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大結局(中)

“太太,二少爺留書出走了!”

“太太,三少爺跟着二少爺出走了!”

“太太,大少爺去追二少爺和三少爺了!”

“啪!”雨過天晴色的汝窯茶盅摔下來。

滿室寂靜。

小狗崽子眨巴下水汪汪的眼睛,身後邊兒的尾巴不敢動了。

“反了天了,還不快去追!”

倚翠—景佑的大丫鬟—戰戰兢兢地將墨跡還未乾透徹的紙張遞到安寧手裡,小狗崽子顛顛的湊過來,“咦——”

安寧手一抖,“你咦什麼?”

景琳歪着腦袋,憨態可掬,“娘,二哥寫的什麼呀?”

不指望《三字經》還背的磕磕絆絆的人能認識幾個字,安寧哼了一聲,一目十行,額頭上的井字蹦出來,咬牙道:“先把大少爺追回來!”

原本今年是三年一次的秋試,景曜和景佑說好了要去參加,上一屆他們倆鬧着要去,張致遠和安寧都沒答應。景曜兩年前已經被定下了,景佑是拖着不想娶,兩年前年紀還小就罷了,如今都十五了,就是不娶也該先定下人家,找了個時間和景佑談了下,想知道他想找什麼樣的妻子。他倒好一推四五六,後來倒破罐子破摔說要找個比他長得好看的,景佑容貌昳麗,姿容雅緻,宛如芝蘭玉樹,但不帶脂粉氣,常年修煉給他帶了男子的銳利,讓人一看就不會誤會。

安寧也不好勉強他,私下裡還是留意着。

這紙上只道是要出去遊山玩水,陶冶情操。短時間不會回來了。至於景瑜,順便帶走了。

短時間?幾天是短,一個月也是短,一個個的翅膀硬了。膽兒肥了啊!“一個個的不讓人省心!”

小狗崽子乖順的趴在安寧膝蓋上,軟糯糯道:“娘,還是我乖吧~”

安寧不客氣的捏了兩把臉蛋。陰測測道:“是啊——”

小狗崽子羞澀的把胖臉埋起來,“羞羞~”

安寧眉頭一跳,強忍住把肉球扔出去的衝動,在心裡告訴自己:這丫是你兒子,是你兒子,是你兒子……

過了半個時辰,逃家的景曜被抓回來了。隔了一天,留書出走的景佑還有從犯景瑜也被逮了回來。景佑被丟盡祠堂去和景曜作伴,景瑜面壁,還有個小狗崽兒同他作伴。

等到八月秋試,悲慘兄弟二人組參加。最終結果出來,雙雙中舉。張府歡欣鼓舞,一向情緒內斂的張致遠心內十分得意,嘴角上揚,景瑜和景琳早就圍着哥哥們道喜了,安寧的表達很直接,傳了兩部煉器的功法給他們。

兄弟倆不知道的是,張致遠當天喝的酩酊大醉,又哭又笑(……)不過這點大老爺堅決不承認。安寧偷笑,決定把真相埋起來。

同時景佑的親事也露出曙光,正二品工部左侍郎鄭家的嫡次女,素有才識,安寧還怕景佑在意相貌,去做客的時候給鑑定了。回頭說與景佑,十五歲的少年難得的靦腆一把,後來不知怎麼的偶遇了一回兒—至於到底是偶遇還是其他,這就無從得知了—這親事就這麼定了下來。

九月皇上卻是突然宣佈禪位給四皇子,扔下這麼個炸彈,自己做了太上皇。

朝堂譁然,本來麼還覺得宣武帝還能在位幾年的,這些年勵精圖治,越朝上下呈現盛世之景。不過對於皇上禪位給四皇子,朝臣們倒是覺得果然如此,這兩年明眼人都看得出皇上對四皇子的日漸重視,早在半年前四皇子已經開始協助處理政務,四皇子即位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只是沒想到這天來的這麼快。

可譁然歸譁然,新帝御極,登基大典也由禮部開始準備了。

新皇登基,改年號,諸位兄弟的爵位分封,後宮冊封……登基大典很隆重,京城愈發熱鬧,來了不少外國使節,還有鄰國使者,各地外放的王公大臣進宮朝賀……

張致遠也跟着鍍了層金,除了原本的官職,又多了太傅的名頭,真的算是位極人臣了。

來年二月底,會試開考。景佑早跑了個沒影,原本鄉試他都不願意參加的,兄弟二人組如今就剩下景曜形單影隻,在家人的目送下進了貢院。

一朝揭曉,景曜高中會試第五名,張府里人人喜笑開顏不說,便是被賜婚的毓秀郡主也在丫鬟的打趣中紅了臉頰。

待到四月殿試,掄才大典,景曜一篇策論驚採絕豔,令人拍案叫絕。只是偏偏有那迂腐之輩,以其父張致遠乃是前科探花,子不可越父爲由,不可點爲狀元。

卻不知這正中了張致遠的下懷,新皇從善如流,欽點了景曜爲今科探花,美曰其名:“一門雙進士,父子兩探花。”

按照慣例,狀元等三人一般會被安排在翰林院任編纂編修,如今也不例外,被授予了翰林院修撰一職,雖說品級不高,但勝在清貴。又是天子近臣,再加上張致遠保駕護航,只要有才,不愁前程不似錦。

高中三甲探花,娶得如花美眷,雙喜臨門。

再一年,景佑娶親,回門後就帶着小嬌妻遊山玩水去了。

又一年會試,景佑去參加,結果出來爲二甲第二名,進士出身。對這個結果張家和鄭家都覺得滿意,又考中庶吉士,進入翰林院,授任編修。在之後,景曜被皇上點爲內閣侍讀,避免了兄弟同在翰林院的局面。

在景曜被點爲內閣侍讀之職後,張致遠便提了摺子向皇上告老。聖上將摺子留了中,奈何張致遠執意辭官,聖上最後才允了張致遠所奏,不過卻另授予他文淵閣大學士的稱號。

頭兩年是新舊的過渡,如今太上皇已經不管政務,新皇勵精圖治,一朝天子一朝臣,再說如今景曜和景佑已經入仕,前程不可限量,張致遠也能安心的退了下來。還能賣給新皇一個好,不至於被猜忌,何樂而不爲。

彼時景曜和毓秀郡主的兒子,張家的嫡長孫雲澤也快滿週歲了,景佑的妻子鄭氏也已有四個月的身孕。

在張致遠辭官後一個月,除了景曜和景佑兩家子,還有遠在西北的景瑜—景瑜獨樹一幟,和蔣澈考了武試,到蔣澈父親的軍隊磨礪去了。世代書香出了個尚武的兒郎,沒少跌破衆人的下巴,成爲衆人談資,反觀張家人卻是最淡定的,絕對是支持啊!只不過事後蔣澈鼻青臉腫的好幾日,據說是不小心撞到了牆—一家人包袱款款的從京城出發沿着大運河回揚州。

無事一身輕,這幾年安寧早就不管家,家裡的事務毓秀郡主已經上手,再者安寧還不大適應從媳婦兒升級成婆婆的感覺,再後來等孫子出生了,安寧也就淡定了。不知不覺的已經是祖母輩的了……

這次從都城到揚州,每到一處就靠岸停個幾天,賞景,品嚐特色小吃,見識不一樣的民俗風情……原本不過半個多月的行程,走走停停的,又先回蘇州祭祖,再蘇州又耽擱了一段時間,等船終於到了揚州碼頭,已經是四個月後了。

走時繁花似錦,到時風雨瀟瀟。

揚州的宅邸本就年數已有,這些年久未有人居,在一家人打算回揚州時,已經派人修繕了。揚州的僕從這邊兒等的頭髮都花白了,總算是等到了主人歸來。

安和如今已經是揚州知府了,早三年原揚州知府調任,安和便接任了知府一職,掌管揚州的民計民生。安煦比景曜小一歲,去年鄉試中了舉人,也已娶妻。

安然如今任從四品的戶部郎中,長女和張瑤家的長子蔣瀾同歲,長子比景琳小三歲。

文佩早幾年沒了,生產時傷了身子,再加上憂思過慮,鎮日以淚洗面,纏綿病榻沒幾年就不行了。柳姨娘比文佩還早沒一年,出門不小心滑倒了,磕破了腦袋,沒了。

安老爺近來身子也不大好了,安夫人在照顧他。

景琳是生在京城,長在京城,期間也就一歲多時回過一次揚州,不過這孩子適應能力強的很,很快就在揚州玩開了。比起幾個哥哥來,景琳這小兒子除了一張麪皮長的好些,文不成,就是考了武試的福久,文采也斐然。

偏景琳如今字雖說不是狗爬的了,總之是比狗爬好那麼一點就是了,還自個美曰其名:他練的是草書……

關於的這膽子安寧是正式的丟給張致遠了,反正是不期望景琳去科考,最起碼讀書明禮還是需要的。

總之,安寧最頭疼的就是他了,每日鞭策是一定要的。至於如何鞭策,佛曰不可說啊不可說。

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紀—這話絕對不能當着大老爺的面說,私下裡說說就罷,還是有了孫輩,冷厲漸漸被溫和所替代。因爲修煉功法的緣故,如今已經五十一歲—有關年齡的任何話題也最好不要在大老爺面前提起—的大老爺看起來四十歲不到,內斂的溫柔,歲月的積澱,使得他看起來就是帶着成熟魅力的帥大叔一枚。老酒啊愈久彌香……

兜兜轉轉,又回到最初的地方,不知不覺已經在這裡生活了二十年……RS

請——

第一百三五章 踏青寡人第二百八六章 半路遇險第一百二九章 獻美事件下第一百九四章 食之不死第190章 盡善盡美第101章 花開三朵第91章 策反內訌第二百九六章 明褒暗貶第三百五三章 流言難爲第二十章第三百六四章 固定模式第二百四一章 引火上身第94章 瑕疵必報第107章 奇異金珀第六十二章第二百五八章 弦外之意第一百六五章 老神棍麼第二十九章第一章第六十六章第四十五章第二百二二章 媳婦難爲第六十四章第二百一八章 宴席風波下第二百五八章 弦外之意第二百七四章 進退維谷第三百一二章 童言無忌第二百七八章 枯木逢春第一百九四章 食之不死第二百八八章 徐徐圖之第220章 酒後失德第240章 愛好龍陽第三百三三章 把戲難爲第二百三一章 娥下鳳台第一百一四章 姐妹情誼第二百八七章 舍人爲己第三百二八章 直言難爲第二百五一章 投桃報李第三百五四章 太醫難爲第一百六七章 入京趕考第306章 相煎何急第83章 霸氣側漏第三百五二章 弟弟難爲第三百三二章 節禮難爲第三十九章第310章 膝蓋中箭第五章第290章 色令智昏第二百四三章 來龍去脈第307章 一哭二鬧第二百三六章 壽誕見聞下第三百一七章 息息相關第81章 醉翁之意第75章 紅袖添香第80章 童子尿也第十七章第一百八六章 福久抓週第301章 看碟下菜第三百四九章 裝傻難爲第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百二八章 狹路相逢第三百五三章 流言難爲第一百四二章 兄弟打架第二百四六章 狐假虎威第三十一章第三十八章第309章 惹人遐想第二十七章第二百五三章 母上威武第二百八五章 如魚得水第308章 進宮朝賀第250章 正式露面第十七章第302章 報國之心第306章 相煎何急第84章 猶自作孽第一百九一章 風寒來襲第二百二三章 深閨怨婦第二百六八章 虎口拔牙第一百八二章 孃家來人第三百二八章 直言難爲第308章 進宮朝賀第二十五章第一百六四章 送倆小走第三百三一章 被褥難爲第一百八八章 三眼天珠第一百八四章 那般圓潤第二十一章第77章 也要生了第五十一章第二百六五章 兩小無猜第一百六九章 兩小和尚第二百六九章 新的一年第一百八七章 探花老爺第一百八九章 一個烏龍第五十八章第三百三六章 籠絡難爲第二百二九章 先婚後愛第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