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治理黃河

土地政策乃荊州的核心政策,任何反對官紳一體納糧的舉動,都在挖林純鴻的牆角,勢必遭到林純鴻的猛烈反擊。

僅僅在朝廷昭告天下一日後,荊州通過遍佈天下的報紙,宣告天下:土地政策乃荊州既定政策,不容絲毫更改,任何試圖反對官紳一體納糧政策的舉動,都是與荊州爲敵。

林純鴻的政宣司可不是擺設,通過遍佈城市、鄉村的說書先生,將荊州的政策宣傳至每個角落。

緊接着,各大報紙又相繼刊登土地政策詳文,明確告知天下,荊州的土地政策的核心在於官紳一體納糧。荊州將通過時價贖買,逐步將土地收歸官府所有,然後分配給百姓耕種,百姓只需要繳納一定的稅收。

每名成年百姓,可分配六畝土地,若願意至南洋諸島耕種,每人可分配兩百畝。

在荊州控制範圍內爲官的鄉紳徹底拋棄了贖回土地的念想,嘆了口氣,按照荊州方面的指示,投入工作中去。

不過,他們到底無法捨棄土地的誘惑,一部分官紳聽說南洋諸島可購買種植園後,開始投入重金至南洋諸島購買土地。

至於新貴和底層百姓,則徹底放了心,有了荊州強大的武力和無孔不入的控制力背書,他們並不擔心地主老爺搗亂,開始一心一意地擺弄手頭的田地。

朝廷的宣傳力和執行力差荊州不是一星半點,許多百姓甚至在聽到了荊州的宣告後,才知曉朝廷有那麼一出鬧劇,紛紛一笑置之,根本不當回事。

周延儒絕非平庸之輩,昭告天下之後,顯然還有後招。

崇禎十四年十月二十,兵部下令,黃得功率領靖國軍團南下至禹州駐紮。

與此同時,兵部又令曹變姣率領薊遼軍團南下,至鳳陽駐紮。

鳳陽乃朱元璋的老家,被稱爲中都。林純鴻取江南時,向北至鳳陽而止。因此,鳳陽是朝廷與林純鴻勢力的分界線,以北,由朝廷統轄,以南,則歸林純鴻。

現在,朝廷派遣重兵至鳳陽,其用意頗爲耐人尋味。

是想對荊州用兵?還是想借鳳陽的重兵爲江南的官紳鼓氣,挑動官紳起身反抗林純鴻?

先是用土地政策挑戰林純鴻的底線,現在又出兵向南,天下人幾乎已經看到了林純鴻的怒火。

有識之士擔憂局勢滑向深淵,無不憂慮地盯着荊州,惟恐林純鴻一聲令下,從此半個大明兵連禍結,生靈塗炭。

可是,荊州這幾日無一絲動靜,就連一向作爲荊州喉舌的揚州時報、荊州時報也盡是一些花邊新聞,無任何實質內容。

哪想到,過了五日之後,荊州時報、揚州時報同時刊登一則啓事:招募天下精通水利之士,共商治理黃河大計。

啓事之後,還刊登了一幅工筆畫。不過,這幅工筆畫可不是什麼藝術品,而是一個巨大的模型:黃河水系模型!

按照人們早已熟識的飛鳥圖,百姓們判斷出,這個水系模型居然長達千尺,寬達三百多尺!

工筆畫之後,有文章專門介紹水系模型。文章宣稱,崇禎九年始,江陵侯投入十萬圓,令行知書堂派人至黃河水系勘測地形、獲取水文資料。歷時四年,終於,行知書堂、荊州都督府先後付出數萬人次的代價,方纔獲取了黃河水系的第一手資料。

然後,行知書堂投入巨資,歷時一年,在洛陽製作了這個黃河水系模型,用於探索治理黃河的辦法。

文章宣稱,黃河能否治理好,關係到黃河沿岸千千萬萬生靈的性命和福祉,還請天下精通水利的人士前往洛陽共商大計,江陵侯將發放薪資。對於研究出衆者,予以重獎。

此招募令一出,天下轟動,甚至超過朝廷下達的昭告天下書。

黃河是華夏民族的母親河,也是華夏民族心中的痛。可以這麼說,黃河治理得好,足以讓一個朝代興起,若黃河氾濫,足以讓一個朝代走向衰弱。

更讓華夏民族心痛的是,自宋室南渡後,女真人掌管北方,對黃河疏於治理,以至於黃河奪淮入海,造成淮河沿岸千里沃野成澤國,富庶的兩淮迅速陷入赤貧中,造成華夏民族的巨大損失。

朱元璋能從鳳陽走出,最終定鼎天下,無非因爲貧窮。若窮追原因,恐怕與黃河奪淮入海也大有關係。

治理黃河,是華夏大地上中央政府當仁不讓的責任!

現在,大明朝廷四處調動兵力,大有煽風點火之勢,而林純鴻作爲一個地方軍閥,居然在崇禎九年時就未雨綢繆,力圖治理黃河。這中間,高下立判!

天地之間有桿秤,老百姓是那秤砣。

朝廷在幹什麼,荊州在幹什麼,老百姓自然得掂量掂量。老百姓看得見的是,自從荊州勢力到了他們這兒後,修了無數的路和溝渠、架了無數的橋、修了無數的碼頭……

尤其是河南、山東、北直隸的百姓,聽聞荊州方面準備投入巨資治理黃河後,無不奔走相告。

荊州團體是個工程狂,老百姓早已熟知。他們知道,荊州爲了方便運輸物質,曾投入數千萬圓修築了從方城至西安的鋼軌路。若爲了治理黃河,荊州的投入豈會比鋼軌路少?

有了幾千萬圓,黃河治理起來大有希望!他們及他們的子孫後代,將會永遠遠離水患災害!

更何況,林純鴻組織大型工程時,不僅不會加重徭役,反而還會爲民夫發放工錢,這意味着,今後數年之內,他們都能在農閒時掙點零花錢。

治理黃河的消息傳來傳去,最終傳到了楊嗣昌的耳中。

楊嗣昌已經告老,但並未還鄉。他的家鄉在武陵,屬於林純鴻的控制範圍,他哪能回去任人說閒言?

楊嗣昌也未定居在京師,而是在保定府尋了一塊地,安臥於鄉野之間。

最初,他知悉周延儒一改他的容忍策略、千方百計地撩撥荊州後,每日提心吊膽,惟恐聽到林純鴻揮兵向北的消息。

當他聽說林純鴻準備治理黃河後,不由得大鬆了一口氣,嘆道:“看似劍走偏鋒,實則正大光明。能掌控天下者,非江陵侯莫屬。但願祖宗保佑,能讓大明逢凶化吉,延續國祚……”

……

朝廷接報後,朱由檢、周延儒和大臣們瞠目結舌,不知如何應對。

在最初的驚愕之後,朝堂陷入憤怒之中,紛紛譴責林純鴻搶了朝廷的活計。正當滿朝文武一致聲討林純鴻時,忽然又從荊州傳來消息:從今年秋稅開始,將從湖廣、四川等十數省的稅收中抽取百分之三十用於治理黃河、修築官道、整治水道等大型工程。

百分之三十,一年幾乎有將近八百萬圓!朝廷驟然少了八百萬圓的收入,這可是天大的事!

少了八百萬,不至於要了朝廷的命。畢竟,當年朝廷收入只有幾百萬圓的時候,照樣挺了過來。

可是,如此一來,朝廷如何擴軍,如何繼續利用軍隊與林純鴻爭鋒?

看來,林純鴻那邊早就算過一筆賬:既不會讓朝廷一下子陷入絕境,又不會讓朝廷有餘力擴軍備戰!

更讓人憤怒的是,林純鴻打着治理黃河的旗號,誰要是反對,就是與天下百姓過意不去!

更爲致命的是,誰知道林純鴻以後又會想到什麼藉口,再次剋扣朝廷的錢糧?

朱由檢、周延儒及大臣們滿肚子的火,卻被憋得發不出來,該有多難受就有多難受!

正當滿朝文武一籌莫展時,楊一仁突然上奏,自靖國軍團、薊遼軍團起身向南之後,滿清韃子蠢蠢欲動,請朝廷關注韃子的動向。

朱由檢、周延儒大急,將近日軍情翻出來細細一看,方纔發現韃子確實有動兵跡象。

朱由檢、周延儒急令關遼一線小心戒備,着力打探韃子動向。

至於靖國軍團、薊遼軍團是否調回,朱由檢和周延儒則猶豫不決,既怕韃子攻破防線,又擔心失了朝廷的臉面。

皇太極在明廷中自有眼線,當他得知楊一仁上了奏章後,立即偃旗息鼓,退兵返回瀋陽。

朱由檢和周延儒知悉後,鬆了一大口氣。

人總是習慣於好了傷疤忘了痛,朱由檢在周延儒的誘導之下,居然懷疑韃子與荊州相互勾結,合夥唱了一出雙簧戲,目的就在於讓朝廷調回靖國、薊遼軍團。

周延儒比朱由檢清醒得多,打死他,他也不願意相信荊州會與韃子勾結。之所以誤導朱由檢,無非就是爲了自己的位置而已。

周延儒憑藉着與林純鴻對抗的態度上位,只要朱由檢覺得不宜與林純鴻對抗,他的政治生命就走到了盡頭。

所以,不惜一切代價鼓動朱由檢對抗林純鴻,就成了周延儒不二的選擇。對抗林純鴻,也使得他在舊官紳中擁有崇高的人望,一旦他學着楊嗣昌容忍林純鴻,他就失去了政治支持者。

時至今日,周延儒已經沒有任何退路,只能一條道走到黑。

周延儒、吳昌時、董廷獻沆瀣一氣,開始從邊關、舊官紳兩處入手,琢磨着算計林純鴻一道,改變前段時間的頹勢。

第290章 金票出爐第293章 異地結果第678章 風起西洋第213章 海戰戰術第429章 挑撥第553章 紛爭第27章 當陽慘禍第392章 兵馬已動第124章 容美異動第151章 南召受阻第463章 收縮第165章 溫柔之謀第500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第74章 籌備建制第484章 喚醒第46章 潤物無聲第584章 行知學刊第279章 幾件怪事第411章 阻江第385章 安廬巡撫第517章 受阻第127章 宿命難改第687章 搜刮商賈第253章 年關議戰第113章 以快打快(一)第597章 熊文燦的能力第449章 炮擊城牆第648章 東南變局(一)第660章 滅國之戰(五)第577章 撬動時局(三)第73章 虎牙之對第190章 展示肌肉第4章 家門之變第443章 封鎖廣東第456章 進取第561章 戰馬(五)第653章 朝廷變局(三)第513章 隱忍(一)第206章 侯恂下獄第550章 錦衣衛之懼第124章 容美異動第599章 戰略主動權第657章 滅國之戰(二)第602章 武衛軍第586章 西北劇變(一)第163章 心生疑慮第115章 以快打快(三)第459章 援救第72章 猇亭懷古第673章 下南洋第166章 圍三缺一第149章 局勢緊張第178章 納妾風波(三)第236章 內外之爭第136章 突發營嘯第538章 雷霆決戰(三)第677章 目標在歐羅巴第112章 內臣抵營第554章 應招第458章 多事之秋第529章 無冕之王第589章 西北劇變(四)第106章 思南歸順(二)第79章 誓師出征第319章 兩條長蛇第640章 兩家商號(三)第27章 當陽慘禍第343章 少一個吹枕邊風的第652章 朝廷變局(二)第165章 溫柔之謀第32章 如火如荼第473章 聯防第334章 贈劍第385章 安廬巡撫第399章 博弈第389章 逾越第26章 求賢若渴第505章 殉國第491章 收編第128章 張獻忠義子第39章 事涉禮部第495章 勤王詔第397章 以退爲進第72章 猇亭懷古第497章 圍而不攻第561章 戰馬(五)第553章 紛爭第398章 禹州震動第62章 徽州會館第195章 倏忽而敗第23章 請君入甕第381章 追剿李定國第92章 開始鑄炮第450章 血肉土山第624章 權宜之計(一)第66章 如火如荼第688章 天津事變第8章 先利其器第180章 五省總督第99章 招募騎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