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謊言

“你是說?”石亨喘着粗氣,就象是十八歲那年剛搞完十個八個小姑娘那麼喘,聽的曹欽好生難受,恨不得立刻就把石亨的嘴堵上。

等他一問,曹欽立刻飛快地道:“是的,仁宗皇帝是被人害死的。”

“誰,誰敢如此大膽?弒君的事也敢做出來,誅他的九族,不,誅十族,再挫骨揚灰,也不能平其重罪。”

“石公慎言。”曹欽一副安然的樣子,坐在椅中,翹着腳,好整以暇地道:“謀害仁宗皇帝的,是宣宗皇帝。”

這一回石亨卻是喊不出來了,他雙目盡赤,雙手也握成拳,喉嚨裡格格有聲,半響過後,也是發出一些不似人類的聲響,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也不知道他的話意是什麼。

“唉,我知道石公你要說什麼。”

曹欽用同情的眼光看向石亨,攤手道:“頭一回聽人說起來時,我也是這樣,”他安慰石亨道:“不必急,慢慢在腦子裡想,嗯,就當在想不相關的事,慢慢就好了。”

……

石亨在他的安撫下終於平靜了下來,不過用時良久,從外間花廳看出去,天已經黑的透了,石府下人不敢靠近來,更加不敢過來點燈,天井裡頭還有紅色的殘陽照亮,下人們已經用懸杆在掛着絲料宮燈,或是點燃那些固定好的戳燈,至於房內的燈燭卻是無人敢進來點亮,所以整個房間還是黑漆漆的一片。

就在這黑乎乎的房間之中,石亨低沉着嗓子向着曹欽道:“曹世兄,今日所說,一定要給老夫一個交待。”

他的聲音轉爲凌厲:“不然的話,老夫拼着被責,今天也要留你在這裡”

“放心,”曹欽仍然是那種大大咧咧的樣子,他看着石亨,眼神亦是凌利非常:“這等話,要是沒有把握,我敢亂說嗎?”

“好,你慢慢說吧。”

“這個秘密,也是我阿翁無意中發覺的。”

他的阿翁,當然就是過繼的叔父曹吉祥。曹吉祥是在仁宗年間進宮,並且和王振一起被賞識,後來宣廟即位爲帝,他們都境遇一般,曹吉祥看出來王振必定不會是池中之物,發達是遲早的事,所以拼命巴結,兩人就是在宣德年間結成了政治同盟,王振是老大,曹吉祥是小弟。

與此同時,劉用誠,蔣安等輩,也是在宣德年間投靠的王振。

這些人爲什麼會認爲王振一定會大用,其實也很簡單,王振雖然不得宣廟的寵,卻是在仁宗在位時進的宮,原本是一個儒學教授,不光光是識幾個字那麼簡單,而是一個正兒八經的飽學之士。

因爲犯罪被宮刑入宮,王振倒也沒有抱怨君王,而是一心一意想效力皇家,一樣可以做一番事業出來。

但仁宗死的早,王振一腔報負,但在宣德年間卻用不上,因爲宣宗不喜歡仁宗舊人,對王振之流,都是疏遠的很,並不喜歡任用。

當然,並不是宣宗不喜歡宦官,事實上,太祖對宦官抑制甚嚴,而太宗年間就對宦官非常信任,遍佈全國的鎮守太監,就是明證。

下西洋,徵安南,都是用太監主理其事,作用不小,幾個大宦官都很爭氣。

仁宗年頭短,宣德年間時,大明皇帝已經決定用宦官的勢力來控制外朝。這種事,收發於心,也只有國初幾個手腕能力超出常人之外的帝王能行得。

後人總是說大明宦官爲禍,其實明朝的宦官真的就是一種工具。當然,它爲禍時確實爲禍不淺,殘害生民,禍亂政務的事也不是沒有。但真正的大權,從來就是在皇帝手中的。明的大宦官,不論多麼風光有權,只要一紙詔令,立刻就被拿捕,就如捉一條狗一般輕鬆隨意。

反之,漢唐的宦官鬧到了能廢立皇帝的地步,兩者的實質相差甚遠,大大不同。

宣德年間,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在宮中成立內書堂,選翰林宿儒來教授小宦官讀書習字。

這就是宦官讀書的開始,因爲宦官不識字不讀書,就沒有辦法對抗外朝文官,沒辦法幫助皇帝處理政務。

如果說翰林院是外朝內閣宰相的備選,內廷的司禮就是外朝的內閣,而內書堂就是外朝的翰林院一般相同了。

王振當然不必入內書堂,他原本就是飽學之士,而宣宗又不喜用他,只是因爲他的資歷而循序漸進,等宣德十年一完,王振纔算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大約宣德當年,也沒想到自己會在三十八歲的盛年就死掉罷。

畢竟,太祖,太宗,都算長壽,他的父親雖然不算長壽,可好歹也活過了中年,而且是因爲長期足疾和肥胖的折磨而死的。

可是他自己,英姿勃發,雄武健壯,太宗五徵沙漠,他自己擒獲叔父漢王,果決堅毅,又徵沙漠,雖然徒勞無功,可以足顯耀武功。

宣德十年,被儒家信徒們與仁宗的一年並在一起,與文景之治一併相提並論。

當然,這十年,對王振和他的信徒們,是不怎麼愉快的十年。

可無論如何,仁宣二帝是連在一起的,是一種政治符命,當年舊事,連石亨這樣的粗人也知道不少。

在講述到這裡的時候,石亨雙眼發着綠油油的幽光,他插話道:“你說到這裡,我倒想起來了。”

“什麼?”

石亨很有力的講道:“仁宗癡肥,有足疾,行動不便。雖然仁德,但太宗覺得仁宗不類已,相反,太宗可能是在他身上看到的建文的影子。”

“對,對對”曹欽連拍自己的大腿,激賞道:“公爺果然見的深了。後人總以爲是太宗喜歡漢王,這纔有廢立的心思,漢王也是這麼想。但其實太宗倒不是特別喜歡漢王,咱們從後來太宗對漢王和漢王子孫的態度就能看得出來,其實太宗陛下對漢王並沒有特別的好感。於其說他喜歡漢王,倒不如說是有點兒害怕仁宗變成建文,當時諸藩雖然削弱,但要是起兵的話,仍然實爲可慮。”

“是的。”石亨神色悠然,一副回想當年的樣子,點頭道:“最可慮的,就是寧王。雖然太宗皇上已經削了他的兵權,但當初以計騙他,又強改他的封地,寧王舊部全是勇悍絕倫之輩,諸王之中,又是寧王以智計最爲出色,就算是太宗皇帝,對寧王也實在是忌憚的很。”

“其餘諸王,也不是善與之輩。”曹欽接道:“終太宗之世,一直在削藩,到現在,也不能說完全放心了。”

他又接了一句:“不過代王是無用鼠輩,這一點也是坐實了的。”

這是奉迎了石亨一句,石彪在大同所爲,瞞不了錦衣衛,當然也瞞不了曹家的眼線。石彪在大同強迫代王這個親藩跪謝,代王居然也跪下了,要是太祖太宗知道有這樣的不肖子孫,準得再死一回才行。

石亨淡淡一笑,擺了擺手,只道:“說正事要緊。”

“嗯,那我就繼續往下說。”

朱棣對兒子百般挑剔,但還是立了長子爲太子,原因在史書上則明確記錄着。

當初他在猶豫的時候,問着修永樂大典的著名大才子解縉,解縉就是太子一黨,當下就知道機會來了,於是精神抖擻的答一句:“太子仁厚。”

朱棣就是嫌太子太仁厚,有點兒象他的老哥和被他逼的亡命江湖的侄兒。不過,這種話是不能直說的,當下只是愁眉苦臉,卻不作答。

他的心思,不必明說,解縉這種聰明人早就瞭然於心,於是又碰了一下頭,大聲道:“好聖孫”

明初統緒之立,就着落在這麼一句話上

史載朱棣聞此言,頓時大喜,道:“吾得之矣。”

但解縉也因爲這件事得罪了漢王,後來被攻訐下獄,關了很久之後,當時的錦衣親軍指揮使紀綱呈上詔獄內的犯人名單,成祖看到有解縉,當時便道:“解縉還沒死?”

有此一語,紀綱心領神會,立刻回去處置了這個赫赫有名的大才子。

殺人的法子也很巧妙,就是把解縉先灌醉了,然後赤luo着放在雪地裡,活活凍死了事。

“國公,不要信這些胡說八道”

現在房裡已經點亮了燈,剛剛黑的互相看不到對方臉上的表情,石亨這才醒悟過來,接着就是拍桌打板的罵人,然後石府下人一個個膽戰心驚的進來,把房內的燈燭全部點亮,照的如白地一般,接着擡來一張桌子,放上大理石的桌面,就是餐桌。

菜很簡單,酒是御賜的上品,兩人相對而坐,繼續侃侃而談。

曹欽連盡幾杯酒,喝的猛了,頗有點上頭的感覺,他呆了一呆,停杯不飲,向着石亨似悲似喜地道:“全是假話,編的。”

“怎麼說?”

曹欽越來越進入狀態,很象一個說書人,而石亨這個堂堂的大明國公,京營總兵官,大將軍,這會子卻只象個鄉下愚夫,如果不是眼珠子裡偶爾波光一閃,恐怕連個老農也不如。

第489章 勇士第410章 力士第260章 受辱第664章 司法第556章 嫁妝第379章 呈冊第640章 舊事第75章 石彪第240章 不虛此行第661章 流言第535章 姐弟第169章 送行第374章 族誅第499章 定局第115章 姑且待之第306章 巧遇第655章 艱難第657章 計較第550章 生民第480章 知兵事第77章 莊子第556章 嫁妝第680章 開恩第60章 品評第420章 敬酒第208章 接旨第661章 流言第554章 伏子第356章 分贓第172章 結納第二百四十三章第49章 兩面小旗第333章 盛怒第211章 過錦第623章 變法第654章 威壓第133章 斷手第548章 分府第324章 馭下第136章 意外之得第694章 詔旨第16章 楊大老爺第644章 黯淡第537章 打趣第259章 代王第350章 世家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七十四章第293章 不得勁第183章 世家第652章 裁撤第3章 點卯第111章 請示第245章 開心第666章 東宮第558章 歲祿第296章 機鋒第616章 鎮撫第49章 兩面小旗第336章 懷恩第101章 妙人第658章 喬裝第504章 寬恕第359章 親近第58章 賦詩第501章 不行第29章 重慶公主第378章 示威第120章 誓殺于謙第200章 急智第629章 悲劇第224章 嶽正第132章 小人風骨第116章 後浪前浪第五卷權傾天下第四百三十六六章 破陣第624章 變化第32章 人生百味第327章 重賞第421章 決斷第558章 歲祿第230章 不同看法第416章 過門第683章 格殺第136章 意外之得第272章 軍法第518章 舊友第33章 上任第542章 太保第15章 攪動風雲第171章 遇真佛第21章 拼命!第348章 踏實第545章 離間第660章 鑄錯第118章 麗影第640章 舊事第681章 波瀾第607章 可惜第614章 規則第95章 夜行第89章 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