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所謂議會不當開

(昨日更新的《另闢蹊徑樹望聲》已遭起點無理由屏蔽,可自行前往各大複製網站閱讀觀看!)

若是說要召集地方宗老、名儒宦士、學派高能等社會賢達前來漢陽,做洪景來的應聲筒,僅僅是說把人叫來的話,這難度到是不算太大。

因爲恰好正在舉行黃柑試嘛,天下八道的儒生士人起碼有數千人匯聚在漢陽。雖然說是不問出身,唯纔是舉,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前來應考的士人還是兩班士族。只有小部分是在城鎮經營手工業和商業致富的中人,以及經營土地田產,獲得利潤的富農小地主良民,不屬於兩班階層而已。

而所謂的社會精英,實際上主要指的就是前來參加科舉的這一批人,或者更直白地說是這其中的兩班讀書人。

當然啦,在這個有明朝鮮國,想要獲取一個兩班的身份並沒有那麼難。只要你不是賤民出身,完全可以通過買官的方式成爲兩班,只不過娶不到兩班女,生下來的還是屁民而已。

所以洪景來要是想開一場廣泛的聽取羣衆意見的,團結的,勝利的大會,實際上除了部分在鄉間養望的大儒之外,絕大多數符合條件的“老爺”們,已經在漢陽隨時做準備了。

況且開這樣的大會也不是沒有先例的事情,像是漢昭帝始元六年,詔郡國舉賢良文學士,問以民所疾苦,於是鹽鐵之議起焉,就是一例。

朝廷官府徵求社會賢達的各種意見,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雖然該做的決議早就已經做了,所謂的舉賢良、議國事不過是一層可笑的遮羞布罷了。但是歷來的封建統治者連這樣一張遮羞布都懶的去搞,早把這習俗給一腳踹遠了。

到是隔壁大萌在朱元璋朱棣時期,有過類似這樣的大會的恢復。朱元璋本人農民出身,很是擔心文人士大夫欺上瞞下,所以每年國家徵收秋糧的時候,他就會召見天下各地解運秋糧來京的糧長,當面問答,瞭解地方的實際情況。

當時的糧長可不是明朝後期拿來毀滅富農自耕農階層的惡政,往往都是地方上的大鄉紳、大富戶,有學識有威望的“地頭”擔任。有人在與朱元璋的對答中十分得意,一夕之間被簡拔爲官,直至一部尚書的也是有的。

到了朱棣時期,這位皇帝也是個勤於戎馬政務的人,所以同樣會大規模的召見天下各地的糧長,詳細詢問各地的實際情況。上下之情,一概通達,因爲糧長能親眼見到皇帝,且皇帝一定會垂詢地方事務,當時的糧長甚至有人搶着做。

可是後來嘛,老朱家的子孫那是黃鼠狼生老鼠,一窩不如一窩,根本就沒有人會再去大規模的接見糧長。這樣一個直接的耳目就被老朱家自己給放棄了,也失卻了對地方實際情況最直觀最清晰的瞭解。

洪景來雖說是因爲揭帖一事,一拍腦門想到的這玩意兒,但是現在想想,除了和這些人聯絡感情,施以恩惠,擴張名聲之外。是不是還有上情下達,避開中間貪官污吏的好處,是不是還能實際瞭解基層鄉村田野的現狀。

一念至此,洪景來就把自己小團伙的人一概召集起來,對此事詳加討論。具體怎麼一個章程,怎麼樣才能把這事情給辦好。

畢竟這些人都是從地方來的,他們往往對於漢陽朝廷不斷擴張的中央權勢,以及無窮無盡的財賦索求而不滿。他們代表了地方的勢力,對於執掌朝鮮國政的洪景來,天然的不會帶有足夠的好感,甚至可能會有敵視。

肯定會有人說,不就是一幫鄉下不開眼的土包子嘛,隨便拋兩根骨頭,有的是人爭着搶着要來做這個“賢達”,前來參會。

弄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將來網絡上的鍵盤們,要是朝廷說一句詔安了,一百個裡有九十九個立馬就去歡快的做了狗。剩下那一個不是不想做狗,而是入局太深,做狗而不得,上面牽着美爹蛙爹一幫爹呢。

別到時候這個大會開起來,反倒和之前寫揭帖的那幫狂徒一樣,以爲是一個頂頂好的博出名的機會。上來就對着洪景來一頓比比,把洪景來噴一個體無完膚。不僅能夠得到在野士人的欽佩和讚譽,甚至還能因此得到部分朝中保守派保王黨大佬的青睞呢。

凡是總歸都有兩面性的嘛,想要利用他們來上情下達,宣揚洪景來的恩惠,那麼洪景來就一定要有足夠的利益拿出來給這一批掌握鄉村和廣大在野士人輿論的賢達分享,或是官爵名銜,或是金銀財富。

一毛不拔辦不成大事!

但趙萬永對這事似乎帶着相當的不贊同,他知道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在朝鮮這樣的封建王國進行變法,絕對不能把變法的整個路線付諸公衆的討論。只需要洪景來這位執政,堅定不移的一步一步走下去即可。

下面的人只需要照章辦理,辦不好就撤職,辦壞了就一刀砍了以儆效尤。寄希望於這些絕大多數都是封建保守派的士人賢達,能傾盡全力支持洪景來,爲洪景來搖旗吶喊,是絕對不現實的想法。

這一點上,小趙對於洪景來的異想天開,很是不支持,也相應的表示了不滿!

聽了小趙的話,洪景來也是感覺自己把事情想的太簡單了。朝廷召集地方士紳上京,實際上就將部分的話語權和決定權給送了出去,原本他們雖然掌握了在野的輿論,卻根本無法影響朝廷的決策。

只要朝廷頒發政令,他們不同意的話頂多就是陽奉陰違,拖延不辦。可他們不辦,小趙說的很對,洪景來手裡那是有刀的。總有願意合作,幫着辦的。

但是一旦把他們傳進京來,這鬧得滿城風雨,一幫人全部反對,朝廷還怎麼下達政令。改革變法必然是有部分人要受傷的,指不定變法的大刀就要砍在他們身上,他們能支持洪景來就有鬼了。

“決不能召開議會!”

17.幕後操縱坑純王27.暫且棲身大樹下11.實則閣郎頗不同10.今年貢差大操辦19.夤夜浪戰不得脫3.李伸手圖金礦40.仰借吟誦脫身成7.僻派喪鐘已鳴響25.至親骨肉五百兩11.亂局中似有良機12.平靜下暗流激涌9.園中鬆植修剪來15.鳴炮升堂理政事41.若使幕府財政寬8.衆口一致請延後9.京商團夕陽落幕13.鄉班實在意難平16.以禮相交得小友9.合則兩利與書儈6.再逢禧著去對馬36.不意峰迴又路轉29.五峰山火併六孫6.或可援引衆同年6.鮁魚只准京人買23.洗刷一新局勢穩50.趙大府明斷堂審43.驚聞荷蘭大消息4.辛酉大獄牽連廣6.不約而同趨安州13.樟腦一丸覷變化51.抽絲剝繭細甄別21.各自懷揣精明意6.洪大守再回漢陽9.並非全然真好人22.甲第高門盡血沒29.紅頂皇商富貴傳25.旅途困頓摧人折45.調虎離山拆僻派27.清理首尾脫困境29.洪妃問我私囊豐37.沈煥改判敦寧府22.帶清世有兩顯學31.漢陽一朝傾倒盡3.行前放牌要驗看27.清理首尾脫困境11.亂局中似有良機3.夜中有人求請來13.樟腦一丸覷變化24.樸臺插手賑災事24.戶牌雖失事卻濟9.園中鬆植修剪來11.九人蒸汽機小組11.教導兵出動驅離5.趙萬永不可小覷10.殿上爭鋒憑口舌18.三足鼎立最安穩23.半推半就入廂房30.借清使整頓市容27.唯有世兄大氣魄33.洪妃猶自不鬆口23.勤王保駕投新君1.我今穿越入朝鮮7.刑場騷亂衆驚慌22.龍川飄民出送來31.難道簡在帝王心28.大監可識蒸汽機31.一語能得天子心1.爭相投效門下犬17.疏通關係進九門9.大索漢陽城內外5.今科我意選良民3.寧從山賊不爲奴1.洪妃鬆口聯姻事8.怎苦我一郡百姓13.想宮中如何應對6.韓三石一語中的9.原來小趙亦國戚26.一哭能解萬般難27.百十條只爲練手20.泮宮舉發大事件18.殿上因紙起爭鬥11.島津何物不敢售2.巧遇故人選吏曹7.初議人選復着難12.平靜下暗流激涌10.江原一道盡慘白3.書院七百遍八道8.曠野傳道洪先知18.何言火繩勝燧發35.賢表戚里堪行重27.特命使日製述官7.初議人選復着難33.天下第一好生意18.雲裳未嫁閔紫英45.因地制宜善民力32.榮寶齋內談盜寶9.一包大米如何用19.巧遇故人有眉目34.朝會痛哭哀思悼9.一番話動兩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