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諸葛諫言

“德祖兄頗識人心,陛下所言之意若何?”

“陛下喜且善陽謀,厭並惡陰謀。”楊修說道,“大殿下此番應對甚善,我料陛下必喜愛之。”

劉封說道:“父皇春秋鼎盛而我年幼,帝位之事且容後議。不知德祖、幼常對身毒之事可有見解?”

“欲定此事需知身毒情報,陛下以三日爲限定因如此。”馬謖說道,“海軍斥候數人留於京中,可宴請之,問明身毒詳情。”

劉永說道:“擅自接見將士恐父皇不喜。”

“自當先稟明陛下,陛下必然應允,且現役將士亦不會私見殿下。”

大漢士兵平時和普通文官官吏都沒有交集更不用說皇子了,軍中愛國教育不是白教的,從他們入軍營開始就一直被灌輸忠於國家、忠於皇帝,這也是劉備不讓四個兒子在現役軍營裡尋找簇擁者的原因。

當天中午劉封派出去的人就請到了海軍回報軍情的斥候,當時劉封的侍衛都不用說話這些斥候就直接隨他走了,顯然他們已經得到了命令。

宴席結束,斥候將所知的身毒情報一一說出,沒喝幾口就離開了。聽完斥候敘述,劉永不禁感嘆道:“世間萬物果真奇異非常,身毒之民竟然如此無有忠義。”

“三殿下有所不知,我大漢原本與身毒亦並無多少不同。”楊修說道,“民分數等,奴僕若無奇功代代亦爲奴僕。”

楊修作爲東漢正宗大世家嫡系繼承人,劉備之前的大漢是個什麼樣他最清楚,那時的漢民除非有大機遇,不然出生是低等級的人,一生都將是低等級。

“如今?”

馬謖說道:“此皆陛下英明神武,興文教開科舉,廣納四方之才,衆漢民生而平等,只消勤勉,求名得名,求利得利。”

劉封說道:“二位先生之意,身毒之民便是無前途之外夷乎?”

“大殿下所言不差。”

劉備多年的治理,大漢百姓已經從最底層掙脫出來,現在在大漢做着最累、最苦、最沒有效益工作的都是外夷。不過這些外夷都比身毒下等人有前途,他們至少還有機會翻身,身毒是完全沒有機會。

“身毒之民緣何不起事?”

“這便是身毒權貴人數所限之故。”馬謖說道,“西域貴霜俘虜之兵涇渭分明,在下多有打探,知其權貴非身毒本土之人,乃是大月氏之民攻入身毒而後建國。

大月氏爲外民且少,欲要長治久安必使非常手段。恰身毒之民愚昧,其便使愚民之策。多年來身毒並無孔子這般聖人出世,民無所思,方以致此。”

“先生之意,若我大漢掌身毒亦可如大月氏那般控四方長治久安。”劉永說道,“如此,身毒之地需儘早奪取。”

“我之淺見不足爲憑,殿下還是與孔明商討爲上。”

起初馬謖進入參謀部十分狂妄,自認爲智謀無雙,結果連續被教做人。數次軍事演習,都不用成名的將領出馬,軍中參謀團就將他多次擊敗,紙上談兵的屬性暴露無遺。

慘敗數次讓馬謖丟失了心中的自信,就連普通的出謀劃策都不能成功了,結果又被剛剛考入參謀部的新人擊敗,一度意志消沉,要不是有諸葛亮和馬良的開導,馬謖基本就是廢人了,回家打理家族事務就是他的宿命。

被諸葛亮勸說後,馬謖拜入劉封帳下,重新潛修和熟悉軍務,好在底子不錯,加上火槍、火炮的發明,許多戰術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馬謖也重新算得上人才了。但早年被擊散的自信到現在還沒有重新匯聚,許多事情即便是對的,他也會左思右想、猶豫不決。

劉封幾個長大後,劉備就找了一些名臣教導他們,其中就有諸葛亮。一般來說皇子和大臣私下見面是非常不好的事,容易引起皇帝誤會,劉封也從來沒做過。

馬謖的毛病劉封知道,他要的就是馬謖的提議,至於做不做就是他的決斷,這一次爲了劉永他決定找諸葛亮。劉封稟報劉備後,帶着劉永光明正大地來到吏部。

“二位殿下來此有何求?”馬良出來迎接了兩人。

“弟子有一問欲請諸葛師長解惑,不知諸葛師長可得閒否?”

馬良引着兩人來到主廳,諸葛亮桌前堆滿各地的文書,他也正在埋頭急書。

“殿下親至,臣未曾遠迎,還望殿下恕罪。”

“師長日理萬機,是我攪擾了。”劉封說道,“不知師長對身毒一事可有所聞?”

“殿下可知大將軍與驃騎將軍封國之地?”

“大將軍獲封北原,得燕然至北海之地,地多礦產;驃騎將軍得倭國北銀縣之地,治下有大銀礦。”

“同爲國公之位,緣何大將軍封地增而廣之,驃騎將軍卻得正數。”

劉封沉吟片刻說道:“是否因倭國多倭人,而燕然已無鮮卑之故。”

“殿下聰穎。”諸葛亮說道,“陛下曾言:‘民多勢強,萬事當以民爲本’。治下無民,便是有億萬家財亦不過空中樓閣,於國無害;治下有戶,輔之以錢糧便是豪強爲禍一方,陛下多方打壓豪強不停。若身毒之地卻如海軍所言,此地當可爲我大漢昌盛之機。”

劉永說道:“依師長之見,我與皇兄親厚,若外封身毒,身毒可助大漢;可若我後世子孫有野心,欲叛漢自立亦極易成事。然否?”

劉封說道:“三弟何必憂慮,同爲父皇血脈,我等後世子孫自當守望相助。”

“皇兄,劉子揚之事不可不防。”

諸葛亮說道:“陛下不遠萬里將糧草送至西域,又在西域廣收棉花、苜蓿,殿下以爲這是何故?而少府於西域多有耳目,大肆宣揚我大漢之強盛,此又爲何故?”

“此管仲購楚鹿之計也。”劉永說道,“西域之民多顧私利而不念忠義,即便有少數聰穎之人,亦不可阻其大勢。倘若西域有變,我大漢撤其糧草供應,西域不戰自亂,那時我大漢欲平西域,不費吹灰之力。至於少府之謀,必爲求財也。”

“殿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諸葛亮說道,“西域所缺者糧草也,非我大漢之糧,倘若有一強國支援西域糧草,陛下前番之計豈不成人之美。”

第六十三章 劉備入徐州第三百四十章 南中反叛第五十一章 袁術之敗第三百九十二章 反間連環計第二百零八章 英靈第三百七十四章 陽平關破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五十一章 袁術之敗第五十二章 董卓之死第五十五章 反攻長安第四百零六章 波調之死第一百三十 孫權第一百二十三章 南下之議第二百零九章 孫權復起兵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五十一章 袁術之敗第一百八十章 渭水之戰第一百六十七章 驕兵之計第二百零二章 諸葛之謀第五十九章 陶謙的奮鬥第三百三十三章 長安城破第三百三十章 奸雄曹操第三百六十三章 曹軍騎兵第一百九十一章 孫權出兵第一百八十四章 武都氐人第二百八十九章 相縣攻防戰第八十一章 李郭相攻第三百九十四章 扶南之地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七十一章 曹呂相爭第二百零七章 水師叛亂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二十八章 孫堅的奮鬥第八十五章 郭嘉第四十章 袁紹決斷第三百六十七章 曹仁兵敗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一百零九章 王模第一百四十三章 呂布入荊州第二百二十四章 中心開花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聯盟抗劉第二百零四章 陳氏密謀第一百三十八章 顏良陣亡第三百一十五章 利益交換第二十七章 南北會盟第一百五十八章 襄陽城破第二百三十五章 下曲阿第四百零六章 波調之死第四十四章 一天兩戰第二百二十六章 蜀中震動第五十一章 袁術之敗第三百九十一章 賈壹第五十五章 反攻長安第四百二十八章 蒸汽機改良第一百三十八章 顏良陣亡第一百五十五章 反戈一擊第一百一十三章 周、曹、許亡第二百五十六章 陸遜獻城第四百零三章 身管自緊第三百二十四章 李樂之難第三百二十章 陸遜偷襲第四百四十三章 軍事貿易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七十七章 瘟疫第二百四十七章 趙娥第三百七十三章 張魏奇襲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二百零四章 陳氏密謀第四百零八章 運河第三百四十二章 詐降計第三十三章 得民二百萬第四百二十八章 蒸汽機改良第四百二十二章 金蝦港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二百八十一章 張任戰死第二十六章 撤軍第四百一十五章 爭與不爭第三百七十一章 酣睡退敵第一百五十五章 反戈一擊第二百三十八章 吳郡之變第四百零一章 戰略等待第二百三十一章 火燒江都第一百五十六章 風雲突變第四百四十二章 利益相關第三百六十六章 萬民之怒第二百零三章 周瑜戰敗第一百八十七章 劉協離許都第八十八章 江東之戰第三百八十六章 扶南與鮮卑第二百七十六章 人心所向第二十八章 孫堅的奮鬥第三百四十五章 劉方策劃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五章 練兵與開荒第四百五十三章 曹真請戰第三十七章 遼東第一百三十九章 甘陵之變第一百八十九章 郭嘉亡第四百三十一章 抵達東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