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

第194章 五大綱領 強軍將成

在古代兵書所載訓練四要當中,糜暘將誡之以典刑當做最重視的,並不是說糜暘對其他三要不看重。

威之以賞罰這一點,是與誡之以典刑相輔相成的。

至於其他兩點: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這並非一日之功。

事急從權,劉備大舉北伐之時機就在不遠之後,所以當務之急,是要優先樹立起麾下大軍的戰鬥力。

在確立好大軍的軍紀條令之後,接下來就是要安排具體的訓練過程。

在當世,對一支強軍的判斷標準便是“號令統一,令行禁止”這八個字。

要想達到這標準,則必須從完成六個方面的訓練要領入手,這六個方面分別是:

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

一旦能完成這六個方面,一支大軍算是初步具備了作戰能力。

否則麾下大軍連號令都無法統一,怎麼禦敵呢?

而要想讓大軍完成以上六方面的要求,就必須進行五個方面的訓練綱領。

漢代大軍講究不教而誅,是謂棄之,所以對於如何教令麾下大軍,有着細緻且嚴格的要求。

當然因爲每位將領的不同,所以每個人的教習之法也有着差別,糜暘就根據實際情況,總結出自己的五點訓練綱領。

第一點:使士卒目習各種旌旗指麾之變,縱橫之術;

第二點:使士卒耳習聞金鼓之聲,動靜行止;

在當世因爲沒有高科技的通訊工具,所以要想順利指揮麾下大軍,第一要素是要建立嚴密的軍隊組織架構。

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教會麾下士卒看懂軍隊中的令旗指揮之術,並且要讓麾下士卒熟悉各種金鼓之聲。

這兩點,分別是針對日戰與夜戰時的指揮措施。

日戰看旌旗,夜戰聞金鼓。

經歷過日戰與夜戰的糜暘,便根據他的經驗,將這兩點納入他的訓練條例之中。

他之前強調“七日一肉”,一方面是想改善麾下士卒的伙食,讓他們對自己更加忠心。

另一方面,無非是在改善麾下士卒的夜盲症,爲以後可能存在的夜戰,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旦完成這兩點,糜暘麾下這支大軍便可以初步做到號令統一、令行禁止。

第三點:使士卒熟知刑罰之嚴,爵賞之利;

正所謂賞罰之政,乃軍之心肺。

賞以興功,罰以禁奸;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賜知其所施,則勇士知其所死;刑罰知其所加,則邪惡知其所畏。

方纔制定的七斬令,已經能夠充分發揮罰的作用。

所以在具體的訓練條例中,糜暘要鄧艾三位將領,將金銀爵賞之利亦要詳細告知麾下士卒。

這一點爲的是,充分調動麾下士卒的主觀能動性。

這樣等將來大軍戰鬥時,在有着嚴格的軍令及清晰的獎罰條例相互作用之下,麾下的士卒才能奮不顧身。

在公安城時糜暘完成這一點,靠的是在“守護家園”方面對公安士卒申之利害。

但這一點亦只是權宜之計,並不能當做長久有效的激勵大軍的方法。

要想保證麾下士卒敢戰、善戰、不畏戰,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建立具體的獎罰制度。

第四點:使士卒手習五兵之便,鬥戰之備;

在春秋時期,五兵指的是矛、戟、弓、劍,戈五種作戰武器。

但是隨着時代的發展,戟、劍、戈這三種武器已經漸漸退出了大軍的常備武器之中。

所以當世通常用五兵,代指當世軍隊中常用的各種武器。

所以第四點的要求便是,要讓麾下大軍熟練使用各種武器,例如刀、弓、槍這三種當世最常用的軍中制式武器。

這一點是保證麾下士卒有着良好的作戰素質。

在情況危急的情況下,軍隊中的長槍兵亦能承擔起弓弩手的作用,這樣纔不至於在大軍陷入危境之時手足無措。

第五點:使士卒足習野外複雜地形,進退之宜;

糜暘制定這一點,是爲了鍛鍊麾下大軍在野外作戰時的作戰能力及行軍奔襲能力。

當世不像後世,到處都是水泥路。

當世雖然亦有官道,但是敵境內的官道都是作爲戰略場所被嚴密控制起來的,往往都會有敵軍重兵把守。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時候當世大軍行軍,都是通過複雜的地形來完成。

鑑於這點實際情況,鍛鍊麾下大軍熟悉野外作戰及行軍奔襲能力,乃是很重要的一點。

一支只會在平坦道路上作戰行軍的大軍,只能用來守城,是無法進行真正的野戰的。

這也是糜暘當初會選擇在河谷練兵的真正原因。

五大訓練綱領,是由糜暘親自制定而出。

而輔助完成這五大訓練總綱相應的的細節條例,在之前糜暘就與鄧艾三將一同借鑑當世軍隊的訓練細節,及加上個人見解最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寫成。

所以在糜暘將七斬令交予三將的時候,已經宣告着大軍的訓練正式開始。

時間的流逝總是過得很快。

在當日糜暘定好七斬令、五綱領的總訓練措施之後,糜暘麾下的大軍,在河谷中訓練已經將近一月。

在這將近一月的時日之中,糜暘帳下的鄧艾三將都深知糜暘急切想練成一支強軍的心情。

所以在他們的指揮下,除去非必要的休息時間,那三營大軍基本每時每刻都在訓練當中。

這種訓練強度無疑是巨大的,但相對應的,在這種訓練強度之下,大軍的訓練進度亦大大增加。

也許不久之後,一支強軍,便會顯現在糜暘身前。

如今大軍訓練有這種進度,還有個很大的功臣,那便是前段時間一直在上庸城中的呂乂。

糜暘從成都帶來的糧草並不多,當他到達漢興郡中時,他所攜帶的糧草肉食,大約只夠麾下大軍一月食用。

但隨着訓練的展開,糜暘麾下大軍體能消耗的增加,也令糜暘帳中的糧草消耗的速度,必以往預估的快上了三分。

在這種情況下,是呂乂來回周旋在上庸城與西城的申氏兩兄弟之間,令他們時不時就會送數萬斛糧草到達糜暘的大營之中。

或許每次押運來的糧草都不多,但在呂乂的努力之下,令糜暘時至今日,都無有擔心糧草之憂,可以放心訓練麾下士卒。

面對呂乂的這個才能,糜暘就曾在關嫣面前感慨過:“季陽雖無領軍之才,然清明能幹,數運糧草資助大軍,令我始終無缺糧之憂,這是長史之才呀。”

長史一職,原始於邊郡的郡丞別稱。

後隨着時代的發展,天下間開府的將軍越來越多,以至於長史一職慢慢成爲各大開府將軍帳下,總領幕府的一個職務。

例如當年的張昭,便是以長史之職,爲孫策、孫權兩兄弟總領江東民政。

糜暘當着關嫣的面這麼誇讚呂乂,實則是在透露出,有將呂乂慢慢培養成內政心腹大臣的打算。

面對着糜暘的誇讚,關嫣臉上浮現笑容,她亦爲他的夫君取得一位大才而感到開心。

今日在河谷的中軍大帳之中,糜暘正在看着手中竹簡。

這份竹簡乃是他的治軍司馬王安報告上來的。

賞罰措施,乃是主將最重要的權柄之一。

所以糜暘並沒有讓鄧艾三人,負責各自營中的軍紀監督之舉。

他將這個職能單獨分割出來,另設一治軍司馬,並且由他直接統轄。

這一點有利於糜暘更好掌控這支大軍,亦有利於監督軍紀行爲的公正性。

王安是自從公安開始就跟隨在糜暘身邊的舊部,他的忠心自不必說。

本來糜暘心中有好好培養王安之意,但可惜王安不通文墨,這就導致了王安的上限無法太高。

但是如此忠心的一個人,糜暘不用又覺得太可惜。

所以糜暘在公佈七斬令之後,便在大軍中設立了治軍司馬一職。

王安雖不通文墨,但是他的忠心能很好的爲糜暘履行好這個職務。

例如當初糜暘制定好七斬令之後,王安雖不識字,但卻通過硬背的方式,成爲了糜暘的親軍中,最快將七斬令熟記於心的人之一。

本來按照七斬令的嚴格,短時間內是會有不少軍士犯令而被處斬的。

但之前發生的一件事,令這種情況沒有發生。

王安在被糜暘委任爲治軍司馬之後,不久後就爲糜暘抓出了幾名違反七斬令的軍司馬。

在抓到這幾名軍司馬之後,王安不能決斷,便將此事報給了糜暘。

王安之所以無法決斷,不是忌憚軍司馬的軍職高。

這幾名軍司馬雖名義上與王安同級,但王安身擔治軍之任,他是有權監督處罰這幾名軍司馬的。

真正讓王安猶疑不決的是,這幾名軍司馬與他一般都是,公安城中一路追隨糜暘而來的舊部。

因爲同是公安舊部,所以王安對此事無法決斷,暫且將這事壓了下來,並交予糜暘處置。

在王安的稟報之下,糜暘得知了那幾名公安舊部,犯的是七斬令中的誤軍之罪。

何爲誤軍?

屯營所止,問其鄉里,親近相隨,共食相保,不得越次,強入他伍,幹誤次第,不可呵止,度營出入,不由門戶……,此謂誤軍。

這幾名軍司馬因爲同是公安舊部,所以在有一次日間的訓練結束之後,他們因爲感覺日間訓練太辛苦,便在夜晚私自越過各家營壘相會,大聊過往。

無疑,這明明白白犯了誤軍之罪。

糜暘在得知這個消息後,並沒有因爲他們是公安舊部,就對他們手下留情。

他當即命令王安將這幾名軍司馬全部抓起來,然後當衆宣讀罪行之後,斬首示衆。

在那幾名身爲公安舊部的軍司馬,因犯了七斬令被王安當衆斬首之後,軍中士卒盡皆震慄。

軍司馬,乃是一營主將之下的最高統兵將校。

而且這幾名軍司馬身份不同尋常,乃是公安舊部,是主將糜暘的嫡系部隊。

糜暘對公安舊部有多看重與信任,軍中士卒從之前他的安排中就可以看的出來。

目前整支大軍中能叫的上名的中下層軍官,全都是公安舊部。

但就是這樣有着兩層不同尋常的身份之下,糜暘在他們幾人犯了軍法之後,還是毫不猶豫的將他們斬首示衆。

這個舉動在近萬大軍心中,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七斬令,真的是法不容情!

在這樣的震懾之下,近萬大軍的軍紀明顯好了許多,並且這近萬大軍心中都對七斬令開始浮現畏服的心理。

軍紀嚴無妨,只要做到公正嚴明,自然而然就會讓衆將士信服。

在看完手中的竹簡之後,糜暘並沒有再發現一些有嚴重違反軍紀的將士存在。

因此他便對着王安言道:“如非觸犯七斬令者,以後相應處罰你可自行處理,無須再上報於我。”

七斬令是糜暘定下的,最嚴重的軍紀處罰措施。

但要想維持一個大軍正常運轉,單單靠七斬令是不夠的,治軍如治國,相應的軍紀還有很多。

而那些軍紀大多隻是針對小錯誤設立的,處罰措施不嚴重,所以糜暘可以放心交給王安自行處理。

王安在聽到糜暘的話後,神色恭敬的便告退離去。

在王安離去之後,糜暘看向帳內的丁封。

丁封是丁奉之弟,當初一起在公安城外爲糜暘所擒獲,後來與丁奉一起投降了糜暘。

對於丁奉兄弟的投誠,糜暘說不上多信任,但也不會有太多懷疑。

其實丁奉兄弟會選擇投效自己,無非就是看重自己的威名,想跟着自己建立一番功業。

所以丁奉兄弟對自己的忠心,是與自己未來的成就息息相關的。

如果自己能不斷建立功業,那麼丁氏兄弟就會對自己死心塌地,反之,良禽擇木而棲。

這一點纔是當世大多數有才之士的共同做法,真正的忠貞之士有,但很少。

因爲深知這一點,所以糜暘對丁氏兄弟雖談不上多信任,但亦會有相對應的重用。

在將丁奉派去輔佐鄧艾之後,糜暘就將丁封編入他的親軍之中。

這時在大帳之外,河谷中受訓士卒的叫喊聲一陣陣傳入大帳中。

那陣陣叫喊聲落在丁封的臉上,令他臉上充滿了嚮往之色。

看到丁封的這嚮往之色,糜暘心中有一件任務想交給他去辦。

(本章完)

第469章 晴天霹靂 再開屠城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七百四十五章 血幡飛舞 驚人轉變第393章 成都急報 南中將亂第七百五十二章 令人作嘔 掀案而起第644章 南北聯合 不懼強漢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564章 欲斷後路 先遣雄鷹第604章 設伏密林 斬斷生路第437章 成都炸了第664章 長陵罵賊 劉曄吐血第121章 呂蒙吐血(十更!求首訂!)第196章 派出信使 五日之後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354章 領軍抓捕 吳懿驚起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七百七十章 蔣濟良謀 當斬則斬第587章 赤龍翻滾 以快打慢第52章 魂斷鬱陵第400章 劉曄獻計 備兵十萬第188章 蜀中雙英 西城會面第73章 噫興!噫興!(三更,求追讀)第343章 雙重考驗 陛下小心第398章 女王遭斥 曹真哭諫第512章 慘烈守城 馬超傷重第386章 攻擊開始 天子離座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638章 姜維定計 潼關告破第62章 校場比鬥(追讀呀,票票呀)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254章 老臣文和 關羽集將第128章 季漢雙壁 春天將至第527章 魏軍迷霧 會獵長安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七百五十八章 暗生嫌隙 新野洞開第113章 糜暘所謀(十更,求首訂!)第443章 似若無敵 魏軍大敗第229章 強徵私兵 軍心崩喪第238章 突然襲擊 城門大開第324章 關羽雖死 糜暘尚在第160章 士載之恨 漢水交接(求追讀,衝精品第358章 棄市震懾 馬謖阻奏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142章 潛行密林 神兵天降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491章 險惡用心 臥龍大笑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113章 糜暘所謀(十更,求首訂!)第444章 英雄氣短 郭淮到來第六百九十四章 姜維跨步 追求幸福第109章 關侯長子 公安明月(明日上架!)第171章 糜暘警陸 意欲抱殺(5000字!)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551章 二擒滿寵 糜暘將至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306章 同御一馬 傳承不息第440章 執意出兵 神威再臨第140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175章 執政以公 捉拿周羣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133章 陸遜自薦 內亂將起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559章 軍向上邽 淮南之變第464章 天下如棋 強攻陽平第六百八十六章 悍然舉事 出師有名第七百二十二章 飢渴諸將 糜暘定計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323章 仲達崛起 既悼既檄第434章 伐蜀檄文 路人皆知第七百四十五章 血幡飛舞 驚人轉變第138章 恩斷情絕 劉備急催第429章 內外交困 四面楚歌第640章 以假亂真 驚死賈詡第185章 魏國柱石 靈前悲訴第637章 天命謂何 去逆就順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203章 慈不掌兵 申儀出城第106章 公安內應第316章 劉巴不滿 難民臨宛第七百零五章 挑釁糜暘 天真孫登第六百九十九章 衣食共享 全國皆兵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221章 丕鵝丕鵝 益北雲動第16章 幼時情誼第649章 遂敵所想 鄧艾斷後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第423章 輕搖令旗 二擒孟獲第七百三十三章 必要犧牲 誓奪宛城第649章 遂敵所想 鄧艾斷後第七百五十二章 令人作嘔 掀案而起第六百九十二章 以此爲樂 敢爲前驅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