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四節 劉濞其人(一)

ps:上架後的第一篇正文,拜求訂閱、收藏、推薦和月票,請各位好友支持。

先後介紹了劉戊、劉遂和劉卬,做爲領頭人的劉濞就該浮出水面了。

劉濞這個人我在前邊經常提到,但由於沒輪到他唱主角,所以讓他老兄在後臺涼快了很久。現在,他終於急不可耐地蹦了出來,該讓他上場了。

劉濞的老爹叫劉仲(劉邦的二哥),他是目前諸王中輩分最大的一位。劉邦曾封劉仲爲代王,但匈奴攻代,劉仲棄國而逃。畢竟是親兄弟,劉邦沒治他的罪,但把他貶爲合陽侯,時不時還會諷刺、嘲笑一番。劉仲封侯時,兒子劉濞也有相同的待遇,被封爲沛侯,成爲老家一畝三分地上的領導人。

公元前196年,黥布造反,劉邦親率大軍剿叛,剛滿二十歲的劉濞陪伴身邊。劉濞的確有些能力,在這段時間,上躥下跳,表現的可圈可點。

黥布被滅後,劉邦既顧忌吳地南接壤東越等國,又恐江東人士不尊皇命,因此挑選壯王鎮之。但可供他選擇的人並不多,一則二哥劉仲能力不行、四弟劉交性格溫和,何況自己的幾個兒子年齡還小,滿足不了要求;二則劉邦不願意讓外姓人染指此職。最終劉邦把目光落到大侄子劉濞身上。人高馬大、性格彪悍,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二年,劉濞被封爲吳王。轄東南三郡五十三城,定都廣陵(今江蘇揚州)。

在劉濞準備離京時,劉邦召見了他。

望着跪在地上這個侄子。劉邦有些後悔了,因爲劉濞有反相。我不懂面相,因此我也講不清楚“反相”到底是個什麼樣。不過劉邦的確挺有一套,深得老丈人的真傳。

不過,這種神乎其神的東西也不是僅此一例,後世的諸葛亮也搞過,而巧就巧在故事走向也完全按照相面而展開。

有點後悔的劉邦手撫劉濞的後背。若有所思地講:“五十年後東南有亂,難道是你?”

這句話差點沒把劉濞嚇死。連忙叩頭,汗流如柱。

劉濞還沒找到合適措辭,劉邦嘆了口氣,“天下同姓一家。慎毋反!”

汗流浹背的劉濞連叩頭,“不敢!不敢!”

最終,劉濞膽戰心驚地上任了。

不得不承認,劉邦講的太對了。可這劑預防針,雖然把劉濞嚇的不輕,但也在其心中埋下一粒與朝廷不和的種子。劉邦若活着,劉濞自然不敢張狂;可劉邦一死,世事就難料了。

要說劉濞是有功的,四十多年吳王也沒白乾。

一方面爲朝廷守邊。安定地方;另一方面鼓勵農耕,發展經濟。並且開採銅礦,“國用富饒”。境內不徵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深得民心”。且在江淮之地開鑿運河,使當日地廣人稀的長江三角洲逐漸繁盛,都城廣陵更成爲商賈雲集的大城。這,都是劉濞的功勞。

可朝廷並沒有多少感激之情。反而增添了不少猜忌。“吳王必反”四個字,早在呂雉時期就是一些人的口頭禪。

但由於劉濞實力強勁。也沒什麼過火的行爲。因此,與朝廷相安無事。

然而,矛盾還是漸漸明朗了。

矛盾的起因,還得從劉啓初爲太子時說起。

劉恆稱帝后,召吳國太子劉賢進京。聽起來雖然冠冕堂皇,事實上沒什麼可高興的,因爲他此次進京只不過是當“人質”來了。

雖然是“人質”,但生活待遇還可以,也沒怎麼限制人身自由,只要不離開長安,可以隨便溜達。

一次劉賢入宮覲見,結束後碰到太子劉啓。都是年輕人,共同語言就多了點。能夠交流感情,這要說是件好事。然而世事難料,“好”和“壞”隨時都可以逆轉。

兩人聊得高興,就一起喝酒;喝完酒後,已昏昏沉沉,但還不算完,接着下棋。

就是這盤棋下出了問題。

兩位“太子”在棋桌上爭勝,結果劉啓一敗塗地,比較丟人。劉啓的“太子”身份怎麼着要比他劉賢高出很多,劉賢勝了棋局,怎麼着也得謙虛一番,客氣幾句,最好再表達一些歉意。

而劉賢不是這種人,他囂張起來要在他老爹之上,何況他喝點酒,說起話來就更隨意,甚至忘記了對面這位仁兄的身份。懶腰一伸,長臉一拉,扯着嗓子似笑非笑地衝劉啓講:就你這水平,還敢跟老子下棋,找死的吧?

劉啓也不是省油的燈,脾氣也不是太好,且藉着酒勁,更容易衝動。聽劉賢稱“老子”,劉啓拎起棋盤就朝他頭上拍了下去。還適時地配了音:就你這身份,敢在老子面前囂張,找死的吧?

劉賢倒在了血泊之中,再也沒能起來。下了一盤棋,講了一句話,結果就喪了命,他有點不值。

劉啓也傻臉了,驚出一身冷汗,癱在地上,他沒想到劉賢這小子如此不經揍,只那麼一下下就過去了。老爹正千方百計拉攏吳王,不成想他上去就先幹掉了人家兒子,這禍闖的有點大。

劉恆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跑了過來,擡腿就往劉啓身上踹,罵了一通後,關他禁閉。這件事情,甚至讓劉恆動了換太子的心思,若不是老孃竇漪房百般迴護,也許劉啓會在“削藩”這件事上換一個身份出現。

雖然經常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經過幾千年實踐檢驗,這是一句糊弄人的廢話。連公安局局長的兒子都敢說“我爹是李剛”,皇帝的兒子就更不用說。殺個把人就想讓人家抵命,做夢去吧。

可劉賢的屍體總不能留在京城啊,怎麼着也得給他老爹送回去。因此,劉恆寫了一封道歉信,隨帶劉賢的屍體一併送往吳國。

劉濞打開棺木看了一眼兒子已快腐爛的屍身後,差點氣暈過去。一個活蹦亂跳的大胖小子,豎着進京,橫着回來,任誰受不了。

回過神後,怒不可遏的劉濞衝使臣吼道:“天下同宗,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來?”。然後大手一揮,“拉回去!”

使者傻臉了,苦主不接收,總不至於把棺材往人家門口一扔,扭頭就跑吧?再說他們也沒那個膽量。沒辦法,拉回去吧。

要說這位使者大人挺可憐的。別人出差雖然長途跋涉,非常辛苦,但一路上游山玩水,空氣新鮮,既風雅又愜意。可他這趟差出的,千里迢迢拉一具屍體,丟人不說,還臭的不行。甚至動幾次就地埋掉的心思,可摸了摸脖子再無奈地搖搖頭後,接着趕路了。

使者返京後,棺材裡已不再是一具屍體,而是一堆腐肉和幾把骨頭。劉賢死的憋屈,死後的遭遇更憋屈,真夠難爲他了。

屍體去而復返,也讓劉恆大吃一驚:叫你去送屍體,你他媽又給我拉回來了。擡腿衝到劉啓跟前,上去就是一頓暴揍。然後長長地吐了一口氣:就埋在長安吧,誰讓自己不佔理呢?

這件事,對兩個人的影響非常大。

一個是劉啓本人。經此一事後,他開始剋制自己的性情,遇事學着隱忍和琢磨,這對他甚至整個王朝來說,是一件好事。由此可見,劉賢也並非死的毫無價值,最起碼改變了劉啓,爲大漢王朝有着卓越的貢獻。

另外一個就是劉濞。這件事,讓他的心中留下了對劉恆父子刻骨的仇恨。這份私仇,遲早會開花結果的。

事實上,劉濞把這份仇恨表現的也非常明顯。史料記載: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病不朝。也就是說,從此之後,劉濞再也沒去過長安,無論朝廷如何邀請,他就是巋然不動。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訊號。

劉恆也清楚劉濞在想什麼,但他對劉濞也及不放心。因此,他暗中打探,弄清楚劉濞是在裝病後,心中憤恨。隨即做出了一個舉動:將所有吳國使臣一併扣留,送交廷尉署審問、懲處。

這對劉濞來說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因爲廷尉署隨時就可以拿出他造反的“證據”。雖然他很想造反,並且也暗中做了些準備,但絕不是此時。

劉濞抓耳撓腮地想了幾天後,決定趁秋覲的機會再派一位使臣進京。他對這位使臣寄予厚望。當然,從最終結果來看,使臣也不辱使命。

使臣進京後,在劉恆面前說了這麼一段話:吳王確實無病,只因朝廷禁錮吳國使臣,使吳王大恐,才裝病不朝,請陛下捐棄前嫌,容其改過。

若按劉恆最初的想法,也得請這位使者去廷尉署吃牢飯。可不幸的是,剛巧趕上匈奴人南下,北方烽煙又起,無暇顧及東南,因此借坡下驢,說了句違心的話:“吳王年老,免其入朝覲拜。”

隨即赦免了那些正在廷尉署吃板子的吳國使臣們,還賜給了劉濞几杖,託人給他帶了過去。(几案和手杖,供老人靠身和走路扶持只用,朝廷賜此代表對老人的尊敬)。

劉恆放緩了對劉濞的整治,劉濞也放慢了造反的進程。雙方緊張的局面得到了緩解,兩家又步入正軌。

後來賈誼上《諫鑄錢疏》,建議收回劉濞的銅山。可劉恆只微微一笑,將此疏放置一邊沒再提起。事實上,並非劉恆不想這麼做,只不過他不願意再去刺激老劉濞。()

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七節竇漪房的身世(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一)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一節改正朔(八)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3章 亂世紛爭—(七)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二節改正朔(九)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3章 亂世紛爭—(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九節 天才隕落(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六節劉興居的抉擇(二)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三節 掌控朝局(三)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二節荒唐的謀反(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12章 覆滅—第十六節 呂氏敗亡(九)第9章 日落長河—(五)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節 廷爭(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一)第19章 爭儲——第十九節 對症下藥(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7章 烽煙再起—(五)第6章 旭日東昇—(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一節好一根攪屎棍七第12章 覆滅—第二節陳平的動作(二)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八節最後的日子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5章 楚漢爭鋒—(三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節荒唐的謀反(一)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二節周勃的短板(四)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章 起點——(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症下藥(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七)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3章 亂世紛爭—(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七節 諸呂封王(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七節 改正朔(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9章 爭儲——第十六節 廢黜太子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