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節樑王進京(三)

這次回京,劉武只是探親而已,並沒有什麼非分之想。可此行卻感慨頗深。先是乘坐皇帝鑾駕,讓他飄飄然了一陣;又當面許諾由他來做下一任皇帝,這讓劉武心頭先是一緊,接着是激動萬分;可劉啓最終卻用“醉話”做了個結論,相當於告訴劉武“逗你玩”,把劉武結結實實地戲耍了一番。

宴罷至官邸後,劉武覺得憋屈,一個孃胎裡爬出來的種,差距卻這般的大。還有那個竇嬰,明明是太后的侄子,卻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要說劉武原本沒想過當皇帝這回事,可經劉啓幾番撩撥以後,讓他發現了那麼一絲曙光,心裡開始發毛了。他現在的心情很複雜,憤怒、沮喪,還有一些焦急。因此他叫來了一個人。

這個人叫韓安國,樑國內史。

關於韓內史,很多人也許並不陌生,在央視《漢武大帝》中老謀深算的形象很逼真。

這是一位高人,所學龐雜,初治法家學說,隨後儒道墨各家學派均有所涉獵。並且文武兼備,能言善辯,看待的角度和方法和常人不一樣,都認爲是一着死棋,可他卻能另闢蹊徑找到一絲搬回局面的機會。正因如此劉武把他常留身邊,隨時徵詢意見。這次進京也無例外。

聽劉武講完宮中遭遇後,韓安國開口了,“大王可知皇帝此時所想?”

劉武瞪着眼看了他一會,聯想到宴席上竇嬰說過的那句話,反問道:“立太子?”

韓安國搖了搖頭,“削藩!晁錯前段時間進言削藩,廷議時皇帝也頷首支持,此事正是皇帝所想,也是朝廷當前的大事。”

劉武看了他一眼,問道,“削藩和今晚之事有何關係?

“關係大了去了。大王可曾想過,您此次進京,皇帝何以會親御鑾駕相迎?”

劉武搖了搖頭。

韓安國接着說話了,“削藩乃當前第一大事,此時皇帝最需要大王你的支持。鑾駕相迎爲此,宴間許諾爲此,都是此意。”

劉武靜靜地坐了下來,“難道皇帝要先在我身上下手?”然後不屑地咧咧嘴,“讓我這個親兄弟做天下‘表率’?”

韓安國笑了,“非也,皇帝此時不但不會在你身上動手,反而會擴充你的實力。”

“何以見得?既要削藩,我也是藩王之列。”

“對朝廷來說,削藩是好事,可真要辦起來卻危險萬分。牽一髮而動全身,天下諸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正瞪着眼盯着朝廷。一旦朝廷有所舉動,恐怕……”韓安國“呵呵”笑着省略了後半句。

“恐怕什麼?難道他們敢造反?”

韓安國近前一步,“沒什麼不敢的。這些王爺都是高祖留下來的嫡親血脈,個個都認爲自己應該當皇帝,誰也不在乎誰,恨不得天下大亂好渾水摸魚。”

韓安國舔了一下嘴脣接着說道,“當今朝廷上能影響皇帝的首推晁錯,而晁錯這個人明於國家大政,而昧於人情世故,行事過於急了。一旦推行削藩,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那……”

韓安國沒等劉武發話,“因此,皇帝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大王你的忠誠。皇帝向你示好,無外乎是要與你聯合,結下骨肉同盟,應對可能出現的亂局。”頓了一下,“但真要天下大亂,首當其衝的也是大王你呀?”

“爲何?”

韓安國笑了笑,“大王你的身份呀?既是骨肉至親,又有太后寵愛,那些諸侯們早就心懷不滿了?皇帝若勝,大王不見得得利;可皇帝要敗了,大王肯定跟着完蛋。因此,大王此時只能與皇帝聯合,以備亂局,絕不可在‘儲君’這件事上再做文章。”

劉武點了點頭。

韓安國坐到他的面前,用食指敲着桌案說道,“大王,你現在要做的就是向皇帝表明忠心,結下這骨肉聯盟,方爲上策。”

劉武又點了點頭。

韓安國故賣玄虛地壞笑道:“不過……”

“不過什麼?”

“這單生意,大王也不能白乾。歸根到底你也是藩王之一,待削了別人後,可能就輪到你了。因此,我們也得早作準備。”

劉武瞪大了雙眼,“如何準備?”

“大王,你要抓緊向皇帝進言,講明利害,早日備戰。並以此向朝廷要兵要糧,過去不敢要的東西,現在儘管要。一旦大王實力豐裕,將來朝廷縱然想要削你的藩,恐怕也得斟酌。”

劉武握拳砸在桌案上,然後慢慢地站起身,“就這麼辦!”

就在韓安國爲劉武謀劃之時,晁錯也沒閒着,他正在未央宮,爲劉啓闡述“削藩”的可行性。

晁錯認爲大可趁各路諸侯進京的機會做些文章。

他之所以能夠如此胸有成竹,還得力於前期的一些準備工作。

晁錯曾向劉啓建議,“削藩,但不拿削藩說事,專挑諸侯王的罪責,趁機行事。”事實上,晁錯也早派暗探,在諸侯王們身上挑毛病。並且這些人很不爭氣,都是有縫的蛋,個個屁股上都不乾淨,被人家一抓一個準。這些彙報材料,早擺在劉啓的桌案上了。

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如果按這種套路一步一步來,隔個一兩年弄掉一個王爺,似乎不會把事情弄的太糟。可問題是晁錯耐性不夠,等不急。而劉啓在這件事上也有些沉不住氣。這君臣二人,經過簡單的磋商後,挑了幾個人,準備動手。

應該說,劉啓最想削弱的對象是吳王劉濞。一則吳王勢力最強,二則兩人之間有過節。不過劉啓揣摩一番後,決定繞個彎,先找幾個軟柿子捏捏,免得把諸侯們刺激的太狠。

而事到臨頭,劉啓還多少有些猶豫,若天下一旦有變,劉武的態度就變得極其關鍵。可宴席上搞的那一處,似乎打亂了自己的佈局。

可晁錯搖了搖頭,“聖上可再向樑王示好即可,無需再次顧慮。真若有變,樑王也會站在你這一邊。”

既然如此,那就幹吧。

有幸成爲第一個被宰對象的幸運兒是楚王劉戊。一個實力不強、比較囂張,還渾身小毛病的傢伙。

就在劉武和韓安國聊天之時,一羣不速之客衝到楚王官邸破門而入。

劉戊提上褲子,拿起寶劍就衝了出來,“什麼鳥人敢到我官邸鬧事?”

他剛喊完這句排場話,晁錯就從人羣中走了出來,“聖旨下!”

劉戊沒辦法,只好規規矩矩跪在地上。

“楚王劉戊於太后(薄姬)服喪期間,與人通姦,罪大惡極,交廷尉緝拿論處。”

劉戊聽完聖旨後,勃然大怒,從地上一蹦而起,準備提劍活劈了晁錯。

不過他還沒能進身,早被人逮了過去,拽着就走。劉戊被拖着一邊走,一邊罵,“晁錯,你不得好死!”

的確,他罵的一點也不錯,但他沒想到這句話用在自己身上同樣合適。

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六節 明爭暗鬥(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五)第19章 爭儲——第二節 慄姬的運氣第3章 亂世紛爭—(四)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六節好一根攪屎棍(三)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一節 國喪(一)第6章 旭日東昇—(二)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5章 楚漢爭鋒—(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三節 賈誼論政(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一節戚姬的結局(五)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一節 衝動(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節荒唐的謀反(一)第19章 爭儲——第十八節 對症下藥(二)第8章 紅霞萬里—(六)第19章 爭儲——第七節 定親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九節 廷爭(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一節 開始吧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3章 亂世紛爭—(一)第20章 拔刺——第二節 廢太子的結局(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九節 敗亡(一)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9章 日落長河—(一)第3章 亂世紛爭—(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四節 匈奴叩邊第4章 軍挺咸陽—(二)第5章 楚漢爭鋒—(十)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五節 籌備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二節天才隕落(六)第5章 楚漢爭鋒—(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六節 改正朔(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二節新一輪博弈(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八節好一根攪屎棍(四)第9章 日落長河—十九 劉邦爲何能成功(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十三節劉恆進京(四)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7章 烽煙再起—(三)第11章 臨朝稱制—第六節 諸呂封王(三)第8章 紅霞萬里—(十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一)第12章 覆滅—第四節 陳平的動作(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三節天才隕落(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9章 爭儲——第八節 過招(一)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五節 羣臣定主(二)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一節 掌控朝局(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六)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節 密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七節 曹參拜相(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第19章 爭儲——第十六節 廢黜太子第13章 亂中求穩—第六節 羣臣定主(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四節 抓人(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四)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三)第9章 日落長河—(十六)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七節 傳檄天下(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8章 紅霞萬里—(十二)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四節 頑強的人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節 改正朔(七)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二節 明爭暗鬥(二)第9章 日落長河—(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一節天才隕落(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節 醫之聖手(二)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一節 醫之聖手(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六節審食其的尷尬一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九節 戚姬的結局(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7章 烽煙再起—(六)第5章 楚漢爭鋒—(六)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