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軍條件

唐軍一路追殺出數十里,論失澤只率領數百騎兵逃回了鄯州,步兵全軍覆滅,他也知道鄯州守不住了,只得率領剩下的兩千七百餘人放棄鄯州,向吐蕃高原撤退。

與此同時,在渭州和長安唐軍對峙的七千吐蕃軍得到了論失澤大敗的消息,他們唯恐自己被唐軍前後夾擊,便放棄對峙,迅速從河州撤回了吐蕃高原。

發生在龍支縣的這場戰爭對吐蕃這次隴右戰略是第二次致命打擊,第一次打擊是河西唐軍奪取了大斗拔谷,奇襲鄯州城,把吐蕃掠奪的人口和物資全部搶走。

按照尚結讚的策略,這次吐蕃殺入隴右就是要以戰養戰,掠奪大量人口、糧食和物資,支撐吐蕃軍長期佔領隴右。

但河西唐軍的出手,使吐蕃軍第一步策略就落空了,加上吐蕃自身國力遠遠沒有恢復,根本就無法支撐和唐軍打一場持久戰,連援軍和後勤物資都派不出來。

所以龍支縣大戰慘敗後,吐蕃軍實際上已經守不住隴右,只得放棄隴右撤回吐蕃,這也就意味着,這次吐蕃軍的隴右戰略徹底失敗。

吐蕃軍撤退時,在鄯州城以東放火焚燒麥田,郭宋率領大軍搶救了整整兩天,才隔斷了大火蔓延,保住了河湟谷地的麥子,但還是被敵軍燒燬了數萬畝麥子。

接下來日子,搶麥大軍依舊在奮力割麥,連大斗拔谷也派出一部分守軍參加搶麥大戰。

這天上午,一支數百人的騎兵出現在鄯州城以東的官道上,爲首之人正是長安天子李僅新任命的隴右節度使張楓,朱泚沒有足夠重視隴右,直到大量隴右百姓逃進關中,他才意識到問題嚴重,任命張楓爲新隴右節度使,率軍兩萬奪回隴右。

但張楓並沒有和吐蕃軍發生戰鬥,真正奪回隴右的卻是河西節度使郭宋,着實讓他汗顏,同時心中也頗爲忐忑,郭宋不肯讓出隴右怎麼辦?

“使君,有人找!”

親兵在一片麥田旁大喊,只見頭戴平巾、穿着一身粗布農服的郭宋站起身,他手執鐮刀,額頭上全是汗水。

“誰找我?”郭宋問道。

“郭老弟,我們多年未見了。”一個粗獷的聲音從身後傳來。

郭宋一回頭,只見一名身材魁梧的大將站在自己身後不遠處,一張方臉,黑臉膛,粗得像刷子一樣的眉毛,長着一雙細長的眼睛。

郭宋立刻認出他,當年的蕭關守將張楓,時隔十幾年,他幾乎沒有變,還是原來的模樣。

這傢伙只是外表看起來粗獷,其實精細無比。

郭宋放下鐮刀,走上前行禮笑道:“原來是張將軍,確實多年未見了!”

“呵呵!當年我就說,郭老弟絕非池中之物,現在看來,我當年有先見之明啊!”

“張將軍過獎了。”

郭宋一擺手,“我們坐下說話。”

田埂上有幾塊大石頭,他們在石頭上坐了下來,郭宋接過水壺喝了幾口水,笑問道:“渭州那邊的吐蕃軍如何了?”

“他們從河州撤回吐蕃了,其他各州的吐蕃軍也撤了,這次吐蕃軍居然沒有擄掠到奴隸,恐怕是幾十年來第一次,郭老弟功高蓋世,朝廷一定會重重嘉獎。”

郭宋呵呵一笑,“朱泚的嘉獎就免了,成都那邊我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反應,我出兵本來就不是給他們看的。”

張楓碰了個軟釘子,神情有點尷尬,半晌問道:“郭使君接下來有什麼打算嗎?”

郭宋明白他的意思,也明白他來拜訪自己的目的,他淡淡道:“河西有五十萬隴右百姓,糧食是個大問題,接下來半個月我都會全力以赴收麥,我勸張將軍也抓緊時間收麥,可別爛在地裡了。”

“我知道,我們軍隊也在渭州收麥呢!很多隴右百姓也從關中趕來收麥,收麥應該來得及。”

郭宋又道:“既然張將軍帶來兩萬大軍,等河湟谷地麥子收完後,我就會率領大軍返回河西了,除了蘭州和會州之外,隴右各州就要拜託張將軍繼續防禦。”

張楓頓時聽懂了郭宋的言外之意,除了蘭州和北面的會州以外,隴右各州都會讓給自己了,他頓時大喜,起身行一禮,“只要有我在,絕對不會讓吐蕃軍再踏入隴右一步。”

郭宋笑着點點頭,“吐蕃國力尚未恢復,估計幾年內大戰打不起來,但邊境的小規模衝突還會時不時發生,這些就需要張將軍來費心了。”

“有郭使君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郭宋沉吟一下又道:“蘭州和會州是河西走廊的大門,事關河西走廊安全,以後它就屬於河西節度府管轄,希望張將軍給長安說明情況,大家以後相安無事。”

“應該問題不大,我只有兩萬軍隊,兵力也不夠,蘭州以後就與我無關了,至少朝廷那邊,我自會說清楚。”

兩人就在田間地頭達成了協議,郭宋讓出鄯州,把蘭州和會州收歸河西節度府,待河湟谷地的麥收結束後,他就率軍返回河西。

相對蘭州而言,會州條件不太好,只有一座會縣,人口稀少,很容易被人忽略,連吐蕃軍都看不上會州,但它的地理位置卻很重要,把會州收入囊中,河西節度府實際上就和朔方節度府以及原州接壤了。

這場收麥行動前後持續了二十天,十天後,河湟谷地的麥子全部收完,河西軍收麥大軍在蘭州和鄯州足足搶收了一百二十萬石小麥,收麥大軍跟隨着最後一批運輸皮筏子,浩浩蕩蕩返回了河西。

而這時,朔方節度使崔寬派出的特使在張掖也和郭宋達成協議,郭宋以三萬匹戰馬的代價,換取豐州軍屯的四十萬石小麥,這樣一來,河西的糧食儲備超過了兩百萬石,算是徹底解決了糧食問題。

與此同時,約二十餘萬蘭州百姓也在河西軍的反覆動員下開始陸陸續續返回家園,也是因爲蘭州沒有直接和吐蕃接壤,同時又歸屬了河西節度府管轄,返回家園才比較順利。

而其他各州的百姓,尤其是鄯州的百姓根本不敢相信朱泚的軍隊能夠守住隴右,他們都不敢返回家園,暫時留在河西。

.......

轉眼進入了十一月,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落下,河西的冬天終於來了。

張掖城外的難民大營已經消失,五十餘萬百姓一半回了蘭州,其餘二十餘萬人被分別安置到了張掖、姑藏、酒泉、刪丹、番禾、嘉麟、廣武等河西各縣,最多是張掖縣,安置了十萬人,使張掖縣成了一個擁有三十餘萬百姓的望縣,一躍成爲關中以西的第一大縣。

清晨,下了兩天的大雪終於停止,張掖城內一片銀裝素裹。

大街上,數百名團練士兵正在清理積雪,開始有三三兩兩的百姓從家裡出來,一些店鋪也在準備開門營業,沉寂的城池正在逐漸恢復生機。

雖然房舍還比較簡陋,用黃泥和石頭建成,但對於這些從吐蕃鐵蹄下逃出來的百姓,能有一處安身養命之所,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郭宋帶着數十名親兵來到城西難民安置地,他騎馬打量着房舍,其實房舍並不算很差,每戶兩間屋,圍一個很小的院子,大概有五六十個平方左右。

這時,他見一間院子裡,一家五口人正在忙碌地搭建棚子,院門開着,他便翻身下馬走了進去,主人是個三十歲出頭的漢子,長得十分壯實,他見從外面走進來幾人,連忙迎上去問道:“你們找誰?”

第二百六十一章 榆林西撤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秋後算帳(下)第五十三章 與虎謀皮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柳暗花明第六百二十章 深入敵內第五百二十四章 麥子熟了第八百八十七章 徵詢意見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漢中山莊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城隍夜兵第六百二十三章 軍心混亂第三百二十四章 回紇之亂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密知動向第二百三十九章 郭家之悔第二百二十六章 絕密信件第一千零八十章 動靜之間第二十二章 武道大會(二)第一百四十章 押運重任第六百零五章 聞訊知敵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巡視蘇州第三十章 武道大會(十)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藥鋪事件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心有不平第二百九十六章 討要說法第四百六十章 夢醒時分第四百三十章 沙陀使者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秋後算帳(下)第七百八十八章 世家之憂第七百二十章 激戰玄武第八百六十一章 夜襲信都第一千二百二十五章 秋後算帳(中)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泉州小憩第八十四章 一個交易第三百四十六章 一戰成名第一章 選道大會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全軍覆滅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 決戰前夕第一百章 草原夜獵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外圍之戰(中)第一百五十九章 半日浮閒第二百三十七章 新的任命第四百八十七章 內宮激辯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報名選秀第七百二十五章 京兆杜氏第五百六十二章 迫在眉睫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新的思路第八百六十二章 進入幽州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老將謝幕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江都之變第八百五十七章 井陘異動第五百三十二章 安西軍情第四百五十四章 故地重遊第七百三十五章 藏身之處第二百一十八章 掛印去爵第一百一十章 三監三王第九百二十四章 不甘失敗第八百五十一章 朱滔南下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當街殺人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族祭大事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 城隍夜兵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兆彩虹第八百一十章 晚節不保(下)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輿論之劍(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股掌之間第二十四章 武道大會(四)第五百九十一章 恩威兼施第九百三十六章 春赴新豐第五百一十五章 獨孤幽蘭第八百一十章 晚節不保(下)第一百一十章 三監三王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玉璽初現第六百二十一章 會獵太原第二百九十六章 討要說法第九百零五章 異種棉桃第三百六十七章 聖臨軍營第一百三十章 晉升子爵第一百五十六章 絕密任務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千鈞一髮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必道歉第九百九十一章 朝堂激鬥第八百零一章 圍魏救趙第二章 道童郭宋第五百一十一章 談判條件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集結登州第三百三十六章 以毒攻毒第三百三十三章 元宵私心第七百零八章 奴隸贖買第四百四十六章 沙州吐蕃第一千零二章 駕臨劉府第一百二十六章 天籟樂坊第五百八十二章 冒險一擊第九百一十二章 夜奪安陽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密知動向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兩個選擇第七百八十七章 輕騎夜襲第六百零二章 以牙還牙第二百七十八章 兵患又起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市酒坊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發動羣衆第五百四十九章 伊吾談判第八百三十二章 兄弟相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