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九節 無雙國士(二)

袁盎是楚地人。他老爹曾當過幾年強盜,後來洗心革面、金盆洗手,舉家搬到安陵(咸陽東北)。

由於老袁同志曾乾的是無本萬利的買賣,因此家裡比較富裕;經歷過刀頭舔血的日子,因此比較彪悍。多重因素的影響,讓這個外來戶漸漸在安陵縣小有名氣。

後來,劉邦稱帝,遷都長安,近水樓臺的袁家結交了一些朝廷重臣。這些人中包括周勃。

呂雉掌政後,老袁家與老呂家開始有了接觸,袁盎更成了呂祿的家臣。

然而,老袁家並沒把所有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裡。因爲有一個叫袁噲的人卻和陳平、周勃等人走的很近。而這個袁噲是袁盎的大哥。

袁噲、袁盎雖然是親兄弟,可性格迥異。

袁噲比較內斂,話不多,稍顯沉悶。但有意思的是,他說的話每句話都滴水不漏;並且還很會來事,在錯綜複雜的朝廷格局中左右逢源,混的如魚得水。

而袁盎卻恰好相反。這位仁兄性格耿直,極其彪悍,擅長爭辯。和他大哥比起來,簡直是一門火炮,無論是誰,只要看得不順眼,張嘴就罵,罵起來就沒完。搞笑的是,他這種性格竟然在呂祿的手下混了好幾年。由此可見,呂祿絕對是個厚道人。

呂祿被砍頭後,其家臣們該判刑的判刑,該流放的流放,但袁盎卻逃過了一劫。一是因爲有袁噲的保舉,二是沾了自己性格上的光。因爲在伺候呂祿的過程中,說過一些不搭調的話,讓很多呂家人對他並不感冒。既然如此,對手們就沒必要和袁盎較真。

劉恆登基後,年僅二十歲袁盎更進一步,當上了中郎將,成了皇帝的近侍。

至此,屬於他的表演才真正開始。

劉恆初繼位,對陳平、周勃都比較客氣。陳、周各自的表現卻大不相同。陳平一如以往,步步爲營,小心翼翼;而周勃卻自我爲是、志得意滿。

一次周勃朝覲後,劉恆恭恭敬敬地送他出門,這個景象盡收袁盎眼裡。

望着周勃的背影,袁盎近前輕聲問道:“陛下以爲絳侯何等人?”

劉恆想都沒想,答了一句:“國之重臣。”

袁盎清了清嗓子說道:“絳侯爲功臣,而非重臣也。重臣者,與皇上生死與共。當年諸呂亂政,絳侯身居太尉而不能匡正。待呂后崩,羣臣共起,適逢絳侯掌兵,僥倖成事者也。因此,其只爲功臣,而非重臣也。”

劉恆沒有開口,而似笑非笑地地看着他,不明白他要說什麼。

袁盎接着說話了,“今絳侯對陛下甚驕,若陛下以爲謙讓,恐失君臣之禮,微臣竊以爲不可取也。”

這句話,讓劉恆心中一動。事實上,他對周勃也頗有不滿,只是一時想不到如何應對罷了。袁盎的話,讓劉恆開始認真思考眼前的這個難題。

待劉恆掌控朝局後,對周勃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折,不但不笑臉相迎,時不時還會把他敲打一番。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袁盎的這段話,很快是傳到了周勃的耳朵裡。這讓周勃極爲惱火,我與你大哥有交情,而你小子卻背地裡陰我?

而袁盎卻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我行我素,該幹嘛幹嘛。

至此,周勃在仇家名單中加上了袁盎兩個字。一有機會就讓姓袁的穿小鞋,大有除之而後快的意思。

周勃雖然貴爲丞相,可無論怎麼努力,就是奈何不了袁盎,因爲劉恆根本不賣他的帳。

僵持一段時間後,周勃不但沒把袁盎收拾掉,反而被劉恆趕離京城。

可週勃有些不爭氣,他在封地莫名其妙地搗鼓了一陣,人告其謀反,最終被逮回京城,扔進了大獄。

這部《監獄風雲》的突然上演,讓很多人猝不及防,以往關係不錯的王公大臣們沒敢出來替周勃求情。

就在周勃萬般無奈之時,卻兩個意想不到的人先後站了出來。並且這兩個人,都曾是周勃的對手。

一個是賈誼。

前邊介紹過周勃和賈誼的關係,說是勢不兩立一點也不算過分。而賈誼不但替周勃求請,還捎帶罵了劉恆。

另外一個人就是袁盎。

按理說此時袁盎應該是高興的,畢竟他和周勃之間心存芥蒂。然而他還是站了出來,梗着脖子請言周勃無罪。袁盎這個人天不怕地不怕,別人不敢辦的事情,他偏要染指。在周勃這件事上,袁盎出力頗多。

最終,在劉恆老孃薄姬的幫助下,周勃逃過一劫。經此一事,周勃才真正認識袁盎,也開始結交袁盎。從此,周、袁二人成了摯友。

當然,袁盎收穫的不單有友誼,更多的是聲名。從此,袁盎在朝廷聲名鵲起,深得皇帝賞識。擺在他面前的,似乎是一條星光大道。

然而,隨後接連發生了幾件事,差點把袁盎打回原形。

這第一件事情,就是關於竇漪房和慎夫人座位問題的探討。

很長時間以來,慎夫人和竇漪房都是平起平坐,也沒人感覺不妥。然而這一次,袁盎有幸臨場,這個愣頭青做出了一件讓人瞠目的事情。

這次聚會,依然按慣例佈置會場。

場地佈置停當後,竇漪房先行到場,劉邦隨後拉着慎夫人愜意而來。

而就在大家準備落座時,袁盎不知道哪根筋別錯了地方,衝上前把慎夫人屁股地下的那張席片向後拉了一些。

大庭廣衆之下,私自移動領導人的座位,這無疑等同於罵人。袁盎的舉動讓羣臣大吃一驚,也讓慎夫人憤恨異常,不肯落座。此時的劉恆極爲惱怒,甩袖而去。

羣臣的目光全部傾注到袁盎的身上,有人爲他擔心、也有人看他笑話:看你小子如何收場。

然而,袁盎卻不慌不忙地跟了過去。

宮中,劉恆冷冷地看着他。

袁盎磕了磕頭,開口道:“陛下已定皇后位,尊卑有序。若寵慎夫人,可厚賞賜。若有失尊卑,則爲慎夫人遺禍矣。陛下難道忘了‘人彘’之事?”

這句話,驚的劉恆一身冷汗,他的確沒想到這一層。自己只有四個兒子,可偏巧都由竇漪房所生。自己百年之後,能被成爲“太后”的人只有竇漪房。如果慎夫人真的得罪了她,結局……

事實上,袁盎這句話不但消去了劉恆的怒氣,也讓慎夫人認識了自我,還賞賜他五十金。

事實上,袁盎的這句話也傳到了竇漪房的耳朵裡。瞎眼的竇漪房一如既往,靜靜地坐着,毫無表情,外人根本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麼。

而經此一事,慎夫人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爲,還主動向竇漪房請安。當然,竇漪房並沒呂雉那麼狹隘,無論心裡多麼彆扭,表現的卻很親近。

袁盎這次舉動,提前結束了竇、慎二人之間爭鬥。不得不承認,他很有兩把刷。

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八節 劉肥避險(一)第12章 覆滅—第十四節 呂氏敗亡(七)第19章 爭儲——第十三節 腦殘的對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九節審食其的尷尬四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十八節審食其的尷尬三第1章 起點——(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九節好一根攪屎棍(五)第7章 烽煙再起—(四)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七)第5章 楚漢爭鋒—(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三節好一根攪屎棍九第4章 軍挺咸陽—(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9章 爭儲——第二十七節 樑王請罪(二)第5章 楚漢爭鋒—(七)第7章 烽煙再起—(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七)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節 國喪(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節荒唐的謀反(一)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二節 劉盈收場(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12章 覆滅—第十三節 呂氏敗亡(六)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九節 改正朔(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二節戚姬的結局(六)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二節 掌控朝局(二)第19章 爭儲——第四節 王娡其人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節 不滿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五節 改正朔(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節 削藩策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二節 國喪(二)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三)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五節劉興居的抉擇(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七節 明爭暗鬥(七)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十八節 改正朔(五)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九節 周勃的短板(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一)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16章 初開盛世—第四節 醫之聖手(四)第8章 紅霞萬里—(三十八)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三節樑王進京(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七)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三節荒唐的謀反(四)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一節 醫之聖手(一)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四節薄昭的結局一第9章 日落長河—二十 劉邦爲何能成功(二)第4章 軍挺咸陽—(五)第10章 呂氏掌國—第三十一節 劉盈收場(一)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二十五節戲弄佞幸(二)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五節好一根攪屎棍(二)第15章 懷柔天下—第十四節荒唐的謀反(五)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八)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六節 傳檄天下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一節 賈誼論政(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六)第7章 烽煙再起—(十四)第7章 烽煙再起—(十二)第7章 烽煙再起—(九)第8章 紅霞萬里—(四十一)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三節 明爭暗鬥(三)第16章 初開盛世—第三節 醫之聖手(三)第18章 七國之亂—第十五節 明爭暗鬥(五)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三節新一輪博弈(三)第14章 初登大寶—第五節 早立太子第8章 紅霞萬里—(二十九)第7章 烽煙再起—(七)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9章 日落長河—(十五)第9章 日落長河—(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一節 鄧通的結局第12章 覆滅—第五節 陳平的動作(五)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二十二節 敗亡(四)第18章 七國之亂—第三節 串謀(二)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節 戚姬的結局(四)第5章 楚漢爭鋒—(十五)第6章 旭日東昇—(六)第12章 覆滅—第十一節 呂氏敗亡(四)第8章 紅霞萬里—(四)第15章 懷柔天下—第二十六節薄昭的結局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九節 羣臣定主(六)第14章 初登大寶—第十節周勃的短板(二)第7章 烽煙再起—(十)第12章 覆滅—第九節 呂氏敗亡(二)第12章 覆滅—第十節 呂氏敗亡(三)第13章 亂中求穩—第一節新一輪博弈(一)第19章 爭儲——第十四節 設局第3章 亂世紛爭—(十)第5章 楚漢爭鋒—(二十九)第8章 紅霞萬里—(八)第11章 臨朝稱制—第三節 走上前臺(三)第10章 呂氏掌國—第十九節 劉肥避險(二)第6章 旭日東昇—(一)第2章 大澤鄉起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