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算計玉璧

趙挺之平常辦公、會客、歇息都在中院,難得見他出來。最近,他閒得無聊,經常到前跨院和小花園溜達、轉悠。他曾經很忌諱這些地方,因爲離趙府的大門太近,吵鬧、喧譁不算,偶爾還要碰到攔轎鳴冤叫屈的,是個很鬧心的地方。所以,趙挺之每次回府,先進了大門,然後繞影壁,過花園,穿跨院,走進中院,而後就很少拋頭露面了。

他的府邸前些天還人聲鼎沸、車水馬龍;每天找他的同僚、故舊、弟子、門生、親朋好友等,數不勝數;巴結攀附的更是不計其數。以前衙役、門房一天不擋住幾撥硬闖的,一天不得罪幾個想見而不得見的親朋好友或弟子、同僚,那都是不可能的;但這些日子,趙府門前清靜得可以羅雀了。衙役、門房們閒得不知道乾點什麼來消磨時間。

這天,趙挺之在前跨院、花園溜達煩了,不知不覺地轉悠到

了後院。後院他原先很少光顧,前跨院少光顧是因爲他覺得鬧心、煩心,後院則是因爲沒那個閒工夫。後院不大,也有東西兩溜廂房,後門雖小,也有兩三間門房、三五個衙役。他剛拐進後院,就被門房裡發出的喧譁聲驚住了。這簡直就是個縮小的、微型的大相國寺西街的文物市場!十幾個人在那裡喝茶,聊天,眼前還擺着各自的物件,文雅的嘀嘀咕咕,粗魯的嘰嘰喳喳,反正大家都很自在,就像在家裡或街上的茶館一樣,都不認生。後院的衙役和門房就像茶館的跑堂,給這些人沏茶倒水,很是殷勤。有幾個自帶茶湯、茶盞的,還在那裡鬥茶消遣。趙挺之呆看了半天,見沒人搭理,就咳嗽了幾聲。大家看到一個沒精打采的老頭沮喪地站在那裡發呆,也沒當回事。大家靜了一會兒,就又繼續切磋攀談起來。一個送水出來的衙役眼尖,看到趙挺之,忙跑過來作揖行禮,聽候吩咐。趙挺之指了指後院的門房問: “這些閒雜人等是幹什麼的?”雜役說:“都是找明誠公子的。”趙挺之一聽,更生氣地說:“找公子怎麼找到這兒來了,成何體統!” 雜役看看左右,不敢多言,低頭不語。趙挺之再細看這些人的作派和手裡的東西,心裡明白了幾分。趙挺之呆站在那裡越看越氣,雜役則留也不是,走也不是。正在爲難之際,閒雜人等紛紛起身離座,作揖行禮。趙挺之看時,是公子趙明誠進了後門。閒雜人等把自己手中的物件爭先恐後地拿給趙明誠讓其掌眼,擠不到跟前的就舉着東西給趙明誠看,嘴裡大聲地提着疑問。雜役看看老爺的神情,忙呼喚:“少爺,少爺,明誠少爺,老爺在此,老爺在此。”趙明誠似乎聽到有人喊他,就撥開衆人往外張望,但又被幾個拿畫兒的人擋住了。拿畫兒的倆人,展開畫卷,像用魚網兜魚般地擋在趙明誠的眼前,趙明誠不得不跟他們又囉嗦幾句,擠出人羣,纔看到趙挺之拂袖而去的背影, 心想:壞了,老爺子惱了。

趙挺之怒氣衝衝地往回走,途經後院一溜廂房,他瞥眼看看,知道里面裝的都是兒子的玩意兒,看到這些藏品,他的怒氣卻減了不少。他想:這小子也算難能可貴,自小就對這些玩意兒情有獨鍾,持之以恆近十年,也是一種追求,最近這些年還玩出點名堂,在金石研究中頗有名氣,也算是玩有所成了。

早年趙挺之沒少責罵兒子:不思進取,玩物喪志,拿金石文玩當正業,拿科舉功名當兒戲。兒子對他的責罵並不在意,以“此生願淡泊名利,不求功名利祿,只願成就一部金石名錄”爲口號,照玩不誤。問他何爲金石名錄,趙明誠說:要以年代爲次序,考證、訂證上至三代、下至隋唐的金石、碑刻、拓片以正史料。趙挺之聽了兒子的抱負,嚇了一大跳,疑惑地看着懦弱的兒子,心想做這件事,要收集金石、熟識禮樂,還要通曉古文字學和書法演進的學問。趙挺之覺得兒子的抱負有點渺茫,還不知深淺,有點初生牛犢的蠻勁。他想,我不管他幹得成幹不成,關鍵是耗盡了精力,何以再謀取科舉功名?

趙挺之責罵不行,就把道理掰開了揉碎了,跟他講利弊、探深淺、究事理、論得失。可任憑他怎麼說,趙明誠依舊“玩”得如醉如癡、神魂顛倒。趙挺之認爲孺子難教,父子兩人曾爲此交惡。

趙挺之後來怎麼又默認了呢?一則趙明誠確實在金石學問中搞出了名氣,連宋徽宗都知道趙挺之的兒子在金石方面的造詣;二則歷經了官場磨難的趙挺之,對功名利祿有了重新認識,他也感到疲倦和傷感。特別是這次逞強失言之後,他更是看清了官場的險惡和世態炎涼。他憑經驗觀察,預測到朝廷近來的趨勢走向:弄不好在未來幾年許多人甚至包括故去的蘇軾蘇老先生,都可能被釘刻在恥辱碑上。如果蘇軾只是做個文人多好。所以,他對兒子的抱負,多少有了些理解和體諒。

趙挺之溜達回前院,一個扈從跑過來對他耳語道:“宮裡來人, 說有密旨。”趙挺之慌忙走進中院。

到了宋徽宗的誕辰日天寧節那天,趙挺之陰沉的臉色纔開始轉晴,並漸漸燦爛起來。

十月初十是宋徽宗的誕辰日,爲天寧節。這天,宋徽宗大擺宴席,宴請親王宗室、文武百官和各國使節。一連幾天汴梁城張燈結綵,熱鬧非凡。

宋徽宗賜宴羣臣時,竟然破例與趙挺之拉起了家常,這讓趙挺之意外感動。宴席一散,大家謝恩後,步出大廳的趙挺之竟被衆星捧月一般簇擁着。蔡太師也一改往日的敷衍,真誠、熱烈地與他寒暄不止。宋徽宗拉家常時,不僅問了趙明誠的收藏,還關心起趙明誠的婚姻,更令趙挺之感激涕零。他仔細揣摩上意,皇上是否要賜婚?不覺又爲趙明誠的婚姻擔憂起來。這就是趙挺之家裡的煩心事。

近兩年,趙挺之最撓頭棘手的就是兒子的婚姻之事。汴梁城有頭有臉的媒婆幾乎都踏進過他府上的門檻,有執着任性的媒婆更是踏破了鐵鞋。媒婆們介紹的大儒之女、官宦之女有之,皇親國戚的閨女也不乏其人。趙明誠聽了都把頭搖得像個撥浪鼓,一概婉辭。本來趙挺之可以做主,但他算是個開明人士,況且也知道兒子的脾氣秉性,認可的事能執拗到底,不認可的理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皇帝賜婚在民間被認爲是攀龍附鳳的榮耀事,可謂皇恩浩蕩、風光無限。趙挺之卻明白那是件糾結、揪心的事。當年開封府包拯打龍袍,大家看着痛快,其中的苦澀和委屈只有當局者清楚。再者,他也知道趙明誠的倔脾氣,所以,趙挺之從一開始就婉言謝絕皇親國戚的提親,這次聊家常,皇上問他:“俸祿照發否?德甫有何新的收穫?” 這都讓他引以爲豪,感激涕零。唯獨皇上對趙明誠婚姻的關注,讓他

有點牴觸和揪心。

趙挺之喜愛兒子的溫文爾雅、正派厚道,辦事持之以恆,沒有其他衙內公子王孫的輕狂霸道。但趙明誠任性、偏執,我行我素,特別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辦什麼事、沒有一點眼力見兒的行爲,讓他既煩惱又無奈。面對自己的婚姻大事,面對大家的提醒、叮囑、規勸甚至責問,趙明誠什麼態度呢?充耳不聞—全當耳旁風!這是讓趙挺之最爲惱怒的。

前段日子,聽說趙明誠衣衫不整,灰頭土臉地進了門,趙挺之本想把他叫過來訓幾句,藉機再催促、責問他的婚姻大事,但當時心緒煩亂,恐怕一言不合再添怨氣就作罷了。這天又看到他擺在後院的小市場,心想:這小子一天到晚忙什麼、想什麼呢?本來喜氣洋洋的趙挺之不由又唉聲嘆氣一番。他擺了擺手,彷彿驅趕走了煩惱,只剩下皇上和藹親切的詢問和那道信任的密旨。想到今天的榮耀,他的臉上再次燦爛起來,但他知道,趙明誠的婚姻大事必須儘快辦妥,不能拖延,否則……他腦海裡,宋徽宗和藹的容顏隱去了,從皇上身後晃出了十幾個美女公主,他不由打了個冷戰,心想:聖旨一下,不認也得認了,假如那樣,上朝是朝廷的皇上,下朝是皇上的公主,從此來不得半點自在了,那誰受得了?

趙明誠在想什麼、忙什麼呢?當然是那塊玉璧了。自從上次尋找賣玉人被暴打後,他與賣玉人就失去了聯繫,再找就如同大海里撈針了。後來他想了個主意,就是引導賣玉人到家裡的後院,既方便又穩妥。通過誰傳話呢?自然是大相國寺市場的人。於是他去市場找了幾個較有神通、交際面很廣的攤主,把話傳出去了。傳話又不能說就找賣玉璧的那個人,那樣風險更大了。他只能跟這些人說:“最近,自己很忙,來市場的機會不多。今後誰有稀罕的拓片、石刻、字畫,有

什麼珍奇的玩意兒,可以拿到我家後院的耳房,等我回來商量。”他這話兒往外一放,趙府後院可熱鬧了。他還特意叮囑差役、門房好生伺候,不得怠慢。趙衙內的關照誰敢不聽,來的人在這裡自然舒服。相府後院,熱鬧了好一些日子,除了賣玉璧的沒來,各路的古玩藏友陸陸續續都來過了。真可謂是該來的沒來,不該來的都來了。可惜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趙明誠只能暗自叫苦。

最近,趙明誠對那塊玉璧的尺寸、磨痕、年代、出處又細細地考證、琢磨了一番,更加確認它正是那枚傳世玉璽的座託無疑。這讓他心中再次暗喜、激動。他對最新的考證守口如瓶,恐怕傳出去多生是非,但事與願違,玉璧的身世、價值最近已不是秘密了。不僅文玩金石市場沸沸揚揚,連當今聖上也有耳聞。如此這般,玉璧的事就不簡單了。朝野上下都知道,宋徽宗對傳世玉璽的癡迷程度不亞於任何人,他收藏曆代玉璽不計其數,光讓宮廷匠人選擇精美玉石仿製的“傳國玉璽”就有十枚之多,可見他的癡迷程度。他的羣臣更知道歷代帝王都把傳國玉璽視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繼位正統。宋徽宗由於繼位的特殊性,對這塊玉璽的癡迷不僅是喜愛,更大程度上是一種補償的心態使然。傳國玉璽失傳多年,他的座託自然也是一種寄託,一種心理安慰。宋徽宗的這點心思,大家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趙明誠曾從父親嘴裡得知,玉璧之事在朝廷上傳開後,宋徽宗曾私下問趙挺之:“公子對玉璧可有見地?寡人這裡有傳國玉璽,雖是贗品,但與真品難分伯仲,有機會可以切磋。”趙挺之聽了不敢怠慢,馬上把這件天大的幸事告訴趙明誠。你想,皇帝要與你探討,何等榮耀?可聽了兒子既沒有得到玉璧,也不願意一起探討時,趙挺之甚爲失望,但慷慨地叮囑趙明誠 :“遇到這等珍品,要不惜錢財。”趙明誠聽了有喜有憂,喜的是自己的喜好得到了父親、皇上的認可和

讚賞,憂的是文玩收藏是個厚積薄發、溫文爾雅、心靜喜好之事,搞得如此沸沸揚揚,難免有浮躁、虛榮、趨利、媚上的閒雜人等摻雜其中,那就不好玩了!趙明誠也奇怪了,這塊玉璧只是他看出了身世、奧秘,怎麼短短時間鬧得滿城風雨?可能另有高人也看出了門道?但這個假設很快就被他排除了。回想當時除了賣玉人聲稱玉璧是個珍品,其他人幾乎沒人識貨,最多也只能看出是塊好玉、老玉而已。趙明誠自己當場點評的幾點也只是皮毛而已,沒有考證到那塊金石碑刻的銘文,是不可能知道這塊玉璧的稀有價值的。趙明誠堅信,還沒人見到有關碑文!既然如此,怎麼聖上都有耳聞呢?趙明誠不得不沉思冥想了。

自從那次與賣玉人約會遭到暴打之後,趙明誠一直覺得蹊蹺,幾件事一聯想,他覺得有些疑惑。遭暴打後,他就思量:打人者既不是劫財,也不是誤會。要說劫財,身上的銀子必被搜走。要是誤會認爲自己是賣玉人,怎麼會三拳兩腳後就輕易地放他走呢?回想打人者邊打邊說的:“奪人所愛,誤人前程,必吃苦頭。今天讓你知道知道天高地厚。”領頭的叮囑打手的話:“打幾下行了,免得回去不好交代。”打人者回去跟誰交代?要他知道什麼天高地厚?看起來這幫人並非不知道他的身份。這幫是什麼人呢?趙明誠想一定也是對玉璧情有獨鍾的人,是想得到玉璧的人,也是很有背景的人。是誰吶?他想到了蔡駑,想到了蔡駑的朋友,又聯想到蔡駑的背景,趙明誠不禁打了個冷戰。

張汝舟?這一切都與張汝舟有關?趙明誠不敢相信,也不願意相信張汝舟與玉璧有關。但是,張汝舟最近對自己的態度確實異常。趙明誠起先以爲對自己冷淡的原因只是因爲張擇端,他是在爲張擇端打抱不平?或是幾次借錢賭博被他回絕?

自從趙明誠捲入了李清照與張擇端的戀愛漩渦後,他與張擇端和張汝舟的關係就微妙起來。張擇端對他是遇事就較勁,聊天就爭執, 張汝舟對他是話裡話外冷嘲熱諷和遇事不配合。誠然,趙明誠內心也有慚愧之處,本來是幫助張擇端撮合好事的,怎麼變成了搶好事者? 張擇端的情感和態度他是理解的,對張汝舟偏袒、傾向張擇端的態度他也是諒解、容忍的。但如若玉璧的是是非非真牽扯到張汝舟,那張汝舟就過分了,就不地道了,因爲有言在先的。趙明誠總想排除這種可能,但他思來想去,怎麼也排除不了這種可能。孫羊正店席間說玉璧身世時張汝舟在場,大相國寺賣玉人遞的紙條張汝舟看了。蔡駑是他的朋友,蔡駑的主子是蔡丞相,皇上與蔡駑主子的關係親密,如今鬧得滿城風雨,他怎麼能逃脫干係呢?趙明誠想到這兒有點糾結了, 對尋覓玉璧的糾結,對朋友關係的糾結。

張汝舟對趙明誠在李清照和張擇端之間插上一足,是有幾分看法,也有幾分不忿。他的所作所爲,有爲張擇端打抱不平的成分,但這隻佔他不滿的兩成。至於趙明誠幾次拒絕借錢給他,且態度生硬, 他也不十分在意,借錢賭博到哪兒都不應理直氣壯。那八成的不忿和在意是什麼吶?他自己的處境!

張汝舟一開始在軍中謀了個小差事,在某大人府中也謀過扈從的差事,那時還是有些進項的。遇到好機會、好差事還有賞銀,手頭還算寬裕。但考入太學之後,基本就靠家裡的接濟,生活難免捉襟見肘。幫張擇端賣畫期間也掙了些銀子,但好景不長,張擇端進了翰林畫院之後就不再賣畫了,他也就沒了進項。看到他的兩位朋友,一天到晚不爲生計發愁,他很感嘆:趙明誠吧,屬於含着金鑰匙落地的, 生來就與富貴連襟。想混個出身,免考直接進太學的上舍,這是給三品以上官宦子弟的優待。自己雖然趕上了好機會,考進了太學,這令

張汝舟慶幸了許久,風光了許久。大宋太學的學生,到哪兒都可以炫耀一番。

但是,跟趙明誠和張擇端相處了一段時間後,他就覺得沒什麼值得炫耀和風光的了,甚至有點自卑和不忿。剛開始他爲結識趙府的衙內,很是慶幸,也覺得很風光,走到哪兒都被另眼看待,他也沾光不少。時間一久,他就覺得這個人很乏味,無情無味的。請他幫個忙、借個錢什麼的,張口就給回絕了,一點彎子都不繞,一點情面都不給。你掏心掏肺地跟他交心、與他熱絡,他回敬你的是愛搭不理和哼哼哈哈,讓人掃興失望。有時張汝舟特意冷淡趙明誠幾次,發幾次糊塗橫兒,趙明誠也受着,態度還是不慍不火。

張汝舟有時想:跟這種人交往有什麼意思?李清照看上他什麼了,不就是找對個爹嗎?說他文玩金石有點學問,張汝舟想,我要是有錢有勢也能玩出點名堂!他想趙德甫還真不如張正道,至少人家正道兄能憑自己的本事畫出銀子,畫出個翰林畫師的職位。張正道和李清照那才屬郎才女貌,才子佳人,天生的一對。再者人家李清照與張擇端倆人是先結識,先有情有義的,你趙德甫的角色是促成、幫忙,是綠葉配紅花的關係,怎麼能與人家正道爭紅鬥豔呢?凡事要有個先來後到吧?張汝舟覺得趙德甫在這點上不地道。不過這些跟他的“錢途”和前途關係不大,他也是隨便想想,發發內心的煩惱和不忿而已。

對張擇端就滿意了?張汝舟倒無所謂滿意不滿意,只是覺得這小子命太好了,機會太好了,運氣太好了,好得讓人眼紅。你說這個張擇端不務正業,稀裡糊塗地學畫畫,道走歪了,仕途無望了,可畫着畫着銀子就來了,畫着畫着還碰上個喜歡字畫的皇上,你說這小子的福氣,好事成雙,時來運轉!翰林院錄用張擇端那天,喜悅的場景讓

他張汝舟看得眼珠子都紅了。他想,假若落在我身上一個機會,也不會愁成這樣呀。

看到張擇端追求李清照,他也嫉妒。憑李清照的才華容貌、出身門第,誰不愛慕,誰不追求,誰不夢寐以求?張擇端的神魂顛倒,趙明誠的癡情迷戀,他張汝舟都兼而有之。但他懂得什麼是可望而不可即,懂得自知之明,懂得識時務者爲俊傑,他更懂得能忍自安。要不怎麼辦?犯癡、犯傻?那就不是張汝舟!但他也想:假如張擇端剛進汴梁,不在發達時遇到李清照,是不是也像自己這種心態吶?回想與張擇端初次見面時,張擇端連一家腳店都沒進過,剛看到大相國寺他就懵了。那時的張擇端對他張汝舟、對汴梁那是仰視呀。可是沒過多久,人家成翰林畫院的畫師了,今非昔比呀。人呀,就得有點志向, 有點夢想。張汝舟的夢想和志向就是或有錢或得勢,兩者兼而有之更是求之不得。所以,他的八成不滿,就是至今沒尋到一條有錢、有勢的門道,但他不氣餒。他近來正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實現夙願。

從哪裡入手?蹉跎、朦朧之中,蔡駑的點撥使他受益匪淺。蔡駑問他:“你是太學的學生,學問怎麼樣?學富五車了?”

張汝舟不好意思地搖搖頭說:“老兄你知道,我不是那種做官做得下來的。”

蔡駑說:“對呀,要有那個才能,你早考狀元去了。”

張汝舟聽了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嘟囔:“能考狀元我找你討生計?” “你在兵營裡呆過,能帶兵打仗嗎?”蔡弩聽了他的嘟囔又問。 張汝舟說:“什麼意思?你知道我膽小,見了刀槍就走不動路。” 蔡弩冷笑着說:“就是呀,就是有機會給你,你也沒這個膽!”

張汝舟不耐煩地看了蔡弩一眼。

蔡弩不理會他,照舊問:“你有錢有勢嗎?您是皇上的大舅子,

還是財神爺的大侄子?”

張汝舟憋不住了,說:“你、你什麼意思?想說什麼,直說!我是什麼都不行,如果行,我還找你討辦法?你倒行,不就是個小管家嗎?”

蔡駑聽了撲哧笑了,說:“汝舟你心眼真夠小的,我是開導你吶,幫你開竅,怎麼不識好賴人呀?這等笑話你都聽不進去,我看你沒大出息!”看看張汝舟還氣哼哼的,蔡駑接着說:“行,不說你, 就說我。比如我,其他的不行,但咱腦子轉得快,善於察言觀色。另外咱還伶俐,嘴甜,受得起委屈,吃得住瓜落兒,還經得起辛苦。這就是咱的本事,也是咱的才華嘛。”

張汝舟聽了不耐煩地說:“這些管屁用!算文的算武的?我怎麼聽着像罵人呀。您是正話反說,還是反話正說?”

“這些管屁用?”蔡駑聽了張汝舟的話,尖聲重複了一遍,俯身看着坐在那裡的張汝舟,眼睛眯成一條縫,語重心長地說:“汝舟呀,你真是虛僞呀。你是真聽不出來還是假聽不出來?跟衙內和畫師混了些日子,你真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你富貴了?高尚了?去了幾天太學,你儒雅了,高升了,就看不起我蔡駑了?兄弟,你還是你,我還是我,骨子裡的東西變不了的!想憑藉這些就榮華富貴、儒雅風流?才華吶,背景吶,機會吶,都沒撞到吧?那汝舟你就過平平淡淡的日子,憑你的才能也不會混在我之下,你我就此都輕輕鬆鬆地過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但你情願嗎?你甘心嗎?反正我不甘心! 你說我罵人的話也好,正話反說、反話正說也中,反正我走的也算條路,你別以爲這條路不正大光明,甚至有些卑鄙、齷齪,那是咱們把這條路的包裹撕開了,是我不善於言辭,不懂得修飾,把這條路說得太露骨了,露餡了。剛纔你像局外人般道貌岸然地說東指西,我問

你,你幹了多少被人咒罵的事?”

張汝舟強辯說:“那不是因爲—”蔡駑用手勢打斷了他的話說:“什麼因爲所以,都是藉口。藉口就是藉口,目的就是目的,誰也別爲誰當替身!打了趙明誠,您這手拿過銀子,那手就指着我,怨我太狠。你—”看着神情激動的蔡駑,張汝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臉上一陣涼一陣熱的。沉默了半晌才帶着哭腔說:“我們成什麼人了,怎麼就給了咱這條路?”蔡駑聽了,搖頭、擊掌、嘆氣,不知怎麼回答,來回踱了幾步說:“你問誰?路是你選的,道是你走的。你竟問出這樣沒出息的話來,嗨—”他看看張汝舟的樣子,心想:一個剛成年的漢子,有點雛樣也是難免,就口氣緩和了一些說:“兄弟,我說的都是肺腑之言,看你最近裝模作樣的德行着實可氣,就把話說得硬了些。我的道理與你老師和朋友的道理不太一樣。他們走的可能是陽關道,我們走的是獨木橋,路迥然不同。陽關道也好,獨木橋也罷,我看是會殊途同歸,你信不信?你看高太尉,本是蘇軾蘇老先生府內的普通文案,怎麼有了今天?對,送東西到端王府,碰巧踢了幾腳球就發達了。這麼簡單嗎?非也。察言觀色,嘴甜伶俐,更會投其所好,缺一不可。不是聰明伶俐,蘇老先生能派他去端王府公幹?再說,本府的主人蔡丞相……”說到蔡丞相,蔡駑的聲音頓時低了八度,近似於耳語般說道:“當年的地方小吏,還不是憑藉一手好字,深得宋徽宗的喜歡,一步步地得到恩寵,也是懂得投其所好,但後來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在朝廷上呼風喚雨,那些本事、才華我就不再細說了。”張汝舟聽了開始點頭了,而且越點越頻繁, 身子也不由自主地由畏縮狀逐漸地挺直伸展開來,萎靡的精神也提振起來,任由蔡弩醍醐灌頂。

蔡駑看看張汝舟的樣子,繼續低聲親切地說:“‘投其所好’是

一招極好的利器呀。當今太師、皇上都對傳國玉璽的玉托盤頗感興趣,簡直垂涎三尺呀。”說到這兒,蔡駑的口水差點流了出來。他嚥了下口水,說道:“我們把玉璧獻給太師,獎賞是少不了的,關鍵是你、我在他心中有了位置,有什麼好事少得了咱們吶?”說完蔡駑乾笑了幾聲。張汝舟自然聽出了門道,底氣十足地問道:“蔡管家,你說下一步怎麼幹?”蔡駑臉色一板,嚴肅地說:“蔡丞相最近問得更勤了,更細緻了,說明老太師也有點坐不住了,估計皇上那裡也是急不可耐了。我們要抓緊,早日把玉璧拿到手!你要盯緊,不妨有機會多多探問,以前那種被動的方式、韜光養晦般的方式,太費時日了, 拖不起了!現在的趙挺之也不是以前的趙挺之了,放開手幹吧。”張汝舟聽了脆生地答道:“好!行!”蔡駑看了看張汝舟的神色,問: “今後不會再怪罪我對他下手重了吧。”張汝舟思謀了片刻說:“有好辦法,就沒必要傷人,畢竟我們還是朋友一場。”蔡駑聽了又幹笑起來,連聲稱是,但笑得很尷尬。

皇上對玉璧有了心思,那是非同小可的事情。趙明誠猜測了許多,都猜得不錯,只是情況比他猜測的更復雜、更深奧。宋徽宗對玉璧的心思,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利益驅動力,在朝野上下形成了一股漩渦,漩渦的旋轉中心直奔玉璧而去。玉璧的身世發酵着、膨脹着,瀰漫了汴梁甚至宋、遼、夏、金朝野上下。想得到玉璧的目的,各有所思:聖上拿到玉璧便能視己正統,證明自己“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臣子得到玉璧獻給聖上,博得恩寵,加官進爵;普通人不擇手段佔有玉璧,便可獻給主子取得利益,或變成錢財富貴一生;只有趙明誠得到玉璧的目的最爲渺小,渺小到只是爲了自己持有而已。但我趙明誠又是除了玉璧的持有人以外,另一個核心人物,是一條尋找玉璧的線索,他還是玉璧真僞的鑑別人。趙明誠知道朝野上下都在尋找玉璧,

對玉璧便有點心灰意冷了,想到憤怒時,他甚至想一旦得到玉璧就把它拋進黃河,讓它再埋藏個千八百年的。

趙明誠近兩天還從父親那裡得知:一些善於揣摩上意的人甚至猜想遼國、大夏的君主可能也在尋覓這塊玉璧,這種猜想傳到宋徽宗耳朵裡後,令他得到這塊玉璧的心思更加急迫了。趙明誠聽了笑得都直不起腰來,但他不知道,他的學問和眼力確實發掘了一塊文史瑰寶, 但卻埋藏了一個禍根。

張汝舟近來很少參與趙明誠、張擇端、李清照的活動了,即使參與了,也不像以前那樣熱心、那麼專注和投入。他自己總有人在曹營心在漢的感覺,大家也看出他經常心不在焉。他與李清照、趙明誠、張擇端等人剛結識時,感覺無比的歡樂和愉快:一個是才華橫溢、美貌絕倫的大家小姐,一個是令人矚目並學有所成的趙府衙內,一個是欽點的翰林畫師。他與他們一起走在街上,自己身上都金光閃閃的。時間長了,他就發現不過是一種幻覺,實際上自己啥也不算,浪費了時間不說,還招來許多煩惱和糾結。煩惱和糾結的原因就是他也食人間煙火,也有七情六慾,也知道美與愛。所以,對李清照他也有愛慕之心,但心裡的自卑和糾結讓他早早就把這份初始、萌芽中的單相思,只屬於他個人的愛情給掐斷了。掐斷的東西有不疼的?除非它不會言語。隱隱的痛,陣陣發作的痛,讓他難忍,也讓他痛苦。他最大的反感,就是趙明誠剛插足進來,追求李清照卻追得那麼自負、那麼心安理得。追求愛情也要有心態?張汝舟覺得肯定有。他怎麼就沒有這種心態呢?他也很痛苦。看到張擇端由一介草民瞬間成了令人尊崇的翰林畫師,追求李清照時,也追得順理成章、勇氣十足。愛情也要勇氣,他張汝舟明白,但怎麼還要順理成章呢?他怎麼就缺乏這個理呢?他更痛苦。看到李清照對衙內、畫師含情脈脈時,彷彿他只是這

場愛情、友情聚會的局外人,他與他們的隨從、衙役,與香兒、栓兒有什麼區別?想到這兒他不僅痛苦,還有煩惱,甚至憤慨,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無處發泄的煩惱和憤慨。

對張汝舟來說,特別是衙內和畫師,近來愈發地怠慢他,說話的態度和語氣令他難以接受。相比之下,李清照周旋在他們之中,還經常維護他的面子,也和藹可親地給他面子。每當看到她和藹可親的面容,聽到她和風細雨的聲音,他都會激動一番、遐想一番、幸福一番,但再看到李清照對衙內和畫師的音容笑貌時,他才悟出和識別出:她對自己與對趙明誠、張擇端的區別,關鍵是眼神不同。即使這樣,他還是覺得與李清照比那兩個親近多啦,至少她待人不世故,遇事夠義氣。

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十一章 情隨人願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二章 傳世玉璧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十四章 靖康之難第九章 賞雪動情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九章 賞雪動情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十一章 情隨人願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二章 傳世玉璧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十一章 情隨人願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十四章 靖康之難第四章 李府窺視第四章 李府窺視第七章 逞強失言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二章 傳世玉璧第十一章 情隨人願第四章 李府窺視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四章 李府窺視第二章 傳世玉璧第九章 賞雪動情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十四章 靖康之難第十一章 情隨人願第十四章 靖康之難第九章 賞雪動情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十一章 情隨人願第四章 李府窺視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二章 傳世玉璧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二章 傳世玉璧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二章 傳世玉璧第十四章 靖康之難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十四章 靖康之難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四章 李府窺視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三章 清照笈禮第二章 傳世玉璧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五章 橫生枝杈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七章 逞強失言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九章 賞雪動情第十一章 情隨人願第一章 虹橋巧遇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八章 算計玉璧第十五章 國恨離愁第十三章 青州十年第六章 欽點翰林第十章 新麗人行第十二章 元佑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