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董氏滅絕

王允宴請了呂布,呂布同爲武人,還是董卓的下屬。王允的刻意奉迎,讓呂布受寵若驚。

在王允旁敲側擊的談話中,呂布不自覺的就說出了董卓向他丟手戟的事情,表現出對董卓的不滿。王允一聽,果然呂布對董卓不是忠心耿耿,便將密謀刺殺董卓的事情向呂布和盤托出。

(漢朝武人的貼身標配手戟,用於近身肉搏。太史慈和孫策單挑時被搶去的就是這種。歷史上曹操、劉備、孫權同樣也用這種手戟。)

呂布有些遲疑道:“如父子何?”董卓在前期對呂布恩同父子,對呂布非常照顧。

王允說道:“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也?”

呂布考慮再三,還是答應了王允,刺殺董卓。

呂布之所以答應王允,不是因爲擲戟的事情,也不是因爲呂布隱瞞的私通董卓小妾,而是因爲董卓的殘暴。

董卓回到長安後,不但對士人、百姓殘暴,對自己的部下也一樣,只要稍有不對,輕則大罵,重則斬首。

呂布因爲一時頭腦發熱和董卓小妾私通,長時間處於惶惶不可終日的日子裡。

在漢朝這年歲裡,小妾是沒有地位的,有許多人都以小妾爲禮物送人,還有許多人因爲饑荒和款待貴客,還會殺妾食肉。

按理說以呂布和董卓的關係,區區一個小妾,呂布根本不必這樣。但就是因爲董卓的殘暴,讓呂布惶恐不安。

呂布肯同意刺殺董卓,讓王允喜出望外,他明白事成了。

兩人謀劃已定,呂布找來李肅,向他說明刺殺之事,沒想到李肅也毫不猶豫答應了。李肅這種董卓老臣會答應,不但是因爲和呂布同鄉,更因爲董卓的殘暴已經發展到極致。

由於伍孚的刺殺,讓董卓風聲鶴唳,就連身邊的士兵,只要說錯話,就當場格殺,可以說是人人自危。

董卓自知罪行累累,人人得而誅之,所以董卓不在長安居住,而是在長安城東外的大營居住。

王允等人想在董卓的大營殺董卓,那是不可能的。王允幾人商議,以劉協大病初癒爲理由,讓衆大臣依照禮節上朝慶賀。

董卓雖然喪失了進取心,可劉協這塊招牌他是不會丟的,一些君臣禮節董卓還是遵守的。

剛剛經歷刺殺的董卓做足了充分的準備,他在朝服裡面穿了重甲,甚至連一般的刺擊都不會受傷;又讓士兵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分列在大營到長安的路上;同時讓呂布做親衛,護衛左右。

董卓一行人浩浩蕩蕩來到皇宮,這時候董卓的侍衛就不能進去了,但董卓也不怕,因爲皇宮中的侍衛早就是他的人了,而且呂布也在身邊,即便有人刺殺,也能支撐到皇宮外的士兵到來。

可惜董卓不知道,在呂布和李肅的配合下,皇宮中的侍衛早就被換成了幷州人馬,由李肅統領。

董卓一進宮門,等待多時的李肅便關閉了宮門,率侍衛包圍了董卓。李肅用手戟刺董卓,卻因爲董卓的重甲沒有傷到要害,只是劃傷了手臂。

董卓跳下馬車,大呼:“呂布何在?”

呂布說道:“有詔討賊臣。”

呂布的變故讓董卓大怒,喝道:“庸狗敢如是邪!”

呂布也不廢話,一矛將董卓刺死。隨後呂布拿着劉協頒發的赦免文書來到董卓大營,董卓的士兵聽說董卓死了都高聲大呼“萬歲!”。

董卓死後,一直隱於幕後,甚至連呂布想要討伐董卓的詔書都是副手士孫瑞來起草的王允,走到了臺前。

董卓在回到長安後,自知奪天下無望,便一直在考慮後事。他在長安西門二百五十里外修建了一座城堡,號曰“萬歲塢”,世人叫“郿塢”,讓自己的宗族都居住在裡面。

郿塢城牆高達七丈,厚度也差不多,董卓在郿塢內囤積了能吃三十年的糧草。董卓想要以郿塢貫徹自己“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的方針。同時董卓還聯結馬騰和韓遂,賜予高官,讓兩人認可自己涼州老大的地位。

董卓死後,王允自然不能放棄郿塢,王允讓名將皇甫嵩率兵進攻郿塢。皇甫嵩來到郿塢,郿塢的士兵聽說董卓死了,沒有任何反抗,反而把董卓的宗族全殺了。

涼州馬騰和韓遂得知董卓死亡也是冷眼旁觀,沒有任何舉動。

曾今雄霸一時,虎據司隸的董卓,頃刻間土崩瓦解。

董卓死後,王允上臺,士人們都以爲天下將定,士人的政治訴求也能得到施展。

王允上臺後的當務之急便是董卓的舊部,這些人分爲長安內和長安外。長安內的士兵因爲董卓的壓迫,加上王允頒發的赦免文書和呂布的配合,已經穩定了下來。

長安外的士兵就是董卓當年爲了阻擋關東羣雄進攻長安,安排在弘農、華陰一線駐紮的涼州精銳。

王允赦免了董卓所有的士兵,收編了長安內的士兵,卻讓長安外的士兵就地解散。

其實王允也在猶豫怎麼解決涼州軍,召衆士人商議的時候,因爲董卓死亡,脫困而出的荀攸向王允說道:“涼州人素憚袁氏而畏關東。今若一旦解兵,則必人人自危。可以皇甫義真爲將軍,就領其衆,因使留陝以安撫之,而徐與關東通謀,以觀其變。”

荀攸的緩兵之計,王允沒有認可。王允自從刺殺董卓,自認功高蓋世,漸漸驕傲自滿起來。

王允說道:“不然。關東舉義兵者,皆吾徒耳。今若距險屯陝,雖安涼州,而疑關東之心,甚不可也。”

第四百五十章 東征西討第一百九十二章 夏口之戰第三百六十七章 曹仁兵敗第八十七章 許都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式出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黃祖慘敗第四百五十一章 安息薩珊之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曹賈鬥智第二百三十四章 海軍渡江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八十四章 農業補貼第四百二十五章 身毒西北形勢第二百九十八章 戰船突現第二百三十一章 火燒江都第二百五十四章 中暑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東投降第二百二十二章 八陣初顯威第一百四十一章 孫策亡第七十一章 曹呂相爭第一百五十八章 襄陽城破第三百六十七章 曹仁兵敗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戰再起第四百三十八章 楚河大勝第四十二章 昭姬紡織機第二百三十六章 破城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二百二十五章 巴州定第三百二十一章 性情中人第三百一十八章 雙方驚詫第三百五十五章 諸葛連弩第四百六十五章 劉備昇天第一百二十七章 呂孫相爭第七十六章 蝗蟲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郡之戰第二十四章 搶救書簡第二百八十九章 相縣攻防戰第五十六章 劉虞起兵第二百一十章 劉備討江東第一百八十七章 劉協離許都第一百零三章 衆叛親離第一百一十章 周逵第十七章 羣雄起兵第三百九十一章 賈壹第一百零八章 田稅第三百七十章 江夏之戰第七十八章 劉寵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東投降第八十六章 曹操迎帝第一百零七章 公孫瓚求援第六十一章 曹操舉兵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第三百九十三章 扶南內亂第一百九十六章 逍遙津之戰第三十章 青州變第八十五章 郭嘉第六十二章 華佗第五十五章 反攻長安第四百零二章 鋼炮第二百六十二章 火藥第四百四十六章 安息羅馬之戰第二百三十七章 截擊第一百二十一章 北境戰端起第三百八十八章 馬鈞與吳輔第四百三十二章 黃金熱第四百三十三章 堅實後盾第四百章 封禪西征第七十章 昌豨第三百七十二章 石陽城破第二百七十一章 賈詡之謀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四百五十九章 火神谷第七十五章 皇叔第三百三十八章 歸途第九十三章 易京第八十七章 許都第一百四十六章 噩耗第一百零一章 重騎之鋒第二百七十七章 治河第一百六十三章 呂布殞命第四百三十八章 楚河大勝第三百二十九章 傅肜陳震第三百八十章 最後一戰第八十二章 劉協東歸第四百五十六章 地中海海戰第十章 雒陽風雲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三百六十一章 陰平道第三百八十一章 曹操兵敗第二百六十六章 重騎死傷第一百六十四章 江夏之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四百三十三章 堅實後盾第三百零一章 隴右援兵第四百二十六章 無雙劉理第四百五十章 東征西討第四百二十七章 原始蒸汽機第三百六十三章 曹軍騎兵第三百八十二章 天下平復第一百三十三章 曹操定略第二百一十九章 增援吳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