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壽宴

楊邵科和楊修昂從轎子裡出來後,混入給太后祝壽的大臣隊伍中和大臣們打招呼,寒暄,而楊夫人和王采詩從轎子裡出來,很快就把衆人的目光吸引過去。楊夫人一身的誥命服再加上頭上的珠冠,可是說是在這些大臣們的妻子裡是鶴立雞羣的,而王采詩是太師的女兒,出身高貴,多多少少看太師的面子也不能冷落了楊少夫人,更何況,王采詩一身米色華裙和瑩白肌膚相稱在一起,更顯得她大家閨秀的出衆氣質。

就在楊夫人和衆人寒暄之中,又有兩頂華美的轎子落在廣場之上,來人不是別人正是被皇上口諭可以進宮向太后祝壽的景親王和其家眷。

楊夫人見上官映萱同她一樣穿着一品誥命的服飾,頭上的鳳冠盈盈翠翠,襯着她的一張小臉更是端莊秀麗,心裡就有幾分膈應。再看從後面出來的萬梓川,雖然也是一品誥命的服裝,穿着顏色上卻要比上官映萱遜色一些,頭上只簡單用一色的三隻頭釵,偏頭插了兩朵芙蓉堆紗花,好在她個子高挑,饒是這樣的妝扮跟上官映萱比起來,也絕沒有差她太多的樣子,心裡纔沒有那麼堵的慌。

上官映萱看到楊夫人在對面除了初見禮貌一笑外,便仰着頭睥睨着一干人等和韓景軒走在前面。萬梓川望見楊邵科站在那裡,臉上並未現出異樣,她也裝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只是很小心地跟在韓景軒身後和楊夫人用目光交流。

楊修昂不知他們中間的貓膩,急忙攜着兒子和夫人來向王爺見禮,原本誇楊少夫人的人也一併跟着過來,向韓景軒和上官映萱行禮。上官映萱今天心情格外的好,舉止投足間都給人一種溫順嫺熟的模樣,反觀萬梓川的清雅和淡定竟是生生讓她少了很多關注。

她到樂意享受這份低調。

韓景軒喚他們起身,然後忽略衆人的圍擁,直直地望向楊邵科,楊邵科先前還對萬梓川幾日前的冒失行爲感到愧疚,再看到韓景軒旁邊鎮定的她時,卻全都釋然了,所以他看向韓景軒時,眼睛裡流露出溫和的笑容。

萬梓川和他再見面,雖說還在惱他那日的行爲,但是看到昔日視她若姐妹的王采詩,如今看她眼神已是複雜的黑白難辨,她隱藏在心裡的那一份警惕又氾濫成理解。

要是換做別人恐怕未必有楊邵科做的好,而整件事情都不是他和她能夠掌控的,那種藥的藥力,不消說是隻在溫室裡呆過從未出過門的楊邵科,就是後來她深知迷魂草的藥性,也未必能躲過它流瀉出來的藥力。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此時的萬梓宸應該也好過不到哪裡去。

看來重要的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以後她一定要田媽媽多縫幾個香囊,裝上能解帶有毒性的藥草,免得釀成大錯也不自知。

不過,縱是外面的人各懷心事,但今天的主角不是他們,也不是笑逐顏開的皇上,而是在慈寧宮大妝的皇太后。

皇后早早地就來到慈寧宮在太后身邊伺候,穿什麼樣的衣服,戴什麼樣的頭飾,宮女們凡能找到的最顯富貴的頭釵都要經過皇后的一一檢查。早在前幾日她就先去宮裡看了方向,又問了以前的慣例,何處迎賓客,何處收賀禮,何處開宴,何處休息,何處退席安排的井井有條。

本來太后70大壽就是要非常隆重的操辦,但是依太后的身子,皇上舍不得讓她長時間接受一個接一個的跪拜,乾脆就把賀禮一早由宣事殿的人收了,登記好禮單,直接念給太后聽,然後等太子和幾位大臣的壽禮一併呈上,再接受羣臣和女眷的跪拜。

饒是這樣忙亂,皇上身邊的幾位妃子皇后一個也沒有驚動,反正已經習慣獨攬大權,她不想自己一人忙碌讓別的妃子得好,所以巴巴的來向太后請安,然後在慈寧宮等太子把前邊的事辦妥再派人通傳開席。

因爲皇后深得太后寵愛,六宮之事又全憑皇后做主,所以許貴妃和陳美人想借太后的壽宴顯擺孝心也有心無力,這幾天皇上爲各郡縣進宮的事忙得焦頭爛額,想在皇上耳邊吹風一點機會都沒有,所以對太后能留意她們動靜的心願就更加迫切。

這天兩個人盛裝出席,一前一後地走進慈寧宮跟太后請安,太后坐在那裡笑意融融,她們也湊上前把剛從劉公公那裡聽來的幾個笑話講給太后聽。

太后久未見她們,知道她們心中苦悶,所以想借她的壽禮爲跳板吸引皇上注意,和皇后平分一點秋色,但是太后只言未答,兩人也奈何不得。好在很快就過了巳末,外面來了很多的誥命夫人和千金小姐,兩個人便找了理由悄悄出來去找別的契機。

楊夫人遠遠見到她們,先前就和兩個人熟絡些,這個時候更要狐假虎威,和徐貴妃她們寒暄幾句,又低語給萬梓川,向她暗示許貴妃是個赤誠的有話可以投靠她。

而上官映萱卻是直接去了慈寧宮叩見太后。

偌大的慈寧宮正殿,此時正是彩條紅籠高掛之時,正殿之上各設一高一低兩個大坐,再往下一層,和她們相對應的是四張雕花長桌,距離長桌大約有五米,在屋子左右各設百座羣席,中央鋪設很大的一塊紅地毯一直延伸到殿門外玉石臺階下。東北角敲擊絃樂的正是技藝非凡的宮廷樂師,陸續而來的人因爲早就已經把禮物登記在冊,所以在門口接待官員和親眷的宦官將名字和禮物唸完後,就直接由宮女們引着按官位高低入席。

眼看宴會的客人已經人滿爲患,皇后得到宮女通傳攜了太后從寢宮出來。看到一水的高官誥命婦和她們將來的接替人齊聚在殿堂內,滿意地點點頭。

太后今天特意穿的很精神,一副莊嚴而肅穆穿着,使她坐上鏤空雕花大座之後,雖高高在上卻不怒而威。

說白了,她就是想讓某些人知道她的身體還硬朗着,不會輕易倒下。

這個時候,還陸續的有官員前來拜獻。不一會,皇上也來了,衆人離座給皇上叩頭,歸座之後,皇后怕冷場先讓一羣顏色鮮豔,身材窈窕的仕女們跳了一段開場舞,一些官位極高個誥命便上去和太后閒談。

“上官丞相,小國公爺,王太師和楊大人到.......”

宦官音落,衆人的目光都亮堂起來。

這前後到場的四位,可以說是大興王朝的中流砥柱,所以四個人分別從玉石出產最好的地方爲太后選了玉如意。上官丞相進獻的是一把鑲着瑪瑙石的玉如意,國公爺甄夏柳獻的是一塊金鑲玉如意,楊修昂楊大人上獻的是翡翠石玉如意,王太師也專門從緬甸爲太后淘到了帶金剛圈的玉如意。其餘的一品大臣雖稍微次之卻也是拿着自己血本而出的。

太子韓景瀛給太后用金子雕了一座彌勒佛。佛身高50米,重88克,拿到大殿之上時,十足贏的衆人的眼球。大家都誇太子有孝心,一定會求人得仁。三皇子和四皇子分別送了一幅古董級的墨畫,上面落款是唐伯虎的秋夜吟和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

太后見了,微微點頭算是含笑接下。

上官映萱給太后準備的大禮,乃是自己用金絲線穿成的鳳舞九天的屏風,那鳳凰望着朝日引吭高歌,金黃的爪子,紫金的羽毛,還有深綠的眼睛,把太后瞧的是連連誇她有心。景親王爺進獻的是南城的將士們用熱血寫的100副書信,主要就是要精忠報國。太后那狹長的眼睛掃過一整篇橫福,眼裡不但多份安詳還勾勒了一些不易察覺的光暈在上面。皇上看了之後更是大爲動容,扭過頭向太后致意,韓景軒不但是在向太后表明心跡,安撫皇后和太子的心,更是給大興增添了一種祥瑞的訊息。

不管你們如何設想,我終是赤膽忠心,即便赴湯蹈火,自有蒼天可鑑。

萬梓川終於知道爲何韓景軒不讓她準備壽禮了,此時在上官映萱臉上看到的都是閃光點和對韓景軒的仰慕,而衆人也終於可以從景親王和太后的臉上看到了劍撥弩張後的和平氣息。

隨後又有一些人前來獻禮,不過,能夠直接進宮等候太后親自拆封的,那可是金貴中的金貴,這裡就不一一細數。

而這太后70大壽,自是少上不了黎明百姓的好處,皇上下令大赦天下,所有在流放的罪犯可以回鄉耕種,死刑的犯人改成流放邊疆,那當然被下令禁足令的今日之後就可以行走自由。

可是這些並沒有給韓景軒帶來多少的震撼,他面無表情地站在那裡,靜等着太后和皇上的迴應。而此時衆人從席上走出來,走到地毯上面,聽太后訓話,“衆親家,今日哀家壽宴,不但驚動了各省首要,還迎來了鄰國愛邦,哀家在這裡向大家敬酒”

太后的聲音落下之後,衆人紛紛向太后叩拜。

第92章 齊婚第166章 動怒第一卷 第18章 故人第144章 驚豔第一卷 第29章 登場(中)求收藏,求推薦,第110章 暗香第143章 驚豔第一卷 第7章 花田第131章 爭寵第155章 煩惱第一卷 第4章 轉機第168章 周折第161章 巧合第一卷 第54章 落定第148章 怨女第一卷 第25章 跳牆第127章 手段第176章 無奈第111章 暗香(中)第171章 試探第149章 怨女第一卷 第50章 初見(下)第100章 回門(下)第166章 動怒第一卷 第27章 粉墨第一卷 第33章 心思第一卷 第30章 登場(下)求收藏,求推薦第一卷 第9章 壓驚第113章 反擊第一卷 第55章 落定(下)第一卷 第58章 生香(下)第151章 善後第135章 難題第一卷 第51章 鋒芒第150章 善後第107章 轉機第一卷 第37章 拆招(中)第一卷 第42章 意外第73章 意外第130章 賜福第130章 賜福第一卷 第66章 端倪(下)第一卷 第2章 萬府第127章 手段第101章 相聚第一卷 第25章 跳牆第166章 動怒第115章第一卷 第63章 因禍(5)第一卷 第19章 局勢第一卷 第47章 危機(下)第141章 壽宴第一卷 第26章 禮來第81章 出事(下)第97章 良辰(下)第一卷 第11章 冤家第103章 相聚(下)第82章 獲救第82章 獲救第一卷 第20章 心疑第99章 回門(中)補更第159章 真跡第82章 獲救第149章 怨女第100章 回門(下)第一卷 第3章 往事第一卷 第1章 閨房第一卷 第56章 生香第169章 心思第150章 善後第一卷 第39章 變數第117章 玉蚌(中)第一卷 第34章 失聲第139章 發泄第103章 相聚(下)第82章 獲救第一卷 第15章 商量第99章 回門(中)補更第一卷 第58章 生香(下)第109章 轉機(下)第174章 心動第110章 暗香第134章 難題第81章 出事(下)第161章 巧合第110章 暗香第161章 巧合第168章 周折第166章 動怒第125章 樊慧第一卷 第38章 拆招(下)第136章 怪人第85章 求凰第170章 同心第107章 轉機第一卷 第42章 意外第一卷 第41章 受教第一卷 第1章 閨房第一卷 第61章 因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