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勢在必行 暢想成真

糜暘說的每個字,劉備表示他都聽懂了。

可在將糜暘說的每個字串聯在一起後,劉備卻愣住了。

他這次的愣神,比方纔那次更久一些。

見劉備沒有第一時間答應他的奏請,糜暘以爲劉備是心存顧慮,他便焦急地再度勸說道:

“若陛下能採納臣的方略,臣可保證臣的這個方略,至少對我軍有三大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我軍可儘可能的縮短時間,儘可能的集中有生力量來攻打長安城。

有這層保障在,我軍奪下長安的成功性將大大增加。

第二個好處是,我軍可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敵將曹真等人皆是深通兵法之輩,可正因爲如此,彼等纔不會想到我軍竟膽敢如此做。

彼等現在一定想徐徐撤軍至陳倉後方,然後藉助着扶風一些險要的地勢,構造營壘防線層層阻擊我軍。

若我軍主力不能快速通過陳倉,時間拖延日久之下,賊軍構築的防線形成,那我軍前往長安的道路將更加艱險。

唯有用出其不意的辦法,才能打亂敵軍的部署,才能讓敵軍沒有充足的準備時間,從而掌握住長安之戰的主動權。”

在連續說完這兩個好處後,糜暘停頓了一下,然後繼續說道:

“如此做的第三個好處在於:

早在梁州之戰後,關中就因我軍大勝之聲威,而人心震怖,六神無主。

當下梁州之戰雖已過去半年有餘,但我軍又新取得街亭大勝,千里涼州疆域,不日也將落入我軍手中。

在這三個事實的影響下,關中內部思念漢室之人,勢必不在少數。

只要我軍能在賊軍退兵後,繞開陳倉,直入關中腹地,這樣關中諸縣皆可見我軍勢不可當之勢。

如此一來,心中早就思念漢室的人,勢必會揭竿而起,響應我軍。

即使大部分世家豪族在我軍進入關中腹地後,會先保持着觀望狀態,但這一點對我軍也是有利的。

觀望代表着大部分世家豪族不會馬上相助我軍或賊軍任何一方,這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賊軍在地利上的優勢。

彼消我長之下,長安之戰臣才更有把握!”

在說完最後一句話後,糜暘已然起身來到劉備的榻前,然後對着他深深一拜。

今夜糜暘來尋劉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勸說劉備召諸葛亮前來關中,與他一同北伐。

諸葛亮是大漢開府治事的丞相,他的地位是在糜暘之上的,要想讓諸葛亮前來關中,也唯有劉備有這個權力。

糜暘本以爲他的勸說會很順利,畢竟劉備一向信任他,他說的方略也能讓關中的局勢,大大有利於漢軍。

最重要的是,劉備與旁人不同。

旁人在聽到糜暘的想法後,哪怕是知道,糜暘會讓諸葛亮留守後路,但也會覺得糜暘是在異想天開。

當年西楚霸王天縱之資,在正面戰場上,幾乎打的劉邦擡不起頭來,但爲何最後會被迫想與劉邦結盟?

原因就在於他的後路不穩。

而當年西楚霸王不是沒想過穩定後路。

可憑藉着不多的兵力,在後方有着精銳敵軍的情況下,爲己方大軍牢牢的守住後路,本就是一件極難的事。

要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常人能守住一月,已然可以稱得上名將。

可很明顯一月的時間,糜暘不可能拿下長安。

糜暘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

本就難以辦到早已驗證過的事,再加上如此大的時間跨度,旁人會覺得糜暘是在異想天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除非糜暘親自來——就像當年的西楚霸王要想徹底穩固他的後路,也唯有自己前往一般。

這也是不可能的,糜暘與當年的西楚霸王,都沒有分身的本事。

只是糜暘雖不會分身,但眼下大漢中,不是沒有人在軍略上可以與他相提並論。

那人正是諸葛亮!

身爲穿越者的糜暘對這一點再是瞭解不過,而一向善於識人的劉備,又怎麼可能不知道這一點呢?

既然如此,劉備還在遲疑什麼呢!

看着糜暘鄭重地對自己下拜,劉備的臉上並沒有喜色。

糜暘已經將他的方略解釋的很清楚,劉備聽得懂。

諸葛亮是否有可能爲糜暘守住後路,劉備心中也有數。

本來自己心中的期待得到滿足,劉備應該開心纔是,可他並沒有。

因爲他雖然軍略比不上糜暘,但在看破人心思這一點上,當今天下無人可出他其右。

沉默良久後,隨着一聲嘆息發出,劉備對着糜暘問道:

“若守不住呢?”

劉備的這句話,讓糜暘也沉默了起來。

廟算,是發動大戰前的第一個步驟。

方纔糜暘對劉備提出的方略就是廟算。

可任誰都知道,廟算再如何精妙,卻從來沒有百分百一說。

諸葛亮是有可能爲糜暘守住後路,這種可能性還不小,但諸葛亮不是神,他也有可能守不住。

“若守不住呢?”

見糜暘沒有回答自己,劉備又加重語氣問了一遍。

在劉備的“質問”下,糜暘只能答道:

“不久後,涼州再無精銳之賊軍,涼州落入我朝疆域,已成事實。

就算丞相守不住,以丞相撫輯四方的才能,他也斷不會讓我朝失去涼州。

只要涼州不丟失,我軍這次北伐就是有收穫的,且休養生息數年後,國力將會得到一次增強。

到那時,我軍可在天下有變時,再度起兵奪取長安。”

糜暘說的是事實。

自他穿越以來,在他及諸位季漢俊傑的努力下,當下大漢的版圖有荊、益、樑、涼四州之地。

除此之外,曹魏的國力連續遭受打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今世季漢的國力相比於歷史上的季漢,早就不在同一維度上。

今世的季漢,從根本上已經初具奪取天下的資本。

糜暘說的事實,並未讓劉備滿意。

他想要聽的不是這個答案。

見糜暘顧左右而言他,劉備最後直接問出了他心中真正想問的那一點。

“若孔明守不住,你會如何?”

劉備的詢問,讓糜暘深吸了一口氣。

他會如何?

後路斷絕,軍心崩潰,周圍無羣山可供自己隱藏行蹤,加之魏軍有熟悉地利的鐵騎

在這種種因素下,他最後的下場大概率會如何,不難猜測的。

可繞行陳倉是糜暘提出的方略,這個方略一旦失敗後產生的巨大風險,本該也由他來承擔。

糜暘擡起頭看向劉備,他的眼神中有着堅定。

“臣是大漢的大將軍。

既爲大將軍,當一切以大漢爲重!

我來日如何,並不重要。”

關中對於大漢來說有着怎樣的戰略意義,長安對於大漢來說有着怎樣的政治意義,糜暘心中很是清楚。

爲了那兩重重大的意義,冒險又如何?

歷史上諸葛亮與姜維的數次北伐難道不冒險嗎? 有些事,是必須要做的。

他來之前答應過趙雲,一定會竭盡所能爲大漢,爲他們拿下長安。

當世人不輕易諾,可一旦許下諾言,本就需要用性命來履行。

糜暘知道劉備是在擔憂自己的安危。

只是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相比於自己,劉備拖着病體親征,再加上當下病情已經有所反覆,卻還硬撐着在前線,這難道不是更大的冒險嗎?

劉備從糜暘的眼神中讀出了他的堅定,而糜暘的話也讓劉備大爲動容。

嚴肅的神色快速地從劉備臉上褪去。

“勢在必行?”

“勢在必行!”

“你過來。”

聽到劉備突然召喚自己,糜暘有些心虛。

他方纔的語氣有些強硬,他怕劉備用手指彈他腦殼。

可面對劉備的召喚,他又不能不過去。

糜暘猜測的沒有錯,當他來到劉備的榻邊重新坐下後,劉備的確伸出了手指直接朝着他的腦門而來。

不過在手指即將接觸糜暘的額頭時,劉備卻終究沒有下得去手。

劉備化指爲掌,在糜暘的頭上輕輕撫摸了幾下,與少時糜暘表現好時,他對糜暘表達出讚許時做出的動作一般。

“你很聰慧,你肯定已經看出我的病情有所反覆。

你很年輕,你本來是無須如此着急的。

你一直閉口不談那一點,但我知道你心中想的是什麼。

你是怕,我無法在有生之年進入長安嗎?”

聽到劉備戳破了自己心中隱藏最深的想法,糜暘的眼眶中一下子出現了水霧。

糜暘的表現,讓劉備知道他是說對了。

這就是糜暘勢在必行的真正緣由。

糜暘不是神明,生與死不是他能左右的事。

但糜暘希望那一日到來的時候,劉備不會有遺憾。

長安在望,卻終究咫尺天涯,這樣的事,糜暘不會讓他發生。

看着眼前眼中蓄滿淚水的糜暘,劉備做出了一個糜暘似曾相識,卻又好久不見的舉動。

劉備緩緩將腰間的玉佩,解了下來伸到糜暘的身前。

見到這一幕的糜暘,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淚水一滴滴落了下來。

糜暘認得這塊玉佩,這塊玉佩是當年劉備求學時,他的座師盧植看出他有匡扶漢室的志向而贈予他的。

由於這塊玉佩,承載着先師對他的期望,故而劉備數十年來一直很珍重它。

可這塊玉佩,並非沒有與劉備分離過。

別看大漢現在國運蒸蒸日上,可就在十數年前,糜暘年少的時候。

劉備與跟隨他的人,時常因爲戰敗受到敵軍的追殺。

朝不保夕,刀兵加身,四處流離,是那時候的常態。

這種常態縱使是那時尚年幼的糜暘也不能倖免。

最慘烈的莫過於當陽之戰那一次。

當陽之戰的慘痛經歷,讓劉備吸取了教訓。

後來赤壁之戰時,劉備爲了保全一衆子侄,在前往江夏的路上將糜暘等子侄託付於長沙城外的一戶人家中。

那時候糜暘、關興、張苞等人尚年幼,突然要與朝夕相處的長輩分離,加之又處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心中又豈會沒有懼怕呢?

懼怕之下,難免就會有哭鬧。

爲了安撫一衆子侄的哭鬧,劉備便將腰間的玉佩解下當做信物交給年紀稍長的關平,並保證不久後他一定會來接他們。

劉備的舉動,成功讓當時的糜暘等人停止了哭鬧。

因爲他們都知道,那塊玉佩對劉備來說,有着多麼重要的意義。

後來赤壁之戰獲勝後,劉備並沒有食言,第一時間親自前來將他們接到身邊。

這件往事,身爲當事人的糜暘並未忘記。

而聰慧的他更是知道,劉備這時取出玉佩交給他的用意是什麼。

當年劉備將貼身玉佩交到糜暘等人手中,是許諾他一定會回來接他們。

現在劉備想將玉佩交給糜暘,是想讓糜暘如他當年一般,要取得大戰的勝利。

然後平平安安地,親自將他接入長安城中。

這是劉備希望糜暘能做出的保證,也是他對糜暘的一種祝福。

明白劉備這層用意的糜暘,又怎麼能忍住眼中的淚水呢?

後世很多人不明白,季漢爲何會有那麼多可歌可泣的情誼。

那是他們沒有經歷過季漢中人,於生死危難中不離,於刀光劍影中不棄的過往。

一起經歷過那些過往的季漢中人,他們既是君臣,同道,但更是家人!

有幸的是,糜暘今世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在快速抹開臉上的淚水後,糜暘起身,鄭重地從劉備手中,接過了那塊玉佩。

“最遲年底,臣一定會攻下長安。

到那時,臣一定會來親自接陛下的。”

糜暘的兩聲一定,讓劉備的臉上浮現了笑容。

劉備示意糜暘扶自己起身,在被攙扶着來到案前後,劉備在明亮的燭光下,快速寫好了一道徵召諸葛亮的詔書。

隨後,劉備便將這道詔書交到糜暘的手中。

“我信你。”

就好像當年你信我一般。

丁封不知道在外等了多久,在他以爲糜暘今夜要與劉備同榻而睡的時候,糜暘的身影終於從帳內走了出來。

當糜暘來到丁封身前後,丁封發現糜暘的手中正緊緊捏着一封詔書。

這讓他眼神一緊,連忙低下了頭。

可隨後糜暘卻將手中的詔書直接交到丁封的手中,對着他吩咐道:

“挑選精騎,連夜發往成都!”

在說完這句話後,糜暘又對着丁封下令道:

“派信使前往街亭知會左將軍,讓他務必儘快解決街亭戰事,率軍來援上邽!

另讓他在戰勝賊軍後,要搜尋一名名爲馬鈞的人。”

“現在就去!”

糜暘催促的語氣讓丁封很快就在夜色中消失,前去安排事務去了。

獨自站在夜色中的糜暘,在腦海中不斷覆盤着來日的戰術。

良久之後,糜暘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後世人曾無數次暢想過,歷史上諸葛亮北伐時,若法正與龐統任何一人尚在,漢軍會是怎樣的情形。

現在這暢想即將成爲現實了。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大家,中秋節快樂!

祝你們生活美滿,家庭和諧~

第177章 不法則罪 昭烈之風(5000字!)第184章 氣若游絲 魏王薨逝第595章 場外大援 弘農楊氏第298章 互相配合 局勢逆轉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418章 杖責馬謖 孫權資敵第591章 威名所至 一退再退第656章 霸王雜之 狡黠劉禪第436章 需守多久 我死之後第109章 關侯長子 公安明月(明日上架!)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349章 杯酒釋權 唯一主宰第七百一十四章 雨沒江南 天不助吳第461章 情勢不利 別出心裁第534章 龍捲洛陽 街亭街亭第295章 漢軍危機 他真的在第207章 子午奇謀 不歡而散第404章 筆爲雷霆 北方有變第8章 關羽之憂第644章 南北聯合 不懼強漢第七百二十四章 雨襲博望 公安調兵第567章 三人密謀 請敵赴死第54章 你不去,誰去(求追讀,求各種票)第447章 殘酷當世 劍鳴長空第六百九十一章 兩份供狀 魚入網中第396章 郝昭鎮陳 諸葛告誡第617章 着目潼關 騎虎難下第402章 內撫生民 外討不臣第61章 有部衆五千,可乎(求追讀,求月票)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225章 曹仁之死 順流而下第671章 儀同三司 拜大司馬第652章 劉張重逢 忠武王出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462章 兵無常勢 曹洪退兵第376章 借刀殺人 天水幼麟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601章 以一王血 震關中地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270章 張遼心思 三拜問安第416章 驚弓之馬 糜暘引誘第239章 兩勸滿寵 局勢轉變第535章 張郃曹彰 輪番上場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七百零八章 小小人物 大大變故第327章 卑微上貢 私下任務第326章 州泰獻策 孫權惶恐第641章 內裡赤紅 丕之末日第586章 如此佳人 陳倉阻敵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82章 沙兄,你終於來了(四更求追讀)第128章 季漢雙壁 春天將至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51章 萬歲!萬歲!(4000字,求追讀,求票第21章 於將軍,你好呀第163章 江東柱石 三氣呂蒙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655章 定下國策 孫登妙用第407章 於衛將軍 八字要訣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496章 心有牽絆 自爲猛虎第六百九十七章 以威諡之 忠臣周魴第566章 動則滅國 癱軟於坐第七百三十章 再立盟約 平分荊州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第75章 孫軍崩了!(三更求追讀)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164章 諸葛東來 商議婚事第315章 天子規格 佈告天下請假一天,調整心態章推第271章 松柏之下 兒女情長第74章 取糜暘首級,賞千金 (求追讀)第504章 營聲鼎沸 滿城皆驚第565章 大魏忠臣 有所防範第164章 諸葛東來 商議婚事第171章 糜暘警陸 意欲抱殺(5000字!)第203章 慈不掌兵 申儀出城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503章 先取二賊 再行北伐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158章 江陵縞素 劉璋履約第70章 如此孫桓(三更求追讀)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34章 武力爆表的關平第323章 仲達崛起 既悼既檄第485章 孫禮救場 慘不忍睹第185章 魏國柱石 靈前悲訴第362章 馬謖入樑 攻心提點第118章 火燒公安 (十更,求首訂!)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七百章 錦衣夜行 正方不方第63章 忠義貫金石,趙子龍(追讀呀,票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