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津鄉

第380章 津鄉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三月十日,晴。

劉景一身戎裝,站在樓船座艦最頂層的爵室中,遙望長江北岸,映入其眼簾的,是猶如綠色海洋般,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

荊南氣候潮溼多雨,農作物以稻爲主,只有長沙、武陵郡等少數幾個地方種麥,且規模不大。

江陵地處漢江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氣候宜人,不僅適合種稻,同樣也適合種麥。

與春種秋收的禾稻相比,小麥秋冬種之,至明年夏季乃熟,橫跨近一年時間,故云宿麥。

小麥收穫的季節,在五六月間,不過如果急需糧食,可以提前至四月收割。

也就是說,最早下個月起,劉景軍就可以“因糧於敵”了。

這一點非常重要,《孫子兵法》雲:“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國家之所以因作戰而貧困,是由於軍隊遠征,不得不進行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必然導致百姓貧窮。

劉景之軍雖有水利之便,可從荊南運糧,仍然損耗驚人,能夠因糧於敵,自然最好不過。

劉景身後除了諸葛亮、徐庶、蔣琬、鄧芝等僚屬,馮習、高翔、霍篤、霍峻等將也赫然在列。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出身南郡,對南郡事瞭如指掌,劉景此番北伐,勢必要重用他們,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劉景伸手指向長江北岸,問左右道:“此地就是昔日岑彭討伐田戎的津鄉吧?”

岑彭在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六,中興諸將唯有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鄧禹本也有機會,可惜最終兵敗關中,功虧一簣。

而田戎則是當時盤踞於南郡夷陵、江陵一帶的割據者,如果沒讀過《東觀漢記》,即便是南郡當地人,多半也不知其人。

馮習、高翔此刻就一臉茫然,霍峻卻是熟讀《東觀漢記》,回道:“將軍博聞強記。昔年岑彭於此大破田戎,斬獲數萬人。經此一戰,國家威德得以播於江南,長沙至交趾,數千裡地方,皆傳檄而定。”

劉景搖了搖頭道:“田戎不過是一介匹夫,可面對揮師南下的漢軍,明知不敵,猶敢奮身一搏。而劉琦、蔡瑁二人,坐擁強兵,明知我到來,卻龜縮江陵,不敢迎戰,還不如田戎。”

津鄉位於江陵縣東,劉景大軍至津鄉,劉琦、蔡瑁必然早已知曉,可江陵卻毫無動靜,顯然二人已打定主意死守不出。

霍峻沉聲道:“《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劉琦、蔡瑁固守江陵不出,反而對我軍不利。”

劉景輕輕頷首,江陵乃是荊楚名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三國時期江陵曾發生過兩次著名的大戰:第一次是在赤壁之戰後,周瑜挾赤壁大勝之威,乘勢進軍江陵,足足攻打了一年時間,才迫使守將曹仁棄城北歸。

第二次是在夷陵之戰後,曹丕恐孫權兼併蜀漢,遣曹真、夏侯尚、張郃等將攻打江陵。這一戰又打了半年多,最終曹軍無功而返,守將朱然由是名震魏國。

江陵之堅固,由此可知。不過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卻是人,似糜芳這等不知忠信,貪生怕死之徒,坐擁江陵堅城,卻開門降敵,卒爲天下所笑。

劉琦、蔡瑁雖說沒有曹仁、朱然的本事,可他們卻是劉表的長子、妻弟,與劉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斷不會獻城歸降。

劉景只能採取強攻,他雖研製出了飛石車(投石機)、連弩(牀弩),又有“臨衝劉君車”(攻城塔)這等秘密武器,可想要攻下江陵,仍非一件易事。

所幸劉景可以借鑑歷史上周瑜攻打江陵的方法:其一是“絕北道”,派兵北上襲擾,擋住北方的援兵。其二是“取夷陵“,佔據長江上游,切斷西方的支援,使江陵徹底淪爲一座孤城,進而瓦解守軍的意志,最後發動全面進攻,一舉攻佔江陵。

劉景軍擁有戰艦數百,騎兵千餘,而蔡瑁率領的荊州水軍,近年來三次敗於劉景之手,兩度全軍覆沒,而今別說江陵,便是襄陽也湊不出一支能與劉景水軍匹敵的艦隊。騎兵情況大致與水軍相同,劉表多年積攢的千餘匹戰馬,全都白白便宜了劉景,現在劉表麾下滿打滿算也就三四百騎,還比不上客軍劉備。

劉景軍在水軍和騎兵兩個方面,比起劉表軍佔有絕對的優勢,不管是絕北道,還是取夷陵,皆可進退自如。相信最終取得的效果,也絕不會遜於周瑜。

劉景下令道:“既然劉琦、蔡瑁主動放棄長江天險,龜縮江陵不出,任由我們上岸,那我們也別辜負了對方的一番好意,傳我命令:登陸津鄉。”

“諾。”文武皆肅拜而道。

除了津鄉的渡口外,劉景又命水軍於江中洲上另立營塢。

長江江陵、枝江段,東至津鄉,西至上明,長達百餘里的江面上,其中有九十九洲。

當然了,所謂九十九州,只是概數,實則只多不少。

這些江中之洲,大小不一,最大者名曰“百里洲”,洲上有居民城池,桑田甘果,枝江縣的縣治,便設於此洲之上。

歷史上孫權就曾讓孫盛督萬人駐紮於百里洲,建立圍塢,作爲江陵外援。

劉景讓水軍立營處,並不在百里洲,而是江陵近左的大洲。

率先登陸津鄉渡口的是劉景軍騎兵,斥候騎兵甫一上岸,便分別馳往東、西、北三個方向。

一支正規軍中,騎兵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軍中可以沒有馳強敵,亂大衆的精銳突騎,但一定要有一支斥候騎兵。

斥候騎兵能夠起到的作用非常、非常巨大,如警戒、巡邏、偵查、報信、勾通……等等。

毫不誇張的說,騎兵斥候就是步兵的眼睛,若是沒有騎兵斥候,步兵與瞎子無異。

騎兵之後,步軍亦開始源源不斷登陸。

津鄉人口過萬,頗爲富庶,津鄉百姓事先聽聞荊南軍將至,雖然劉景素有“仁義愛民”之名,可津鄉百姓卻不敢信以爲真,紛紛攜家帶口,或是躲入縣城江陵,或是避入豪族塢堡,不但鄉野之人逃亡大半,便是居住在鄉邑內的百姓,也是十去六七。

面對來勢洶洶的劉景軍,津鄉吏民第一時間舉城投降,劉景軍兵不血刃就佔領了津鄉鄉邑。

不久,劉景在一干文武的拱衛下離船登岸,進入津鄉鄉邑。

…………

劉琦、蔡瑁並肩站在江陵的東面城牆上,望着數十艘遊弋於江上,肆無忌憚的劉景水軍戰艦,兩人皆是面色凝重。

目前江陵有大小船隻百餘艘,看似數量不少,其實大多都是不堪戰鬥的輕舟、走舸,樓船、鬥艦、艨艟等重樓大艦寥寥無幾,實力還不及眼前這支劉景水軍的偏師。

因此劉琦、蔡瑁及江陵軍民,只能眼睜睜看着劉景水軍在城外耀武揚威,而毫無辦法。

劉琦與劉表十分相像,身軀高大,容貌溫偉,鬚眉茂美,出鎮江陵一年多,總領軍政大權,讓他身上少了一份浮華,多了一份威嚴,越發與劉表肖似了。

聽到身後傳來一陣腳步聲,劉琦收回視線,轉身望去,卻是之前派往當陽的使者回來了。

使者快步行至劉琦、蔡瑁面前,從懷中取出一封書信,雙手奉上,口中言道:“府君、軍師,這是張中郎的回信。”

張中郎即中郎將張允,劉表數日前讓他率領五千人南下支援江陵,目前他已帶兵進駐江陵以北百餘里的當陽縣。

說來劉琦和蔡瑁、張允的關係皆不睦,甚至可以稱得上惡劣。諸子中,由於他最像劉表,因此最得劉表喜愛。然而隨着蔡瑁將侄女嫁給二弟劉琮後,一切都變了,蔡瑁和繼母蔡氏一外一內,屢屢在劉表面前詆譭他,而褒讚劉琮。劉表初時不聽,卻架不住蔡氏兄妹日夜不停的詆譭,劉表便慢慢改變了態度,對劉琮日趨寵愛,對他則日漸疏遠。

而張允雖是他的外弟,但張允與劉琮年齡相仿,兩人從小一起長大,關係十分親密,平日沒少幫着劉琮,同他作對。

過去,劉琦心中常恨二人,只是劉景突然崛起,危及荊州基業,他只能暫時拋棄私怨,這一年多來,倒也與蔡瑁相安無事。

劉琦打開信箋,匆匆掃了一眼,眉頭便忍不住皺了起來。

張允此前已經向他解釋過,不來江陵的原因,他認爲江陵有甲士萬餘,谷支一年,足以自守。他這五千人,進駐江陵,不僅作用不大,反而會自陷於重圍。與其如此,還不如駐守當陽,既可爲江陵外援,亦可起到襄陽屏障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對此劉琦自然心有不喜,誰會嫌棄自己手中的兵太多呢?

只是張允已取得了父親劉表的同意,劉琦也不好多說什麼。

不過他覺得五千人駐守當陽,有些太過浪費了,讓張允分他兩千人守江陵,這要求並不過分,沒想到竟被張允拒絕了。

(本章完)

第432章 獻計 (2)第76章 新左史第376章 出征第228章 斬首第197章 喜事第423章 戰死第125章 新野第425章 中箭第446章 入城第27章 皓月第291章 召見第543章 刺孫第466章 射策(上)第252章 週歲第239章 嚴法第459章 焚橋第174章 滅族第94章 族宴(感謝盟主七月流風帝)第24章 郡府第128章 甘寧第168章 募兵第143章 縣丞第296章 捷報第143章 縣丞第352章 尊卑第89章 桃板第296章 捷報第310章 親近第99章 王彊第41章 吟詩第326章 相遇第278章 射中第225章 勇悍第172章 出兵第300章 召集第288章 義士第159章 退讓第229章 鳴金第204章 曲轅第121章 王粲第359章 八月第90章 朝會第173章 南下第399章 攻城(3)第18章 劉蟠第201章 北上 (感謝盟主浮沉一年間)第473章 迴歸第385章 夷陵第85章 囚徒第470章 策論第379章 屈服第269章 地突第260章第27章 皓月第156章 邀請第532章 用意第405章 防疫第300章 召集第491章 徐宗第111章 歸來第428章 突圍第176章 親耕第347章 鬱林第73章 送別第277章 急報第12章 質書救鄰第212章 寫信第126章 六禮第307章 談判第346章 青綬第175章 授田第180章 回鄉第192章 開戰第95章 別部司馬第365章 劉備第468章 射策(下)第475章 妹夫第332章 徐庶第501章 彭虎第131章 嫁妝第328章 許都第74章 變化第512章 伏兵第456章 房陵第72章 偷長第405章 防疫第31章 蔡升第278章 射中第344章 中箭第469章 重法第313章 隆中第232章 負傷第461章 守節第107章 轟動第469章 重法第152章 改名第76章 新左史第534章 歸心第395章 悲涼第274章 攻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