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

事實上,劉遂接見吳國使者前,另外兩個人早和劉濞達成了一直意見。這兩個人不難猜到——膠西王劉卬、楚王劉戊。

能夠產生這麼個結果並不複雜,因爲他們同時被朝廷收拾了一頓。

關於劉戊,我在前邊介紹過。第一個被整,還差點掉了腦袋,加上他本就不是一個安生的主,自然對這次經歷耿耿於懷。

劉戊有驚無險地出獄後,讓空車招搖過市地返回楚國,自己卻兜個大圈,秘密跑去了吳國。可以說,劉戊在將要發生的這件大事中,是不折不扣的發起人。只不過實力有限,雖然是發起人,卻不帶頭人。這一點,劉戊很有自知之明。

他和劉濞的談話內容也很直接,張嘴閉嘴就是要造反,並且強烈建議劉濞出來主持公道,結伴去和劉啓“理論”。

劉濞也不是個省油的燈:是得去“理論”一番,只不過就憑咱倆還不行,得多拉人手。

劉戊誠服地點點頭:老叔,侄子唯馬首是瞻。

兩個人相視一笑,達成共識。幾天後,劉戊拍拍屁股返回了楚國,暗自準備去了。

送走劉戊,吳王劉濞也沒閒着,即刻派人去找同時捱整的趙王劉遂和膠西王劉卬。

由此可見,欺負人時千萬不要牽涉太廣,最好一個一個來,各個擊破,要不然,一時三刻就能讓對手們建立同盟。

趙王劉遂說的話雖然有些拐彎抹角,但意思很直白——造反。

劉戊、劉遂介紹完了,就剩下另外一位當事人——膠西王劉卬。這個人還是需要做個簡單介紹的。

他爹叫劉肥,劉邦的大兒子。當然,劉肥不止他一個兒子,他的生育能力很強悍,留有九個活蹦亂跳的小子。

前邊介紹過的劉襄、劉章、劉興居三子比較有名,在誅滅呂氏中功勳卓著。

漢文帝劉恆繼位後,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則,給這三個人分了家:齊國一分爲三,均爲一方諸侯。

雖然劉恆自認爲很公平,但這弟兄三人卻很不滿,因爲這個收益率與前期的投入比起來,明顯是一份賠本的買賣,所以都很不滿。

既然不滿就要鬧出點事來,一鬧騰就要捱整,結果三個人中,劉襄和劉章鬱悶而死,劉興居造反被滅。

三人嗝屁幾年後,劉恆一咬牙,也把劉肥另外六個兒子封了王。當然,各自屬地還在老齊國的地盤上。

經此一搞,齊國被一分爲七,讓他們在屁大一點地方上稱了王,多少有點擠得慌。

劉將閭,齊王;

劉卬,膠西王;

劉闢光,濟南王;

劉賢,淄川王;

劉雄渠,膠東王;

劉志,濟北王;

劉喜(劉章兒子),城陽王。

事實上,上邊這些人也無需太過關注,只是擺個造型亮亮相罷了。不過有一點應該提前交代,免得隨後再囉囉嗦嗦地糾纏不清。

上邊排列的這份名單中,將有四位兄弟榮幸地成爲“七王之亂”的主角,他們分別是膠西王劉卬、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

還有兩點需要說明:

其一,這四位兄弟的感情最深,關係最鐵,其中劉卬是無可爭議的帶頭人。

其二,他們一直以來都有這麼個共識——劉卬更適合當皇帝。他們這個共識也是有理論依據的。在爺爺留下來的那羣仔中,老爹劉肥是長子,就憑這個身份就應該當皇帝。假如劉肥是皇帝的話,他們之中的一位將會是接班人,怎麼着也不該好過劉恆、劉啓父子。況且自家兄弟在誅滅呂家之時頗多,但最終卻讓別人撿了便宜,真是蒼天無眼。劉恆父子當了皇帝后,不但沒覺得不好意思,反而想盡辦法壓制他們。所以,這些人一直很不忿。

不忿歸不忿,可也沒膽量去京城找劉恆理論,只好把這口惡氣憋在肚子裡。

人只要心存不滿,無論定力再好,也都多少會有一些流露的。不是說一些過火的話,就是幹一些過火的事。

終於,這口惡氣開花結果了。

劉卬比較倒黴,他的不滿情緒被京城裡的晁錯捕捉到了。朝廷的辦事效率挺高,很快就有了舉措,削他六個縣。

生存環境本就擁擠,這下可好,六個縣輕輕鬆鬆就沒了。這對他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劉卬哭爹喊娘地叫喚時,兄弟們紛紛送來了慰問信,在精神上給予了莫大的支持。當然,在支持之餘,又增舔了幾份對朝廷的不滿。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再添一把燃柴就能燃起熊熊大火。

送燃柴的人適時趕來了——吳國使者。

劉卬很乾脆,拉住使者的手感慨:你來的太及時了,我正準備派人去見吳王呢。

他表現的太過熱情,反倒讓使者有點不好意思。

分賓主落座後,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則,進行了一番開誠佈公、毫不遮掩的交談,就雙方共同關心的事宜達成了共識——造反。

可在討論職責分工和將來利益分配時,出現了爭執。

使者認爲,吳國實力最強,吳王資格最老,此次合作應該由劉濞領導。當然,事業成功後,劉濞也應該爲最高領導人。

而劉卬卻提出了疑義。其一,吳王雖然有資歷,但做爲領導人不太合適,原由很直接——他是旁支(劉邦的侄子)。其二,吳王雖然有實力,但我也差不了多少,我可以聯絡兄弟們一同起事,聲勢將會更大。最後劉卬提出:爲了共同的事業,還是由我自己勉爲其難地當這個領導人吧。

這個話題讓雙方爭的面紅耳赤,最終也沒能磋商出個結論。使者無奈,只好表示:回去徵詢領導意見。

劉卬也不挽留:快去快回。

話說到這份上了,也不好意思留下來蹭飯,只好打馬重往吳國跑。

一口氣跑到劉濞面前,上氣不接下氣地彙報了此行收穫及留存問題。劉濞擰着老臉:小子,你也太猖狂,不掂掂自己有幾斤幾兩,敢和老子搶生意。不過劉濞是耍**的老手,只要你配合造反,將來的事還是留到將來解決吧。

他瞪着眼對使者說道:你原路返回,就說待將來大事已定,吳王和膠西王可平分天下。

使者一躬身,扭頭就又跑了回去。不過在此時,去趙國遊說劉遂的使者已在回家的路上。

一樣的差事,也有了相似的結果;但遇到不同的對手,就有着不一樣的工作強度。人家消消停停地觀光旅遊,可自己卻翻來覆去地丈量路程,快把兩條腿給跑斷了。

沒辦法,走吧。

使者一口氣又跑到劉卬的面前,把劉濞的話原封不動地複述了一遍。

劉卬勾着腦袋斟酌半天,咧嘴壞笑一陣後,點了點頭:好,就按吳王說的辦。可在心裡卻想的是另外一回事:孃的,遲早讓劉濞老小子知道我的厲害。

使者長長地鬆了一口氣,終於不用再跑了。。.。

第8章 紅霞萬里—(九)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四節 改正朔(一)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七節審食其的尷尬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四節 明爭暗鬥(四)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二節好一根攪屎棍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八)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一節蕭規曹隨(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節 賈誼論政(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6章 旭日東昇—(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八節 劉濞收場(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九節 諸呂封王(六)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七節 戚姬的結局(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五節 曹參拜相(二)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二)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2章 覆滅—第十二節 呂氏敗亡(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一節 劉盈收場(一)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五節薄昭的結局二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一節走上前臺(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3章 亂世紛爭—(九)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五節 樑王的痛苦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節 敗亡(二)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節 劉恆進京(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七節 天才隕落(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九節 劉濞的敗筆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六)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三節 查案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三節 劉卬的結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節好一根攪屎棍(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八節 羣臣定主(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七節 斷糧(二)第4章 軍挺咸陽—(七)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節荒唐的謀反(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一節周勃的短板(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七節最後的日子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五節荒唐的謀反(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四節 國喪(四)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7章 烽煙再起—(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一節劉恆進京(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二節蕭規曹隨(三)第12章 覆滅—第六節 陳平的動作(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三節蕭何辭世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一節 敗亡(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二節 走上前臺(二)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8章 紅霞萬里—(一)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五節 諸呂封王(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