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司徒均二

在即將成立的共和國權力體系中,國安總局的辦公室主任似乎算不上大人物,但軍委會軍務局長、國防軍總參謀長絕對是。離開海晏堂步行回西八所的路上,幾處固定位置的警衛看到軍容整肅的總參謀長走過來,紛紛立正敬禮。

十年前隻身回國闖蕩,十年的時間見證了新中華的誕生,柏林軍事學院的同學們還在少校中校階級上苦熬的時候,自己竟然坐上了有軍隊大腦之稱的國防軍總參謀長的寶座,一向淡薄權勢的司徒均不禁生出幾分自豪來。

司徒均無疑是國防軍系統中極爲重要的人物。但他跟魯山、王明遠、馮國柱、葉延冰等統兵大將不同,他在軍隊中並無私人勢力,軍隊的大多數高級將領將其視爲龍謙的幕僚長。這位深受最高統帥信任的幕僚長似乎刻意保持着與各位統兵大將的距離,彼此絕無私交。不僅如此,這位目前顯然是除了龍謙之外的軍隊第一人生活極其簡樸,至今保持着獨身,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幾乎沒有個人的任何慾望。

要問在他人看來簡直簡樸簡單到了極處的總參謀長有沒有隱秘的慾望,答案是有的。是人就有慾望,怎麼能沒有呢?民族意識極強的司徒均的慾望不在於金錢女色,不在於華物美食,更鄙視金錢如糞土。他的慾望說起來極其高尚——建立一支超越德國陸軍的強大陸軍!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國戰中縱橫決蕩,一洗國恥,重現強漢盛唐的榮光!

而實現這個理想的前提是建立類似於德軍總參謀部的具有絕對權威的軍隊指揮機構。司徒均認爲,建立一個具有絕對權威並且高效的總參謀部是建立一支可以與西方列強近代化軍隊相抗衡的前提。

現代德國脫胎於普魯士王國,而普魯士具有獨特的軍事傳統,曾有人這樣描述普魯士,別的國家有一支軍隊,普魯士軍隊有一個國家。由此可見普魯士好武的傳統。1870年普法戰爭證明了普軍比曾經縱橫歐洲所向無敵的法軍更優秀,而戰爭的勝利原因在普魯士人看來是因爲他們創建了比所有國家都先進的總參謀部體制。在這種體制下,軍官具有令人驚異的共同思維,在司徒均看來,這是保證建立一支強軍並戰勝一切敵人的關鍵。

他已經坐上了總參謀長的位子。他關於打造一個高效的、具有絕對權威的總參謀部的建議獲得了最高執政者的贊同並已經獲得了重組總參謀部的絕對權力。

司徒均承認,蒙山軍已經是中國最強大的武裝,快速取得反清戰爭勝利是預料中事,儘管過程之迅捷出乎了司徒均的意料(司徒均高估了滿清政權的穩定性,沒有料到戰爭後期各派武力的紛紛倒戈)。在北洋主力猛攻德州之際,司徒均堅定地認爲山東軍可以守住德州。這種自信不是建立在山東軍擁有了不弱於對手的武器裝備,而是建立在蒙山軍已經成型的制度及訓練水平上,換句話說,對北洋軍有着較深瞭解的司徒均認爲龍謙創立的蒙山軍比北洋更具制度優勢。在跟隨龍謙的近十年裡,司徒均已經摺服於自己的統帥了。承認他具有比自己更爲犀利的眼光,比如在武器配備,部隊編組,小分隊戰術,軍官培訓等方面。特別是新技術的運用山,具有超越自己的眼光。當初費力採購自美國的無線電臺便在反清戰爭中發揮了極爲重要的作用。但是,司徒均認爲龍謙在總參謀部制度上建立和使用上仍然存在很多缺陷,現在好了,龍謙將重組完善總參謀部的任務完全交給了自己。

司徒均自率總參機關進京後,將總參設於頤年堂和勤政殿之間的西八所,這是一大片平房建築羣。雖然有些破敗,甚至一些房屋漏雨和門窗損壞,但足夠安置總參各機關了。一向奉行軍人務必在生活上簡樸再簡樸理念的司徒均批評了商鳳春佔據勤政殿並大規模修繕西八所的建議,不是出於爲龍謙省錢,而是有悖於他治軍的理念——一旦總參機關陷入物質上的享受,這個機關的銳氣就終結了。冬天不好過?野戰部隊冬天都有取暖設備嗎?北方軍當初冒着零下三十度的嚴寒剿匪帶着煤爐嗎?司徒均的詰問令出身北方軍現今擔任副總參謀長的商鳳春極爲尷尬。

司徒均進京後。根據龍謙的授權,一面指導、組織、協調各大軍區、各新建師的組建與調動,一面擬定各大戰略區軍事行動指導計劃,報龍謙批准後監督各軍區執行。東南軍區戰火已經平息,但西北軍區向西北各省的進軍以及西南軍區向四川的進軍仍然發生着規模不大的戰鬥。期間更涉及到對地方勢力的處置政策,牽扯了司徒均的很大精力。

司徒均承認,他對於政治比較厭惡,也比較遲鈍。但是,反清戰爭以及蒙山軍更早的建軍發展史早已證明,在中國,如果不懂政治而治軍簡直就是笑話。

回到自己那所簡陋到極點的辦公室,司徒均立即召來副總參謀長兼作戰部長商鳳春,通報了剛纔關於外蒙局勢的研究結論,指示商鳳春立即起草指令下達給北方軍區。然後專心修改完善那份編制局上報的關於陸軍編制草案。這份厚達110頁的報告已經在司徒均案頭七天了,仍未定稿。

司徒均進京後雖然不能向過去一樣跟龍謙朝夕相處無所顧忌地探討一切軍事問題了(主要是因爲龍謙的時間被別人佔用了),但倆人還是好幾次談起國防軍首腦機關的組建。龍謙早已確定的分設軍政及軍令兩大系統的設想正在實施中,這既是各國基本成熟的做法,也符合他一貫的分權制約思想,爲司徒均完全擁護。

承擔軍政重任的國防部尚未組建,但軍令系統要先走一步。目前已經成立的三總部中,運轉最爲正規的是軍令系統的核心——總參謀部。其餘兩部,總政治部及總聯勤部雖然成立並有自己的首長,但由於蒙山軍當時分割於三塊互不聯繫的戰略區,實際上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比如,宋晉國作爲總聯勤部長。並不負責南方軍的後勤保障,只負責山東軍全部及北方軍的部分軍火供應,南方軍是連樹鵬具體負責的。總政治部主任當時是方聲遠,但方聲遠卻基本沒有進入角色。南方軍是曹敏忠管這塊,山東軍及北方軍乾脆就是司令官寧時俊親自管。而且,他們的精力主要在練兵打仗,一切人事、稽覈、獎懲等劃歸總政的職能都不太正規。

龍謙等司徒均率總參機關進京後,將籌劃共和國武裝力量統帥機關的重任交給了司徒均。龍謙對他說,你不要等政府機構的建立了,先拿出一個總體的方案來。一些原則我已經跟你談過了,你照我定的原則設計出國防軍統帥機關的構架,並且明確各自的職責,做到不遺漏。不重疊,精簡高效。

這正是司徒均所願意做的。

目前軍隊的統帥機關就是三總部。按照龍謙軍政軍令分設的構想,總政治部所管的一大攤子肯定要劃歸即將成立的國防部。但是,總參謀部、總聯勤部、陸軍司令部及也已成立的海軍司令部加上顯然是國家最高軍政機關的國防部究竟是什麼關係,卻令司徒均十分的困惑。

他已經有了兩個副手。商鳳春及張玉林。但在這個問題上,兩位副手顯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司徒均認爲,既然已經任命寧時俊爲海軍總司令,海軍司令部的建立就是必然的了。海軍司令部有了,陸軍怎麼辦?直屬於總統嗎?龍謙曾在小範圍說過國防部代行陸軍司令部職權,確實有過這樣的考慮,但這樣一來。海軍似乎要獨立於體系之外了,這顯然又不合適了。

不光是陸海軍兩大軍種的關係問題。海軍司令部與國防部、總參謀部以及總聯勤部是什麼關係?垂直還是平行?總參機關是否設立海軍指導機構?總參與國防部又是什麼關係?總參謀部與總聯勤部如果平行的話,部隊的武器採購完全決定於總聯勤部就不合適了,因爲作戰訓練部可能不涉及武器裝備的研製和採購問題。

除了上述問題外,還有龍謙提出的兵種司令部的問題,龍謙曾有委任段祺瑞爲炮兵司令的建議。但被段氏所拒絕。證明龍謙已經有設立兵種司令部的設想了。如果考慮到工程兵,騎兵,通信兵等特種軍種,這些兵種司令部與前述的大機關又是什麼關係?是不是存在疊牀架屋的弊端?

這些涉及全局的問題,只能由龍謙來回答。司徒均承認。雖然龍謙並未受過專門的軍事教育,但對於軍事機關的設立有着超越他人的敏銳。他當然不清楚龍謙的來歷,將其歸結爲天授,開國領袖確實具備一般人不具備的能力。

對於司徒均歸納的系列問題,龍謙的回答是這樣的:國防部是全國軍事力量的最高行政機關。海軍司令部及可以設立也可以不設立的陸軍司令部是國防部的機構,他們之間不是平行關係而是垂直領導關係。國防部對於全國的武裝力量是行政管理,體現在高級軍官的任命、獎懲、薪酬、新部隊的成立、老部隊的裁撤等方面。但國防部不管軍隊其他業務了,比如軍事行動的指揮,那是總參的事情。也不管武器裝備的採購,那是聯勤總部的業務。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總參和國防部是什麼關係?答案是平行關係。總參是軍令系統的核心,聯勤總部是後勤系統的核心,而國防部是行政系統的核心。於是,必須有一個更高的機關來領導協調這幾個大機關,這個機構就是軍事委員會。我反覆想了,軍委會不能撤銷,否則就不成體統了。軍委會是一個聯席會議的模式,將來會從憲法上明確全國的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機關,如果發生全局性的戰爭,軍委會就是最高統帥部。總統將自然而然地擔任軍委會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聯勤總長、海軍司令以及政府主要部門如外交部、工業部、交通部的部長以及政府總理也應該是軍委會的成員。至於你所擔心的聯勤總部與總參的關係,不要緊,可以由軍委會協調,聯勤總部當然要聽總參的意見。實際上,國家的軍事管理指揮體系就是兩個輪子,總參管編制、訓練、打仗,國防部管人事。聯勤總部更多地處於協助總參的位子。現在你明白了吧?你的任務除了建立和完善總參機構,還要明確各大機關的職責,千萬不能出現如日本一樣的陸海軍爭權的局面,更不允許軍隊凌駕於政府之上。出現軍隊左右政局的現象。我的原則是軍隊必須服從於政府,而不是相反。

至於兵種司令部的組建,龍謙這樣解釋道,兵種不同於軍種,是軍種下的細化。目前情況,暫時只組建炮兵、工程兵兩大兵種部,隸屬總參領導,職能是研究、強化兩大軍種的建設,他們將垂直管理各軍區的炮兵及工程兵部隊,根據需要在不同的軍區調配炮兵及工程兵。但騎兵及通信兵不設司令部了。前者沒有前途了,路子越來越窄,後者不需要專門的司令部,總參之下搞一個通信局就可以了,但通信兵的建設要加強。不止是無線電的加強,更爲關鍵的是有線電話的普及。畢竟無線電存在泄密問題,平時及戰時還是要更多地依靠有線電話。

龍謙解釋清楚了軍事統率機關的構架,司徒均與助手們幾番討論,拿出了總參機關的組建框架,形成報告後呈報龍謙。司徒均計劃設立參謀、通信、情報、訓練、交通五個局。核心部門是參謀局,也是總參成立最久的部門。前身即蒙山軍參謀處。其餘如通信局是在廣東才組建的新單位,訓練局則是從原參謀處分出來的,將主管全軍的訓練工作,交通局是新單位,司徒均鑑於內戰結束後部隊大規模調動帶來的問題,意識到軍隊的交通問題異常重要。所以專門設了一個交通局。而情報局的組建則是認爲總參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軍事情報系統,目前的軍情局直接對龍謙負責,甚爲不便。

報告遞上去的次日龍謙便打電話召司徒均、商鳳春及張玉林到海晏堂討論總參的機構設置,龍謙對司徒均的報告提出了幾點意見,關於總參要求設立情報局。龍謙同意,告訴他們前的軍情局將做業務上的分割,留下軍事情報這一塊給總參,也就是你們計劃設置的情報局,名字還是叫軍情局爲好,但隸屬關係明確歸總參領導。對於交通局,龍謙認爲很好,具有前瞻性,軍事行動離不開交通,特別是鐵路交通。總參應當設立自己的軍交部門。通信部的設立也可以,下一步要大力改善提高部隊的通信水平。但對於其他部門,龍謙提出了自己的意見,顯然,他在司徒均設想總參機構的同時也做了思考。

龍謙認爲司徒均的方案裡缺少重要職能,第一是動員體系的建立,所以要設立動員局或兵役局,主管全軍的預備役建設工作。山東已有經驗,要總結推廣。龍謙說,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只靠十幾二十個現役師哪裡夠?另一個方面,即使國家有錢了,也不能在和平時期養着幾百萬軍隊。所以沒有預備役部隊絕對不行。總參要研究制定兵役制度,經國會及政府審議批准後以法律形式明確下來,地方政府執行但總參要加以指導監督,用十五至二十年的時間儲備三百萬或者更多的預備役兵員方能應付全局性的大戰。

第二,參謀局不如叫作戰局。總參是全軍的大腦,在戰略上要服從國家意志,但在戰役策劃上要依靠總參及軍區,所以參謀局不如叫作戰局更爲貼切。這是總參應當大力充實的部門,內部設幾個處,各處分管什麼業務,要從實戰出發,假如戰爭爆發,作戰局要擔負起指揮全軍作戰的重任,指揮作戰需要什麼資料情報,就設什麼部門,一定要精幹、充實,挑選最優秀的軍官進入作戰局。

第三,訓練局不如叫教育訓練局,訓練不必細說了,要制定各兵種訓練標準發放全軍作爲訓練的依據。因爲全軍的軍事院校管理要交給總參,需要培養什麼專業的軍官,需要總參統籌規劃。

另外,我建議增設兩個局,一個是編制局,專門研究部隊的編組問題,現在我們將現役師分爲了甲乙兩種,這是不夠的,針對北方的部隊和針對南方的部隊,在平原、高原和森林地帶作戰的部隊,在編制上應體現差別,不能一概而論。編制問題很重要,大到方面軍的組建,小到步兵班的人數及武器配備,都要有人專門研究。這是一門科學,你們要調研列強的軍隊編制,有針對性地提出我軍的編制方案並不斷完善。第二個是航空局,我不是說過了嗎?要大力建設航空兵,這是一個決定未來勝負的關鍵軍種,要有專人研究和管理。對了,還有測繪問題,我們沒有精確的地圖,別說國外的了,就是自己國土也缺少精確的地形圖,這件工作肯定是總參的,你們考慮了嗎?

司徒均解釋編制、測繪及航空都想到了,原先的方案是在參謀局下設立編制處及航空處,在訓練局下設測繪處。龍謙說編制及航空都要升格,至於測繪,按照你們的設想辦吧,要從大學裡挑選一部門專家做這件事,繪製地圖就用到飛機了,航空的重要性你們會越來越體驗到的。

幾個月來,司徒均及兩位有了明確分工的助手的主要精力就是組建和完善總參機關。目前各局的主要軍官都配備完畢,運轉也基本正常的,當務之急除了外蒙問題外,一是編制調整,二是軍隊院校的設置及專業調整,司徒均承認,在龍謙的具體指導下,總參是越來越正規化了。

“報告,”門外響起了報告聲。

“進來,”司徒均擱下了手裡的筆。

“報告總長,政務局方局長求見。”

“哦,快請。”司徒均沒想到比自己還忙的方聲遠竟然親自登門。

“喔,堂堂國防軍總參謀長,你這也過於簡單了吧?”方聲遠打量着司徒均的辦公室感嘆道。儘管都在西苑,但方聲遠還是第一次來總參謀部。

“簡單嗎?我覺得蠻好了。”司徒均拽過一張椅子,“請坐,有何指教?”

“哪裡敢。”方聲遠笑着摸出一張請柬。

“原來是您的大喜之事啊。”司徒均接過來,“一定去討杯喜酒喝。”

“我說司徒啊,你的事也該操操心啦。要不我跟蔡元培說一聲?讓他在北京大學給你物色一個?出身差了,你怕是瞧不上呢。”

“多謝,多謝。我的事還是交給我管吧。”

“司令可是說過多次了,要我們幫你呢。”方聲遠笑着說。

“多謝,多謝。方局長新婚在即,而且馬上要出任政府總理了,還如此關心我,讓我很是感動。”嘴上說着感動的話,但臉上卻沒有感動的神情。

第10節 民黨第6節 隨營軍校第20節 波東戰役一第21節 京師的亂局一第3章 彰德秋操第一節山東出現了同盟會第2節 疑惑第4節 普洛耶什蒂一第5節 普洛耶什蒂二第8節 彰德秋操四第32節 沂州一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13節 平叛三第16節 陳豪的使命第19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3節 司徒均二第5節 北滿十八鎮第14節 十年盤點一第33節 初會陳超一第24節 貪腐案三第9節 江雲的愛情一第29節 重組預備役及整頓巡防營六第7節 初識方聲遠一第36節 情報網和情報科第38節 山東提督第11節 北京一第5節 江雲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14節 末日一第2節 美國特使第34節 清廷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15節 方時俊第25節 自治委員會的設想第3節 抗洪三第4節 練兵之始第32節 出征二第6節 袁世凱第27節 龍謙與周馥第4節 破莊四第14節 晉源票號第17節 山東政務第15節 黃興入粵第3章 根據地第一節破莊一第3節 周毅一第29節 戰長沙二第2節 陳超的心煩事第4節 去哪兒?第8節 戰後一第7節 歐戰結束和遠征軍回國二第18節 榮軍農場第8節 繁雜的頭緒二第5章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一節軍歌嘹亮一第9節 國慶日二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9節 江雲的愛情一第8節 阻擊第3節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二第13節 北京三第33節 變化九第4節 歐洲滑向戰爭第26節 招商會二第2章 魯南新春第二節周氏父子第11節 楊士驤一第30節 戰長沙三第35節 初會陳超三第7節 魯山的思考第7節 天津一第5節 肘腋之變一第9節 危機與變局一第38節 初會陳超六第2節 喀山一第21節 北京十一第25節 新生活第28節 神槍隊的成立第4章 關東風雲第一節伏擊第4節 上海第6節 李純的進剿五第19節 初遇義和團二第12節 中樞第31節 情報處二第10節 彼得堡六第18節 十月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15節 外蒙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6節 嶧縣第3節 周毅一第1章 滿清新政第一節內幕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6節 諜戰第12節 整編前後二第32節 沂州一第6節 張孝準與蔣方震第7節 要價第2節 初戰一第2節 小洛克菲勒第3節 干涉第2節 軍歌嘹亮二第9節 彰德秋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