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在磺璧堂安頓後,驚魂甫定,不久農曆年到了。除夕夜風雨交加。全校集合包餃子,這是中山創校後的傳統,許久沒吃過熱飯的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吃了真正家鄉味的年夜飯。

元宵節飯後。有一些人到祠堂外小河邊的空地燃起幾堆火,幾百個人圍坐在火

邊。有人說,現在離家一天比一天遠了,日本人佔領半個中國,如今仍在追殺不已,哪一天才能回到家鄉?一時之間,哭聲瀰漫河畔,一些較小的女生索性放聲號掏。在這樣的哭聲中,國文老師郝冷若帶着大家唱那首傳唱後世的《松花江上)(張寒暉詞曲)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孃。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申

哪年哪月,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印

爹孃啊,爹孃啊!

什麼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此歌寫出後,由當時在中山中學教音樂的馬白水老師教唱。不久,這首歌從湖南唱到四川,伴着近千個自東北漂流到西南的流亡學生。八年後,同樣一羣學生又唱着這首歌由西南迴到支離破碎的家鄉。這時代悲劇下的流亡三部曲,透過一首歌在河岸哭聲中唱出了遊子的漂流之痛;由抗日到,唱遍了萬里江山,初來臺灣時,仍伴着無數哭聲唱了將近十年。

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6節 林中鳥鳴天籟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4節 國破家亡第1節 溯江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1節 進軍世界文壇英譯《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5節 大成殿上初見朱光潛老師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6節 鐵石芍藥的故鄉第1節 臺中一中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4節 編纂文學與和文化叢書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0節 流亡的大家庭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10節 永別母校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7節 告別世外桃源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6節 炸彈下的文藝青年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5節 童子軍日行一善的夢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1節 前進的讀書會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7節 開花的城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1節 生命之初第9節 從湘鄉逃到桂林第2節 飛來橫禍詩與疼痛第1節 臺中一中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3節 兩岸文學初次相逢的衝擊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1節 九彎十八拐入川第1節 臺北印象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4節 李彌將軍的戰馬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11節 大學聯考第5節 變樹的啓示第7節 朱光潛先生的英詩課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節 戰雲密佈第11節 珞珈山一九四六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1節 溯江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7節 開花的城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6節 譯介臺灣文學的橋樑中華民國筆會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7節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2節 再遇名師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6節 從漢口逃到湘鄉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第1節 戰雲密佈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8節 接任筆會主編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6節 外文系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