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農場優越

當時的農場,大多有個前綴,叫國有農場,也就是說它們屬於國家所有,因此農場裡面的農民不叫農民,而是叫工人,屬於單位工作人員。

與青樹大隊相鄰,就是一個農場,叫做建新農場。屬於省裡直管,自成體系,有自己的田地山林,還有自己的學校、醫院、工廠,住的是集體宿舍,吃得是國家供應糧。

在電影院出現的時候,他還建成了自己的電影院,記憶中可能比縣城的電影院建設的還早。第一次到電影院看電影,就是到建新農場看的,大約十一二歲的樣子,得到了父親的支持,給了五塊錢買電影票,爲此走了十幾裡山路。

在此之前,看得都是露天電影,公社有專門的放映人員,騎着自行車,載着放映設備。架好設備,接通電源,前後有兩個輪子轉動,帶動膠捲映射出畫面。

一般都在到大隊部放映,每當此時,無論大人小孩,無論白天多麼辛苦,都會帶着自家的小凳,遠遠趕來,圍坐電影機旁,看得津津有味。

露天電影在改革開放之後還存在的很長一段時間,不過這時候已經變成有償服務,是要花錢才能請到放映員的,許多生產隊都請過放映隊,有些人家裡面辦喜事,也會請放映隊。

農村沒有通電之前,這樣的電影,是可以通過手搖的方式放映的,儘管小但我依稀仍有些印象。

兩個轉輪一束光,一塊幕布一個畫面,就是露天電影的記憶,或許也是一個年代的記憶,這樣的簡捷圖案,已經成爲電影的標誌。

建新農場可能與其它農場有些不同,因爲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勞改農場,小時候就聽說農場工人都是勞改犯,來自全國各地,在這裡接受勞動改造。

現在瞭解到了一些歷史,才知道不是勞改犯,而是被劃爲“右派”的幹部或者知識分子。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中,其中的一位國家領導人,就曾經在新建農場勞動過幾年。

在我考上初中之後,父親特地給我和姐姐各買了一輛自行車,就讀的初中遠在鄉政府所在地,路途遙遠,有自行車才方便上學放學。

有了自行車之後,去外婆家也不用走路了。每當去學校或者是去外婆家,都要穿過建新農場。

農場範圍很大,偏遠的地方,是像青年塘一樣的平房,這裡的居民大都和我們一樣,有大量的農田山地,主要是在田地裡勞作,不過他們不叫農民,而是叫農場工人。

農場中心,則是一幢幢四五層的樓房,這裡人就有了明顯不同,要麼是工廠裡上班的工人,要麼是坐辦公室的國家幹部。穿着講究,一身衣服看起來鮮豔亮麗,難見破洞和補丁,腳上長年四季都穿着襪子和鞋。

他們的生活條件明顯優於附近山民,山民身上永遠都是自家縫製的粗布衣服,永遠有幾層補丁,永遠有幾個破洞,哪怕是小學裡的老師,身上的衣服也只是沒有破洞,補丁一樣存在,而且大多是層層縫製。

山民的小孩就更顯穿着邋遢,別說破洞補丁褶皺,更是時常一身塵土,褲腿之上始終粘滿泥點,夏天始終是一雙赤腳,冬天鞋子上始終有個小洞,露出大腳趾頭昂揚,襪子不但破,還有一層厚厚的污垢。

非經歷那個時代,非穿過膠鞋,可能想像不出襪底那層厚厚的污垢,是什麼樣子。和着了腳汗、鞋底的膠、灰塵,冬天烤火,架在“火籠”,散發出來的味道,能把一屋子的人薰倒。

膠鞋在那個年代還有另一種稱呼,叫作解放鞋,與解放軍的膠鞋樣式完全一樣,所以纔有這種叫法,不管大人小孩,不管男女老少,不管晴雨寒冬,不管勞作休閒,都是這樣一雙解放鞋。

寬裕一點的家庭有兩雙換洗,多數人只有一人一雙,非到破得不能再破,是不會買新鞋的,即使買了新鞋,舊的解放鞋也不會丟掉,還會補丁接着補丁,一層層縫補。

稱作膠鞋是因爲鞋底是膠做的,鞋幫爛了鞋底也不會爛,到鞋幫爛的實在無法穿了,鞋底還會利用起來,紮上草繩,當作草鞋,又可以穿幾年。

小孩子長得快,爲了節省,大人們費盡心思,在買新鞋時,一般都選大幾碼的鞋買,穿在腳上空空蕩蕩的,就要用鞋帶繫緊,等到鞋子小了,還不會立即買新的,擠着腳又能穿上一陣子。

到腳趾頭實在藏不住了,鞋子的前沿被頂出了個洞,還會堅持一段時間。一般都是大腳趾頂出,常見山民家的小孩,大腳趾從鞋子前面昂揚伸出,滿地瘋跑瘋玩。

鞋尖穿洞,鞋幫撕裂,裡面鋪着的一層布,早就磨掉,農村泥土多,腳上汗氣重,汗氣和泥土在鞋底附着,奔跑中常有打滑的感覺,小孩玩心太盛,這些不會放在心上,不會影響玩耍,一天下來,襪子上必然會積下厚厚一層污漬。

襪子一般也是粗布做的,通常也只有一雙,沒有換洗,大人忙碌勞累,也沒有功夫天天清洗,幾天之後,污漬積累,就會形成厚厚一層污垢。

污垢附在襪子上,與襪子底粘連在一起,過了一個晚上,一般會自然風乾,早晨起來再穿,硬棒棒的。小孩哪裡會管那麼許多,穿上之後,照樣又是一天。

這樣的艱苦日子,我們經歷的時間並不是太長,到落實承包責任制之後,分田到戶,生活條件改善,也就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時候,已經不常見了。

建新農場穿着之所以鮮豔亮麗,是因爲他們穿得都是“的確良”或者“尼絨”,相比於粗布衣服,花色更多,更加輕便舒適,也更加整潔好看。

但不如粗布衣服結實耐磨,農村人常年肩挑手扛,記憶之中,大概到八十年代後期纔在農村流行,父親就曾經買過一件“尼子大衣”,穿着特別有風度。

在此之前,最好的衣服,也是黃色的軍裝布料製成的,童年時期,包括讀初中的時候,我們這些人無論男女,身上永遠是這樣的一身黃衣服。和粗布衣服一樣,都很耐穿,都能結實,特別適合田地勞動。

做一身黃色的軍裝式衣服,也是相當不容易的,顏色鮮豔,而且挺直,有這樣的衣服也值得炫耀了。因爲除此之外,所有的粗布衣服,要麼是灰白,要麼是深藍,只有女式粗布衣服,才見有紅白相間的花格。

農場人鞋子和襪子也有不同,冬天穿得是皮鞋,夏天穿的是涼鞋,裡面竟然還穿着絲制的襪子。

原來有工作單位的人,夏天是不用光腳的,不但不用光腳,還有襪子穿,這是童年時代,通過建新農場的觀察,對國家工作人員的優越性,留下的最直觀印象。

不過和其他農場不一樣,建新農場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很少,或許是它不屬於共大分校的緣故,因爲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勞改農場。

父親有個舅舅在宋埠天寶農場,我曾經跟父親到那裡做客,在那裡就見到了許多農業機械,不光有收割機、插秧機等,還見到了推土機、耕田機,還有汽車和大型拖拉機,除了大型拖拉機,其它都是第一次見到時,感到非常驚奇,在近前觀看了許久,被深深吸引。

當時大隊只有一輛大型拖拉機,被當成了寶貝對待,但在農場卻有多臺,有些車頭後面拉的不是車廂,而且犁、鈀等各種器械,代替了牛耕地犁田,田間地頭完全看不到牛的身影。

對父親的崇拜,在見到他開大型拖拉機時,到達了頂峰。一次這輛大型拖拉機在我家門口路上掉頭,道路狹窄轉不過來,司機束手無策,父親上去幾下完成。

此前從來沒見他開過拖拉機,後來通過翻閱父親留下的大學教材,和他的講述才知道,父親就讀大學期間,學習的正是機械專業,其中就有大型拖拉機的駕駛與運用。

聯想到母親就讀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或許那個時代的教育,都深深的打上了“多、快、好、省”建設社會主義的時代特徵,都在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建設人才。

這輛大型拖拉機,是什麼時候出現在記憶中的,現在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生產隊的集體糧,都是這輛大型拖拉機拖運到公社糧站的,只記得農村人生急病或者有什麼急事,都是這輛大型拖拉機,幫助運送的。

也因爲是大隊唯一的運輸工具,所以駕駛這輛大型拖拉機司機,一直被大家羨慕。後來包產到戶,這輛大型拖拉機就被這名司機得到,他也因此最先走上了富裕道路。

這名司機姓王,比我父親要小上幾歲,他是跟隨他父母,一大家子從江蘇遷來的。他父親一直是大隊的會計,戴個眼鏡,斯斯文文,被尊稱爲文化人。

落戶時間,應該與鳳凰山綜合隊外來人員差不多,只是沒有落戶在鳳凰山,而是落戶在鄰村。在當時的政策下,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幾乎每個村都有。

與四伯父在浙江被稱爲“江西佬”一樣,這些外來落戶者,根據遷來之地,也被當地人稱爲“某某佬”,比如“浙江佬”、“上海佬”、“江蘇佬”、“湖北佬”、“湖南佬”等等。

建新農場現在還在,依然屬於省裡直管,可見其地位超然。現在還有自己的企業和大量田地山林。不過因爲都是外來人員的緣故,返回的返回,遣散的遣散,人口已經大幅度減少。

進入新時代,新農村建設蓬勃發展,現在的建新農場,與當地農村相比,已經不見特別的優勢。一些人甚至主動脫離農場,融入本地經商就業,到縣城居住發展。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母親作爲公社推薦的優秀農村青年,進入了冶城分校學習,據母親和她的同學講,他們的學生時代,大多數情況下是在勞動中度過的。

母親和她的同學們,三年學習結束,根據“哪裡來哪裡去”的原則,又重新回到各自農村,有的成爲工人,有的成爲教師,有的的成爲鄉村幹部,有的依然恢復農民身份。

回到村裡,母親最初擔任的是一名赤腳醫生,後來據說有機會成爲一名工人,不知道什麼原因沒去成。與父親結婚之後,徹底放棄了赤腳醫生職業,專心操持家務,打理田地,又成爲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

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四十六章 校園之觴第七十二章 前往桂林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七十六章 身先士卒第九十章 新兵連連長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五十八章 內務管理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軍學院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十二章 大伯無私第十二章 大伯無私第四十六章 校園之觴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四十一章 憂鬱少年第八十九章 兩次接兵第三十二章 田間勞作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十八章 農場優越第八十五章 團部報到第六十七章 老兵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四章 柚珀棕麻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第七十三章 桂林空軍學院第六十三章 駐訓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十二章 大伯無私後記第三十三章 割稻插秧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第七十五章 求知若渴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十九章 山裡照明第三十六章 出行記憶第五十章 師生情誼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四十四章 爲人師表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十一章 父輩親情第七十七章 行軍拉練第三章 山路彎彎第九十一章 代理連長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三十九章 楓壠小學第十五章 動盪年代第八十一章 寒假第五章 青年塘第八十五章 團部報到第三十九章 楓壠小學第八十六章 任職排長第九十章 新兵連連長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獵第六十八章 殿堂之夢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二十九章 毛竹製品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二十五章 一段歷險第六十章 分兵下連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四十九章 校園生活第五十三章 待業一年第四十五章 教師宿舍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學第四章 柚珀棕麻第五十四章 應徵入伍第五十九章 學習訓練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九十三章 靜在山頭第一章:出生之地第七章 越山故事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四十四章 爲人師表第五章 青年塘第七十九章 軍號嘹亮第十三章 老家老宅第五十一章 青春激昂第三十五章 賣谷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二十七章 黑白電視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從第十四章 世事艱辛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