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外收穫

趙知吾帶來了意外之喜,不過想想也在情理之中,榆林縣和河濱縣的麥田已經被啃食殆盡,這些從勝州南部逃來的災民再回榆林還有什麼意義?當然想留在糧食富饒的豐州。

至於河濱縣百姓,主要是那裡土地太貧瘠,糧食產量低,看到了肥沃富饒的豐州,河濱縣百姓哪裡還想回去吃救濟糧。

郭宋帶着數十名士兵離開縣衙前往縣城以東數裡外的大營,榆林縣的老人和婦孺都已經回去了,大營裡剩下願意留下來收麥的青壯男子,以及想留在豐州的兩千四百餘戶勝州災民。

“使君,卑職在想,會不會其他州的百姓也會涌到豐州來躲災?”曹萬年找了一個機會,小心翼翼道。

郭宋微微一怔,他還真沒有想到這個問題,他沉吟片刻道:“確實有這個可能,不過我們帳篷還算充足,官糧也足夠,他們要來,可以安置他們。”

“就怕他們來了也不想走啊!”

曹萬年是有所指,今天去探望的勝州災民一旦留下來,就給其他地方的災民樹立了榜樣,他們很可能也會申請留下來,畢竟河套地區的農業條件要比內陸沙漠邊緣地區好得多。

“他們想留下,我求之不得,留不住自己的百姓,他們還有什麼臉向朝廷告狀?”

郭宋不再爲這種事情自尋煩惱,他也想開了,只要有百姓想留下來,他們一定會敞開大門歡迎。

........

大營位於縣城東南方向,距離軍田不遠,大營佔地廣闊,紮下了三千餘頂大帳,基本上能做到每戶人家一頂大帳。

九縣縣縣令謝長治已經先一步和趙知吾趕到大營,謝長治帶着二十名候補從事在大營前擺下了長桌,開始登記災民的情況。

桌前排起長長的隊伍,災民十分踊躍,這是九原縣前來登記,意味着他們很有可能留在豐州了。

謝長治一邊翻看登記資料,一邊回答災民的疑問,

“老丈,你有兩個成年兒子,我建議分家,豐州是鼓勵分家的,將來授地會有兩種,一種是永業田,一種是宅地,授田是五十歲以下丁男百畝,丁女五十畝,如果男子在豐州從軍,那麼授田還會翻倍,但每戶上限只有一百五十畝,無論家中有幾口人都一樣,像你的兩個兒子分出去一個,你們家就能得到兩塊土地,要不然你們就虧大了。”

“那稅賦會不會也因此增加?”老人問道。

“稅賦只和土地有關,而且按照朝廷的規定,你若是開墾荒地,那麼所得田畝將免稅五年,其實豐州的土地很肥沃,當年就能種麥,非常合算的,老丈,回去還是趕緊讓兩個兒子分家吧!”

這時,郭宋已經出現在謝長治身後,謝長治嚇了一跳,正要起身行禮,郭宋卻擺擺手,示意他不必多禮。

“現在最多疑問是什麼?”郭宋笑問道。

“最多的疑問是,他們能分到多少土地?還有人問,豐州的荒地那麼多,如果他開墾了五頃土地,是不是五頃土地都是他的?”

郭宋頗有興趣地問道:“謝縣令是怎麼回答?”

“分多少土地我就按照使君制定的規矩來說,至於想開墾五頃土地那位,我就明確告訴他,不管他開墾五頃土地也好,十頃土地也好,官府給他的田契只有一頃,其他都會視爲官田,他可以優先租種,而且免他頭五年的租子。”

“那有沒有人問孩子上學的問題?”

謝長治搖搖頭,“目前沒有人問,他們更關心眼前的利益,土地、房子,他們都在問住房怎麼解決?我就告訴他們,冬天官府會把他們組織起來,去採石伐木,建造房屋,在房屋建好之前,他們可以暫時住在泥草屋內,官府會臨時修建房舍安置他們。”

“可以安置嗎?”郭宋問道。

謝長治點點頭,“兩千四百餘戶基本上可以,不過每戶只能有兩間屋,嫌小就只能繼續住營帳,到時官府會給每人發一張羊皮禦寒。”

“謝縣令還要考慮到別的州縣會有災民逃來豐州。”旁邊曹萬年道。

“會有嗎?”謝長治一怔。

郭宋點點頭,“我也認爲有這個可能!”

..........

事實也證明了郭宋的猜測,災民大營的百姓還沒有登記完畢,榆林縣便送來了飛鷹傳信,一千餘名來自夏州和勝州的災民已抵達榆林縣,正向豐州而來。

豐州戰勝蝗災的消息早已傳遍了雲中以及關內各個飽受蝗災危害的各州,自然而然便有災民開始向豐州進發。

郭宋立刻進行部署,令縣丞王遼帶領三十名剛招募的文吏以及五百名士兵,攜帶大量糧食、醃菜、藥品以及帳篷等物資趕赴沿途,設立十個賑災點,這一次各種物資由兩艘剛造好的兩千石大船運送。

沿途設立賑災點非常重要,能保證災民平安到達豐州,很多災民抵達榆林後便已是強弩之末,再要他們跋涉數百里抵達九原,恐怕很多人都會病死累死在途中,在沒有抗生素的唐朝,一個小小的感冒,一次不算嚴重的拉肚子都可能致命。

郭宋在這一點上考慮得很周全,既然有誠意接納這些災民,那麼就要儘量保住他們的性命。

新的災民到來,整個豐州的官員都動員起來,包括三鎮經略使、豐州刺史府、九原縣衙、豐安縣衙的上百名官員一起行動起來。

增加營帳,準備糧食醫藥以及各種被褥羊皮,幾乎整個豐州倉庫都搬空,郭宋又緊急向靈州求援。

“這是我們的一次機會!”

黃昏時分,在刺史府內,郭宋對薛長壽、李季等幾名重要官員道:“豐州發展不起來,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人,我想盡辦法把士兵家屬遷來,也是爲了增加豐州人口,現在蝗災後災民北來,這是一個意外得到的機會,我們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表現出最大的誠意,把這些災民留下來,成爲我們豐州的百姓,至於會不會得罪其他州縣,我們不用考慮。”

衆人行禮齊聲道:“謹遵使君之令!”

“大家都說說吧!現在還有哪些事情比較重要。”

薛長壽道:“其實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住房問題,帳篷還是太單薄,抵禦不住冬天的寒冷,必須修建房屋,我都認爲使君的建議很好,可以先給每家修建幾間泥坯屋,在秋收結束後軍民一起動手,最多半個月就能完成,難度並不大,現在的問題是,這些災民究竟安置在哪裡?”

衆人的目光轉向縣令謝長治,謝長治半晌道:“這件事我交給縣尉張文龍去辦了,他目前好像還沒有着手。”

郭宋頓時有些不滿地問道:“這件事你交給他多久了?”

“我早就告訴他了,當時決定一部分百姓遷出城,在城外恢復村落,勘址之事我就交給他,差不多幾個月了。”

郭宋早就知道縣尉張文龍名聲不好,能力也不行,但他是豐州豪門張氏家族的人,同時也是冷家的女婿,所以郭宋也儘量容忍他,但現在他的不作爲已經影響到移民安置了,郭宋便有些忍無可忍。

“他人在哪裡,讓他立刻來見我!”

謝長治嘆了口氣,一臉無奈道:“啓稟使君,他前兩天請假去靈州了。”

“什麼!”

郭宋頓時大怒,“現在所有人都忙得腳不沾地,他居然請假去靈州,他去幹什麼?”

“卑職也不太清楚,應該是私事!”

這時,薛長壽猛向郭宋使眼色,郭宋克制住了滿腔怒火,冷冷道:“謝縣令,這件事就交給你,希望你儘快拿出方案。”

謝長治連忙回答道:“卑職會在三天內拿出一個完整的方案來。”

這個態度令郭宋滿意,他點點頭,又對曹萬年道:“曹參軍,你也協助謝縣令,如果九原縣安置不了,可以考慮豐安縣。”

曹萬年躬身道:“卑職遵令!”

第一百八十七章 機會未失第一千零五章 韓滉進京(下)第六百六十章 關內攻勢(上)第六十三章 梟雄本色第二百七十五章 段君離任第五百零六章 雍縣偶遇第六百九十七章 回紇公主第二百三十八章 靈州上任第六百六十一章 關內攻勢(下)第八百五十一章 朱滔南下第六十七章 段君訓女第三百五十九章 返回長安第三百六十四章 再領新軍第七百六十章 聚商共議第五百九十一章 恩威兼施第四百四十九章 料敵在先第八百二十一章 出人意料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 驟陷絕境第九百九十二章 連夜逃亡第七十四章 黃河酒樓第九百八十八章 請客深意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山古道第四百三十八章 軍俸問題第一百五十九章 半日浮閒第一千二百章 稽私風暴(上)第三十三章 武道大會(十三)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驚現疫病第一千一十五章 蛛絲馬跡第四百六十八章 出乎意料第五百八十五章 碎葉大戰(中)第四百九十九章 涇源兵變(下)第四百五十五章 追擊輜重第三百二十四章 回紇之亂第八百九十四章 挑起事端第二百一十九章 又見金盒第六十四章 高氏之弓第二百四十五章 血戰九原第二百一十四章 趙府壽宴(三)第九百六十四章 全面被動第四百三十四章 葛胡疑雲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略差火候第三十五章 甘雷私奔第五百八十七章 舊緣新續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雨夜夜襲第五百七十四章 尋查奸細第四百九十二章 遠方噩耗第四百二十八章 提攜之恩第四百七十九章 針鋒相對第七百八十一章 崔氏態度第六百六十四章 勇奪洛關第二百七十四章 態度強硬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兩戰兩敗第七百零六章 內部摻沙第七百二十四章 一石千浪第三十九章 警兆悄至第五百一十章 驕兵必敗第八百九十三章 酒館交易第二百八十一章 首戰告捷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郭氏家族第六百三十一章 釜底抽薪第九百五十章 奇襲劍閣(上)第七百七十八章 撤離巴蜀(下)第六百六十六章 運輸不足第四百零六章 將軍抉擇第四百八十一章 再度發難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料之中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開拓思路第二百八十七章 家遇困窘第三百六十六章 納徵請期第一百零一章 同官夜客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夜襲城頭第八百四十一章 千里追蹤(中)第三百零五章 中原消息第三百零五章 中原消息第二百五十章 視察廢城第六百七十二章 欽王事件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中原再戰第一千一十一章 心有不甘第五百九十四章 靈州來客第四百零三章 神醫贖罪第五百二十七章 撤軍條件第一百六十八章 最後通牒第一百六十四章 怒辭供奉第三百一十四章 子午驚魂第二百零八章 再進讒言第五百一十七章 火藥初鳴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布棋落子(五)第九百八十一章 堵不如疏第七百七十五章 溫酒話別第二百二十七章 丫鬟春桃第四百八十六章 藩鎮作亂第二百三十章 不妙之訊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收之東榆第六十三章 梟雄本色第二百二十九章 理解錯誤第三百八十五章 洞房花燭第五百零六章 雍縣偶遇第六百四十六章 兵臨上黨第八百九十二章 緊張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