148章 洞房無燭第414章 子禾入衙第640章 迎駕入城第607章 再見唐寅第587章 劾書入京第319章 開放互市第278章 營救聖人(下)第326章 四朝名臣第152章 各自張網第408章 棋逢對手第415章 蕭牆之內第647章 欲建水師第648章 海運奏對(上)第217章 丁順捱打第365章 驚覺上當第402章 徐徐佈置第387章 滿堂不歡第554章 功成歸京第534章 再議平叛第444章 劍指西廠(下)第164章 開張風波第10章 才子招財第489章 陵墓逾制第147章 朝堂人心第717章 延命求生第187章 急轉直下第165章 似曾相識第673章 陰差陽錯第396章 欲剿白蓮第595章 興兵叛亂第542章 相思無用(下)第213章 榮辱不驚第396章 欲剿白蓮第353章 侯爺回府第73章 坑儒千戶(下)第128章 出其不意第526章 劉家有女第209章 弘治大行(下)第26章 借貸記賬第745章 天津除奸第504章 劉瑾匿檄第478章 唐寅登門第363章 下面沒了第16章 化解危局(中)第726章 迎立新君第490章 遷居豹房第370章 迫在眉睫第268章 復開西廠第100章 上達天聽(下)第393章 自解僵局第252章 劉瑾求權第492章 金殿嘴仗(上)第220章 午門相遇第451章 侯爺回府第237章 決意除奸第480章 天象示警第217章 丁順捱打第376章 殺雞儆猴第53章 尋找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