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峰一聲驚呼,認出來這個刑部主事竟然是林德海
諸位看官,記性好的應該還記得此人。記性不好的,且聽我從頭道來。
這林德海本是廣東人士,李明峰當年從天地會反賊手中逃脫,便是得蒙此人收留。
此人與其子林興省都是讀人,但是時運不濟,年過四旬,只中了個秀才。他兒子更是不爭氣,連個秀才也沒中上。幸虧當時搭上了李明峰這條線,靠着李明峰的面子,才得以參加當年的鄉試。
當時的廣州在洋人掌控之下,李明峰在廣州城可以說是隻手遮天。他介紹去參加考試的人,廣東學政豈敢不讓通過?
別說區區廣東學政,就是兩廣總督柏貴當時都要看老李的臉色。林氏父子背後有李明峰這棵大樹,區區鄉試,哪有不通過的道理。
就這樣,林德海終於中了舉人,林興省也中了秀才。當年,也就是咸豐八年,乃是大考之年,林德海赴京趕考。也不知是文章終於到了火候,還是老天開了眼,或者是他走了狗屎運,總之他竟然一舉金榜題名,中了二甲進士
林德海在二甲十名開外,無緣點翰林,咸豐九年春,被分配到了刑部任了個主事。
就這樣,兩個人又在這刑部大牢裡重逢了。
“你認得本官?”林德海疑惑的問到。李明峰受了許多苦,如今狼狽的恐怕自己都認不出自己了,也不怪林德海如此。
“是我啊林大哥,我是李明峰啊廣州那個,就是讓你女兒把我放翻那個”李明峰怕林德海認不出,就將許多往事提了出來。
聽了這話,林德海也是一驚,自從入京趕考,他就失去了李明峰的消息。即使後來李明峰靠着洋槍隊,在江南已經小有名氣,但是這名氣還沒大到能傳進刑部來的地步。林德海對李明峰那絕對是感恩戴德,若無老李幫襯,恐怕他至今還要在家守着那幾畝土地,靠着租糧過日子。
林德海曾經也想過去尋李明峰報答提拔之恩,可是轉念又想,人家可是連總督都要給幾分面子的人物,自己這個小小的刑部主事又能如何報答人家呢?所以,報恩這事也就暫且放了下來。
林德海走上前去仔細辨認了一下,李明峰的容貌雖然蕭索,但是眉目依舊,還是能夠認出。
“李老弟,你怎在此處?”林德海也驚呼道。
李明峰嘆了口氣,簡單的說了幾句,無非是被奸人陷害之類的話。
“看來我今日提的人便是你了。”林德海無奈的說到。
李明峰也知道,林德海既然做了這個小官,肯定要服從上級命令,爲了不讓他難做,李明峰自己站了起來,說到:“無妨,公事爲大,你帶我過堂便是”
李明峰示意林德海帶路,林德海嘆了口氣,只得前面帶路。蔡宜羣,陳星翰早就被折騰的不成樣子,被獄卒擡着跟在最後。
到了刑部正堂,李明峰一瞧上面坐着的官員,氣就不打一處來了。這人赫然是個五品的郎中。李明峰心中想到,在常州還得何桂清這兩江總督親自問案呢,到了刑部,竟然安排了個五品小官來問自己,這也太小瞧人了
這官員見到李明峰直挺挺的站立不跪,當即驚堂木一拍,喝道:“你是何人,爲何見了本官不跪”
林德海在旁邊急得直冒汗,連忙走上前去,準備替李明峰開解幾句。卻不料,李明峰冷哼一聲答道:“你可知我是何人?在下雖然進了刑部大獄,但要想問我,起碼也得讓你們本部堂官出面。就憑你一個芝麻綠豆大小的東西,也在我面前猖狂”
李明峰雖然不通清代刑律,但是再笨也知道,在封建社會,要想審二品官員,最起碼也要派同級官員出來,總不能低級審高級。
這名郎中聽了李明峰的話,知道今天這事不簡單,連忙吩咐堂主事去調卷宗。
本來大年剛過,尚侍郎們都在家享福呢,就他這無權無勢的郎中才來值班。一肚子怨氣的他,根本就沒有調查卷宗,直接就吩咐人將這幾日各省押送上來的犯人帶上大堂。
哪知帶上來之後,才驚覺幾天沒上班,刑部可能來了大案子。看這犯人的氣勢,恐怕還真有些來頭。
將相關文調了上來,這郎中一瞧,是兩江總督衙門遞解來的犯人。好傢伙,光是官文的封皮就蓋着兩江總督的大印,看來確實是個大案子。打開來一瞧,原來此犯是朝廷副將,犯有通敵賣國之罪。
朝廷副將,從二品官員,而且還被賞賜過花翎,很典型,這是個大案子。花翎現在可以捐,並非什麼稀奇物事,但是捐的和賞的那是完全不同的。被皇帝賞帶花翎,那需要立過很大的功勳的。
這名郎中見了這卷宗,生怕碰到什麼高層黨爭之類的事情。爲了免遭池魚之殃,趕忙又將李明峰請回了大牢,他自己則親自跑到主管他的侍郎家中,前去報信。
林德海目前任提勞廳主事,專門分管刑部大獄。雖然林德海不敢私自放了李明峰,但是給點優待還是可以的。
林德海將李明峰,蔡宜羣,陳星翰三人調到了條件好些的囚室,安置了一個火爐,了許多被褥。在李明峰的請求下,林德海又到外面給蔡宜羣,陳星翰二人抓了些藥。如此一來,三個人的小命總算保住了。
再說那名郎中,知道刑部遇到了大案子,連忙去刑部右侍郎載齡家中去報信。載齡也不敢擅斷,又趕去刑部尚趙光府邸去報信。
趙光查閱了相關文卷,說道:“此案可會**。”
載齡應了下來,又詢問何人會法。
趙光說道:“此案是兩江總督具題重闢之案,按律該以三法司會**來審。不過,此賊乃一無恥之人,充當洋人走狗,若是由我出面,未免太把他當回事了。這案子就由你去,再會同大理寺少卿和都察院的左副都御史三堂會審。”
載齡聽了,也覺得頗有道理,便應下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