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母

過的幾日,陳珍蘭把孃家的瑣事理清爽,前往徐家探望外甥們。原先八奶奶還在時候,陳珍蘭過來徐家都是要住幾日的,此次也不例外。

雖說上有徐大太太,但總是自家親戚,商量後還是讓陳珍蘭帶了女兒住在曼娘這邊,至於陳珍蘭的兩個兒子,就在外院和俞泠他們一起住。既已定下,曼娘早早就讓丫鬟們把廂房收拾出來,被褥牀帳枕頭一概都要換了新的,又要挑兩個得力的人過去服侍。

正在忙碌時候,九小姐和十小姐一起過來,見曼娘房裡的下人們在那忙碌着尋找各色東西,兩人走進門笑眯眯地說:“哎,我們都來的不巧,明明曉得你今兒要忙着收拾東西好讓五姨母過來住,都忘了,偏要來打攪。”

雖在百忙之中,曼娘還是先請兩個姐姐坐下,又讓丫鬟端茶上來。九小姐止住她,往四周瞧瞧就笑了:“祖母還怕你哪裡準備的不妥當,特地讓我們過來瞧瞧呢。現在瞧來,樣樣都是妥當的。”

十小姐喝一口茶也笑了:“嗯,十三妹妹這麼能幹,到時嫁過去,定是裡外都能當家的。”曼娘一張臉又紅了,嗔怪地瞧十小姐一眼,十小姐還沒說話,九小姐已湊到曼娘耳邊:“你還不曉得吧?這回五姨母來,祖母說,趁着長輩們都在,只怕要商量你的婚事了。”

雖說訂婚已久,可這回商量就是要定期了,曼孃的臉更加紅了。十小姐已經用手指捅下她:“你臉紅什麼,難道你不歡喜?”九小姐瞧着上面掛着的墨竹圖笑了:“不歡喜,就不會把這墨竹圖好好地裱了掛在屋裡,只怕是瞧着這畫,就思人。”

說着九小姐和十小姐放聲大笑,曼娘被說的又羞又臊,站起來跺腳道:“你們倆,偏就拿我打趣,我去找大伯母和三伯母說去。”十小姐笑嘻嘻地拉着她的手:“好啊,你快些去找我娘,只怕那時我娘會問你,想要些什麼添妝,和八姐姐的不一樣纔是。”

曼娘用手捂住臉,心中的喜悅一波連着一波,能嫁一個知根知底素來熟識的人,可是比嫁別人好太多了。

陳珍蘭到那日,徐大太太帶了兒媳和孫女們在二門前迎接,剛在二門口站定,既瞧見陳珍蘭帶了一羣人走過來。上回陳珍蘭來徐家還是三年前,曼娘站在那有些恍惚,看着姨母的笑,竟覺又瞧見自己的娘,淚不由在眼中旋了一下,很快就嚥下去,不能讓姨母看見自己哭。

徐大太太已握住曼孃的手迎上去,陳珍蘭忙站定行禮,徐大太太鬆開曼孃的手疾步上前去扶陳珍蘭:“都是至親,五姨休如此客氣。”陳珍蘭順勢站起,瞧着徐大太太道:“親家太太一年沒見,倒比在京城時容色還要潤澤,果然是家鄉水土養人。”

婦人們不管到了多大年紀,都喜歡別人稱讚自己年輕,徐大太太也不例外,笑着道:“我老了,哪似你們年輕人。”兩人說了幾句客套話,這才互相讓着往屋裡走。到的屋內未免還要讓一下,徐大太太方纔坐了上位,陳珍蘭在旁邊相陪。

到此時徐家人和陳家人各自互相行禮。曼娘雖着急見到姨母,可也要謹守規矩,等輪到自己行禮時候,叫了聲五姨母,聽到陳珍蘭含笑說:“曼娘比三年前可長高許多,是大姑娘了。”姐妹們彼此聲音總是有些像的,曼娘聽在耳裡只覺得這是娘在對自己說話,那淚忍不住又要出來,當着衆人又不能如此,微低下頭讓眼裡的淚消失才擡頭一笑:“都三年了,若我再不長大,豈不辜負了吃下去的那些飯菜?”

少女清脆的聲音裡微微帶上一點鼻音,顯得格外嬌嗲,徐大太太笑出聲:“小十三這張嘴,越來越像你三嬸嬸了。還辜負了吃下去的那些飯菜,虧你想的出來。”陳珍蘭笑着把曼娘拉到自己身邊坐下,對徐大太太道:“曼娘這樣,倒有些像她舅舅,外甥像舅,這話是果然沒錯的。”

在座衆人自然都點頭,又說幾句家常,徐大太太就吩咐八小姐她們陪陳珍蘭的兩個女兒去園裡逛逛,話音剛落,柳嫂就笑着走進來:“太太,姨奶奶帶來的三位表少爺說要進來給太太磕頭呢。”

陳珍蘭生的兩兒兩女,怎麼這會兒又多出來一個?陳珍蘭已經笑了:“另一個是我五叔家的孫兒,親家太太在京裡時見過他的。”徐大太太瞭然點頭:“原來是九舅老爺的孫子,記得他素來很得太皇太妃的疼愛,做齊王世子伴讀,怎的會隨你們一道回來?”

齊王是仁宗皇帝的幼子,今上皇叔。生母是仁宗昭儀,先帝尊封爲賢太妃,今上更尊爲賢德太皇太妃,外人只知這位太皇太妃是陳珍蘭父親陳閣老的妹妹,卻少有人知道這位陳太妃原本只是陳家丫鬟。那年發大水,爹孃死在大水裡面,太妃就賣身進陳家做丫鬟得來銀錢葬了爹孃。

過得一年,仁宗皇帝因上年發大水而特地來此地巡行,當時有人看陳家不順眼,竭力在仁宗面前稱讚陳家女兒相貌出衆人品端莊,這樣的人若在民間隨便嫁了豈不可惜?仁宗皇帝雖對女色不大在意,但聽到陳家女兒從小熟讀詩書,胸中有大丘壑也未免動了念,下詔招陳家女兒入宮。

仁宗當時已年近六旬,陳家適齡的女兒不過十五六歲,怎捨得就此送進宮去伴駕?但也知道這事是有人在背後作梗,若真的抗旨,就算皇帝不追究,也擋不住小人在背後再次作梗。

一家子正在愁眉苦臉時候,還是陳太妃越衆出來,稱願意代主人進宮,唯一的條件就是陳家視自己的弟弟爲子,讓他讀書長大。陳閣老的父親仔細看看這位太妃,見她生的也好一個模樣,再細一問,原本就識得字,進陳家這一年多來伴着主人更多讀了幾本書。況且聖旨之上只寫了要陳家女兒進宮,可沒有說是哪位女兒,更沒有說是義女親女。送她進宮也不算欺君。

自然滿口答應,當場收這位太妃爲義女,序了排行,在姐妹們排行爲八,讓全家上下都來認過,從此就沒了那個丫鬟而只有一位陳八小姐。

到得聖旨上說的那日,陳家把這位八小姐裝扮好了,又備了厚厚一份嫁妝送到仁宗行宮。仁宗不過偶然興起,見陳家送來這個果然相貌出衆,再問幾句詩也能答上來,也就寵幸一度封做美人帶回宮去。

陳家這邊放下心,那頭就把太妃的弟弟接進家來,依舊序齒排行,稱做九爺。過的三年傳來喜訊,陳美人生下一個兒子,仁宗年將六旬而得兒子心裡也是歡喜的,將美人進爲婕妤,傳旨封賞陳婕妤家人。

陳家上下得到消息當然也很高興,陳閣老的爹是忠厚人,問的九爺本姓也是陳,索性把陳九爺的親生爹孃當做支系寫進陳家族譜,又寫明他們本是九爺本生父母,九爺本是過繼過來的。這樣等陳九爺異日得了功名,也能誥封親生父母。

陳閣老的爹做事漂亮,陳婕妤知道後也心中深感,轉眼仁宗皇帝賓了天,兒子封王后陳太妃就出宮和兒子居住,弟弟也接來京中,說起陳家許多好處,兩邊也真當族中一般來往,外人不知道的也只當陳太妃和陳閣老是親兄妹,並不曉得其中彎曲。

陳珍蘭聽到徐大太太這樣說就笑着道:“正是因爲太得太皇太妃疼了,五叔才說男子漢哪能不經風受雨,在京中人人捧着,倒不如出來遊歷一番。我正巧出京就一起帶他出來,等在家裡待上些日子,還要出去遊歷呢。”

她們在那說話,小姐們已經走到門外,一羣正當綺年玉貌的少女,衣飾都是鮮明的,走在那裡讓人眼都移不開。曼娘正和表妹琦玉說話,就覺有人瞧着自己,還以爲是哪個姐妹,正要去看就聽到表妹發出喜悅叫聲:“十二哥哥,你們是進來給親家太太問安的?”

少女們這才發現院門口多了幾個少年,領頭的是小九爺,陳珍蘭的兩個兒子和俞家兩弟兄衆人也都熟,唯獨有個少年從沒見過,他眉似刀裁鼻如懸膽,天庭飽滿脣邊含笑。正對琦玉點頭:“是,我們正是要進來給親家太太問安的?小琦玉,你剛進門就要纏着表姐妹們帶你去玩?”

這人說話是京裡聲口,和別人都不大一樣,曼娘頓時知道這位就是九舅公的孫兒,那位齊王世子伴讀,陳銘遠。

作者有話要說:爲啥我要設定這麼大的家族啊,已經儘量簡單寫了,可還是那麼多的人啊,摔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