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整合資源

李若風在彌空的血腥殺伐氣息中,龍行虎步地走下行刑臺,登上了他的閱兵車。

隨着兩輛敞篷吉普車經過一個個的方陣,李若風宏聲喊道:“弟兄們好!”

“長官好!”官兵持槍行注目禮,齊聲吼道。

“弟兄們辛苦了!”

“爲黨國盡忠!”

“……”

李若風的親切問候和國防軍將士們的響亮回答震徹整個廣場的上空。

五十個方陣,李若風用了差不多二十分鐘方全部檢閱完畢。

接下來就是受閱部隊的分列式匯演。

新編第38師是李若風親手訓練出來的部隊,作爲第一支王牌部隊,部隊接受的是現代中國陸軍的訓練大綱和標準。

橫成排縱成列的齊步走、正步走,是所有官兵每天都要練習的必修功課。這是錘鍊士兵們意志和毅力的最好方式。

邁着鏗鏘的正步率先出場的是原38師教導團中的一個方隊,接下來是警衛團方隊,特種偵察方隊,通訊兵方隊,女子醫護兵方隊,重機槍方隊,迫擊炮方隊等四十八徒步方隊。受閱長時大約爲十二分鐘,每個方隊以每分鐘一百一十六步的速度踢出一百二十八步正步,走完天安門東北長約一百米的距離。

每一個方隊的隊伍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向前移動,似乎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他們的前進。

橫、縱、斜,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成一第線。每條線,都像刀切一般筆直,每一個動作都整齊劃一,就像是由一個人完成的一般。

方陣如山,氣勢如虹!

全體將士們臉上那種堅毅和自信的表情,讓所在前來觀禮的國內外嘉賓們內心裡的震撼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

步兵炮方隊和重炮方隊那種由鋼鐵組成的強大陣勢,其帶來的震撼較之先前的徒步方隊更加讓人感到心悸。

在城樓上觀禮的傅作義、閻錫山、陳誠、馬步芳、馬鴻奎等統軍將領,震驚之餘,無不是面面相憈。如此鐵軍,豈是他們轄下的那些三流軍隊所能抵擋得住的。

就連張學良、馮玉祥、吳佩孚也被國防軍展現出來的雄偉氣勢震住了,他們從來都沒想過國防軍有如此軍威,如此強大。

“煥章啊,謝謝你能給我這個機會來見證如此威武雄師在我們的國家橫空出世。”吳佩孚站在馮玉祥身邊感慨萬千地低聲說道。

“玉帥,跟漢卿和忠國他們這些年輕人相比,咱們大半輩子算都是白活了。”馮玉祥也由衷地嘆道。

“有如此雄兵,何愁列強再譏笑咱們中國有國無防!小日本,對我們國家和民族所欠下的筆筆血債,終於到了可以清算的這一天了。”吳佩孕老眼在閃動着激動的淚光,轉頭對張學良說道:“小六子,幹得不錯,比你老爹更有出息!”

接下來的十萬雄兵入城進行的武裝遊行,雖然從軍容上比不上先前接受檢閱的國防軍整齊伐一,但是他們勝在人多,氣勢更盛。

特別是騎兵師和炮兵師,數萬將士排成整齊的行列一路上威風凜凜地穿城而過,黑森森的炮口,閃亮亮的馬刀,所散發出來的懾人殺伐之氣,讓馬路兩邊看熱鬧的北平人民連大聲都不敢多喘。

而最後出場的空軍飛行編隊,無疑將整個誓師活動送入最高潮。三十六架霍克II戰鬥機和容克K鋼鐵戰鷹組成九個飛行編隊,從北平上空呼嘯而過,超低空飛行帶來的空氣震盪,使得人們滿腔的熱情像烈焰般地燃燒起來,隨此暴發出來的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此起彼伏,久久不絕於耳。

中國人民國防軍建軍誓師大會,一直到下午二點半才方告一段落。

而北方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活動就沒這麼大的場面了,張學良只是向與會的中外記者宣佈新政府正式成立,領導班子暫時只是確立了核心四人團,主席張學良,副主席馮玉祥,國防軍總司令李若風,總參謀長吳佩孚。

然後宣佈成立北方抗日民主政府第一屆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

吳佩孚和馮玉祥的國民黨中的號召力強大的超出了李若風的想像。

中國北方几省各大城市中的黨國元老,民主人士,賦閒在家的軍政大員,無不紛紛響應。

首先是歸綏的傅作義,通電宣佈加入北方抗日民主政府,歸綏第35軍全體官兵宣佈加入中國人民國防軍的序列。

然後就是馬步芳、馬鴻奎和馬鴻賓這西北三馬,通電宣佈脫離原國民政府管轄,加入新成立的北方抗日民主政府,所轄馬家軍各部加入中國人民國防軍的序列。

緊接着是陝西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也通電宣佈加入北方抗日民主政府,十七路軍全體將士加入中國人民國防軍的序列。

新疆的金樹仁繼楊虎城的通電後發出通電,宣佈新疆國民政府加入北方抗日民主政府,新疆全體駐軍加入中國人民國防軍的序列。

金樹仁的這份通電讓李若風眼睛一亮。此舉相當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拿下了新疆這塊面積居全中國之最的大地盤。

北方的諸侯們能身爲分疆大吏,沒有一個不精得鬼似的。所有人都知道中國最強大的工業正在西北一點點顯示出其強大的鋼筋鐵骨。新成立的北方抗日民主政府有兩個全國最大的財主。特別是李家,比南京國民政府的大財閥宋氏家族財力更要雄厚。

再說了,以現在國防軍的實力,真要收拾他們搶走他們各自的地盤,好像也不是什麼難事,與其等人實打上門來不如干脆光棍點,直接投靠傍棵蒼天巨樹。

當然,最主要的一點,是這些諸侯骨子裡都對小日本沒好感,腦子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民族主義思想。

這個時候如果還緊抱着南京那個細腿,他們誰也沒這麼傻。

如此大的變動,立馬讓南京的老蔣慌了手腳。

很明顯,北方的各路諸侯對於南京政府對日軟弱政策很生意,因此後果相當嚴重。

半壁江山一夜之間變相地脫離南京政府的節制,使得老蔣氣得當場昏倒,住進了醫院。

這個時候的老蔣,雖然明面上他已經下野,但國府軍權實際上還掌握在他手中,下野只不過是他以退爲進的策略而已,但是,北方政治格局的劇變,讓它對於是否還有機會復出變得沒有信心了。

1931年12月15日,老蔣在各方壓力之下被迫宣佈下野,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及陸海空軍總司令等職。26日,南京國民政府改組爲合議制,由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孫科爲行政院院長,張繼爲立法院院長,伍朝樞爲司法院院長,戴傳賢爲考試院院長,于右任爲監察院院長。

老蔣雖然下野,仍是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常委。不過老蔣在下野前已佈置親信,控制了軍隊等要害部門,軍權仍然抓在他的手中。因此儘管他當時已經下野,可依然能宣佈解除張學良海陸空三軍副總司令一職的原因所在。

蔣介石下野後,國民黨內部各派系爭權攘利並未停止下來,在廣州出現了“國民黨中央黨部西南執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等機構。陳濟棠倡議“西南五省大團結”,何成浚又發起“九省聯防”。李若風和張學良也正是趁此機會宣佈成北方抗日民主政府。國民黨四分五裂。1932年1月4日,孫科迫於形勢,辭去行政院院長職務,南京政權出現危機,親蔣派乘機提出“請蔣介石到南京主持中央政治會議”之動議,當即得到通過。

張學良本打算對老蔣打落水狗,被李若風說服後方放下這個念頭。李若風的想法很簡單,現在沒必要去淌南京那灘混水,與其將心思用在跟政客們勾心鬥角,不如將精力集中在新政府的發展和抗日大計上。

李若風比任何人都知道,如果這個時候不讓老蔣出來收拾殘局,中國勢必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這也是他在新政府成立和國防軍建軍後,並沒有易幟,而是依然提出“爲黨國盡忠”口號的初衷。

1932年1月20日,北方各路諸侯齊聚北平紫禁城,隆重舉行了北方抗日民主政府政治局第一屆常務委員擴大會議和第一屆軍事委員擴大會議。

與會者有:張學良、李若風、馮玉祥、吳佩孚、閻錫山、張作相、傅作義、金樹仁、馬占山、馬步芳、馬鴻奎、馬鴻賓、楊虎城、蔣百里、葉挺、宋哲元。

不得不說閻錫山老奸巨滑,他之前一直沒有表態加入北方抗日民主政府,而是把心思放在南京中央政權,企圖取老蔣而代之。結果費盡心機後發現依然撼動不了老蔣的根基,權衡得失利弊後,這位山西王方下定決心,加盟北方新政府。

蔣百里和葉挺,則是李若風私底下託四叔李承嘯和大伯李承龍運作的結果。

四通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目前是中國最大的實業集團,李承嘯身爲這個大工業集團的總裁親自上門蔣百里,帶着張學良和李若風的親筆書信,給足了蔣百里面子。這位一直都不算很得志的軍事家戰略家在參觀完河西行省的工業化進程後,二話不講,舉家遷往北平。

大伯李承龍尋找葉挺的工作比李承嘯就複雜困難多了,因爲李若風只是記得這個時候的葉挺身在德國,具體在德國的什麼位置就不得而知了。也歸得李承龍現在在德國聲望相當高,而且跟希特勒有很好的私人關係,同德國的工商界巨頭都有生意往來合作關係。有了蓋世太保出面協助在德國找一箇中國人,也就不怎麼困難了。

這個時候正是葉挺一生之中最爲低谷的時期。

葉挺畢業於保定軍校,曾任孫中山大本營警衛團營長。他先後擔任過南昌起義前敵總指揮和廣州起義總指揮,如此資歷在黨內軍內均罕有其匹。*曾當面讚譽他爲“**第一任總司令,人民軍隊的戰史要從你寫起”。

廣州起義失敗後,葉挺就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1928年,中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籌備工作已經在莫斯科開始。葉挺接到黨中央通知,要他到蘇聯莫斯科去休養治病,同時討論廣州起義的問題。在大會上,葉挺的廣州起義報告受到了米夫、王明集團的嚴厲批評與無情打擊。在王明一夥的影響下,共產國際也沒有人理睬葉挺。當時莫斯科東方大學打算邀請葉挺前往作關於廣州起義問題的報告。共產國際知道後馬上進行干預,不讓葉挺去作報告。對於這些不符合事實的無理指責,葉挺感到極其苦悶和彷徨,性格剛毅的他一氣之下獨自離開莫斯科,自動脫離中國**,漂泊德國,從此度過了十載的流亡生活。期間他生活十分艱苦,只能靠打工過日子,後來纔開了個小飲食店,勉強餬口。

全面抗戰爆發後,葉挺回國就任新四軍軍長,但由於不是黨員,不僅不能參加核心討論,也不能看文件,實際上被完全架空,有職無權。氣憤之餘,他幾次提出辭職並離軍出走,被周恩來勸回。皖南事變後葉挺關被了四年監獄,待到終於獲得釋放,又重新入黨,眼見前途一片光明,就要大展拳腳,卻又遇上了飛機失事,含恨九泉。葉挺的一生猶如漢代名將李廣,充滿坎坷,其悲劇遭際真是令人扼腕不已。

李若風怎麼可能讓這位曠代名將就此隕落,他一直在爲軍事指揮人才發愁,如果不想方設法把葉挺拉進國防軍的行列,他覺得會罵自己腦子有問題。

北方抗日民主政府第一屆政治局常委,由張學良、李若風、馮玉祥、吳佩孚、閻錫山、張作相、馬鴻賓等七人組成。新成立的軍事委員包括李若風、張學良、馮玉祥、吳佩孚、閻錫山、楊虎城、馬步芳、馬鴻奎、傅作義、金樹仁、馬占山等十一人組成。

大會決定,由張學良任新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馮玉祥、閻錫山、吳佩孚任副主席兼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李若風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兼國防軍三軍總司令,葉挺任國防軍副總司令、蔣百里任總參謀長、吳佩孚兼任副總參長、馮玉祥兼總政治部部長

國防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由葉挺兼任,蔣百里兼任參謀長;

國防軍第二集團軍總令令由閻錫山兼任,參謀長待定;

國防軍第三集團軍總司令由傅作義但任,參謀長待定;

國防軍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由宋哲元擔任,參謀長待定;

國防軍第五集團軍總司令由楊虎城擔任,參謀長待定;

國防軍第六集團軍總司令由馬步芳擔任,參謀長待定;

國防軍第七集團軍總司令由馬鴻奎但任,參謀長待定;

國防軍第八集團軍總司令由馬占山擔任,參謀長待定;

國防軍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由金樹仁擔任,馬仲英任參謀長;

北方七省所有部隊全部接受統一整編,取消各部隊原番號,全部更別名中國人民國防軍。

另外,大會還決定成立戰略資源發展改革委員會,整合北方七省所有工業、礦產、農業、經濟、教育等資源。

第201章 忙裡偷閒第146章 杜公登門第250章 絕對國防圈第196章 建立帝制第151章 心中悸動第62章 拖刀之計第248章 利益互換第87章 城內混戰第212章 以彼之道第180章 諜影迷蹤第27章 國府來客第16章 深謀遠慮(上)第95章 川島芳子第153章 當即立斷第9章 謀定方動第105章 對日宣戰第1章 ,遊子歸來(一)第45章 秘密潛入第3章 ,四通商社第238章 撕殺大島第202章 四虎歸來第121章 鬆滬抗戰(十)第161章 狙擊建功第27章 國府來客第32章 夫妻情話第37章 夫妻交心第15章 家族會議第221章 陰謀論(下)第47章 歷史真相第119章 鬆滬抗戰(八)第122章 鬆滬抗戰(十一)第126章 鬆滬抗戰(十五)第35章 採取措施第229章 佔領印度第72章 奉天會晤第179章 戰略武器第133章 鬆滬抗戰(二十二)第231章 摩步逞威第157章 攻防對戰第215章 朝鮮事變第250章 絕對國防圈第85章 反間之計(二)第157章 攻防對戰第65章 總攻反擊第7章 偶然之得第70章 奉天整編第80章 緊急剎車第194章 政治妥協第144章 被訛上了第48章 再添勝算第33章 諜影浮現第126章 鬆滬抗戰(十五)148章 情勢驟變第17章 深謀遠慮(下)第242章 烈火縱情第200章 費盡心機第45章 秘密潛入第209章 核暴風雲第242章 烈火縱情第226章 大殲滅(二)第51章 板垣之智第16章 深謀遠慮(上)第62章 拖刀之計第190章 爾虞我詐第89章 連鎖反應第246章 兄弟同心第98章 夫妻夜話第103章 搶佔日資第248章 利益互換第199章 日美合謀第23章 巧舌如簧第110章 誓師祭旗第59章 奉天戰況第246章 兄弟同心第109章 國防新軍第196章 建立帝制第11章 洞房花燭(一)第18章 混水摸魚第243章 雙線激戰第14章 洞房花燭(完)第125章 鬆滬抗戰(十四)第101章 合縱連橫第241章 首傳雙捷第40章 李氏軍械第102章 盤點日資第90章 精打細算第150章 對應策略第211章 大梆政策第201章 忙裡偷閒第170章 佳人在懷第167章 禍水南引第36章 準備嚴打第15章 家族會議第211章 大梆政策第228章 大殲滅(三)第175章 戰爭策劃第13章 洞房花燭(三)第221章 陰謀論(下)第203章 南洋支隊第127章 鬆滬抗戰(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