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紅霞萬里—(六)

當然,劉邦稱帝后,不太舒心的人有很多,在這裡我不準備牽扯太廣,只介紹一下那幾個劉邦的近親屬們。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此話用在老劉家是再恰當不過了。

劉邦稱帝后,七姑姑八姨姨一躍都成了皇親國戚,紛紛趕來湊熱鬧。事實上這些人也沒白跑,在劉邦面前晃盪幾天後,多少都還是有些收穫的。在這些人中,收穫最大的莫過於劉邦的幾個兄弟們。

漢代劉姓宗族從劉邦算起,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漢家嫡系,主要以劉邦大哥劉伯、二哥劉仲和弟弟劉交爲代表;另一類就稍微遠一點,主要是堂兄弟劉賈和再從兄弟劉澤爲代表。

其中劉賈和劉澤在我們以後的故事中還要提起,在本節中就不對他們進行介紹了,待得他們再有機會亮相時,我們再從頭講起吧。在這一節我們就只講述發生在劉邦嫡系親屬們身上的一些事情。

雖然我們把劉伯列了進來,事實上這位仁兄很不幸,死的比較早,只給劉邦留下了個寡嫂和侄兒劉信。在這裡我們拿出來說事的還是劉信。

劉信和他老孃過的就不怎麼舒心,要說也不是劉信不聽話,也不是他沒能力,事實上他和劉仲比起來還是比較牛氣的。可現在劉邦不賣他的帳,甚至連封賞都不願意給,讓這孤兒寡母很傷心,也很失落。

能享受這麼個待遇,問題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出在劉信老孃身上。

早在劉邦鬧革命之前,經常帶樊噲、盧綰等一些小弟來家蹭飯吃,時間一久,大嫂不願意了。待得劉邦又一次帶人來混飯時,這位大嫂很有創意地敲鍋刮鍋底,發出些噪音,以示“羹盡”。朋友見狀只好走人,而劉邦則掀開鍋蓋一看,竟然還有剩飯,因此非常生氣,也在心中埋下了深深的怨恨。這次不滿怨恨一直伴隨了劉邦的一生。看來劉邦還真是個容易記仇的人。

劉邦稱帝后,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劉邦這次大封親戚朋友,王的王、侯的侯,連老實巴交的劉仲都封了個代王。輪到劉信一家時劉邦只追封死鬼大哥劉伯爲武哀侯,連劉信是誰都沒問一句,直接給涼到了一邊。劉信也很榮幸地成爲皇族中唯一一個沒有受封任何爵位的。

劉信這一次是失落的。

最終,寡嫂生氣了,這明顯是在欺負人,因此跑到老公公面前哭訴了一番,表達了一次自己的不滿。

太公這次毫不客氣地端起了太上皇的架子,把劉邦訓斥了一番。最終劉邦礙於老爹的面子,給侄子封了個侯,不過這個侯的名字不太好聽——“羹頡侯”。說白了這是在罵人,具體罵的人就是他的大嫂,罵的事項就是刮鍋底。

劉信的封號雖然不怎麼好聽,但他這個人還是做出了一點好事的。他被叔叔趕到肥西和舒城這塊封底後,榮幸地當上了水利局局長,開始水利修建工作。率萬衆於舒城縣七門山下開鑿七門堰,修渠建閘,引龍舒水(今杭埠河)灌東北部崗地800頃。同時,又於七門嶺之東修築烏羊堰、曹澤堰,“灌田三萬餘畝”。解除了轄地農田遭受乾旱的威脅。至今,七門堰仍是當地重要的水利工程。

劉信生前爲興修水利做了好事,死後還無意中又做了一件好事。劉信死後,由於墓地較大,在四周到處挖土,最終挖出了九個大坑,這九個大坑現在有個稱謂——“九連塘”。這九連塘由九個水塘組成,每兩個水塘之間有塘埂相隔,呈弧狀連接分佈,形成一個龐大的水庫,所以當地鄉民又稱之爲“連心塘”。

九連塘雖是劉信的無意所爲,卻爲當地百姓帶來了好處。當地流傳着一則民諺:“上有七門堰,下有九連塘,大幹三載不求天,木龍(水車)攪水上乾田。”正因爲如此,羹頡侯也被百姓尊稱爲“舒王”。

劉信的事情也就是這樣了,老大唱完就該老二唱了。

劉仲雖然沒有大侄子那麼落魄,但也並不怎麼暢快。

劉仲是個老實人,是一個實實在在地一個農民,劉邦鬧革命前自己不種地,吃的用的很大一部分都靠這位二哥同志在地裡刨,就憑這一點,很得太公賞識,並把樹立成標杆,常被作爲教育劉邦時的正面教材。太公的這種行爲在劉邦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影響了劉仲的結局。

要說劉邦對這個二哥還是不賴的,“打虎親兄弟”這句話劉邦記得很清楚,因此在“白登之圍”後,立刻封劉仲爲王,不過封的地方卻不怎麼地道——河北、山西一帶,專業名詞爲“代地”。

代地北邊盛產匈奴,這個大家都是清楚的,劉邦把他封到這裡,似乎是在向老爹證明這個“標杆”的作用。

下邊發生的事情我們都清楚了,事情雖然不復雜,但影響卻不小,因爲劉仲這頂王帽沒戴幾天,就被又被劉邦給拿了去,並且一直到死都沒能要回來。

劉仲是鬱悶的。

如果僅僅是鬱悶則就罷了,更關鍵的是還常被劉邦笑話。

劉邦遷都長安後,一次聚會,頗爲得意的問太公:“嘗以某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與仲之業孰多?”待劉邦說完,羣臣不失時機地配音道:“吾皇萬歲萬萬歲!”

這讓太公很無奈,更讓現場的劉仲很尷尬。不過劉邦很高興,哈哈大笑,開懷痛飲。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像劉信和劉仲的日子過的這麼尷尬,劉交的日子過的還是比較舒心的。

劉交是太公小老婆的兒子,和劉邦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但這位兄弟和劉邦的關係很好,並且也是他們四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最有才華的一位。

劉交兄弟自小愛讀書,多才多藝,還有幸跑到荀子學生浮丘伯門下學習,主修專業——《詩經》,後來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才被迫輟學。但這位仁兄雖然愛讀書,卻不是一個書呆子,還比較喜歡鬧騰,和劉邦的關係也最親近。後來劉邦鬧革命,他跟的最緊,劉邦到哪他跟到哪,雖然沒有獨挑大樑,但也爲漢家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後來劉邦廢除楚王韓信後,將領地一分爲二,一小塊地賞給了劉賈,大部分就封給了這位仁兄,稱號爲“楚王”。

在漢代衆多藩國中,齊國和楚國是兩個最爲重要的藩國,齊王是劉邦的大兒子劉肥,這位大少在隨後的章節中我們將介紹到。楚王就是劉交,可見在劉邦的心中這位兄弟甚至比一些兒子還要親近。

劉交的能力也真不是蓋的,搞建設、抓經濟這方面能力史書裡沒有提到,但這位仁兄搞學術研究的能力絕對一流。他到楚國後,倡導《詩經》研究,還親自爲《詩經》作注,號稱《元王詩》。甚至更誇張的是,他把楚國打造成了《詩》學研究中心,學術氛圍極其濃厚,吸引了不少書呆子慕名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在漢家隨後衆多的劉氏藩王中,劉交最後算是排行最小的一支,但也是最傑出和最龐大的一支。

這一支中人才輩出,而且人丁興旺,後裔繁衍極盛,構成後世劉氏族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的著名學者劉向、劉歆父子,再後來的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劉裕都是他的子孫。更爲誇張的是,據傳今日天下劉氏,十之二三都是劉交的後裔。

劉交這個人搞《詩》學研究和造人運動方面,都是成績顯著的。

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節樑王進京(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四節 廢除“連坐”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七)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7章 烽煙再起—(十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五)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9章 日落長河—(九)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節 密謀(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一節 釋疑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3章 亂世紛爭—(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三節 劉盈收場(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2章 覆滅—第三節陳平的動作(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節 串謀(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四)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節 暗鬥(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19章 爭儲——第六節 焦急的等待第4章 軍挺咸陽—(七)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一節 明爭暗鬥(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六節劉邦的遺產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9章 爭儲——第五節 劉啓的那些女人們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七節審食其的尷尬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七節劉興居的抉擇(三)第5章 楚漢爭鋒—(十一)第1章 起點——(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八節 戚姬的結局(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節 密謀(一)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七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19章 爭儲——第十節 過招(三)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7章 烽煙再起—(二)第7章 烽煙再起—(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四節 諸呂封王(一)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