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

待張郃的使者離開之後,糜暘便真如方纔他所答應的一般,下令全軍停止前進,原地紮營。

當糜暘的命令發出後,周圍的一衆漢將中,有幾人的臉上浮現了不解的神色。

但在衆人面前,這幾人沒有當衆表達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等其他漢將離開前往安排紮營事宜,且糜暘的營帳先被搭起來後,那幾位漢將跟隨在糜暘的身後進入了營帳中。

糜暘見趙雲等人沒有離去,反而是跟着自己進入帳內,他就大致猜出他們幾人是所爲何事了。

坐下之後糜暘便將目光望向站在他身前的幾人,然後徐徐問道:“諸卿可是覺得孤方纔的命令有何不妥?”

雖說眼下以糜暘的威望,他在漢軍中的話幾乎等同於聖旨。

但糜暘不是喜歡獨斷專行的人,他一向很鼓勵帳下的大將向他提出不同的看法。

當糜暘的問話落入趙雲等人的耳中後,他們不由得紛紛對視一眼。

緊接着軍中身份僅在糜暘之下的趙雲,便出來對着糜暘言道:

“方纔張郃使者所言,表面上看似無大的問題,可張郃歸降逆魏已數十年。

以他的才能與聲望,縱算在我軍收復長安後,他猶可以不失禮待。

更何況眼下長安尚在賊軍的手中呢?

事出突然,易有蹊蹺,還望大將軍三思。”

趙雲可以算是這幾位漢將中性格最沉穩的那一個人。

所以從他的話中可以聽出,他個人是不太相信張郃歸降一事的。

而在趙雲說完之後,一旁的黃權也上前進諫道:

“臣認爲張郃突然請降自有情理,無非是如往年一般,想以獻長安之功邀功於大將軍,從而希求在我大漢飛黃騰達而已。

然臣以爲縱使張郃願意歸降一事爲真,我軍也不必駐足長安數裡之外。

爲萬安計,大將軍應儘快率軍包圍長安城。”

相比於趙雲,黃權是願意相信張郃歸降一事爲真的。

這是因爲黃權出身名門,一向看不起那些背主求榮的人。

在主君敗亡,勢力敗落的事實下歸順,那叫識時務,根據一些情況,還能冠上良禽擇木而棲的美稱。

若沒有以上那兩點前提,甚至還讓自己成爲主君敗亡的關鍵因素,這不叫識時務,就是純粹的賣主求榮。

張郃在官渡之戰中的行爲,屬於哪一種是很明顯的事。

對於這種背主求榮之人,黃權是不齒的。

不齒之餘自然也能更容易接受張郃再次背主求榮的可能。

至於趙雲所說的那點疑慮,黃權覺得也解釋的通,並在他的建言中說出了他的看法。

但相信歸相信,黃權還是認爲要先率軍將長安城包圍起來更加穩當。

在黃權說完後,站在他身後的幾位漢將臉上流露出贊同的神色。

看來那幾位漢將,對黃權的建言是更爲認同的。

而糜暘在分別聽完趙雲與黃權的建言後,臉上卻露出了笑意。

他先望向趙雲言道:“張郃的請降,十有八九爲假。”

聽到糜暘的話後,帳內的幾位漢將齊齊一驚。

大將軍是從哪裡看出張郃的請降是假的呢?

其實從方纔糜暘對張郃的稱呼從表字轉變爲他就可以知道,若說一開始糜暘對張郃的請降還抱着期待的話,那麼到了最後,糜暘對這一件事的信任值幾乎爲0。

糜暘有此推斷,主要來源於兩方面。

一方面是糜暘知道早在數十年前,曹操爲了杜絕麾下將領背叛,就採取了一個“質都”的政策。

這個政策顧名思義就是,讓重要的統兵大將將家人留在曹魏的權力中心。

留在都城的家人,實際上就是擔保那些統兵將領不會背叛的人質。

在“質都”政策實行之前,曹操麾下大將背叛的事可謂層出不窮。

就曹操那多疑的性格加上曹魏那詭譎的政治環境,一般人想不背叛的確也不大可能。

但在“質都”政策實行之後,數十年來大將背叛的事的確鮮少發生。

只是鮮少發生不代表再也沒有。

古往今來,爲將者中從來不缺乏不在意家人的狠人。

遠的吳起就不提了,就如近幾年的于禁與滿寵二人,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所以若單單從這一點就認爲張郃的投降一定是假的,那也太過武斷了。

畢竟節操更好些的于禁與滿寵都能幹出這種事,節操與呂布有的一拼的張郃,更像是能幹出這種事的人。

真正讓糜暘會對張郃請降一事產生懷疑的,還有着另一方面緣由的佐證。

退師十里?

表面上看張郃的請求沒有太大的問題,但若是結合有一支魏軍援軍即將抵達長安的軍情呢?

這個軍情是機密,眼下漢軍中除去糜暘外,也就只有馬超知道。

可縱算是有着司聞曹的糜暘,一開始也並不知道這件事。

還是在洛陽城內一些同情楊彪的世家的幫助下,糜暘才從特殊的渠道中得知了這件事。

在知道這個軍情的情況下,以糜暘的聰慧自然可以猜出,張郃與曹彰很可能在打着什麼如意算盤。

求降是假,緩兵爲真。

但明明糜暘已經看出了這一點,爲何還會答應張郃的請降呢?

驚訝之後,疑惑的眼神浮現在趙雲與黃權等人的眼中。

面對衆人疑惑的眼神,糜暘笑着說道:

“對於孤來說,張郃請降一事是真是假,根本就不重要。

重要的是張郃與曹彰竟自作聰明,自己送上門來!”

在說完以上的話後,糜暘又將目光看向了黃權:

“卿方纔建議孤應儘快率軍包圍長安城,想來是以防萬一曹彰與張郃二人在施展緩兵之計。”

“卿的顧慮是對的,據孤得到的情報可知,洛陽方向是有一支敵人援軍正在趕來。”

聽到糜暘這麼說,黃權包括其他幾位漢將眼中的疑惑之色更加濃郁。

既然大將軍知道敵人有援軍前來,爲何還會讓大軍駐足不前呢?

這種情況下不是應該要儘快率軍包圍長安城嗎?

疑惑之餘,趙雲、黃權幾人不禁思考起來。

他們知道糜暘這麼做,一定是有緣由的。

只是很可惜,任他們怎麼思考,終究也猜不出糜暘心中所想。

察覺到趙雲幾人終無所得後,糜暘試着提醒道:

“善戰者,必要學會站在敵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現今吾等已然知道敵人目的何在,你們何不嘗試換地思考一下呢?”

糜暘的話給了諸位漢將很大的提示。

很快諸位漢將中就有一人臉上浮現了明悟之色,這人正是姜維。

只見想出什麼的姜維,一臉激動地看着糜暘。

看見姜維激動的神色後,糜暘伸手指向他說道:“想到什麼就說出來。”

在糜暘的允肯下,姜維上前一步越過趙雲與黃權,將他心中的推斷說了出來。

“西城一戰,世人皆知大將軍善使詐降計。

加上以大將軍當下之聲威,縱使曹彰想要對大將軍行使詐降計,心中定然也不會覺得此事會一次就成功。

在心中忐忑之下,曹彰纔會讓使者說出請我軍退兵十里的請求。今我軍破城心切,曹彰知道大將軍絕不會答應這種請求。

因此曹彰有所請求,在於試探大將軍之態度。

或者說曹彰是在以退爲進!

曹彰真正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不包圍長安城即可。

而曹彰定然也做好了,派出第二波使者再度請求的準備。”

姜維的分析引得諸位漢將頻頻點頭。

在換位思考下,姜維的分析是否有道理,是很容易判斷的事。

就算不換位思考,按照正常的邏輯,要想使敵軍主將相信投降一事,也不可能是一次勾連就可以成功的。

想當年孟達爲了取信曹仁,前後寫了多少封情真意切的信,再加上斷髮明志的舉動,才最終讓曹仁入坑的。

還有吳懿詐曹洪,黃蓋詐曹操這兩件事例,當初吳懿與黃蓋爲了取信敵人,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

說完以上的分析後,覺得自己越來越明白糜暘用意的姜維,情緒變得更加興奮起來。

“諸君疑惑大將軍爲何在明知敵人有詐的情況下,還不從速率軍包圍長安城。

但諸君何不試想一下,當張郃使者返回長安城內,向曹彰稟告大將軍願意相信張郃請降一事後,曹彰心中會作何感想呢?

他難道不應該更應該疑惑嗎?”

姜維的話好似一道閃電快速劃過諸位漢將的腦海,讓他們迅速抓住了關鍵點。

是呀!

站在曹彰的角度,他一定會覺得這件事很可疑,很荒謬。

詐降有這麼容易的嗎?

一旦這個疑慮在曹彰的心中產生,那麼有些事就很好引導了。

“諸卿莫要忘記,眼下請降的人是張郃。

張郃或許認爲以他的過往,會更讓大將軍相信他的請降。

但重要的是,以他的過往曹彰是不可能會對他放心的!”

姜維此話一出,反應快的趙雲、黃權等人臉上已經浮現了喜色。

姜維說的話是有事實根據的。

當年漢中之戰夏侯淵被斬殺後,爲了穩定漢中的局勢,一衆魏將公推張郃爲新的主將。

可在知道這個公推結果後,張郃差點沒被嚇死

而後來曹操一趕到漢中,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重新佈置防線,而是奪走了張郃的兵權。

這件事參與過漢中之戰的人都知道,而從這件事足可以體現出,曹魏方面根本就沒信任過張郃。

那麼當曹彰疑惑之時,本就對張郃疑慮的他會怎麼想呢?

是會認爲糜暘突然失智了呢,還是會認爲張郃與糜暘之間有着什麼貓膩呢?

一次出使就相信投降,這得感情多好纔能有這效果呀!

一想到這一點,怎麼能讓諸位漢將不感到喜笑顏開。

看着諸位漢將臉上的笑容,糜暘先是對着姜維投去讚賞的一眼:

“知我者,伯約也。”

誇讚完姜維後,糜暘對着諸將說道:“洛陽來的敵軍援軍,孤早已經派驃騎將軍前去阻擊,無須太過擔憂。

若無須擔憂敵人援軍,孤且在此處停駐幾日又何妨呢?

孤今日所爲,爲的就是因勢利導,看能不能讓張郃的詐降變爲真降。”

糜暘直接說出了他的真正用意。

只是在知道糜暘的真正用意後,黃權還是有一點不解。

“大將軍竟如此在意張郃乎?”

聽到黃權的這點不解後,糜暘一愣,隨後便大笑着說道:

“非也!非也!

張郃雖算一時良將,但以當下情勢,大漢也可謂人才濟濟。

並不缺張郃這一人。”

說完這句話後,糜暘直接站起身來到諸位漢將的身前,他對着諸位漢將教導道:

“對你們而言,眼下攻下長安城纔是最重要的,但對孤而言,長安城孤要拿,逆魏的國運孤也要進一步打擊。

待我軍拿下長安後,逆魏很大可能將會遷都鄴城。

屆時河北就會成爲我軍與逆魏最後決戰的地帶。

正因孤知道這一點,孤纔要張郃降於大漢。

張郃出身河北名門,得張郃一人並不可喜。

但得張郃一人,就有可能讓孤在河北施加影響力,從而一步步吸引大量的河北俊纔來投。

加之此舉又可能可以進一步削弱長安城的城防力量,一舉兩得之事,孤爲何不能順勢爲之呢?

在你們看來,孤是暫緩了攻打長安的舉動,但實則攻打長安之舉,在見到張郃使者那一刻就已經開始。

統兵者,眼中若只見一人一城,那無異於一葉障目也!”

糜暘的話讓黃權、趙雲等漢將齊齊拜服。

怪不得大將軍能有今日的成就,這思想維度與他們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只是。

“若曹彰起疑心,而暴殺張郃呢?”

這句話是由魏延問出的。

魏延的這句問話被糜暘聽到後,糜暘卻一點也不在意。

“要是張郃無能,不能找到機會棄暗投明,那孤也不會可惜。

他若能死在曹彰手中,對我軍來說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莫忘楊阜之死也!”

糜暘的語氣冷淡又現實。

接下來就看張郃自己的造化了。

誰叫他要班門弄斧呢。

張郃使者不久後就回到了長安城內。

而在得知使者返回的消息後,曹彰迫不及待的召見了使者。

大堂內,曹彰、夏侯楙、張郃三人依各自身份入座。

當使者來到三人身前後,他很快就滿臉欣喜地彙報了這次出使的全部過程。

“稟殿下!

臣已經順利完成任務,糜暘十分熱情地接受了左將軍的求降之請。”

使者說這番話的時候,語氣中中氣十足。

在他看來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畢竟他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想來會被大大的記上一功。

可張郃在聽到使者的話後,他卻嚇得一下子沒拿穩手中的竹簡。

我去你的!

  

第497章 另有奇招 拿捏江東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460章 驚人消息 劉曄反制第373章 先誅一孽 再滅惡族第183章 治政六術 是否佳徒第555章 先震劉封 再殺滿寵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第81章 先破鹿鳴,再梟羽首 (求追讀)第208章 車騎感嘆 曹丕親臨第250章 滿堂變色 武當封拜第452章 泄我行蹤 一律皆斬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675章 感人遺詔 漢皇駕崩第533章 心急帝王 不戰而降第六百八十三章 於無聲處 乍見驚雷第481章 封之剛猛 洪之自信第159章 別有用心 襄城鄧艾第472章 三方勢力 孔明孔明第617章 着目潼關 騎虎難下第265章 曹休期望 曹丕質問第89章 糜芳的進擊(四更求追讀)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480章 魏軍應對 逆天改命第450章 謀攻祁山 吳懿憤慨第609章 棄械跪伏 曹真之死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540章 迷霧重重 司馬終動第616章 反間疑雲 你真該死第637章 天命謂何 去逆就順第449章 呂乂提醒 武街失陷第623章 焚柱毀城 收復長安第575章 士載南下 噩耗致暈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第380章 譙瑜毒計 糜暘劫難第56章 呂蒙之謀(求追讀,求票)第396章 郝昭鎮陳 諸葛告誡第522章 上頭劉備 句句昭烈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9章 糜暘到了第341章 張溫愕然 初爲州牧第582章 勢在必行 暢想成真第144章 百騎逐虎 割須棄袍作者的話,請進來觀看第84章 于禁的心思(四更求追讀)第360章 魚水對話 南中異常第670章 齊侯新號 天策上將第159章 別有用心 襄城鄧艾第216章 劉備教子 衆臣齊哭第522章 上頭劉備 句句昭烈第六百七十八章 糜賊尚在 薦司馬懿第511章 魏營變故 疾行捕麟第443章 似若無敵 魏軍大敗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215章 鷹揚不揚 深夜密謀第670章 齊侯新號 天策上將第88章 援兵!援兵!(四更求追讀)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512章 慘烈守城 馬超傷重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中童謠 不可思議第304章 突然襲擊 曹休棄城第99章 愧疚的朱桓 (無食言,求追讀!)第202章 文長心思 無畏丁奉第325章 帝王交易 所求爲何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248章 四相之一 孫權認慫第470章 人心扭轉 稱大將軍第32章 小心有詐第436章 需守多久 我死之後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582章 勢在必行 暢想成真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272章 劉備蒞臨 搖頭違意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85章 寧爲玉碎(四更求追讀)第268章 大軍東下 劉備去向第617章 着目潼關 騎虎難下第569章 曹彰發笑 魏軍昇天第543章 堅守不出 車騎蹈營第386章 攻擊開始 天子離座第149章 老驥伏櫪 魏王失冠(6000字!)第1章 江陵城中第71章 糜暘的信(三更求追讀)第455章 相忍爲國 天衣無縫第41章 第三條路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456章 不顧一切 速援陽平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117章 請君入甕 (十更,求首訂!)第546章 街亭守備 料敵於先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305章 主簿獻城 魏延抱怨第120章 江東援軍(十更,求首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