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漢世之傑

薊王繼“門下署”後,又立“方技館”的消息,雖只在重臣間流傳。卻足以引起轟動。

薊王取“方技”爲館名,而非“方術”,便爲去蕪存菁。

技,藝也。術,道也。

薊王欲借舉辦“羣仙會”,趁海內方士慕名而來時。再行公佈於衆。並以印書爲名,蒐集各地“經方”,爲我所用。若能得諸如“硫磺伏火法(火藥)”,薊國機關器,必將再上一個臺階。

然在鄭玄等學壇大儒看來,如何去蕪存菁,纔是重點。

薊國海納百川,蒸蒸日上。將作館、國醫館,功不可沒。薊國機關之利,毋需多言。國醫館,良醫良藥,治病救人。亦有大功於社稷。尤其是治療、隔離難民。防止大疫爆發。功在當下,利在千秋。薊國人口密集,若爆發大疫,其後果可想而知。

更有甚者,國醫令華大夫,遣館中良醫,遍訪大江南北,深入疫區,尋找傷寒等大疫,治療之法。

所謂大醫治世,莫過如此。如此持重,儒者焉能不知。

薊王更多善待。

如國中豪商、巧匠。凡良醫,皆有“五大夫”民爵。爲二十等爵第九級。高於五、六、七級的大夫、官大夫、公大夫,號“大夫之尊”。得田二十五頃,得二十五宅,歲俸四百五十石,本家免役。單二十五頃美田,年可得新谷七千五百石。折二百二十五萬薊錢。若加稻花魚,及爵俸、官俸,春臘二賜,足可得五百萬錢。

正因實在豐厚。故在薊國,五大夫以上爲高爵。非有“大功”不可得。換言之,“五大夫”,乃是普通人,能得到的最高民爵。若要再進一步,須有大功於社稷。

何爲大功?

如薊王所言:“恩澤廣被,惠濟無遠。”

大儒鄭玄與薊國四少師,連夜碰面。商討,如何將“方技”與“神鬼”剝離。使之從“修仙”轉變成“治世”。爲國所用。

四少師已遷居王子館。打理嫡長子劉封入館前的諸多事宜。收到鄭玄手書,茲事體大,急忙趕來樓桑相會。

太學壇,後院精舍。

五大鴻儒齊聚。

聽鄭玄細說朝會之事。蔡邕忽吟詩一首: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爲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可是《驅車上東門》。”陳寔笑道:“此詩近年流傳甚廣,卻不知是何人所做。”

崔寔言道:“伯喈吟此詩,可是爲其中‘服食求神仙,多爲藥所誤’之句。”

蔡邕笑道:“主公欲去蕪存菁。求用‘方技’而不問‘丹藥’。然精通方術者,多爲求白日飛昇。若要將二者剝離,唯取‘不信神鬼’之人,方可。”

“伯喈之言,甚善。然若只取一人,力有未逮。料想,需‘方技館’內屬吏,自上而下,皆不篤信鬼神,方爲長久計。”一錢太守,劉寵又道。

“祖榮之言,大善。”陳寔欣然點頭。

聞此言,蔡邕又脫口而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鄭玄一聲長嘆:“果然是‘神滅無鬼王仲任’。”

五人皆當世鴻儒。若讓‘方技館’內屬吏,自上而下,皆爲“無神論者”,唯王充門徒,方可勝任。一言蔽之。從薊王劉備口出,設“方技館”始。鄭玄便已領會王上之意:明爲“方技”,實欲引王充《論衡》學說入薊。

蔡邕笑嘆:“王仲任曰:‘天地合氣,物偶自生也;及其成與不熟,偶自然也’。”

人力有窮而天道無極。一人之力,不足以將“方技”與“神鬼”剝離。而一個學派,卻可以。

正如墨門興盛於將作館。薊王立方技館的目的,便是要扶植“王論”。

“主公,天降麒麟,果然世間英主。”陳寔一聲長嘆:“如今看來,王仲任之論,或有可取之處。”

崔寔一語中的:“對抗神鬼,當憑王充之論。”

蔡邕言道:“黃巾逆亂,殃及八州。正因太平道,裝神弄鬼,妖言惑衆。諸如符水救人,撒豆成兵,以此操弄人心。主公見時局之弊,故防患於未燃。扶立‘王仲任之學’,對抗‘妖言神鬼者’。”

“知我主者,伯喈也。”鄭玄嘆道:“不知當世,誰人承王仲任之衣鉢?”

“溫縣常伯槐。”蔡邕脫口而出。

薊王一言一行,皆大有深意。先前立“門下署”,理王家事。將國政與家政剝離。如此一來,凡遇後宮諸妃之請託,二位國相便不再左右爲難,只需將諸事,轉交給門下署即可。二位國相,自可專理國政,心無旁騖。

立方技館,亦是高瞻遠矚,長久之計。

隨着科學的發展,終有一日,必與神話剝離。那時,大漢便可輕裝上陣,一騎絕塵。

將王充學說引入,在剛剛經歷過黃巾之亂的漢末,可謂恰到好處。

儒學尚未完全劣化成儒術。更未異化成儒教。雖與先秦百家爭鳴時,大有不同。然時下儒士卻秉持春秋大義。凡利國利民,皆有可取之處。正如薊王劉備行圍魏救趙,曲線救國。明立方技,暗扶王論。

早被五大鴻儒,所窺破。

王充所著《論衡》一書,對時下諸多學術弊端,特別是頹風陋俗,進行了系統性的“鍼砭”。書中觀點,可謂石破天驚。《論衡》更被後人稱“博通衆流百家之言”之“百科全書”。

單就物理而言,王充對運動、力、熱、靜電、磁、雷電、聲等現象,皆有細緻觀察。並解釋人與自然之關係。王充把人之發聲,比喻爲魚引起水的波動;把聲的傳播,比喻爲水波的傳播。書中諸多見解,與後世聲學結論一致:物體振動產生聲波,並需藉助介質來傳播。

後有歐洲人波義耳,提出空氣是傳播聲音的媒介,比王充晚一千六百年。

范曄《後漢書》將王充、王符、仲長統,三人立爲合傳,後世學者更譽之爲“漢世三傑”。

只可惜。後世儒教盛行。王充之言,離經叛道,被貶爲“雜家”。歷代目錄書,皆將王充《論衡》列入無所宗師之“雜家”類。又說王充是“南方墨者之支派”。

薊王不敢苟同。

古往今來,生產關係需與生產力相匹配。

後世早已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爲科技鋪路,必然要“神滅無鬼”。

137 百無禁忌149 厲兵秣馬158 兵貴神速162 舉棋不定1.24 一如舊典10 桃園結義101 三日之義125 除舊迎新1.228 義貫金石1.75 金闕在望41 黃驃產子128 堂議三問170 一拍即合180 羅襪未染1.39 妾無異議219 西林少年1.47 一念之差140 添兵增竈1.84 百工居肆170 自斷股肱167 薄海從風1.95 本末倒置143 疏河注海1.27 身後之謀1.60 八關都邑1.32 潔身守道135 喜得千金1.80 十萬樓臺1.28 帝王家事188 以身應讖168 暫費永寧1.258 搶佔先機198 一夜易主1.5 唯利是圖91 英雄同契1.206 猛將之烈177 青鳥傳信174 以謝天地1.46 整齊劃一194 天下共疾1.225 將星雲集1.75 蔡邕來了1.250 天下之始105 足可稱道130 傭兵公會1.65 攻略壽春1.5 米中摻沙112 幼獸初生1.50 神滅無鬼13 心有猛虎1.227 單騎救主182 馬齒徒增21 御風而行174 變俗易教1.35 傳火天下1.36 兵亂在即21 三人成虎1.43 薊國鋤奸118 幷州狼騎1.73 西林馬場1.36 再見太后1.27 六縣俱名1.47 一念之差41 河洛羣英158 鐵壁鏵嘴118 幷州狼騎16 嫁禍江東131 衣錦榮歸159 亂世之才1.53 馳名中外126 名公之胄152 南橘北枳1.49 世平赴約196 前狼後虎215 按兵不動71 各路神仙1.26 太后召見1.80 火山女王1.87 鯤鵬之志1.35 多事之秋184 南巡于闐172 春晝初長1.30 以僞亂真123 無人祭奠1.44 勸善禁惡163 雙料博士132 一脈相承1.256 全勝立威1.53 寸步不讓186 見機行事1.80 善水良才191 天下雄兵1.7 野火將熄150 萬石國老1.47 難覓仙蹤1.70 王道如砥1.65 洛陽邸報1.30 以僞亂真1.52 母子相見160 巧不如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