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江夏之戰

諸葛瑾的提議,顯然讓孫權很心動。當年周瑜想方設法留住魯肅,魯肅果然沒有讓周瑜失望。

魯肅投入孫權帳下後,就給孫權規劃了戰略方針。

孫權詢問他:“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爲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而劉備者,猶昔世祖,將軍何由得爲桓文乎?肅竊料之,曹劉必有一戰。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荊州,竟大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明白孫權想要發展,北方那是不要想了。江東的士兵陸戰連被曹操數次擊敗的呂布都打不過,更不要說曹操了,至於劉備,那是想都不敢想。

自從甘陵、平原之戰結束,天下人瞭解了戰況,對劉備的騎兵有了深刻的瞭解。被百萬敵軍包圍,劉備還敢分兵據敵,而且戰而勝之。伴隨張飛、趙雲、太史慈等人的威名,劉備騎兵的強悍也讓世人膽寒。

面對孫權的詢問,魯肅知道江東目前的情況,孫權不應該想着爭霸天下,學齊桓公和晉文公,而是先把大江天險據爲己有,讓北方的曹操、劉備不那麼容易過江。

孫權被魯肅的話勾起雄心,時時刻刻想着謀奪荊州,全大江之險。

這次曹操派使者來,有了諸葛瑾介紹荊州的情況,孫權決定聯合曹操進攻江夏郡。

孫權親率大軍,帶着周瑜、韓當、周泰、程普、凌操、呂蒙等人,沒有等曹操一起出兵,而是搶先一步殺向江夏郡。

孫權信任周瑜,相信周瑜訓練出來的水師精銳,能搶在曹操之前佔據整個江夏郡。當然了,江東也不是所有人都贊同孫權出兵,張昭就旗幟鮮明的反對孫權出兵,說孫權出兵後,江東一定會亂。不過孫權還是想着開疆拓土,便沒有理會張昭。

孫權出兵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江夏郡,劉琦向黃祖、文聘等人問道:“父親病重,江東之賊來犯,如何抵擋?”

“江東之賊常犯我境,老臣多與其交鋒,深知其虛實。待老臣前往拒之,江東之賊必退。”黃祖還以爲孫權這次出兵也和往常一樣,能贏就贏,不能贏就退,便向劉琦保證能退敵。

黃祖的豪言壯語讓劉琦放下心來,說道:“黃將軍勇猛,必能挫敵。”

黃祖走後,文聘說道:“公子,江東此來似有蹊蹺,需防曹操兩面夾擊。”

“仲業以爲當如何?”

“可分一部水師巡遊漢水,曹軍皆爲北人,見有軍於此,必不敢窺伺江夏。”

文聘的話很有道理,劉琦當場便讓文聘率萬餘水師去漢水防曹操。同時也讓王威率餘下的水師在夏口(也叫沔口、漢口)做後備,準備隨時支援黃祖和文聘。

黃祖沿江而下來到蘄春縣,自從上次敗給孫策,江東佔據柴桑縣,黃祖認爲蘄春縣過於接近江東,已經不再適合做江夏郡的治所了,所以將治所移到了現在的沙羨縣。不過蘄春縣還在黃祖手中,也作爲了抵禦江東的第一線。

黃祖大搖大擺的沿江而下,想讓江東看到他早有防備,知難而退。不過這次黃祖見到的不再是隻有數千的騷擾式進攻,而是周瑜的三萬水師精銳。

面對浩浩蕩蕩的敵軍,黃祖慌了,完全沒有爭鬥便向西面撤退,孫權輕鬆佔領了江夏郡東面四縣。孫權沒有滿足,繼續下令以周泰、凌操爲先鋒,向夏口進攻。

孫權進攻江夏郡的消息也傳到了曹操耳中,不過曹操此時正在整合荊州,大軍也分散在各地攻擊不服從曹操的勢力(包括賊匪)。

曹操找來蔡瑁,說道:“軍中諸將皆有將令,唯水師無事。德珪可率荊州水師爲前部,往攻江夏。”

“願爲明公效勞。”

蔡瑁率荊州水師沿沔水南下,向江夏郡進攻。但在沔水入漢水的交界口,被文聘攔住了去路。

“我等方降曹公,此爲水師初戰,諸君當奮力向前,建功立業!”

“噢!”

蔡瑁的鼓舞很有效,水師的士氣高漲,但很快士兵們便從亢奮的精神中恢復了過來。蔡瑁沒有身先士卒,蔡瑁的那些家族士兵也和蔡瑁一起呆在中軍動都不動。

水師跟了蔡瑁那麼多年,哪還能不知道蔡瑁的想法。凡是蔡瑁親自進攻的時候,就是形勢危急或者有大利的時候;而蔡瑁坐着不動的時候,便是無關緊要或者得不償失的時機。

不久前,蔡瑁進攻荊南和呂布都是奮勇殺敵,荊州水師的士兵還以爲蔡瑁有了本質的改變。今天一看,蔡瑁還是那個蔡瑁。既然蔡瑁自己都不上心,那些荊州水師更不可能效死力了。

荊州水師與文聘交戰,兩軍互射,還沒死人呢,荊州水師便開始掉頭逃跑。文聘這邊自然是明白爲什麼的,同樣不久前兩方還是同袍,文聘便沒有追殺蔡瑁。

荊州水師的樣子讓蔡瑁臉色很難看,但他也沒有辦法,水師大部分士兵都是荊州士人的家僕組成,他不可能殺一儆百。無奈的蔡瑁只能帶着荊州水師回到襄陽(消滅呂布後,曹操在襄陽辦公,也方便物資調配),向曹操請罪。

“荊州水師人多,尚不能勝文聘,這是爲何?”曹操對蔡瑁很不滿。

可曹操不比劉備,劉備軍中的物資全是劉備“自己”出的,所以劉備軍中不受他人指手畫腳。但曹操不行,曹操起家和發展都有各層士人支助,做不到得心應手。

第六十二章 華佗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郡之戰第二十六章 撤軍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五十七章 呂布入冀第三百二十三章 冀縣之戰第三百二十章 陸遜偷襲第九十七章 袁術稱天子第四十七章 曹操的奮鬥第一百六十九章 趙、太史至第三百七十一章 酣睡退敵第一百五十九章 夏侯氏第三百三十八章 歸途第二百八十六章 大戰再起第二百零七章 水師叛亂第九十二章 白馬之殤第二章 錢糧滿倉第三百零二章 馬超私心第三百四十四章 諸葛謀劃第一百三十七章 文丑之死第三十八章 袁紹之謀第三百四十六章 華佗之藥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攻張繡第四百五十九章 火神谷第二百零二章 諸葛之謀第一百三十九章 甘陵之變第十四章 董卓霸京師第一百四十六章 噩耗第四十二章 昭姬紡織機第八十一章 李郭相攻第十四章 董卓霸京師第一百二十章 公孫瓚亡第三百八十七章 海軍出擊第四百三十八章 楚河大勝第一百八十六章 龐統死第四章 縣吏華歆第二百五十三章 陸遜之謀第二百零六章 事敗第三十七章 遼東第一百八十五章 陽平關之戰第一百二十三章 南下之議第三百一十一章 伏兵起第一百九十九章 叛亂鬧劇第四百二十四章 酸柑酸橘第一百四十章 袁紹強援第三百八十章 最後一戰第六十二章 華佗第一百三十三章 曹操定略第三十八章 袁紹之謀第一百三十二章 孫權初戰第三百六十二章 張遼出擊第三十七章 遼東第三百八十八章 馬鈞與吳輔第二百九十四章 荊南之爭第二百三十三章 精銳盡喪第二百二十五章 巴州定第一百三十九章 甘陵之變第一百零四章 宛城之敗第七十六章 蝗蟲第四十一章 趙雲第二百六十八章 一勝第一百八十一章 關中平定第三百五十一章 大義滅親第七十九章 孫策第三百七十六章 巴蜀投降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二百二十五章 巴州定第三十五章 北海行第二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五十五章 諸葛連弩第四百六十章 亞歷山大之死第四百二十八章 蒸汽機改良第三百七十四章 陽平關破第十一章 士宦戚之爭第二百七十六章 人心所向第二百三十章 江東決戰起第二百六十四章 嶽婿交鋒第四百零九章 西域礦產第四百五十八章 羅馬分裂第一百八十三章 遠征漢中第三百八十五章 登基東漢物價與度量衡第二百一十四章 黃月英之謀第三百六十七章 曹仁兵敗第四十五章 白手起家第二百二十六章 蜀中震動第三百六十章 如魚得水第四十六章 中原混戰第四百五十九章 火神谷第十章 雒陽風雲第三百八十八章 馬鈞與吳輔第二百一十四章 黃月英之謀第十七章 羣雄起兵第三百零三章 援軍兵敗第一百六十一章 呂布兵敗第四百五十七章 羅馬內亂第三百二十章 陸遜偷襲第二百二十二章 八陣初顯威第四百零八章 運河第二百三十七章 截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