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

第132章 忍辱負重 反客爲主

韓當在得到陸遜到來的消息後,立即就來到孫權大帳中,將這事稟報給了他。

而孫權在聽到這個消息後,臉上卻沒有浮現如韓當一樣的喜色,而是浮現了詫異與懷疑之色。

“伯言,他不在陸口駐守,來這公安作甚!”

孫權可是記得,他從未發過令陸遜領兵前來的檄令。

面對孫權的詫異與懷疑,韓當對孫權解釋了陸遜領兵前來的來因。

聽到是呂蒙之前發出命令,讓陸遜率軍前來後,孫權臉上的懷疑之色漸漸消散,但心中卻對呂蒙這番過於謹慎的舉動表示不滿。

雖病重,然數萬大軍撤退,數倍於敵方的兵力,又何須畏懼敵軍出城攻我?

子明真是越發膽小了。

只是孫權並沒有將他的這番想法表現出來。

而面對着陸遜的請求接見,孫權因爲現在心情不錯,於是便同意了。

在得到孫權的允諾後,韓當急忙出營將陸遜帶往孫權大帳。

在這一路上,韓當將最近發生的事跟陸遜一一說明。

聽到孫權已至,呂蒙兵權已經不再後,陸遜心中微微一沉。

他聰慧異常,雖說往日中孫權對其也算信愛,但其卻能從孫權對其的信愛中,察覺出一絲忌憚。

今孫權已至,不知道還會不會令其執掌大軍。

只不過就算孫權不用其爲督,也無所謂,陸遜並不貪慕權勢。

只要孫權能用其之計,扭轉江東敗局即可。

韓當帶着陸遜很快就來到了孫權的大帳之外。

在孫權的侍者入內稟報後,陸遜不久後就得到了孫權的傳召。

因爲孫權口令中只傳陸遜一人接見,所以韓當留守在外。

陸遜整理了下身上的甲冑。

孫權對人的禮儀很看重,而自己是否穿戴整齊拜見其,更是在往日中,被孫權當做是否尊重其的一個重要標準。

在整理過後,自覺無任何差錯之後,陸遜跟在孫權的侍者後面,亦步亦趨地進入了大帳之中。

陸遜在進入大帳中後,他並沒有太過上前,只是在遠處對着孫權深深一拜,“臣遜,拜見至尊。”

面對着陸遜的完備的禮數,孫權心中油然浮現一種滿足感。

在江東中,他依然還是那個至高無上的至尊。

孫權對着陸遜頷首,“伯言請起。”

陸遜在孫權的這句話下,才緩緩擡頭,看向了孫權。

孫權這時凝望着他的這個侄女婿,他問道,“先前子明召你來公安一事,孤已知曉。”

“只是現今孤已至公安,伯言可回陸口矣。”

孫權對陸遜一直是有一些忌憚的。

陸遜出身吳郡陸氏,吳郡陸氏乃是江東有名的大族之一。

自幼出身名門的陸遜,才學斐然,少有令名。

建安八年時,時年二十一歲的陸遜入了孫權幕府,成爲了他的令史,專職文秘工作。

時值今年,陸遜跟隨孫權已經十五年。

在這十五年的時間裡,陸遜無論爲政,還是領軍,都曾立下了不菲的功勳。

但十幾年的辛苦建功,卻並不能讓孫權對陸遜真正感到放心。

因爲算起來,吳郡陸氏與吳郡孫氏之間有着血仇。

興平元年時,袁術派遣孫策攻打廬江,廬江太守陸康堅守了二年。

到了興平二年末,廬江城終究還是被孫策攻克了。

之後月餘,陸康因憂憤病逝。

在陸康抵禦孫策的兩年戰爭中,陸氏家族百餘人因爲饑荒和戰亂,死了將近半數。

陸康的幼子、陸遜從父陸績比陸遜小六歲,所以那時候重振陸氏得到重擔,都壓在了陸遜身上。

可以說吳郡陸氏的上代家主陸康,便是因爲孫策而死,而且因爲孫策,陸氏家族精英死了百餘人。

要不是當時年少的陸遜早成,幫助陸績重樹門戶綱紀,吳郡陸氏可能早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有着這種過往,一向多疑的孫權很難對陸遜懷抱百分百的信任。

也正因爲對陸遜不信任,所以陸遜在展露自身的才能後,孫權做出了一件至今都爲人所詬病的事。

建安二十一年時,也就是四年前,孫權強令陸遜以無所出爲理由休掉了他的原配張氏,轉娶了他兄長的女兒孫氏爲妻。

建安二十一年時,陸遜已經三十四歲,而那孫氏方纔十七歲而已。

若是陸遜沒有原配,若是陸遜娶的不是孫策的女兒,那麼年紀相差大一點,這件事也並不會讓人詬病。

但孫權明知道孫策與吳郡陸氏有着血仇,陸康更是可以說因爲孫策而死。

在以孝爲天的兩漢,孫權令陸遜娶害死了他從祖父的仇人之女。

這難道對陸遜來說會是恩德嗎?

而且陸遜與孫權年紀差不多,本來是同輩。

但經過孫權這個舉動,陸遜無端矮了孫權一輩,成爲了他的侄女婿。

這難道對陸遜來說會是寵信嗎?

一切都是孫權的權謀之道而已。

當時孫權之所以會這麼做,是他看重陸遜的才能,卻又忌憚陸遜的出身背景及他的過往。

而當時陸遜的原配,乃是吳郡張氏。

孫權不想江東各大族之間,互相聯姻形成盤根錯節的關係。

他又想能真正將陸遜收爲己用,故而作出了這個決斷。

最主要的是,孫權想以此看看陸遜對其是否忠心。

若陸遜接受這明顯是羞辱的指親,那麼足以證明陸遜心向他。

若是陸遜以人倫大禮來反駁,那麼他就會出手整治吳郡陸氏。

而陸遜在知道孫權的這個安排之後,他一眼就看清了孫權的真正意圖。

但可惜他不是一個人,他身上揹負着整個家族的榮辱興衰。

所以最後陸遜決定忍辱負重,接受了孫權的指親。

也就在陸遜接受後,孫權纔對陸遜差不多真正放下心來。

雖然他對陸遜做不到完全的信任,但已經比一般江東士族出身的將領好很多了。

非如此,呂蒙在向孫權建議由陸遜,代替他駐守陸口統領萬餘大軍時,孫權是不可能會同意這點的。

只是以往孫權對陸遜的信任,在建業城中又開始發生動亂後,已經開始慢慢減少着。

面對着孫權令其離去的命令,陸遜上前一步對着孫權言道,“至尊,臣有一計,可助至尊取得荊州。”

陸遜雖然會爲了家族忍辱負重,但當江東面對危難時,性格一向謙和的他,亦會大步上前,爲江東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看着往日中一向對其沒有違背的陸遜,今日竟然主動敢第一次“違背”他的意思,孫權不禁覺得有些有趣。

只不過陸遜的才能他是認可的,所以當陸遜說他計策可以助他取得荊州後,孫權並沒有阻止陸遜發言,而是令其繼續說下去。

陸遜這時看向了,擺放在大帳牆壁之上的一張輿圖,他看向孫權問道,“至尊,臣可用否?”

孫權背靠躺椅,示意陸遜上前儘管使用。

在得到孫權允許之後,陸遜大步上前。

因爲輿圖高大,陸遜遂取下腰間的佩劍,手舉佩劍的他以劍柄作指,爲孫權闡述出了他的計策。

“至尊若想拿下荊州,必先拿下一處!”

說這句話時,陸遜將手中的劍柄指向了一處地名—宜都郡!

見陸遜不討論公安如何拿下,反而去關注千里之外的宜都郡,孫權一時間丈二摸不着頭腦。

但雖然心中疑惑,孫權卻並沒有打斷陸遜的發言。

陸遜在將手中劍柄指向宜都郡後,他對着孫權言道:“當今兩軍之勢,我軍爲客,糜暘爲主。”

“以客攻主,最忌久戰。”

“而公安城堅,不耗費數月光陰無法拿下。”

“既如此,我軍不如繞開公安,命一將領一支奇兵,突襲公安背後的宜都郡。”

“宜都郡地處荊益兩州腹心,乃是荊州大軍退入益州,且益州大軍入援荊州的必經之路。”

“我軍若能拿下宜都郡,即可頃刻斷絕荊益兩州之聯繫。”

“且宜都郡中多山林,地勢複雜,四處皆是易守難攻之地。”

“至尊拿下宜都郡後,命一將率萬餘兵馬,依山控水,分散諸要塞佈防,即可將宜都郡守得固若金湯。”

“劉備大軍要想出川入荊支援,則有我軍阻擋,勢必不得寸進。”

“只要劉備大軍無法入荊支援關羽,荊州北有魏王大軍,南有我軍數萬大軍。

長久之下,荊州諸軍見援軍遲遲不至,膽氣必喪!”

“而且只要我軍拿下宜都郡,有宜都爲依託,亦可步步蠶食荊州諸郡。”

在陸遜說完他的計策之後,孫權臉上卻並沒有驚喜之色。

因爲陸遜的這個計策很大膽,也有着一些漏洞。

孫權問陸遜道,“伯言爲何如此有信心,斷定我軍在拿下宜都郡後,劉備大軍即會不得寸進?”

今年漢中一戰的主帥乃是劉備,經此一戰,劉備徹底洗刷了他身上不善戰的污名。

面對着剛帶領着大軍打了一場大勝仗的劉備,孫權有此擔憂很正常。

見孫權有此疑問後,陸遜臉上浮現自信的笑容說道,“今劉備漢中新勝,其若率軍來援荊州,則此乃乘勝而遠征,其鋒不可當也。”

“正因爲如此,絕不能令其鋒銳進入荊州境內。”

“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臨時打柴割草就不能燒火做飯,軍隊也無法得到休息。”

“今宜都內諸縣,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

劉備大軍遠征,軍糧必在其後,補給亦必定艱難。”

“願至尊假臣精兵數萬,破宜都據諸縣,吾可深溝高壘勿與戰。”

“劉備彼前不能鬥,退不願還,野無所掠,進退失據,不出月餘,劉備大軍軍心將亂。”

“到時候臣在尋機攻之,當可破之。”

“縱不能破,亦可耗之。”

“以客爲主,最忌久戰。”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若我軍攻下宜都郡,則可反客爲主,令劉備大軍成爲客軍!”

當陸遜這麼說之後,孫權的臉上才浮現出了意動之色。

只是在他看來,攻下宜都郡也許正可如陸遜所說,抵擋住甚至可能擊破劉備大軍。

但在孫權看來,哪怕做到了這點,對目前的公安也無什麼大的幫助。

孫權問陸遜道,“公安,難道我軍就棄而不顧了嗎?”

見自己已經解釋得如此清楚了,孫權卻還是將目光放在公安之下,陸遜心中只能暗歎了口氣。

他拱手對孫權言道,“至尊!”

“滅國之戰,絕不能只關注於一城一池的得失!”

“我軍欲下公安,實則是爲了拿下荊州。”

“若在之前,我軍膽氣未喪猛攻公安,繼而藉助拿下公安席捲荊州,卻是上計。”

“但如今,公安已經暫不可取。”

“既如此,我軍不如再求其餘破敵之處。”

“荊州關羽、糜暘兵力稀少卻能死守不退者,乃是希冀拖延時間等劉備大軍來援。”

“因心有外援,故敵之士氣難喪。”

“但若我軍能釜底抽薪,擊破敵軍所依仗的外援。

待這消息傳開後,則敵軍膽氣自喪,荊州到時就是一顆,任至尊隨時摘取的蜜桃而已。”

陸遜言辭懇切,對孫權再三拱拜,希望孫權能聽進去他的諫言。

孫權看着這個站在廣大輿圖之下,化劍爲指爲其施設方略的陸遜,看着陸遜那丰神俊朗的模樣,孫權的眼睛似乎有些失神。

他想起了一個人。

當年那個人也是如陸遜這般,在輿圖之下,爲他畫計大破曹操。

好像呀。

只是他心中還有一層疑惑。

在公安城中的糜暘,正在巡視城中的糧倉。

城中糧食不多,令其起了要精細盤點城中所有存糧的心思。

只有準確知道城中的存糧,最少和最多能堅持多大概多久,這才能讓他心中有個底,好去完成他接下來的謀劃。

這時候,王洪急匆匆的找到了他,向他彙報了一個軍情。

據城上士卒所報,不久前,江東大營外來了一支新的江東大軍。

那支江東大軍看似約有萬餘,而其大軍中打的是偏將軍陸的旗幟。

在聽到這點後,糜暘心中一沉。

他不對江東又來了萬餘兵馬感到擔憂,卻對那人的到來感到憂慮。

按《討孫寶典》記載,如今在江東軍中轄兵萬餘,且又官拜偏將軍的,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陸遜!

建安二十一年時,陸遜已有原配,乃是合理推測。

畢竟陸遜出身江東大族,他不大可能三十多歲了還不娶妻。

以他的身份,他的娶妻不會依他個人喜好而定,而是會是一種任務。

哪怕陸遜沒有原配,孫權令陸遜娶孫氏這個舉動,也很噁心人。

在後期,孫權更是不顧倫理,不顧輩分,胡亂指親,引得諸多人對其抨擊。

(本章完)

第342章 虛實相封 伐吳前奏第七百零七章 六策平吳 有怨必報第23章 誅心第315章 天子規格 佈告天下第124章 孫權之怒 猛虎擡頭(4000字!求追讀第七百五十三章 狗腳爛吳 子晟救我第532章 漢皇冬狩 夙願將償第75章 孫軍崩了!(三更求追讀)第358章 棄市震懾 馬謖阻奏第206章 開展度田 當斬則斬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465章 以己謀人 上方奇謀第七百四十八章 急攻公安 漫山遍野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107章 益州公子 今夜復國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138章 恩斷情絕 劉備急催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第129章 溫酒相會 糜暘斥孫第594章 攪亂天下 先攻渭北第390章 再圍冠帶 魑魅末日第七百六十九章 效仿郭開 言出法隨第461章 情勢不利 別出心裁第七百四十九章 挑首罵戰 善誅人心第339章 見或不見 反客爲主第405章 人定勝天 丞相親征第612章 遷都鄴城 鳩佔鵲巢第七百三十八章 人心難欺 關門打狗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193章 大軍分三 七斬爲令第613章 最後一步 張郃詭計第467章 置之死地 自有風骨第233章 人生贏家 魏帝咆哮第40章 第一次公安會議第131章 以守代攻 伯言已至(求訂閱,求票!第565章 大魏忠臣 有所防範第30章 糜暘單騎入公安(一)第83章 雖蠻,亦有意氣(四更求追讀)第558章 欲引天火 佈局長安第七百三十一章 探得機密 三問三答第62章 校場比鬥(追讀呀,票票呀)第七百三十八章 人心難欺 關門打狗第220章 斷髮認罪 曹仁親征第250章 滿堂變色 武當封拜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七百二十一章 永安無憂 憂在荊州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155章 君志當承 糜暘之策第346章 梁州兵權 吳懿不願第123章 急召陸遜 孫權擔憂(4000字!求追讀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七百零三章 約法三章 整頓人心第673章 漢皇不豫 傳召百官第633章 麟逆虎鬚 萬騎奔潼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2章 當爲班超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563章 孫大知兵 姜大運輸第571章 盪滌污穢 只爭朝夕第16章 幼時情誼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286章 當年千里 風起雲涌第226章 馮鄧先鋒 驕兵之憂第七百零一章 義陽有王 氣勢洶洶第476章 自相殘殺 大獲全勝第294章 糜暘危急 雲長終動第248章 四相之一 孫權認慫第399章 根本之患 二龍相見第625章 未央宣言 驚城槐裡第七百六十一章 繞道長沙 直取柴桑第181章 禁軍在手 家人提點第86章 黑雲壓城城欲摧 (四更求追讀!)第353章 觸目驚心 殺意沸騰第266章 宗親無用 另擇大將第623章 焚柱毀城 收復長安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214章 徵南三問 針尖麥芒第416章 驚弓之馬 糜暘引誘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中童謠 不可思議第210章 天不祚爾 漢統斷絕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534章 龍捲洛陽 街亭街亭第618章 先發制人 漢軍快來第433章 先定陰平 再阻劍閣第133章 陸遜自薦 內亂將起第七百二十三章 糜暘枷鎖 避實擊虛第337章 吳可徵否 世子棄子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663章 以人爲本 十萬相隨第554章 曹彰掛帥 街亭山呼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239章 兩勸滿寵 局勢轉變第33章 誰敢殺我?第507章 親征關中 二吐鮮血第285章 桃園之約 魏軍開拔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第542章 城下相遇 棘陽失陷第398章 女王遭斥 曹真哭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