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原來之前郭靖救哲別,救拖雷,救華箏,就是爲了此刻的送別。

這樣情誼終究還是情誼。

要不然郭靖再待下去,衝突越烈,哲別和拖雷還怎麼自處。

逼他們站隊的話,他們又該如何呢?

與其左右爲難,還不如一走了之。

這樣一來,郭靖還是黃蓉的。

可是黃蓉眼下疑似死亡。

另外丐幫已經離開蒙古軍隊了,這裡有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如果留下,成吉思汗要殺郭靖,他們怎會袖手旁觀?

可衝突起來,又要有傷亡。

這時候死誰都不好。

郭靖都認爲是欠了債。

這樣今後讓他怎麼抗元?

壞處是,他們這麼一走,成吉思汗會認爲郭靖擁有自己的軍隊,就越要折服於他。

其實是加劇了矛盾。

如今這麼一來,郭靖再和蒙古人相見於戰場,那就不負恩義,生死相見了。

無論是國仇還是家恨,郭靖都義不容辭。

難怪李萍會死在蒙古人的軍營裡,她必須死在他們的地盤上。

這樣才能成就郭靖的事業。

還真別說,郭靖能成才,他的母親居功至偉。

原文是——郭靖縱馬急馳數日,已離險地。拋鞚南歸,天時日暖,青草日長,但沿途兵革之餘,城破戶殘,屍骨滿路,所見所聞,盡是怵目驚心之事。唐人有詩云:“水自潺潺日自斜,盡無雞犬有鳴鴉。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空見花。”此詩寫大軍過後遍地荒涼之象,正可爲此寫照。

到了中原,郭靖茫茫漫遊,不知該赴何處,只一年之間,母親、黃蓉、恩師,死的死,傷的傷,這世上已無親人。若說歐陽鋒害死恩師和黃蓉,原該去找他報仇,但一想到“報仇”二字,花剌子模屠城的慘狀,立即涌上心頭,自忖父仇雖報,卻害死了這許多無辜百姓,心下如何能安?那麼這報仇之事,也未必是對了。

他原本心地單純,但這時各種各樣事端,在心上紛至沓來。他想:“我一生苦練武藝,練到現在,又怎樣呢?自己母親、情人都不能保,練了武藝又有何用?我一心做個好人,但到底使誰喜歡了?母親、蓉兒因我而死,華箏妹子因我而終生不樂,給我害的人實在不少?”

“完顏烈、摩訶末這些自然是壞人。但成吉思汗呢?他殺了完顏烈,該說是好人了,卻又命令我去攻打南宋;他養我母子二十年,到頭來卻又逼死我母親。”

“我和楊康結義兄弟,然而兩人始終懷有異心。穆念慈姊姊是個好人,爲什麼對楊康卻又死心塌地的相愛?拖雷安答與我情投意合,但若他領兵南攻,我是否要在戰場上與他兵戎相見,殺個你死我活?不,不,每個人都有母親,都是母親十月懷胎、辛辛苦苦的撫育長大,我怎麼能殺了別人的兒子,叫他母親傷心痛哭?”

“學武是爲了打人殺人,看來我過去二十年全都錯了,我勤勤懇懇的苦學苦練,結果只有害人。早知如此,我一點武藝不會反而更好。如不學武,那麼做什麼呢?我這個人活在世上,到底是爲了什麼?以後數十年中,該當怎樣?活着好呢?還是早些死了?若是活着,過去有這許多煩惱,今後煩惱必定更多,要是早早死了,當初媽媽又何必生我?又何必這麼費心盡力的把我養大?”他翻來覆去的思索,越想越是胡塗。

接連數日,他白天吃不下飯,晚上睡不着覺,在曠野中躑躅來去,盡是思索這些事情。他又想:“母親與衆位恩師自幼教我,爲人該當重義守信,我心中雖愛極蓉兒,但始終不背大汗婚約,結果不但連累母親與蓉兒枉死,大汗、拖雷、華箏他們,心中又哪裡快樂了?我江南七位恩師、洪恩師都是俠義之士,竟沒一人能獲善果。歐陽鋒與裘千仞多行不義,卻又逍遙自在。世間到底有沒有天理?老天到底有沒有眼睛?”

郭靖的內心開始征戰了,他用自己的眼睛,用心去體悟世情,這是好事。

之前他是身體的成長,如今開始心靈成長了。

他回顧過往,也在反思。

這就是叛逆的用處,或者說是好處。

開始獨立思考了。

可是郭靖在這一塊沒有啓蒙,也沒有指導,靠自己,那是在鑽牛角尖。

他頂多只能羅列問題,卻找不到答案。

當然接觸過心理學的讀者會說,這是他的問題,自然是他自己應對,關別人什麼事?

人家好心,或者興趣來了,那麼指導一兩分,可這不是人家的責任。

懂點邊界好不好?

問題的本身是問題,問題的本身也是答案。好,明天繼續。

2023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