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藝高膽大解元何懼

原來都指揮使走了以後,左右布政使與按察使惶惶無策,聽到各處傳來的消息越來越壞,雖然倭寇還沒入城,但市井已有不穩之跡象,正恐慌間,提督學道忽然說:“諸位大人,雖然敵情如何還不知曉,但我大明承平已久,省城的這些官兵,沒一個上過戰場的,只怕都不大可靠。”

諸官都道:“是啊,是啊!此言甚是有理,只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那提督學道說道:“依卑職愚見,城中幸好卻有一個可靠的人在,若是調了這人來,必能保我輩平安!”

按察使便問:“是什麼人?”

那提督學道道:“就是新科解元李哲!據卑職所知,此子文武雙全,十歲就曾領兵打過山賊,其名號到處,福建各處賊匪聞風喪膽,他又與同安隱士、泉州武師在省城辦有個武館叫止戈館,館內常有數十名學生,個個都能以一當十!若調了他們來,那就是一支精兵!”

左右布政使雖知道新解元的名字,但都沒聽說過他的事蹟,倒是按察使對李彥直有所耳聞,聽了提督學道的話後頓足道:“我怎麼就忘了他!”

左右布政使忙問:“此人如何?”

那按察使道:“若得他來,必能保我等無恙!”

左右布政使大喜,趕緊簽押了命令,派人去召李解元。

李彥直正與風啓、蔣逸凡商量前往北上兩江的事情,沒想卻撞上了這等變故,陶朱館內,自有護衛三十二人,都是從北尤溪機兵營裡訓練出來的精兵,止戈管、博文館的學生也都受過訓練,所以滿城慌張,這三合館卻絲毫不亂。

李彥直的武術師從俞大猷、李良欽,俞、李二人所在的泉州乃是當時大中華地區最重要的武學勝地之一,有真才實學的武師甚多,雙方相遇之後,李彥直便得以迅速嫁接泉州一脈的武學資源,而泉州武學也藉着李彥直的經營能力迅速發展,雙方相得益彰,在福建各地建立起了大大小小三十六個止戈館,這福州止戈館也是其中之一。

爲建立這止戈館,李彥直和李良欽真是費盡了心血,尤其早期武館規章的制定、武術教育的流程和第一批武術教師的培養最是困難。他們足足用了四年時間,纔算完成第一座止戈館的建設,等教育程式確立起來,第一批武術教師培養出來,接下來的事情就越來越好辦了,不過是把這個體系複製到別的地方,老師教會了學生,畢業生中的優秀者就能成爲老師,如此循環不止、生生不息。

止戈館一開始只在貧寒子弟中招收學生,擇材標準十分嚴格,可一旦取中,不僅學費全免,還包食宿,而且學生若能遵守紀律並順利通過訓練,畢業後還包安排工作,貧家子弟聞名多願來附,故此生源不愁。這福州止戈館雖設在省城,但市井之徒一概不取,也有一些富家子弟聞名而來,情願交上高昂學費學些拳腳,因此李彥直又開設了外館,其訓練的嚴格程度與本館完全兩樣,不過是走走流程,內館是真正在培養人才,外館就是辦教育產業創收了。

福州止戈館的內館現有弟子二十五名,尚未學成的新生十五名,駐館武師五名。外館學生九十二名,功夫雖不能與內館學生相比,但畢竟受過基本訓練,所以能夠聽命行事。由於止戈館通常都是設在陶朱館邊,所以止戈館的學生儘管不直接參加陶朱館的保安工作,但兩館本出一脈,平時既有威懾之功,遇變也會守望相助。陶朱館的加盟商家個個都是人精,自然深知此情,故而也常出錢出力,幫襯止戈館的財政。

倭寇警起之後,李彥直便召集了陶朱館的三十二名保鏢,止戈館的二十五名學生,自己帶來的二十二名護衛,連同五個武師,一共八十四人。這八十多人可不比城頭上那些暮氣沉沉的官兵,只要拿到了兵器,馬上就能投入戰鬥,李彥直估摸着就算有大批倭寇來犯,靠這支人馬應該也足以守衛三合館,甚至在亂軍中殺出一條血路來也能夠。

博文館的學生、陶朱館的夥計、止戈館的新生雖然比不上這八十四人,但平時耳聞目睹,也都有些膽氣,再見到有這八十四人在更是放心。李彥直將他們召集起來後見大夥兒都不慌忙,心中欣慰,卻還是給大夥兒打氣道:“大家不用擔心,就算真有大批倭寇殺來,我們也能自保!從現在起,止戈館內館學生、陶朱館護院,以及隨我來福州的護衛,分三班輪流值哨,其他一切照舊!”

博文館這一屆的學生領袖王晶凱出列道:“李老師,我們可需要去多購置一些糧食回來,以備無患?”

“不行!”李彥直道:“三館存糧,夠我們吃半個月了,這次的事情來得蹊蹺,但按我的估計,應該不會持續很久。現在去購買糧食,坊間鄰居一看我們都在買糧,必定心慌跟風,如此互相影響,非發生搶購潮不可!咱們除了要保護自己之外,還要顧及對坊間的影響!不能給官府添亂子!我已經派人去打探消息,在有確切的消息之前,該讀書的讀書去,該練功的練功去,該幹活的幹活去!自己不亂,就是幫忙!”

正要解散衆學生,不想門外忽然擁進一大幫人來,卻都是同盟的商家、相熟的士紳,上百人拖家帶口,抱被子背衣服,都跑到三合館來請求保護,不片刻間就把止戈館的院子擠了個人滿爲患,李彥直連聲高叫:“大家不要怕,沒事的,先回家去!”卻沒人肯聽,定要賴在這裡才心安。這些人多多少少都和同利有些干係,有的還送了兒子來止戈館、博文館讀書練武,乃是學生家長,實在不能不理。

李彥直無法,只好吩咐學生們將這些人按次序安置在兩廊,讓蔣逸凡帶領新學生幫着管理人流。

這邊才安置妥當,那邊布政司衙門卻傳來命令,要新舉人李彥直率武館學生前去助防。一名商人叫道:“他們有官兵保着,還要止戈館的學生去幹什麼!”

衆依附者都大叫:“是啊,是啊。”都勸李彥直和衆學生別去。

學生們向李彥直望去,李彥直卻道:“學成文武藝,正爲報國家!三司既有命令下達,我等正當出力!”留下三十人歸風啓指揮,留守三合館,自己卻帶了五十名學生、護衛,分作十個小隊,趕到布政使衙門聽令。

布政使、按察使見他聞令即來,無不歡喜,不久都指揮使孫泰和回來,又作主給他們換了兵器,諸官會聚,再次商議對策,李彥直敬陪末席,都指揮使卻問他意見。李彥直道:“李哲斗膽請問:此次倭寇警起,究竟有多少人,從何處來?現在何處?裝備如何?”

衆官被他一問,沒一個答得上來,層層問責下來,最後是東門的城門官被傳了來道:“卑職是在城頭望見有一隊倭寇竄出劫掠,派人出去過問,派去的兵丁卻被他們在城下殺害!所以趕緊閉上了城門,並向諸處示警。”

李彥直又問人數有多少,那夥倭寇如今又在何處,那城門官道:“當時望過去,大概有二三十人,我們關上城門後就向東南方向去了。”

李彥直再問,卻就沒人知道那夥倭寇的去向了,李彥直心道:“聽來這倭寇只是一小股人馬。嗯,這也對。福州雖然離海不遠,但沿岸衛所星羅棋佈,除非先掃除了這些衛所,否則過不來。若說有大部隊從別的府縣登岸,也不能沒有驚動其它府縣、衛所就直奔省城,這多半隻是一羣漏網之魚!”當下便請纓要帶人往城外一探。

孫泰和見他如此勇敢,當衆嘉獎了一番,便許他出城探查,又問他要帶多少人馬,李彥直想了想道:“不用多,我只帶本館三十人去。若對方確實只有二三十人,也不需城內援救,只請大人許我在城外便宜行事。”

三司便都許了,都指揮使又許了他船、馬並出入牌印,李彥直便挑了十名學生,二十名護衛,先去挑了四十匹好馬,但李彥直對官庫的武器沒信心,便又回三合館,從止戈館的秘庫中取出五支鳥銃,十五張硬弓,十二口長刀,這纔出城尋倭。

蔣逸凡請求隨行,李彥直也許了。

第九十三章 賣仁義第十五章 胡宗憲第六章 恩師第七十七章 一萬頭第五十三章 春潮難按捺第三十三章 搜王直第十九章 島內行第二十五章 理念裂痕第六章 傲蔣生欲中卻落榜第七十章 謀印度第七十六章 人與土第五十三章 京官亂第十五章 雙管齊下先備戰第二十七章 海貿肇端第十五章 策障第三十二章 攻心第十章 定章程第十六章 盜信第二十八章 黃雀第五十六章 呂宋阱第一一三章 政敵畢第二十五章 斷漕運第九十八章 英雄見第三十四章 閣老三問第七章 新匪如毛第三十章 克短之長第二十六章 取南京第三十二章 亂神可欺第二十八章 漕民變第一章 孤子西渡第四十八章 安南犯第三十九章 苦王爺第六章 商賊辯第十一章 薩摩邀第二章 搶親第五章 雙雄會第六十六章 定安南第二十四章 諸侯應第二十五章 泯盜使第二十四章 李彥直謀立海峽據點第十六章 鄰壑何處第三十一章 大流放第八章 藝高膽大解元何懼第七章 新匪如毛第八十一章 三寶顏第三十一章 尾聲第二十三章 錢銀事第三章 迎客道第十二章 公私第十九章 一夜之間第一一三章 政敵畢第八十六章 分天竺第十九章 島內行第二十章 逃東瀛第三十章 克短之長第十章 定章程第七十四章 雙煙直第二十七章 毒酒第十章 翻覆手第七十八章 攔路石第二十一章 無敵手第三十七章 連環訊第三十二章 三進燕窩第二十七章 救溺水聞佛郎機之暴第七十七章 一萬頭第十一章 萬盜來朝第二十章 逃東瀛第二十六章 取南京第四十章 初戰遇挫第七章 同門第四十七章 大排場第十九章 練兵閩南第七十七章 一萬頭第二十章 成王敗寇第三章 慧眼獨識第三十四章 閣老三問第三十一章 驚悉有倭奴從中作梗第三十四章 馬六甲第十八章 據櫻島第十章 定章程第一一三章 政敵畢第四十九章 邊角動第二十六章 派麾下舊將涉粵東賊窟第九十九章 迂迴取第五十五章 布攻防第十章 安心讀書作甚?第三十八章 帝統第二十八章 黃雀第五十五章 布攻防第二十八章 北鎮撫司第九十九章 迂迴取第三十五章 與和尚有關?第三十一章 夏言之尊第二十七章 海貿肇端第八章 藏弓烹犬第二章 接班人第三十一章 尾聲第二十章 共享航道第四十四章 死罪開恩作役罪第五章 犟主考不取偏點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