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8節 撫遠號條約(二)

和後世那些殖民條約不同,穿越者甩出來的這份“撫遠號條約”,從根本上就沒走殖民路子。

後世殖民者逼迫土著政權簽訂條約,大多數時候,着力點都在商貿上面。

譬如大名鼎鼎的鴉片戰爭系列。這其中最重要的,包括賠款,五口通商,協定關稅,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自由貿易等條款,都是旨在給英商打開對華貿易方面的桎梏。

至於說殖民者和土著政權之間的關係......說實話,滿清政府倒臺時,再沒有比英國佬哭得更傷心的人了......從哪裡再能找來一個如此配合殖民者吸國民血的政權呢?

所以說,在大多數時候,人數相對稀少的殖民者,其目的都是賺錢而不是顛覆。他們的核心訴求,是把殖民地改造成原材料供應者和工業品傾銷地。

而穿越者不一樣。

穿越者一開始就是奔着吞併去的。

這一條中心思想,體現在條約上,首先就是“租界”這個詞的消失。

在“撫遠號條約”上,沒有出現後世必備的租界條款。因爲這裡面有一個主權陷阱:有了租界,就相當於承認這片土地是有主的,不然幹嘛要租呢?

所以裝糊塗也罷,掩耳盜鈴也罷,自這份條約伊始,就只有“使館區”和“自貿區”這種淡化了主客關係的名稱。

很簡單的未雨綢繆。

至於條約上其他關乎貿易的條款,雖說乍看起來和後世差不多,不過在執行上可就屬於南轅北轍了。

在這個位面,即將被鐵炮砸開大門的安南,穿越勢力執行的將會是“騰籠換鳥”的長期政策。在這種局面下,勢必不會出現“大力發展地方經濟”這種劇本。

即便要發展,那也要等到很久以後了。條約上那些有關於商貿的條款,其實大部分都是幌子。真正目的,是給安南底層民衆解開人身依附關係,方便他們日後自由遷徙。

當日晚間。

升龍府紫禁城,皇宮。

話說,升龍府內不但有紫禁城,包括內外城皇宮御道三大殿等一應建設,其實都和中原王朝一模一樣......除了規模小點。

今晚的皇宮大殿內,粗若兒臂的廣南紅燭好似不要錢一樣遍插於壁,殿內燈火通明纖毫畢見。安南國後黎朝的君臣文武,正齊聚於此,共商大計。

當其時,一個高瘦有力,身穿薄甲,頭頂用紅色錦帶綁着髮髻的中年武士,正站在殿中侃侃而談:“皇上,王爺,如今之局,只好放手拼死一搏,否則我大越國國祚難保!”

“還請王爺下令,即刻遣使與阮主休息。再抽回南邊崢江一線大軍,並升龍府左近各營,合兵一處,與明軍決一死戰則可!”

說出這一番殺氣騰騰話語的男人,是中府大將鄭玉。

安南的中府大將,放在我大清就是九門提督,相當於升龍府衛戍司令,是政治地位非常高的一員武將。

如此緊要的位置,掌權王爺鄭梉自然要交給心腹。鄭玉其人,正是鄭梉族中從弟之一。

要是在往常日子裡,似鄭玉這等心腹大將在殿上擺出軍略,羣臣是一定會考慮斟酌後再決定應對的。畢竟從、這廝口中說出的東西,有可能是王爺本人的意思。

然而今天不一樣了。

鄭玉話音剛落,一旁馬上就有一個蒼老尖厲的音調發出:“說得輕巧。調大軍回來,如何與明軍大艦交戰?府外碼頭遊過大河嗎?”

說話的,是一個穿着文官袍服,身材幹瘦的小老頭。與此同時,老頭身旁幾個同樣穿着袍服的文官們也在點頭,集體表達了對鄭玉荒唐言論的不滿。

見此情形,鄭玉急忙解釋道:“或可誘敵來攻,或可堅壁清野,總之,戰守大計不容輕慢!”

“這是裝瞎子嗎?笑話!”

剛纔那個小老頭這次乾脆一甩袖,從班列中站出:“明艦來去自如,每每打完銃子便出海修補,不幾日旋即復來。你我都心知肚明,彼輩擺明就是仗着船堅炮利,反覆襲擾我大越都城,且此舉頗有成效。”

老頭大聲質問道:“鄭玉,你自己說,明人要何其蠢笨,纔會中你的計,驅趕水手下船攻打城池?”

“再有,縱是明人下了船陸戰......哼,日前在橫蒲縣(鴻基)一夜間被明人殺光的那兩千精銳,你又怎麼說?”

“眼下升龍府已然半壁頹廢,無需鄭玉你堅壁清野,大約士民今後也要忍飢挨餓,四下流離,進而揭竿爲匪的。”

逐條堆完鄭玉後,老頭不再搭理對方,而是轉身面對陛臺:“皇上,王爺,如今局面,明人驟然發難,已然動搖我大越國本。照此行徑,不出半歲,我等便是亡國之君臣了!”

老頭說到這裡,拱手彎腰行了大禮,然後取下了頭上的薄紗硬翅襆頭,捧在手中,一臉推搪地說道:“老臣放膽一言。如今之計,唯有與明人虛與委蛇,暫且相從。待他日探得彼輩虛實,謀定而後動,我輩定能驅除明人,朝野再行振作!”

聽完老官兒一番言論,高坐於二層陛階上的一位穿着四爪蟒袍的中年人,終於有點動容。

此人正是後黎朝如今的掌國權臣,清都王:鄭梉。

而坐於陛臺最上面一層,身穿皇袍,面無表情,猶如一尊木雕一樣的年輕人,則是後黎朝第十八代皇帝:黎神宗黎維祺。

十三年前,當時的後黎朝權臣鄭鬆,脅迫當時的皇帝黎敬宗自縊而死,並擁立其子,當時還是一個幼兒的黎維祺爲帝。

十三年後,鄭鬆已死。然而鄭鬆之子鄭梉,卻依舊以權臣的身份,坐在了皇帝黎維祺身旁。

現如今的後黎朝,正處於一個安南版的漢末時代: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頻頻發動對南方割據勢力的討伐戰爭。

可惜在這個位面,鄭王爺統一國家的進程被亂入的穿越者打斷了。今天,原本因該高居殿堂,聽取大臣攻伐南方阮氏報告的鄭梉,硬生生聽了一肚子戰和兩派的激烈爭論。

事情到了這一步,看到往日謹慎的朝臣已然毫不顧忌地講出種種亡國之語,鄭梉知道,大災突臨,國破家亡在即,明人條約一事,必須做出決定了。

下一刻,方面,寬髯,大腹便便的鄭王爺先是揮手示意將軍鄭玉退下,然後又溫言安撫了老人家:“黎司馬老成謀國,說得都是肺腑之言,無罪有功。”

緊接着,鄭梉扭頭看向了今天出使敵船的關鍵人物:鄭春堂。

“鄭春堂,你來說,那明人此來,可是果真有覆我國家之意?”

原本在一旁默不作聲,努力降低存在感的鄭春堂,這一刻冷汗都下來了。他清楚,現在是關鍵時刻,接下來的回答,會影響到整個北方鄭氏未來如何面對明人。極大的壓力令鄭春堂汗出如漿。

“稟王爺。”無論心理如何,作爲上明人船的正使,鄭春堂都得出列說清楚:“在下官看,明人此番武備精良,兼且驕橫跋扈,當是有備而來。”

“如今局勢險惡,我大越國外有強敵,內有不臣,依下官之見,不妨稍稍虛與委蛇,以待來日。”

鄭梉現在已經十分清楚底下百官的意見了。

除了一部分數量不多的死硬派之外,其餘人等,包括絕大部分文官,都是贊同和明人簽訂條約的“投降派”。

這裡面最重要的原因,除了堅船利炮之外,文官們業已說得明白:南方阮氏。

安南國土狹長,天然就容易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歷史上安南人自家搞南北對抗的時間很多。哪怕在後世,六十年代,南北雙方也是狠狠大戰了一場後才重新統一。

所以說,一直以來,對於北方“挾天子”,擁有法統正義的鄭氏來說,其最大的敵人,就是割據了半壁江山的南方阮氏。這一點哪怕是明人的鉅艦大炮轟到了門前,也是無法改變的。

所以方纔辯論中,文官們或明或暗都提示了掌權者:不能和明人死拼,否則阮氏會漁翁得利。

事實上不用文官提醒,鄭梉身爲秉國大臣,自然能看到這一點。而且他預見到另一種更壞的情況:明人勾結阮氏,直接推翻後黎朝,另立新朝。

鄭梉十分肯定,明人是做得出來這一手的。因爲一直以來,就在升龍府更北方,靠近大明國界的高平城,依舊有一小股“前莫朝餘孽”割據存活,鄭氏始終無法剿滅。究其原委,就是因爲這股莫朝餘孽當年得到了明朝冊封,依舊保持着“正統”的牌子,背後有明人撐腰。

這種事已經發生了許多次——但凡在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內生存的小國,其國中一旦出現爭位換代之事,勝利者往往都會在第一時間派出使節去請求中國皇帝的冊封。

綜上所述,在收集了大量意見,權衡了所有利弊後,鄭梉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與明人“和談”。

“我意已決,便是毒酒,也只好暫且飲下。”

“鄭春堂!”

“臣在。”

“明日一早,便着人去明船,與明人商議。”

“遵命!”

下定決心後,鄭梉很快決定下了和談人選。

既然大方向定了,接下來,自然就是想辦法和明人討價還價了:“來人,請和蘭商人上殿。”

第149節 臺江防禦方案第23節 冷兵器第117節 政局第539節 談話(二)第413節 炮打徐府第151節 雙重禮包第153節 妹子第2節 假劇組第712節 收線(四)第385節 另一處戰場第508節 熊文燦的選擇第332節 招安之旅(一)第506節 拆遷款第50節 王對王第413節 炮打徐府第674節 幻變(二)第163節 新服務第142節 種點什麼好第247節 續升級第415節 北上第612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二)第589節 攤牌一刻第64節 粉墨登場第567節 人頭談判第603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四)第679節 北歸(四)第363節 曹大頭第660節 救反賊(六)第650節 夏口第48節 緊鑼密鼓第648節 赴任之路(二)第474節 爆吧第530節 吳掌櫃的日常(九)第406節 全體覆沒第97節 居者有其屋第663節 救反賊(九)第8節 兩隻老闆第125節 鎮宅之寶第548節 明國軍民的準備(二)第330節 劉香的決定第309節 建制(七)第380節 落腳第105節 日荷矛盾的由來第176節 大敵鄭芝龍第288節 龍巖戰記(十)第596節 登艦第353節 開港(十九)第340節 開港(六)第234節 羣賢畢至(七)第32節 年夜驚變(一)第511節 教頭第377節 古道熱腸第680節 北歸(五)第511節 教頭第272節 西班牙人的選擇第427節 病友第611節 克勞利的奇幻之旅(十二)第480節 買地政策第271節 下午茶第497節 人棍第592節 毛承祿第638節 灘頭的坑爹事第6節 迴歸第727節 歷史(二)第217節 第N類接觸第578節 官邸會議(二)第151節 雙重禮包第631節 調停第649節 赴任之路(三)第256節 樂極生悲第140節 鍊鋼第630節 夜訪第316節 曲線救國第364節 意向協議第287節 龍巖戰記(九)第698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七)第250節 化工廠(三)第524節 吳掌櫃的日常(三)第465節 溫尚書第562節 接收(五)第187節 接觸第683節 北歸(八)第216節 瑰寶第699節 北方三人組的日常(八)第586節 初見第362節 落腳第689節 北歸(一十四)第386節 節奏感第456節 各方(一)第671節 暖風吹得遊人酔第563節 接收(六)第244節 捷報送達第286節 龍巖戰記(八)第691節 北歸(一十六)第472節 間隙第174節 看片第23節 冷兵器第577節 官邸會議(一)第586節 初見第184節 外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