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盛匡

第487章 盛匡

習禎奉劉景之命出使揚州,比劉景先行出發,由於楚、吳開戰在即,水道斷絕,習禎只能沿着長江北岸,走陸路前往合肥。

習禎踏入廬江地界,沿途所見,盡是一片殘破荒涼的景象。

廬江郡自袁術時起,就飽經戰亂之苦,百姓多逃亡。

三年前孫策所置廬江太守李術,見孫策身亡,遂不尊江東號令。孫權有意拿其立威,舉兵攻滅之,以族兄孫河爲廬江太守。

不過由於廬江郡尚有梅乾、雷緒、陳蘭等擁衆數萬,割據一方,加上孫權新立不久,江東內部未穩,無力兼顧廬江,因此盡棄江西之地,徙民歸於江東。

劉馥出任揚州刺史以來,造城邑、立學校,廣屯田、興農事,頗有政聲。但他的勢力範圍,主要集中在九江郡,對廬江郡則是以安撫爲主,只要梅乾、雷緒、陳蘭等人尊其號令,不爲叛亂,劉馥也就默許他們割據廬江。

當前廬江郡的形勢,和關中頗爲相似,地方上割據勢力遠強於郡縣,這樣的環境下,百姓根本沒法安心生活,廬江好好一處膏腴之地,就此淪爲荒涼之所。

相比於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廬江百姓,九江百姓過得就好多了,至少他們能夠安心耕織,而不必擔心遭到賊人劫掠傷害。

習禎沿施水北上,在抵達與肥水的交匯處,合肥赫然在望。

合肥和襄陽一樣,過去都只是普通縣城,因壽春屢遭兵禍,譭棄無餘,劉馥乃改治合肥。

合肥城雖小,戰備卻十分周全,深溝高壘,樓櫓林立,縱然數萬之衆來攻,亦足以自守。

習禎車乘來到城門前,投以謁刺,守門吏見是荊州來客,不敢怠慢,急忙入郡府通稟劉馥。

劉馥此刻正和別駕蔣濟、主簿盛匡商議興治茹陂。

這兩年劉馥在芍陂修築堰堨,灌溉稻田,九江官民皆受益,因此劉馥打算再接再厲,興治茹陂,使廬江百姓也能受益。

聽到有荊州使者前來求見,劉馥頗感詫異,看向蔣濟、盛匡二人,疑道:“我與劉安南素無往來,他派人來見我作甚?”

蔣濟九江人,少有名稱,才智絕人,二十餘歲便成爲州別駕,任居“半刺史”之職,以其心智,幾乎瞬間便洞察了對方的來意,看了一眼旁邊面色大變的盛匡,開口道:“不出意外,當是劉安南決意興兵伐吳。”

“嗯?”劉馥皺起眉頭,他這個揚州刺史雖有些名不副實,但在江東也有一些耳目,知道劉景、孫權這對盟友近來反目成仇,雙方兵戎相見是早晚的事。

對此,劉馥其實是樂見其成的,他現在對江東幾乎施加不了任何影響,江東只有亂起來,他纔有機會將手伸進江東。

盛匡沉聲說道:“若果如別駕所言,劉安南將興兵伐吳,對使君來說卻是大好機會。”

盛匡與蔣濟年齡相仿,體格瘦弱而容貌嚴毅,他不是別人,正是前吳郡太守盛憲之子,與孫權有殺父之血海深仇。

他之所以跑來合肥投靠劉馥,就是抱着萬一之念,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機會向孫權復仇,這也是支撐他活下去的動力之一。

劉馥對盛匡的話不置可否,讓人引荊州使者前來。

習禎衣冠赫奕,氣質風流,步履從容走進堂中,拜見劉馥。

“安南將軍府吏習禎,拜見劉使君……”

“足下不必多禮,”劉馥懶得和他客套,直接開門見山問道:“足下此來,所爲何事?”

習禎在官學時,就以談論名動襄陽,口才極佳,從孫賁覬覦長沙開始講起,稱其暗中資助賊寇,侵擾長沙,劉景爲顧全大局,一忍再忍,直到現在已忍無可忍,決定發兵豫章,根絕禍患。

習禎最後說道:“安南將軍與孫討虜過去曾指水爲盟,共討逆賊,是以孫討虜雖包庇其兄孫賁,安南將軍猶念舊盟之誼,不願與其刀兵相向,此次出兵,只討孫賁一人,不會侵攻吳地。”

這話怕是三歲孩童都不肯信,更別說劉馥了,只見他沉下臉責備道:“孫豫章固然有錯,可到底是朝廷所任,劉安南未得天子詔命,豈能私自出兵?”

習禎坦然自若地回道:“下吏今來合肥,安南將軍尚在江夏,未有舉動,何言私自出兵?況且安南將軍總領南方軍事,爲國討伐無道,不必拘於君命也。”

劉馥聞言面露不悅,習禎故作不見,繼續說道:“安南將軍此番只誅孫賁,還長沙、豫章二郡百姓以安寧,無意侵佔揚域。因此安南將軍特派我前來,詢問劉使君,有無豫章太守人選,安南將軍願派兵護送其上任。”

劉馥聽了習禎的話,心裡大感吃驚,沒想到劉景竟有如此決斷,爲了能夠爭取到他的支持,甘願讓出豫章太守之位。

當然了,劉景也不傻,不會真的將豫章完全交給他,但哪怕只是名義上,也足以讓他動心。

可惜這件事非劉馥一人所能決定,他需得請示天子、曹公。

劉馥讓人帶習禎下去休息,而後詢問蔣濟、盛匡二人意見。

盛匡立刻急不可待地勸道:“使君無論同意與否,都阻止不了劉安南出兵,既然如此,何不應其請,趁機將豫章收歸刺史部,乃至更進一步,聯手劉安南,剿滅孫權,收復江東。”

盛匡進一步說明道:“孫氏經營江東,已有三世,士民親附,劉安南率兵攻略吳地,士民定然追隨孫氏,捨命相抗,劉安南想要奪取吳地,絕非易事,屆時殺戮必重。吳地百姓慘遭塗炭之苦,使君善而撫之,就算不能傳檄而定江東,亦足以與劉安南分庭抗禮……”

“萬萬不可!”在蔣濟看來,盛匡完全被仇恨衝昏了頭腦。

“劉安南,人傑也,素爲曹公所忌。今曹公用兵於北方,委使君以東南之事,使君當以牽制劉安南爲上,若任由其兼併孫權,無異於縱虎吞狼,遺患無窮,到時恐東南不復爲國家所有矣!”

“子通所言有理……”蔣濟一番分析,令劉馥不住點頭。

見劉馥不用其計策,盛匡心中憤恨不已,起身道:“‘殺父之仇,寢苫枕幹,不共戴天。’匡惟有辜負使君信任,請辭主簿,返回江東,望使君應允。”

盛匡性情剛烈,有此選擇,劉馥毫不意外,上前握住盛匡的手,嘆道:“《春秋之義》:‘子不復仇,非子也。’我雖不願放走賢才,亦不敢阻攔子通。”

盛匡謝之,當即拜別劉馥,去見習禎,次日,兩人俱西返。

歷史上盛匡官至魏徵東將軍司馬,一輩子都在魏吳前線,可惜到死都沒能等到報仇的機會。這個時空,他能如願嗎……?

(本章完)

第108章 名望第329章 康伯 (感謝盟主北極熊2018)第147章 衡山第497章 來投第44章 單程第457章 飛矢第219章 開戰第530章 仁義第517章 古樟第193章 耒陽第291章 召見第297章 除孝第21章 未婚妻第294章 輕鬆第389章 戰死第309章 終抵第91章 壁畫第450章 官學第48章 取字第463章 三郡第314章 賢妻第397章 攻城(1)第295章 召見第266章 兵臨第244章 生子第410章 中箭第114章 襄陽第49章 醫聖第180章 回鄉第282章 建言第463章 三郡第11章 帶經耕鋤第254章 突圍第277章 急報第442章 破局第372章 召見第2章 劉亮第294章 輕鬆第123章 赴宴第32章 求字第460章 趙戩第237章 監九縣第169章 奔襲第159章 退讓第135章 歸來第532章 用意第279章 連雨第237章 監九縣第253章 戰死第300章 召集第189章 噩耗第480章 買馬第55章 鄧瑗第343章 斬將第81章 必須死第49章 醫聖第520章 厚禮第406章 打擊第138章 徵辟第470章 策論第292章 救治第128章 甘寧第269章 地突第350章 歸來第258章第43章 荊蠻第184章 七夕第231章 勸降第263章 水戰(下)第110章 主簿第72章 偷長第216章 取名第78章 曬書第264章 突襲第319章 還禮第330章 封拜第350章 歸來第220章 拍擊第124章 宴會第136章 婚宴第543章 刺孫第503章 餓虎第382章 西進第378章 策反第331章 倚仗第519章 抵達第470章 策論第337章 同符第423章 戰死第316章 禁酒第443章 韓暨第70章 攤牌第204章 曲轅第385章 夷陵第273章 攻城(上)第92章 先賢第313章 隆中第465章 出使第316章 禁酒第289章 倒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