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荊南之爭

“速回江陵!”

管亥就這麼在曹洪眼皮子底下快速逆江而上,曹洪腦子裡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管亥直撲江陵縣去了。

徐庶說道:“將軍勿憂,荊州重鎮多留有守軍,不可自亂。”

“即便如此,城中兵少尚需早日回軍。”

“將軍所言極是,然亦不可操之過急,需防劉軍埋伏。”

曹洪想要直接趕回江陵縣,但徐庶認爲沙羨縣還在,劉備軍一向謹慎,不會做出輕敵冒進的舉動。

只是徐庶錯估了海軍的自信,曹軍都沒有戰船了,根本就不怕曹軍截後路。劉備派來管亥身邊的繡衣衛隱晦的說過,荊南就有糧草,讓管亥不要擔心。

這種不能說的秘密,或許陸遜他們剛投降的人不信,管亥這些老人是深信不疑的。既然知道荊南就有糧草物資,管亥連沙羨縣都沒去。

徐庶得知管亥過沙羨縣而不入,這才反應過來,讓曹洪急速往荊州趕,只可惜到底還是慢了,荊南已經全部向海軍投降了。

這些年,荊南統治人變更過好幾次,那些荊南太守也早就習慣了,不管誰來,投降就行了。

海軍首先奪取了孱陵縣,在陸遜詫異的眼光中,就這麼巴巴的等了近一天。

開戰以前,劉備已經將管承拜爲荊州牧,現在奪取了孱陵縣,雖然名字不一樣,但不影響劉備編輯。劉備晚上休息時,發現孱陵縣加入了編輯序列,即刻將孱陵縣的物資拉滿。

一天之後,海軍鳥槍換炮,所有將士騎着戰馬,鎧甲也換上了鐵甲,飛速向荊南其他縣城殺去。

管亥嘗試過進攻江陵縣,見城中守備嚴密,士兵看起來也不少,便退了回來。

曹洪趕回江陵縣,海軍已經接收完了荊南四郡,重新回到孱陵縣駐紮。

“昔日主公若從子揚先生之言,何有今日丟荊南之事。”

開戰前,劉曄讓曹操調蜀兵來荊州,完善荊州防禦,但曹操思慮再三,覺得關中的得失更加重要,便讓蜀兵北上了,致使現在荊南空虛,海軍輕鬆佔領。

劉曄說道:“將軍,我欲守荊南,非爲荊南,實爲荊北也。劉軍水師勢大,若其與江陵隔江相望,一旦長久,江陵必危。”

“荊南已失,如之奈何?”

“夷陵爲江陵之翼,互爲掎角之勢,且夷陵爲入蜀必經之路。而今蜀兵北上,蜀中空虛,若劉軍長驅直入蜀中,明公之勢危矣。爲今之計,惟有分兵夷陵,使劉軍無可乘之機,方可圖後計。”

徐庶說道:“子揚先生之言有理,將軍可速行。”

曹洪聽從劉曄的謀劃,趕在海軍到來之前,增兵了夷陵縣。

“將軍,夷陵城中有萬餘守軍,我等未能襲取夷陵。”

“且回帳歇息,我等從長計議。”

海軍進兵急速,攻城器械沒有送上來,夷陵這地方因爲地形,兵力鋪展不開,蟻附強攻是不行的。

參謀團商議後,說道:“夷陵雖不易攻,然易圍也。莫如我大軍圍困夷陵,待城中之兵無糧自潰。”

夷陵邊的大江水流湍急,根本不適合運送物資,只要將夷陵縣其他三面一圍,就是孤城一座。

陸遜說道:“欲圍夷陵,大軍必需屯北岸,而糧草皆有南岸夷道轉運,若曹軍伺機南渡,斷我軍糧道,則我軍危矣。”

出兵荊州時,管承給了管亥十四軍(五萬六千人,有一萬多人隨呂蒙東去了),其他三萬多人留守柴桑。

現在荊南入手,有近兩萬人被管亥分到各地守備,如今又要圍困夷陵,至少也要比城中曹軍兵多,纔可以震懾城中曹軍。

如果再安排一些士兵巡視大江,又派士兵守護糧道,管亥手中的機動部隊就只有兩萬人左右了,已經不能對曹洪所屬的荊州兵形成兵力壓制了。

“伯言有何妙計?”

“昔戰略軍議,末將隨將軍同往。劉公令海軍取夷陵之議,乃爲斷荊州與益州聯繫,使荊州敗軍不得入益州,益州援軍不得出荊州。”陸遜說道,“海軍已得荊南,而關中大戰未開,將軍不必急於取夷陵,可令大軍屯於南岸,再令將士巡查大江各處。待劉公勝曹操,曹軍慌亂之時,乘機奪之。”

海軍平時都是訓練水戰,陸戰的戰力不一定能勝曹軍,要是沒有兵力優勢,有兵敗的危險。與其冒着那麼大的風險,不如安心固守等待時機,或許還能殲滅曹洪所部,奪取荊州。

陸遜的話得到參謀團的認可,管亥也不急着佔領夷陵縣了,再度回到孱陵縣。

數天過後,曹洪意外收到了蜀中曹丕的信件。

“子桓來信,問我等緣何有劉軍至夷陵。”

原來曹操和劉備開戰,蜀兵是作爲支援到關中的後續部隊,加上諸葛亮認爲蜀中還需要士兵防守,以備劉軍突襲蜀中。曹丕在巴蜀整合了三萬士兵,沒能第一時間趕到關中。

曹丕突然聽聞魚復縣太守彙報,入蜀通道最前方的夷陵縣,出現了大量劉備軍。魚復縣太守會關注夷陵縣,也是諸葛亮安排的任務,多多探查夷陵縣,假使有劉備軍進攻蜀中,也能第一時間做出防備。

荊州軍明明到夏口阻攔海軍進兵了,現在在夷陵縣看到海軍,肯定是荊州出現了變故。諸葛亮讓曹丕不要那麼着急北上,先致書曹洪詢問荊州情況再說。

曹丕認爲諸葛亮有一點私心,不想荊州落入劉備之手,不過諸葛亮分析的也很有道理。爲了安諸葛亮之心,曹丕一面屯兵江州,一面遣快馬詢問曹操,曹丕相信曹操不會輕易改變,最終還是會調他北上,這樣諸葛亮便不再好說其他,自己屯兵江州的舉動也能獲得諸葛亮好感。

第一百九十二章 夏口之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烏丸平第三百九十八章 西域商貿第四百四十四章 劉理戰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四百一十章 大漢海船第二百五十七章 孫紹的野望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二百四十章 西征薩珊第三百一十二 戰局明朗第五十九章 陶謙的奮鬥第三百零一章 隴右援兵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攻張繡第十章 雒陽風雲第三十八章 袁紹之謀第二百四十八章 鮮卑之戰第三百八十八章 馬鈞與吳輔第七十九章 孫策第一百三十九章 甘陵之變第二百九十章 陳、雷之死第二百三十章 江東決戰起第二百五十三章 陸遜之謀第二百二十二章 八陣初顯威第一百四十章 袁紹強援第一百七十六章 千里遠征第二百九十一章 合肥攻防戰第三百二十一章 性情中人第一百九十九章 叛亂鬧劇第二百五十八章 孫紹投降第四百三十五章 身毒內亂第二百六十章 臥冰求鯉第四百二十八章 蒸汽機改良第四百六十二章 阿爾達希爾一世之死第四十二章 昭姬紡織機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五十一章 袁術之敗第四十章 袁紹決斷第三百八十五章 登基第二百六十三章 風帆第四百一十五章 爭與不爭第二百零四章 陳氏密謀第五十九章 陶謙的奮鬥第四百二十八章 蒸汽機改良第四百零七章 零傷亡震世第三百二十章 陸遜偷襲第三百八十三章 黃金和鋼鐵第四百五十三章 曹真請戰第二十六章 撤軍第四章 縣吏華歆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二百五十一章 周徐交鋒第八十七章 許都第一百七十六章 千里遠征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四百一十七章 百年大計第四十四章 一天兩戰第三百七十六章 巴蜀投降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三百九十章 以百敵千第四章 縣吏華歆第四百六十三章 永理會師第三百五十二章 扶羅韓敗亡第三百一十八章 雙方驚詫第一百五十九章 夏侯氏第三百九十七章 鄧芝出使西域第一百六十九章 趙、太史至第三百四十九章 先下一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疲於奔命第七十八章 劉寵第四百三十五章 身毒內亂第四百四十三章 軍事貿易第一百七十四章 冀州歸屬第三百二十章 陸遜偷襲第一百七十二章 袁氏亂第八十九章 江東之主第一百二十六章 陳登之謀第一百五十二章 獻捷天子第三百二十五章 全民皆兵第三百五十七章 諸葛瑾與諸葛均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雄謀劃第一百五十二章 獻捷天子第三百零八章 決戰定計第一百八十七章 劉協離許都第四百一十六章 諸葛諫言第二百五十九章 孫權投降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勝第三百四十一章 雍闓、高定死第二百九十五章 關中戰開第四百一十二章 等級制度第三百八十八章 馬鈞與吳輔第二百一十六章 聯盟抗劉第二百八十八章 高歌猛進第三百三十七章 王雄謀劃第三百七十二章 石陽城破第三百五十三章 曹軍出擊第三百二十一章 性情中人第三百八十二章 天下平復第二百一十九章 增援吳郡第二十章 具裝甲騎第三百六十八章 徐晃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