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民心未必齊

“陛下,留都失陷,河東危矣,但立下決斷纔是!”

太原是高祖李淵的發跡之地,政治意義極爲重要。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是,此城地扼河東南北,若然不保,河東自然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房琯的話絕非危言聳聽。

李亨臉上的笑意早就漸漸斂去,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憂心忡忡。

不過,李亨自知在兵事上沒有過人的韜略,所以也不給予表態,而是環顧左右,問道:

“衆卿以爲,當如何應對?”

房琯當即答道:

“太原不保則河東必失,河東一失則關中危矣,因而必須全力將太原奪回。臣建議遣精兵強將趕赴河東,一舉奪回太原城!”

李亨點了點頭,又看向秦晉。

“秦卿以爲如何?”

房琯的建議與秦晉的想法正好相左,他並不認爲朝廷必須在河東耗費過多的精力,這也是他此前和郭子儀爭執過的。

本來,秦晉還想深思熟慮之後再做表態,但既然李亨問起了,也不妨直抒胸臆。

“臣以爲,太原雖重要,卻遠未到精兵強將盡赴河東的地步。”

李亨聞言稍有驚訝之色,畢竟秦晉身上還有河東節度副使的使職,換言之,河東乃是秦晉的治下之地,安常理揣度,必然會贊同房琯的意見,可他居然不同意集中力量儘快收復太原。

“秦卿是否有更好的建議?朕願聞其詳!”

秦晉從容道:

“我朝兵力本就捉襟見肘,若要強攻,必須擊敵七寸,如果將有限的力量消耗在河東,絕對得不償失!”

“敢問大夫,何處爲叛賊七寸?”

問話的是崔渙,崔渙向來少言寡語,這次突而發問,顯然對秦晉的說法很感興趣。

“安史叛賊的七寸有兩處,一在河北,二在洛陽。破一處,都會使安史叛賊有斷臂之痛!”

房琯手捋鬚髯,沉思不語,崔渙又接着問道:

“秦大夫所言不差,但老夫還有疑問。”

秦晉欣然表示:

“崔相公儘管問就是!”

“好,既然如此,老夫還請秦大夫解惑,朝廷若發兵河北,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者經東都,走大運河。二則出河東,翻越太行山。現下這兩處關鍵所在俱在叛賊之手,又何談進擊河北?”

崔渙語速很快,說到此處頓了一下,又道:

“唯有東都洛陽,或可一試,以秦大夫預計,若朝廷東出,可有幾成勝算?”

這番分析也算中肯,但秦晉聽在耳中,只覺得說不出的彆扭,這擺明了是在以疑問相刁難麼!

不過,崔渙又怎麼可能難得住秦晉?他早就把河北河南的形勢摸透的爛熟於心,自問沒有人比他更能洞悉兩地的局勢,以及各地抵抗的軍力情況。

“陛下,臣還有要事啓奏,可爲朝廷再添一臂!”

李亨喜形於色,道:

“秦卿快說就是!”

“據臣所知,封大夫一直在雲州、代州等地堅持抗賊,只可惜沒有援兵和補給,一直難有進展。”

“封大夫?可是封常清?”

崔渙再一次發問,不過這一次顯然有些驚訝意外,以至於音調都高了不少。

“正是!”

此時,李嗣業也在李亨身邊,聽到封常清的名字,身子不由得一顫。他曾在高仙芝和封常清麾下爲將多年,對這兩個人既敬且重,只是安西距離中途過於遙遠,許多消息也僅僅是一知半解,此前的傳言也僅僅說封常清在陝州大火以後就下落不明,而高仙芝後來雖然拜相,但自潼關兵敗也不知所蹤。現在忽然聽到了封常清的消息,不但活着,甚至還在雲州、代州一帶抗賊,這就由不得他不動容了。

不單單李嗣業,就連李亨也失聲問道:

“秦卿所指之人可就是封常清?”

秦晉重重點頭,表示認同。衆人立時譁然。

“如果朝廷能派人與之聯絡,派以援兵,接濟糧草,封大夫所部將成爲范陽最大的威脅。安祿山和史思明必然時時刻刻都覺如芒刺在背!”

崔渙立刻對李亨道:

“陛下,臣贊同秦大夫的建議!”

這句話說的很是乾脆,倒讓秦晉有些意外了,他滿以爲對方還要再刁難幾句,不想竟乾脆利落的表示了贊同之意。

說實話,李亨也很是贊同秦晉的建議,但是,封常清於太上皇在位時,可是待罪潛逃之身,如果要重新使用,就得有個合適的說法。否則,李亨在處理和李隆基之間有關係的問題時,每每都謹小慎微,生怕爲旁人落下了話柄。

果然,擔心這個問題的,不止李亨一個。

一直默不作聲的房琯道:

“陛下,封常清在天寶十四載就戴罪潛逃了,當此之時就算再用,也要給前罪做個了斷。”

李亨不置可否,房琯繼續道:

“臣建議,可令封常清戴罪立功,將來示功勞大小,再議其罪!”

說穿了,房琯的建議就是先擱置封常清有罪的爭議,等到打完了仗再說,到時候是賞是罰,對朝廷的大局就無關緊要了!

秦晉覺得這麼做有失偏頗,讓人爲朝廷效死力,還不願意承擔責任和風險,這麼做豈非讓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寒心?由此,他在內心中對房琯的評價登時降了一格。房琯其人雖然不像李林甫和楊國忠那樣奸猾自私,可終究脫不開自身的器局,凡事不敢擔責任,又怎麼能配得上宰相之首呢?

因而,秦晉不再猶豫,馬上說道:

“房相公此言差矣,陛下既要用此人,就要明確賞罰,否則豈非陷陛下於不義之地?”

這等於間接的扇了房琯一巴掌,只見房琯面色漲紅,竟憋得一時間說不出話來。其實他的建議本來也無可厚非,既規避了不必要的麻煩,又能辦成事,在李隆基時代,這可是顧全大局的金玉良言。但是,在秦晉那裡就成了餿主意,他想反駁,可其中的理由又豈能宣之於口呢?這是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

說到底,房琯的那些理由都不夠光明正大,難以拿上臺面掰開來說,否則就無疑爲自己做了小人的定性。這對他來說是絕難承受的。

房琯的建議,爲李亨規避了麻煩,爲他本人免去了風險,可麻煩和風險總要有人承擔的,不二的選擇自然就成了出力又流血的封常清。揹着一個未定的身份和前途去爲唐朝流血拼殺,秦晉大有感同身受之意,覺得這麼做也未免過於涼薄了。

秦晉終究還是給房琯留了臉面,否則直言指斥,只怕立時就得羞得他辭官歸隱。

就在對方張口結舌的當口,秦晉再次建議:

“臣以爲,若要用封大夫,就要赦免其罪,授以封賞,如此還有誰不敢浴血用命?”

李亨本來還有些猶豫,他在擔心因爲封常清的處置,將來有可能會合太上皇牽扯不清,可聽了秦晉的話以後,立時就有了決斷。

“好,秦卿乃謀國之言,朕便如你所請,赦免封常清所負之罪,攝御史大夫,持天子符節,節度河北道軍政諸事!”

秦晉心下暗贊,李亨雖然是個優柔寡斷的人,但只要有了決斷也毫不含糊。怕只怕他身邊的人都是房琯這等只知道自保的政客,雖然於國事未必有楊國忠那種危害,可也絕不容小覷了。

他馬上讚道:

“陛下聖明!”

“陛下聖明!”

李亨身側的幾位重臣也跟着紛紛唱和。

房琯的臉上稍顯尷尬,但很快也就隨之消散,似乎並未掛在心上。

每一次在皇帝身邊總有意外的收穫,秦晉本來還思量着如何纔有合適的機會爲封常清說話,現在不想竟成了,重新使其下落正大光明的公之於衆。其實,封常清在雲州和代州一帶活動,人馬雖然只有數千,但對范陽西北部也造成了不小的滋擾。

秦晉一直命人暗中接濟其甲兵與糧草,否則也不可能撐持到今日。

但是,太原城陷落以後,河東神武軍與封常清所部的聯絡也即時中斷,現在,封常清就處於孤軍奮戰的境地,因而必須儘快使其規建,名正言順的以唐.軍之名作戰,這樣才能盡最大可能使用唐朝在河東河北的一切可用之資源。

然則,與封常清通過幾次信以後,秦晉的心緒反而低落了。

因爲封常清在河北道北部活動之時,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當地的百姓們對唐朝並沒有用多少感情。絕大多數地方百姓,只知道有安祿山,不知道有天子。

是以,河北道盡管有顏杲卿這種忠貞不二的官員,但民心卻是一盤散沙,因而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這些情形秦晉並沒有告知李亨,他以爲朝廷現在雖然沒有足夠的實力大舉東出,但是必須做出長遠的戰略計劃,絕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否則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蕩平安史叛賊。

君臣數人議論國事,重心很快又從河北轉到了河南。攻打安祿山的老巢固然是重中之重,但收復東都洛陽,對唐朝而言纔是迫在眉睫的。

秦晉明確的提出了收復東都的建議時,所有人都不免振奮異常!

第二百八十一章:將軍受訓斥第六百七十二章:廷議起爭執第七百三十四章:瞞天又過海第九百九十八章:江南起波瀾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谷口遭遇戰第九百八十三章:驚聞噩耗聲第七百九十四章:援兵求不到第五百九十九章:禍事從天降第一百七十三章:得勝未有心第四百七十六章:天子思賢才第一百七十章:願爲天下哭第一千九十六章:重心將轉移第一百三十八章:誤中奸人計第二章:胡來但自守第六百六十章:宰相被糊弄第一千二十七章:戈壁寸寸行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輕鬆便取勝第四百五十四章:老翁直諫言第七十一章:驚弓之鳥雀第二百二十九章:骨肉爲路人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抵達昏陀多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兩軍初遭遇第一千四十七:過家門不入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梵衍那之殤第五百八十二章:內部有雜音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意奪大纛旗第二百六十五章:佳人雙淚垂第九百七十三章:結果熟難料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昏陀多野望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已是驚弓鳥第一千二百十九章:殺雞取卵也第一千五十八章:虛驚又一場第一千七十五章:大尹獻奇謀第九百九十二章:飛來橫禍也第九百四十四章:徹底削羽翼第八百六十五章:範長明現身第二百五十六章:深夜有秘聞第五百四十五章:棄暗投明也第三百二十一章:捉錢有令史第八百五十六章:節帥突現身第二章:胡來但自守第八百五十四章:小人長慼慼第一千二百十四章:重金買撤兵第三章:艱難奮長戟第二十四章:逆胡連入彀第三百二十二章:使君與明府第三百四十八章:殺賊反不成第九百五十章:分別顯神通第一千八十二章:有心助范陽第六百七十五章:永王的覆滅第六百七十二章:廷議起爭執第二百零一章:攜私亂公器第一千四十六章:天家無親情第六百三十七章:勸說廣平王第九百二十一章:大廈將欲傾第二十章:城東數重圍第一千二百零七章:連連有取勝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時機已成熟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火路即生路第八百零八章:薛煥的羞愧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奸商有諫言第四百九十二章:陰謀又再起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抵達木鹿城第一千四百零一章:雄獅豈甘心第四百九十三章:原來是虛驚第四百二十七章:內外有合擊第一千八十九章:柳暗竟花明第二百三十章:相殘自有時第八百六十八章:太白再現身第五百九十六章:善惡終有報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總督的反擊第一千一百零七章:監國心意亂第七百二十八章:破城乃易事第八百二十六章:君臣各鬼胎第二百七十九章:未雨先綢繆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劍指伊拉姆第六百九十六章:內監太心虛第五百六十章:詭計借鼠兵第四百六十九章:利器顯神威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可薩出英雄第四百八十一章:感同顯真情第九百零九章:郭子儀中計第九百六十六章:靈武風來襲第八百九十七章:大難各自飛第九百一十九章:四面皆楚歌第五百八十章:樹倒猢猻散第一百六十六章:轉機難預料第七百九十三章:民營發神威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螳螂欲捕蟬第四百二十五章:蕃將巧獻計第九百五十二章:郎中家遭劫第一百九十八章:錦瑟五十弦第七百九十一章:得意之宰相第三百二十一章:捉錢有令史第九十七章:驚聞哥舒事第五百三十一章:駭然竟食人第一千一百四十八章:安全至營地第七百一十三章:說服廣平王第六百一十二章:大寧坊拿人第三百九十一章:夜半又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