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決戰定計

“文和,緣何諫主公南撤?”

“唉。”賈詡嘆道,“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且其糧草器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宛如神助。曹公屢敗其手,其勢難敵也。若強要與劉備決戰,恐我等皆爲其囚也。”

賈詡話音一轉,繼續說道:“然,劉備年老而其子少,劉備頗溺愛之,不使其子參軍事。待其子長成,勢必不堪。而曹公則不然,曹公數子皆聰穎,善曉軍機。

又劉備重商,治下之民多行商賈之事,致使良田荒蕪,民心思亂。待劉備亡,其治下必有大亂。屆時曹公之子可順勢北伐,一整中原。”

“文和之謀恐有不妥。”荀攸說道,“今棄關中、涼州之地,若江東又不可得,兗、豫二州再喪,荊州亦難保矣。如此,主公豈不只留巴蜀之地,那時巴蜀人心必亂,不可取也。”

“此時決戰若敗,無迴轉之機也。暫避鋒芒,事尚有可爲。”

與賈詡議論結束,荀攸一邊思慮,一邊踱步,不自覺的來到了曹操帳前。想要順勢入帳,沒想好怎麼說,一時有些徘徊。

“可是公達在外?”

“攪擾主公休息,攸之罪也。”

“公達不必在意,深夜來帳,所爲何事?”

荀攸將賈詡的後計解釋了一番,曹操沉默片刻,說道:“文和所慮有差。亂世各州之民多喪,惟劉備之民有增。當是時,我曹氏尚可與之戰,若待後人,勢將更微矣。”

劉備治下沒有飢餓,醫療體系也建設了好幾年,衛生觀念同時在進一步普及。對人口劉備特別關注,陳羣等人每兩年都有普查,初步估算,治下每年人口增長率都在15%以上。

爲了以後的長治久安,劉備治下一些郡縣內的公文匯報是向百姓公示的,公文內的一些數據能讓百姓直觀的明白所在城市治理的好壞。所以那些郡縣官員對於需要公示的條目非常在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人口增長。

或許劉備腦中不記得那些專業知識,但這麼多年以來,不經意間提出的處政方針,確實給予當世人許多啓發,劉備和曹操兩方的行政效率提高不少。

劉備治下人口增長多少,曹操知道,賈詡自然也知道。以賈詡的才智不可能看不出雙方的劣勢,賈詡還是建議曹操撤兵,要麼是認爲劉備治下出亂的機率大於曹軍守不住的機率,要麼就是有私心。

而賈詡確實有私心,他不能讓賈家在劉備在世時到劉備治下。

劉備定性賈詡爲無大義之人,在這個年代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指控。自從劉備說出這話之後,爲數不多和賈詡有交情的人,紛紛和賈詡斷絕了來往。

如果劉備有生之年統一中原,那他賈家即便沒有生命危險,以後的日子也一定困苦非常,還要受盡他人指責。

但只要劉備死的時候沒有統一,那賈家就能有機會投降漢室,到時候劉備的後繼之人,爲了千金買馬骨的效應,也不會過於追究賈詡的責任(投降前賈詡肯定死),賈家也能不愁溫飽。

賈詡的謀劃對曹操部下所有人都沒多大影響,唯獨對曹氏不利。依照夏侯淵和張飛的關係,即便曹操兵敗,曹氏也不會被劉備深究。如果時間拖到下一代,那時候曹氏子孫的處境,就沒人能保證了。

爲了自身的驕傲,爲了自家的榮辱,爲了個人的權欲,曹操不能退這一步。

明白曹操的雄心壯志,荀攸說道:“主公,攸有一計,或可以之取勝。”

“公達有何妙計,速速講來。”曹操眼前一亮

“潼關爲關中門戶,劉備欲得關中必攻潼關。華陰以南有太華山,此山險峻,可藏萬軍。主公可行文和減兵增竈之計,並使一涼州之人詐降劉備,告之劉備我軍主力轉攻江東之事,劉備必急攻潼關。”

“主公且看。”荀攸指着潼關地形,繼續說道,“潼關天險,一人守隘,而千人弗敢過也。欲下潼關,劉備必尋他法。潼關以南有禁溝,谷內十數座烽火臺互爲犄角。欲破潼關,必先破烽火臺,而後越禁溝,前後夾擊,潼關可破。

主公可將大軍一分爲二,分別伏兵太華山與禁溝之中。劉備分兵禁溝,起禁溝伏兵擊之。待破偏師,驅其敗軍衝擊中軍,劉備西撤時,起太華山伏兵,前後夾擊,此戰可勝。”

荀攸的想法很好,但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糧道。潼關西南有禁溝,東南有遠望溝,雒陽的糧草只能從臨近大河的一條狹長道路運送。

曹操大軍埋伏後,禁溝的人馬可以從雒陽接收補給,太華山的兵馬就難了,沒有糧道可行。禁溝伏兵爲了擊敗劉備偏師,所以不用多。而太華山伏兵要包抄劉備主力,肯定不能少,不然就是送死。

那麼多士兵埋伏在太華山,糧草難以抵達,肯定堅持不了多久。若是劉備進攻潼關的時間有延誤,那這個計謀將加速曹軍敗亡。

“山中無糧無水,何以久持?”

“此間糧草尚可食二十日,便以二十日爲限,太華山伏兵便出,若劉備不分兵,便以兩面夾擊之勢與敵近戰。”荀攸說道,“潼關道路甚微,大軍無施展之地,即便無敗軍衝突中軍,劉軍亦無轉圜之地。劉軍多習遠戰,無近戰之兵,兩面夾擊之勢一成,敵可勝也。”

依照荀攸的想法,同樣是決戰,與其在開闊地和劉備騎兵硬拼,不如壓縮地形,抑制劉備騎兵的機動性,這樣更有利於己方。

“公達之言有理,然劉備若西向長安,不來取潼關,如之奈何?”

“劉備如攻長安,其糧道必遠,主公可起太華山伏兵急行北上,斷劉軍糧道,則劉軍自潰矣。”

“有公達相助,此戰可勝也。”曹操又問道,“詐敗之事,何人可往?”

“趙衢可往,此人與趙昂同宗,其與趙昂共殺馬超妻子至親十餘口,劉備納馬氏父子,趙衢必無私心。”

“善!”

第七十三章 濮陽之戰第三百七十七章 劉協死第一百四十七章 劫糧第三百四十八章 統一戰開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四百四十九章 鱷魚村之戰第一百二十章 公孫瓚亡第四百六十二章 阿爾達希爾一世之死第四十二章 昭姬紡織機第八十四章 農業補貼第六十九章 臧霸第四十六章 中原混戰第四百一十三章 耽摩慄底守城戰第二百六十二章 火藥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黃祖死第二百二十四章 中心開花第一百九十八章 董承密謀第一百一十二章 曹呂復攻第七章 初戰第五十四章 董氏滅絕第二百零七章 水師叛亂第九十八章 張勳慘敗第五十一章 袁術之敗三百三十九 司馬氏第一百五十九章 夏侯氏第三百三十一章 魏延獻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鴿子第四百五十二章 楚軍南下第二百四十四章 馬超兵敗第三十章 青州變第四百二十章 內監第八十七章 許都第三百四十六章 華佗之藥第四百零四章 鋼槍第四百三十章 王基再出發第一百一十七章 無功而返第三百八十九章 扶南攻略第二章 錢糧滿倉第三百四十章 南中反叛第二百七十九章 吳懿兵敗第一百八十章 渭水之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急轉直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曹真請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廬江之難第一百四十五章 攻城戰第四十八章 袁紹的膽略第十五章 爲禍一方第四百二十六章 無雙劉理第八章 求援第一百五十八章 襄陽城破第一百五十四章 張繡終降第三百六十章 如魚得水第六十五章 兗州驚變第三百二十七章 太史慈之憂第三百三十八章 歸途第一百九十八章 董承密謀第二百二十二章 八陣初顯威第二百七十八章 諸葛取蜀中第一百六十二章 荊州易主第二百四十八章 鮮卑之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江陵大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軻比能敗逃第三百九十一章 賈壹第一章 高唐令第二十五章 內訌第六十三章 劉備入徐州第二百一十九章 增援吳郡第三百八十四章 三省六部制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勝第三百二十八章 鄄城破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戰涼州第八十九章 江東之主第二百七十八章 諸葛取蜀中第四百三十章 王基再出發第十六章 穿針引線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式出兵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三百八十一章 曹操兵敗第三百五十四章 騎兵初敗陣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三百一十章 曹操撤兵第三百二十七章 太史慈之憂第一百七十八章 曹操攻漢中第三百六十五章 反攻第二百四十章 西征薩珊第四百一十三章 耽摩慄底守城戰第二百七十九章 吳懿兵敗第三章 駿馬成羣第二百四十一章 木鹿城破第三百四十章 南中反叛第四百六十二章 阿爾達希爾一世之死第一百九十四章 廬江之戰第一百三十六章 劉備之謀第一百二十五章 正式出兵第四百五十三章 曹真請戰第三百一十九章 取夷陵第二百六十四章 嶽婿交鋒第一百八十一章 關中平定第十四章 董卓霸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