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巨人之志

事實上,將“神滅無鬼”引入薊國。乃薊王深思熟慮。舉重若輕之舉。然若僅是讓王允弟子,入太學壇,傳道授業。孤掌難鳴,久必爲儒家所滅。故劉備新建“方技館”,令其容身。如薊國將作館、國醫館,於實踐中不斷髮揚光大。茁壯成長。

所謂學以致用。實踐乃檢驗真理之唯一標準。又說存在即是真理。薊國機關之利,深入人心。老農一人,日種一頃。如此便利,如何能輕易捨棄。若方技館,能有將作館之利國利民,即便再有閒而無事者,百般挑剔,亦當啞口無言。

趨利避害,人之常情。所謂“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無故奪人之利,智者不爲。

若能令天下,皆曉以利害。方技館,自當穩如泰山。

五日小朝,緊隨十日大朝。

百官列席,薊王就位。

此時。薊王欲立“方技館”之事,與會官員,多已悉知:主公爲制妖言惑衆,故將方技收歸己用。

此亦是薊王有意爲之。且看羣臣如何反應。薊王纔好適時應對。

見百官肅穆,正襟危坐。

薊王環視羣臣,娓娓道來:“少時,孤與母,居樓桑。一年雪大,有太平道徒數人亂入村中。施雕蟲小技,欲妖言惑衆。被孤當面揭破,掩面遁走(甯姐姐:哦?)。從此往後,樓桑妖人絕跡。後北地皆信太平。然十里樓桑,卻無人信。何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方術一途,虛無縹緲。登仙之旅,無跡可尋。然,方技卻不同。若不爲昇仙,利國可乎,利民可乎?”

見百官齊看。上庠令鄭玄,心平氣和,起身奏對:“主公明以照奸。若方技爲國所用,當大有裨益。”

鄭玄乃薊國文壇泰斗。鄭學被薊王引爲治國之術。足見一斑。

今,話出其口。百官皆暗鬆一口氣。

劉備欣然點頭:“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自武帝以來,大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功在千秋。然,‘工善其事,必利其器’。又曰:‘得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方技館網羅天下‘經方’,爲國所用。試想,若歷代經方所錄之‘奇術’,薊國上下,皆見慣不怪。便有心懷叵測,妖言惑衆之徒,又豈能輕易得逞。”論科普的重要。

“主公明見。”百官下拜。

黃巾之亂,荼毒劇烈。薊國百官、百姓,多深受其害。將心比心,如何能不切齒生恨。今黃巾覆滅,羣盜蜂起。又有巴郡妖巫張修反,號爲五斗米師,郡縣不能敵。

眼見今漢屢遭妖賊所亂,薊王豈能束手待斃。

如前所說。立一家國公敵,自當同仇敵愾。此次此刻,此情此景。還有比太平妖道,更合適的人選嗎。

面對生死大敵,迫切的生存需求。讓薊王推出“方技館”,變得合情合理。剝離“神鬼”,更是大勢所趨。

“鄭公?”劉備居高笑問:“若立方技館,主令一職,當取何名?”

“主公立方技館,網羅天下經方,乃爲‘解世俗之疑,辨是非之理’。此舉,與王仲任不謀而合。”鄭玄起身奏道:“王仲任有言:‘孔子不王,素王之業在《春秋》;然則桓君山不相,素丞相之跡在於《新論》者也。’今方技雖屬雜家,卻有‘大用’。何不各取一字,稱‘大素令’。”

“王仲任曾言,‘萬物之生,皆稟元氣’。‘元’者,始也。或可改‘元素令’。”劉備一錘定音。

“主公明見。”鄭玄拜服。

比起懸而未決的門下令,元素令人選,薊王卻頗爲急迫:“何人可爲方技館元素令,諸位可有合適之選。”

“臣,舉薦一人。”正是河內名士,新昌令司馬直。

“叔異舉薦何人?”劉備頗多意外。

“溫縣常伯槐。”司馬直起身奏報。

常林,字伯槐,河內溫縣人。少時家貧,好學多智。數年前,白波,黑山勢大,避亂上黨,耕種山阿。逢旱極而蝗,左右顆粒無收,獨常家塢壁豐收,於是盡呼比鄰,升斗分食。乃治世志才。

劉備輕輕頷首:“此人如何?”

司馬直奏曰:“盡得‘王論’真傳。”

司馬直所說‘王論’,便是將王充與其嘔心瀝血所著《論衡》,合併而稱。

雖說前漢時,便已罷黜百家。然各家學說,並未斷絕(請注意)。如墨家一般無二,各家在朝中亦有一席之地。

比如,數年前,靈帝詔封楊賜爲臨晉侯,食邑千五百戶。楊賜以當初曾與劉寬、張濟一道爲靈帝講學,不應一人受封爲由,上書求分食邑給劉寬、張濟。靈帝遂封二人及其子爵位。不久,靈帝又令楊賜任廷尉,楊賜以非世代法家出身而堅辭。

換言之。按照朝中慣例。廷尉一職,當由法家傳人,或知法家之通儒,擔任。

此,足可例證。前漢雖罷黜百家,今漢卻並未斬草除根。

也正是此因。當薊王劉備乾綱獨斷,引入方技時。以鄭玄等人爲首的儒士,並未極力反對。

事實上,漢時“名士”,與“儒士”,並非等同。“高士”,更是無所不包。凡有高人一等之一技之長。便足可稱“高士”。善養蜂豬,都可稱高士,還有什麼好說。

“除常伯槐外,還有何人,可入方技館?”劉備再問。不出五位大儒所料。薊王欲扶持一個學派,絕非只爲招募一兩個賢才。

鄭玄答道:“回稟主公。諸如桓譚、賈逵、王符等,門徒衆多。皆可一用。”

原來。早在王充“元氣論”前,今漢已有桓譚之“形神論”。

更早在先秦時,《荀子·天論》便有“形具而神生”之句。比及今漢,前有桓譚:“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燃)燭矣”。再有王充:“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

桓、王二人以燭火喻形神關係,言明心神不能離開軀體而獨存。

神滅無鬼,神形俱滅。

薊王欣然一笑,隨口誦出桓譚名句:“生之有長,長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時之代謝矣。而欲變易其性,求爲異道,惑之不解者也”。

百官心領神會,主公早有準備也。

“凡有相識,但舉無妨。”薊王居高言道。

“臣等,遵命。”羣臣敢不下拜。

167 王化之基1.39 王庭行蹤16 白馬公孫15 生財有術151 天作之合1.89 秉燭夜話1.65 東界牧馬1.58 狐虎之威第2079章 1.268 榆雁驚帆1.57 身後之憂195 薊王登朝1.40 洛陽酒家165 政均法平1.46 辟邪三寶139 壟斷江山1.206 饔飧不濟1.33 出訪鴻儒110 門下五吏1.255 非淬不銛193 事不過三1.85 興兵討賊115 耕三餘一1.22 薪盡火傳171 鮮卑五姓161 漢祚復興106 大徹大悟138 漏奪附黨1.65 洛陽邸報125 除舊迎新1.63 擊鞠大賽186 見機行事1.40 不義不親1.84 百工居肆126 向死而生175 石破天驚125 急流勇退121 非此即彼154 鹿死誰手1.48 後宮爭鬥1.200 矇混過關16 降服烈馬1.92 輕身爲國134 大利匠城1.49 世平赴約1.47 丹陽勁卒143 未戰先亂1.230 列宿歸位125 局中一子184 如約而娶1.34 恩同再造1.80 喜訊傳來101 管中窺豹1.24 同流合污154 無從科舉1.64 萬夫莫敵183 長史女衛1.200 窮兇奇虣1.70 王道如砥186 董君一念1.8 劍拔弩張1.53 馳名中外169 改弦更張1.209 轅門射戟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69 東西交會1.290 春王正月165 義而不罪149 白馬非馬1.82 逢凶化吉164 成家立業1.66 千里馳援141 文昌武盛51 藏龍臥虎122 火燒濮陽1.20 軟語溫言168 英雄當出106 勿以爲念12 淫不破義1.44 輕卒銳兵1.78 大藏書閣1.25 人艱不拆1.57 借雞生蛋102 腰牌傍身31 莊園我有1.45 初次遠行1.66 百艸滋茂111 神國之謀189 轉機忽現190 迷途知返159 白波立寨1.25 辛陳杜趙105 胡口奪食1.43 白馬楊氏136 悲秋盡露184 南巡于闐175 京兆三休1.77 酎金補齊108 浮生若夢113 求開黨錮1.89 一州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