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溫故知新

論揣度聖意,一衆中常侍,可謂出神入化,爐火純青。

一言一行,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

張讓受黃門令左豐琉璃寶鈔,替薊王進言增封。然,出人意料。張讓竟隻字未提薊王之功。反一味言及陛下之利好。一對一答間,陛下渙然冰釋,如沐春風。百無禁忌,後顧無憂,於是有功必賞,水到渠成。

這便是“受人之託,終人之事”的高級境界:潤物細無聲。

內在邏輯如何運轉。一語道破,其實不難。

大漢有功必賞,尤重軍功。然,薊王開疆闢土二千里,東及大海。爲何遲遲不得封賞。陛下心中必有顧忌。

歸根結底。功高蓋主,尾大不掉。恐薊國重蹈前漢時強藩覆轍,舉兵謀反。

如何破解。武帝《推恩令》削藩便是指路明燈。

薊王螽斯衍慶,百子降世。偌大封國,《推恩令》下,支離破碎。如先祖中山靖王故事。

事出必有因。薊王抄掠百萬三韓之衆,在藪中築列城七十餘座。之所以吃相略顯難看,正因子嗣衆多。將心比心,陛下這才渙然冰釋。

所謂人多粥少。正因家中子嗣太多,薊王纔想盡辦法,積攢家業。奈何不過十有六縣。百子百女,封邑、湯沐邑,細分下來,人均亦不過一城。若百子再生子嗣,不過分城中一鄉一亭而已。不出三代,薊國何止支離破碎,分明是化爲齏粉。

還有何所懼。

明知如此,爲何陛下仍遲遲不決。只因,一切尚未坐實。“靴子尚未落地”。

直到薊王遣族中長輩,輕車快馬,遠赴洛陽報喜,這才塵埃落定。“靴子墜地”。“新誕麟兒八十有五。王子四十又一,公主四十又四。”還有大半待產。“百子百女,年內當見分曉。”

兒女各百。人分一城,薊國終歸如曇花一現。

陛下金口玉言,再增薊王數縣。即便如此,比起薊王衆多子嗣,亦不過杯水車薪。

張讓與趙忠,從旁煽風點火,推波助瀾。

於是乎,神鬼無覺,把事情辦妥。

然若問在場衆人:張常侍可曾爲薊王增封進言?

衆人皆搖頭否認:未曾。

張讓確也未曾口出“增封”二字。然事實果真如此麼。

實則不然。此事,正是在張讓與陛下的“一唱一和”中,悄然敲定。張讓行拋磚引玉,見風使舵。引陛下水到渠成,自投羅網。

同理,再看大宦官王甫。

先帝延熹九年,方士牢修誣陷黨人,黨同伐異,圖謀不軌。“八顧“之範滂因而獲罪,被關進黃門北寺獄。先帝遣中常侍王甫審訊。範滂等人身披枷鎖,布袋矇頭,列爲階下囚。然當前人被審時,範滂、袁忠卻從後向前擠,爭先受審。

王甫發現,以爲二人爭相自首,心中不屑,便斥責道:“爾等身爲臣子,不思忠君報國,反結成私黨,相互褒舉,擅論朝政,憑空捏造事端。還不將所有陰謀勾當,從實招來,不得有絲毫隱瞞。”

範滂答曰:“我聽孔仲尼說:“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我等之所以聚在一起,乃‘欲使善善同其清,惡惡同其污’,不料卻被人誣陷結黨營私。”

王甫又斥問:“爾等更相拔舉,如脣齒相依。凡遇意見相佐之人,皆悉數排斥在外。此舉,不是結黨又是何故?”

範滂仰天長嘆:“古人遵循善道,能爲自己求得更多福瑞;今人遵循善道,卻使自身深陷死罪。我死之後,且葬在首陽山邊,上不辜負皇天,下不愧於伯夷、叔齊。”

王甫遂被範滂,大義所動。在場士人,多得解桎梏。永康元年(167年),審判結束,王甫判衆人無罪,範滂等皆被放歸鄉里。

若單看此事,王甫其人如何,似另當別論。且後又一力促成夏育等人北伐鮮卑檀石槐。亦是爲國謀局。

然而。竇武謀誅宦官,事泄,王甫與曹節劫持陛下,殺竇武、陳蕃,再與曹節、段熲等人弄權多年。後楊彪、陽球發其奸,下獄,死於杖下,屍被磔。

王甫其人,生平看似矛盾,善惡難辨。

實則,趨利避害,人之常情。

一言蔽之,不牽扯到自身重大利益關切時,王甫其人,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再看勃海王劉悝。

延熹八年,劉悝被劾奏意圖謀反,先帝不忍誅殺胞弟,將其貶爲廮陶王,只剩一縣封邑。失去封邑,劉悝追悔莫及,於是暗通中常侍王甫,許諾若助其復國,答謝五千萬錢。

永康元年,先帝駕崩,遺詔命劉悝復爲勃海王。劉悝認爲,此乃先帝遺願,非王甫之力,於是拒付五千萬錢。因此被王甫懷恨在心,乃至身死國除。累及宋皇后全家被誅。

試想,以王甫之老奸巨猾,揣度聖意。“受人之託,終人之事”時,是否也如張讓這般,滴水不漏,無跡可尋。潤物細無聲。

一對一答間,將事情辦妥。

再想,勃海王劉悝定會問先帝身邊親隨:王常侍可曾爲復國進言?

親隨皆搖頭:未曾。

於是,勃海王信以爲真。自食其言,害人害己。

再深想,見範滂大義凜然,置生死於度外。王甫竟將黨人盡數放歸。若無切齒之恨,豈能將勃海王劉悝滿門置於死地。甚是不惜累及宋皇后全家。

劉備竊以爲。勃海復國,王甫出力甚偉。

勃海王,自尋死路,怨不得旁人。這便是缺少政治智慧。

薊國六大謀主,凡有一人在勃海王劉悝身側,又豈能令主公身死國滅。

史家竹書紀事,常用春秋筆法。一人生平,本傳只有十之二三,需縱觀全史,方能拼湊出十之八九。蛛絲馬跡,皆藏於書中。能否構建,見仁見智。

爲何溫故能知新。

正因隨見識、閱歷等,個人修養不斷積累,越發能體會出文中未盡之語,言外之意。能更加全面完整的構建還原“歷史的風貌”。

或有人說,劉備一路走來,實在太過順利。

其實不然。各種明槍暗箭,陰謀詭計紛至沓來。劉備不過是見招拆招,未雨綢繆。主臣上下一心,羣策羣力。對自己的人生,規劃的好。

別的不提。便說如何不斷消除,陛下心中對薊國日益滋生的疑慮。若得空閒,又有興趣,不妨從頭再看一遍。溫故必能知新。

尤其是那句“無野心而有所求”。希望諸君能體會。

生活從來不易。且行且珍惜。

一言蔽之,且看劉三墩地獄難度下如何無傷通關,解鎖三國完美真·結局。

洛陽東郭馬市,胡姬酒肆。

與胡人主事辭行,甯姐姐輕身而出,等車而去。

遙看帝都晚照,甯姐姐輕抒胸臆:“洛陽,不必再來。”

183 瓦釜雷鳴1.33 回馬箭術1.87 三宮鼎立1.274 有鳳來儀1.53 寸步不讓1.26 以直報怨221 非人臣也162 恩若兄弟1.22 薪盡火傳21 解我心憂158 鐵壁鏵嘴12 淫不破義197 運籌決算156 金牌免死118 吐剛茹柔186 福壽未央1.27 託妻寄子18 再起兵禍1.63 熔金入庫1 龍血玄黃1.245 更始決裂1.267 老謀深算128 孤很欣慰1.23 王宮女官271 自有取捨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84 王道治國1.22 薪盡火傳1.22 勿爲禍先143 動則生陽181 呂布入陳147 制非常模1.42 劉備四友10 入九龍門101 問鼎中原第2092章 1.281 必有忠信1.234 四大氐王1.59 將星閃耀1.63 築城爲先132 七海雄心104 我與爭鋒1.33 劍器大宗1.200 矇混過關1.87 開門揖盜1.8 劍拔弩張1.77 兼濟天下194 天下共疾1.47 帝國時代132 一脈相承1.89 未改初心172 自掘墳墓158 常山之蛇148 大義滅親1.255 非淬不銛189 轉機忽現117 歸義降侯1.207 又見白袍1.42 劉備四友125 賽馬效應1.46 大亂在即1.29 浮屠佛祠170 黃泉相見110 連環殺局125 此事拿手21 御風而行1.50 無中生有1.74 畫地作餅169 百日分曉100 三郡烏桓1.97 霞樓仙居191 陰圖異計17 忽左忽右1.90 白身野士180 一罪足矣1.246 假有天下180 身有所長1.96 開年見喜1.86 枕山跨海1.286 在所難免21 御風而行129 各方博弈126 諸事不宜第2072章 1.261 物有所值104 掃榻以待177 廣而無用1.67 莫測禍福1.63 泰山賊衆1.59 增益人生1.95 白虹貫日1.23 三千珠履197 因時而化1.68 斬旗奪船11 反客爲主1.64 連贏三局1.53 前朝舊事118 莫測人心1.28 挹婁廬士16 山蠻甲冑1.238 一里之回1.3 摔杯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