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奸賊蔡京 (2)

話說蔡京積極支持王安石變法,非是他道德高尚,是非分明,而是爲了投機專營,巴結王安石,討好神宗皇帝,以獲得仕途上的升遷。如今,令蔡京想不到的是,新法在執行過程中出問題了,在神宗皇帝面前紅得發紫的王安石,說倒就倒了被罷了宰相職務,貶到地方上任職去了。

因爲蔡京前期積極支持王安石變法的緣故,成了保守黨大臣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而後快。

王安石被貶值,蔡京的靠山就倒了。蔡京原本還想着有神宗皇帝在哩,神宗皇帝知道我蔡京忠心耿耿,支持變法哩,沒想到沒過多長時間,神宗皇帝身體不適,竟然一病不起,旋即便歿了。

這真是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神宗皇帝歿後,由宣仁皇太后垂簾聽政。接任神宗皇位的乃是神宗皇帝第六子趙煦,是爲宋哲宗。

哲宗皇帝上位後,尊加宣仁太后爲宣仁太皇太后。

宣仁太皇太后姓高,名滔滔,乃英宗皇帝的皇后,神宗皇帝的生母。神宗皇帝駕崩時,繼位的哲宗皇帝年僅10歲,故此由宣仁太皇太后實際秉持朝政。

宣仁太皇太后原本就反對王安石變法,曾哭訴給神宗皇帝,要求廢除王安石變法。宣仁太皇太后秉持朝政期間,以“以復祖宗法度爲先務,盡行仁宗之政”爲由,重新啓用了保守派大臣司馬光、呂公著、文彥博、範純仁、蘇軾等一班大臣,廢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史稱“元枯更化”。

爲富民固邊,結好四方,宣仁太皇太后又應西夏的要求,將王安石變法期間,北宋已奪取西夏的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寨悉數復還給西夏。

那宣仁太皇太后以崇尚節儉,辦事公正,特別是注意約束外戚和嚴守封建婦德而著名。她汲取五代時期封建倫理道德淪喪,權臣武將跋扈橫行甚至弒上篡位的教訓,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特別注重宣揚儒家的封建禮教倫常觀念。

當時,司馬光因反對神宗和王安石變法,被貶離朝廷十五年,得以騰出精力,主持編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因此而名聲遠揚,備受推崇,海內聞名。再加上司馬光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因此很合宣仁太皇太后的心意,故此被宣仁太皇太后重新啓用了起來,做了當朝宰相。

司馬光任相後,在宣仁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命令各地陸續廢除所執行的王安石新法,仍然沿用舊制。因此,先前附庸王安石並極力推行王安石新法的人,左右爲難,羞愧不安,拖拖拉拉,免不了推諉一番,不肯配合。

幾年後,司馬光得疾,但因爲青苗法和免役法尚未廢除,因此心有不甘。

一日,司馬光由兒子扶着上朝,在言及尚未廢除的新法時,不禁嘆息道:“青苗、免役法不得除,吾死不瞑目啊。”說畢,司馬光當殿向宣仁太皇太后和哲宗皇帝請求廢除青苗、免役兩法。

對此,滿朝大臣皆無異義,只有章惇力言不可,當殿與司馬光辯論起來,說差役法乃朝廷武備虛弱的原因所在,只有免役法方能提振武備,若廢除了免役法,無疑是自弱其身,自毀長城。

那章惇長得五大三粗,說起話來粗聲大氣,全然不把年尊體邁、德高望重、鴻儒大師的司馬光放在眼裡,大有藐視權威之勢,直言免役法是國家根基,絕對動彈不得。

司馬光正在重病之中,加之又是個鴻儒大師,爲人溫良謙恭,面對章惇咄咄逼人之勢,半晌而也張不開嘴來。

見此狀,直氣得宣仁太皇太后大怒,當即命令執殿官,將章惇攆出了大殿,貶到汝州任知府去了。

因爲章惇之故,惹得宣仁太皇太后及司馬光極不高興。

司馬光作爲鴻儒大師,有股子不服輸的犟脾氣,被章惇惹得一生氣,那股子不服輸的倔脾氣就上來了,當殿宣佈道:“所有地方,五日內,悉數廢除免役法,不得有誤!”

在場的大臣聞言,皆曰不行,說時間緊迫,情勢複雜,五日內廢除免疫法,沒有可行性。

司馬光見狀,萬分無奈。

正在司馬光萬般不堪情形下,在羣臣的一片反對聲中,忽然有人大吼一聲:“我看行!”

隨着吼聲,從班列中挺身而出一個人來,高聲說道:“事行與不行,全在於做與不做。若做事,事便行;若不做事,事行也是不行!”

衆大臣聞言,心裡皆吃了大大的一驚,定眼去看,卻是知開封府的蔡京。

這廝原本是王安石新法的堅定支持者,保守黨老臣正欲貶之而後快呢,只是還沒顧上,誰知這廝轉即又支持起廢除新法來了。

其實,目前的情勢,蔡京已看得清清楚楚的了。王安石被罷相了,神宗皇帝也駕崩了,現在當權的是宣仁太皇太后和當朝宰相司馬光,哲宗皇帝年幼,不過是個擺設而已,不依附司馬光的勢力不行啊!所以,蔡京纔有如此轉變。

殿堂上,蔡京繼續大義凜然地說道:“國事爲上,公心爲重;大臣食祿,當爲國盡忠。以臣之見,只要是不利國不利民的法律,當廢除就廢除!絲毫不得含糊,若其他人或其他地方不廢除,當由我從開封府轄內地方開始廢除!”

蔡京的大義凌然令在場的大臣們吃驚不已。

司馬光見狀大喜,以前對蔡京的種種不滿,頓時雲消霧散,以至於當殿中,顫抖着病體,顫巍巍地站起身來,連聲對蔡京說道:“假使人人奉法如君,有何不可?!君看行,我看也行。”

司馬光爲此而深深地感激蔡京的支持。

果然,蔡京在此次殿會後,雷厲風行,五日內便在開封府範圍內廢除了王安石的免役法。

那時,遠貶江寧府的王安石聽到新法陸續被廢除,倒也沒有特別在意,及聞聽到廢除免役法時,痛心不已,愕然失聲道:“竟一變至此麼?”

復聽到乃是蔡京帶頭執行免役法廢除之事時,王安石更是痛心不已,心中暗道:當初,蔡京是何等的識大體,明事理,在衆人皆反對新法的情況下,拍着胸脯道:“凡是推行不開的變法,均從我開封府開始,我就不信這麼好的法還能推行不開?!”王安石想不明白,當時帶頭推行新法的是這個蔡京,怎麼現在帶頭廢除新法的又是這個蔡京?!難道這個法不是個好法?!

王安石因此精神上深受打擊,由此陷入恍惚之中,嘴裡喋喋不休地嘟囔着:“此法不能廢!此法不能廢啊!”

免役法乃是新法的根基,事關朝廷邊防強固之大事,免役法被廢除,標誌着變革新法的徹底失敗。故此,其他新法被廢除,王安石並不是很心痛,畢竟影響的僅僅是經濟而已;而免役法的被廢除,關係到朝廷的安危。

受此打擊,王安石病情愈重,沒多久便病死了。

其實,蔡京之舉,實乃審時度勢之後的投機之舉。

那司馬光乃忠厚待人,哪裡曉得蔡京肚子裡的彎彎繞?!哪裡能識得蔡京見風使舵的高超本領?故此對蔡京還大力使用,刻意培養。

王安石、司馬光皆君子也,無奈君子從來鬥不過小人,因爲君子有敬畏,小人無底線也。

司馬光聞聽到王安石病死,心裡不由地惋惜,長嘆了一聲,建議“朝廷宜優加厚禮。”

宣仁太皇太后念在王安石乃先朝大臣,追贈太傅,後人稱王安石爲王荊公。

風水輪流轉,正當蔡京因爲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在司馬光手下混的風生水起的時候,宣仁太皇太后去世了,哲宗皇帝親政了。

那哲宗皇帝乃是個勤奮上進之人,圖強心切,故此又搬出了王安石的新法來,並罷免了司馬光等保守派大臣,將被貶到汝州任知府的章惇重新調入京城,啓用爲宰相,大力推行已經被廢止了的王安石新法。

那章惇也是個大刀闊斧幹事業的人,有股子牛勁,特別受哲宗皇帝信任,徒生出士爲知己者死的豪情來,故此便豁上命來幹事,盡職盡責地行使着他宰相職權。

章惇一上任,便將司馬光等保守派悉數貶遣。

因爲蔡京依附司馬光,充當了廢除免役法的急先鋒,章惇對此耿耿於懷,正準備貶遣蔡京那廝哩,誰知蔡京那廝見風使舵,又來了個華麗轉身,依附起章惇來,開始在開封府大力恢復王安石時代的新法,且搞得轟轟烈烈,卓有成效。

有如此之人,大力支持新法,且親歷親行,章惇自然是歡喜;故此,搖身之間,蔡京又成了章惇一派,再度受到哲宗皇帝和宰相章惇寵信。

◆тTk án ◆¢ 〇

那蔡京是何等精明之人!他見哲宗皇帝親政,且大力推行新法,作風雷厲風行,大有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之勢,哪有不依附之理?!

再加上哲宗皇帝才十八歲,還有幾十年的時間當皇帝呢,自己若不順從哲宗的意志,不入哲宗皇帝的法眼,何時才能熬出個頭來?

故此,蔡京一個華麗轉身,又成了哲宗朝的改革派。

第二百四十二章 朝堂議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避入山中第七十六章 宋江通匪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二百一十一章 收復燕京 (5)第四十二章 出爾反爾第二百二〇章 收復燕京 (14)第三十四章 完顏函普 (2)第八十九章 三次罷相第九十四章 暗通梁山 (2)第四十章 立業初期第八章 奸賊蔡京 (2)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二百〇七章 收復燕京 (1)第一百三十六章 比武招親 (2)第一百六十章 大禹山中 (1)第一百四十九章 堂上寒暄第二百四十六章 保衛太原 (2)第二百二十一章 三皇子趙楷第一百〇九章 過江討賊第一百八十七章 藥師投宋 (1)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禹山中 (3)第二百一十二章 藥師叛宋 (2)第二百一十六章 藥師叛宋 (6)第二百四十一章 北郊之戰第二十二章 王黼其人第二百〇五章 二次伐遼 (8)第二百四十三章 初次議和第一百八十九章 藥師投宋 (3)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禪位 (6)第四十五章 監視女真 (1)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禹山中 (5)第七十八章 金屋藏嬌第一百七十七章 首次伐遼 (4)第三十三章 完顏函普 (1)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難解 (3)第一百〇五章 征剿梁山 (4)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議國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再見馬植 (2)第四十一章 討伐阿疏第二百二〇一章 收復燕京 (15)第三十七章 完顏崛起第一百九十八章 二次伐遼 (1)第二十八章 童貫得勢第二百一十七章 收復燕京 (11)第一百九十五章 冤仇難解 (2)第二百三十章 徽宗禪位 (6)第一百五十二章 挽留銀芝第十五章 榮升太尉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六十八章 章奴反叛第二百一十三章 收復燕京 (7)第一百九十三章 藥師投宋(7)第二百四十八章 趙構顯技第一百八十四章 鴆殺宋江 (2)第一百九十五章 冤仇難解 (2)第九章 奸賊蔡京 (3)第二百二〇九章 張覺降宋 (6)第二百三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二百一十四章 藥師叛宋 (4)第二百二十章 太子趙桓第一百〇八章 攪動江南第二十七章 童貫用兵第二百四十七章 保衛太原 (3)第四十四章 暗中施計 (2)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難解 (3)第四十三章 暗中施計 (1)第一百〇四章 征剿梁山 (3)第一百七十六章 首次伐遼 (3)第四十六章 監視女真 (2)第十八章 二次罷相第十六章 初次罷相第八十二章 魔君排座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封府尹第三十五章 調停族爭 (1)第二百二一〇章 張覺降宋 (7)第二百〇四章 二次伐遼 (7)第二百二〇五章 張覺降宋 (2)第九十八章 海上之盟 (4)第二百六十一章 堅守幷州第一百二十九章 聚仙樓上 (2)第二百三十四章 杏花樓中第一百二十章 柴進稱雄第一百〇二章 征剿梁山 (1)第八十三章 攻破上京第二百三十二章 趙佶南逃 (2)第一百九十六章 冤仇難解 (3)第二十五章 哄惑徽宗第九十章 遼臣使金第一百二十四章 銀芝公主第一百八十六章 宋江託夢 (2)第二百一十一章 收復燕京 (5)第二百二十六章 金兵渡河第二百〇六章 二次伐遼 (9)第九十二章 居中闖殿第六十七章 金使喪命第二百四十八章 趙構顯技第八十八章 冷落金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