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梟雄

返程本就要路過揚州,再去看那處青山碧水環繞的古城。楚朝暉來時便答應衆人歸程去遊瘦西湖,此時興致盎然,自然不肯食言。

那日聽慕容薇婉轉提起,想見見嫁在此地的大表姐。血脈親情,打斷骨頭連着筋,本是人之常情,楚朝暉自然無有不應。

夏鈺之早依着慕容薇的吩咐,使人選了離崔府最近的驛站,已經泒人走陸路先去安排,知會了地方官,亦給陳家的大姑奶奶送去慕容薇的親筆信。

藉着遊山玩水疏散心情,望着形銷骨立的母親,蘇暮寒不是不體諒她的心情。可是行程拖得越長,越不利於他回去運作。

眼瞅着五月在望,已是榴花如火,那燦爛的紅雲如燃燒的火苗,每時每刻都楚燒着蘇暮寒歸心似箭的煎熬。

去邊城的想法打從知道父親去世噩耗的那一刻起,就從來沒有止息。

初時想得是逃離,他不想待在令人窒息的京內,看着姨父與姨母高高在上的顯貴,只想橫刀躍馬,盡情地馳騁一回。

蘇光復的到來徹底改變了他的主意,更堅定了他去邊城的決心。

遠在邊城的軍隊不是鐵桶一隻,裡面有蘇氏族人的內應,亦有他父親的嫡系部隊。蘇光復拍着他的肩膀,眼裡閃着晶瑩的淚芒:“主子該拿回屬於你的一切,將大將軍嫡系的軍隊收入自己囊中,才能圖謀大業。此等精銳凝聚的全是大將軍的心血,怎能白白便宜了別人?”

去邊揚威正名,建立自己的軍隊,纔有機會將天下踏平,重新復歸周性。

這想法看似遙遠,卻又那樣真實可行。蘇暮寒與蘇光復議過,又在族內與諸位下屬反覆推敲,都覺得可行。這才決定族內加緊尋找銅鐵礦冶煉兵器,留了蘇光復在他身邊輔佐,希望能助他早上邊城。

族長牽動機關,祠堂裡面還有一間秘室,裡面全是黃澄澄的金條,以木匣盛好,整齊地碼在一起。

族長手指金條,激情澎湃:“主子瞧瞧,族內這些年爲了大業累下這些財富,一旦起兵,這便是糧草的保障”。

不義之財,全靠那大片的罌粟成就,蘇暮寒不覺得有什麼不該,反而再次爲他們的忠心折服。

這些年族人們做的努力,通過蘇光復的講述漸漸在他面前鋪沉,也是一條遍佈荊棘與血雨的艱難路。

十萬大山裡的苗裔、大阮的後人,蘇光復都曾主動聯繫。懷柔大阮無果,生怕有些東西落到別人手中,蘇光復不惜借刀殺人,斬草除根。

蘇光復的穩準老辣深深影響了蘇暮寒,他的冷靜與睿智,乃至每一次爲大周殫精竭慮的圖謀,都當得起梟雄二字,更引發了蘇暮寒一腔熱血沸騰的踟躕滿志。

離了蘇家老宅,回京在即,蘇暮寒想立刻去邊城的想法便更加迫切。

蘇光復冷靜的分析,沒有他母親的支持,沒有慕容薇的幫忙,蘇暮寒此時離不了皇城,根本接觸不到蘇睿留下的軍隊。拖得愈久,人情愈淡,失了軍心所向,形勢對他們便愈加不力。

蘇暮寒聽了蘇光復的告誡,一再壓下急躁的心情,努力說服自己要耐心。既然母親與慕容薇都願意緩緩而行,他就只能在歸程之中,將這二人說動。

蘇光復瞧着這般的行程速度,算算端午節已然不可能回京。安國夫人與大公主這一行有心也好、無意也罷,都似處處在與世子跟自己做對。

是老宅一行露了什麼風聲,還是宮內已然對蘇暮寒戒備?一路的禁宮護送,又出動金吾衛的副使,是爲着恩典,還是已然含了監視的成份?

蘇光復暗恨族中年青一輩當日對楚朝暉的無禮,怕引發她的戒心。心思已然轉了幾轉,趁着夜幕如綢,黑色濃得化不開,一連放出幾隻信鴿,各自飛往不同的方向。

夜黑風緩,那信鴿眨眼便飛入雲宵。紫陌與纖雲二人目光爍爍,手扣着袖箭卻不敢攔截,怕驚動依然站在船頭的蘇光復,只好悄悄將此事秘報給夏鈺之。

蘇光復覆手船頭,任夜風吹着自己火熱的胸膛,渾然不覺自己的行徑露入夏蘭馨身邊兩個不起眼的丫頭眸中。

他本已傳訊京中內應,想着蘇暮寒一入京便大造輿論之勢。助他承了爵,接着便以保國爲名北上邊城。他好隨在蘇暮寒身邊,聯絡族中眼線,助他籠絡蘇睿的舊部,先把一支精銳的軍隊握在自己手中。

人走茶涼,假以時日這這支軍隊若被別人接手,再想拿回來也失了先機。

此時京中內應不能貿然行動,他們又被拖在這裡。聽聞揚州還要停幾日,安國夫人要帶衆人瞧什麼瓊花,蘇光復握着茶盞的手不覺用力,將一隻夜光金線盅捏得粉碎,無聲地扔進水底。

蘇暮寒亦是無可奈何。

他說了不算,夏鈺之只聽從慕容薇與母親的安排,依舊走水路緩緩而行。偏是這滿船衆人頗有閒情逸致,若是想在哪裡游上幾日,便隨時吩咐了官船停留。

揚州已然在望,遙遙能瞧見文峰塔的塔尖。

晚間泊船,衆人圍在一處用膳,又說起瘦西湖的風光。

蘇暮寒急躁不來,想趁着揚州這幾日再好生哄着慕容薇,回京替自己出頭。他便柔和地望着慕容薇,溫聲說道:“煙花三月下揚州,咱們如今也算是當季。除了瘦西湖,阿薇還該看看揚州的瓊花,花大如盤,潔白似玉,很是漂亮。”

蘇暮寒年少時曾隨父親遊過揚州,在厚土祠賞過有名的瓊花,還曾遊過京杭大運河旁的文峰寺,對揚州記憶猶新。

年少的舊事依舊曆歷在目,蘇暮寒便指着遠處的塔尖,撿了當日的風光細細說與衆人聽,企圖再喚得母親對父親的追憶,也好讓自己打着秉承父志的旗號,儘快離開京中。

蘇睿並不信佛,因着文峰寺是唐代高僧鑑真第一次東渡扶桑的地方,當年才特意帶着兒子來瞻仰,並在此處爲楚朝暉求了一尊彌勒菩薩的玉石雕像,如今還擺在府中小佛堂的佛龕內。(未完待續。)

第二百六十七章 離間第三十四章 機緣第六百六十五章 提審第六百九十五章 殺機第三十二章 丸藥第四百六十九章 水花第四百九十八章 夜審第十四章 賀儀第七百四十四章 重遇第三百七十章 相父第五百三十一章 相看第四百二十四章 收網第五百五十四章 對立第七百三十七章 相思第七百零八章 世態第三百零五章 交鋒第二百七十章 冰碗第五百九十一章 抄經第二百五十五章 止殺第二百六十三章 遲暮第五百五十五章 決絕第四百六十章 天定第二百四十三章 年輪第二章 來兮第四百五十一章 一疏第五百六十八章 聖旨第五章 歉疚第六百四十六章 抉擇第三百零九章 借題第一百六十章 敲定第七十一章 至親第七百四十八章 春宵第一百八十六章 重逢第二百章 折中第五百二十六章 弄孫第四百四十五章 易物第一百八十二章 下榻第一百九十章 匯通第二百六十四章 迷惑第四十八章 希冀第四百九十四章 攛掇第一百二十五章 山寺第一百二十四章 登山第二百四十三章 年輪第一百三十章 無眠第三百四十六章 脫簪第七百四十五章 歡宴第四百四十八章 年華第一百零七章 烹茶第二百零七章 任免第一百一十章 妙計第四百八十八章 歸府第四百五十章 李代第六百八十章 再審第二百零三章 共享第六百零五章 團圓第一百八十九章 府衙第二百七十五章 親戚第七百一十三章 紅霞第一百六十一章 不捨第七十八章 添歲第六百四十六章 抉擇第五百五十一章 轉輪第二百三十七章 平橋第五百六十章 希冀第三百二十三章 不速第三百五十八章 鬱郁第一百七十三章 春華第四百二十七章 三秋第四百零九章 前夜第六百九十七章 託孤第五百一十六章 歸心第六百三十一章 孤燈第二百一十四章 緘默第四百八十五章 皇恩第七百零二章 家宴第七十四章 羅衣第五百二十八章 雲揚第一百一十八章 歸祖第五百二十一章 請安第七百二十九章 弒君第四百九十三章 不離第五百一十九章 端儀第二百五十三章 康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北望第四百六十二章 聞笛第四百六十章 天定第十一章 棋局第五百九十八章 鴻門第一百三十二章 一飲第三百八十八章 月明第三百零八章 品茗第二百七十一章 煎熬第三百一十七章 相配第四百六十八章 清風第二百七十七章 十里第三十章 故人第二百零五章 重生第二十八章 重九第一百七十四章 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