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人才濟濟

謀臣文官方面以賈詡爲主,這沒有任何異議。

賈詡在長安便被拜爲左馮翊、光祿大夫、宣義將軍,主要掌管西涼軍人事考察大權。後來辭了左馮翊的官職,上交了宣義將軍的印綬,只保留了光祿大夫的虛銜。

張繡舉兵,計謀多出賈詡。策反劉闢龔都、楊奉韓暹、雷薄陳蘭雖然都是張繡提名的,但具體操作都出自賈詡手筆。八封不同的勸降信,賈詡在其中把握人心忌諱難言之處、一一陳說利害,都一舉成功誘導這些人“另投明主”。其深諳人心之能,令人驚歎。

賈詡爲人平和,不喜歡與人爭權奪利。楊弘主動來投,並積極勸降與他素來交好的張勳,爲張繡安定淮南鞍前馬後。賈詡見此,主動辭去了張繡的長史之職,推薦楊弘繼任長史,自己只掛一個軍師的虛銜。此舉贏得所有張繡麾下文武歎服,人人見之都敬稱一聲:“賈大夫!”

於是楊弘仍然是長史,位居張繡軍第二謀士。

而閻象和韓嵩屬於能臣幹吏那種。張繡繼續用閻象爲主簿,負責掌管文書、審覈並頒佈政令。韓嵩還是參軍之職,這兩人是張繡處理民政方面的左右手。

另外文臣謀士隊列裡面還有一個人,那就是——名士袁渙袁曜卿!

這倒黴孩子,直接被張繡親自俘虜了。倒不是張繡亂軍中慧眼識英才,而是張繡上陣打仗,是專挑軟柿子捏。只看見袁煥身邊護衛不強,而且袁渙身着文官服飾,於是直奔袁渙而來。

歷史在這一刻貌似重演了。真正的歷史上袁渙就是在呂布和袁術的亂戰中被呂布生俘的。只是後來曹操滅了呂布,袁渙便跟隨了曹操。再後來鎮守地方、或中央任職,多有建樹。

只是此人實在沒有行軍打仗的才能,雖然關鍵時刻想力挽狂瀾,但害的袁術連最後三萬精銳都葬送了。也或許,袁術本就想那樣做,袁渙只是當了一個臺階的作用。

張繡可不會像袁術那樣作死,讓一個不是謀士型的人隨軍打仗。好歹好說勸袁渙幫自己處理民政,刷新吏治,舉薦人才。要知道,張繡聽楊弘說,陳郡袁氏,那也是世家大族,這個時代的世家大族,人才那是很多的。

只是袁渙每次被張繡召見,或者見了楊弘閻象等等袁術舊部,都是一臉羞愧。特別是見了楊弘,頭都想鑽到地縫裡面去。要不是他性格倔強剛直硬要正兵相接,怎會導致袁術最後的大敗?

有人偷偷報告張繡:說袁渙有一次在夜裡,喝的爛醉,罵張繡爲什麼要士卒吃乾糧,吃乾糧也就算了,燒十萬鍋開水乾什麼?還罵自己蠢,發誓再也不在行軍打仗方面指手畫腳。

張繡聽後只是一笑置之,反而更加重用袁渙了。袁渙第二天便自己請罪了,張繡安慰一番。此後袁渙便開始漸漸消除心裡的芥蒂,專心幫助張繡頒佈新政。不爲別的,就爲了淮南水深火熱的民衆。

文官方面,主幹的就是賈詡、楊弘、韓嵩、袁渙、閻象這五人了。雖然說還是規模太小,根本無法與曹操袁紹孫策相比。但相比在宛城那會兒,可以說已經初具規模了。

相比於文官方面以賈大夫爲首,武將方面卻暫時沒有領頭羊。

先說張繡的部將中目前能力最強的張勳、李通和楊奉三人。

說實話,張繡也不懂張勳爲什麼會表示可以向自己效忠,在張繡的意識裡,張勳不應該和紀靈一樣都是袁術的死忠黨嗎?

不過碰巧生擒了張勳,張繡還是裝模作樣地學曹操對敵將的態度:剛進入蘄陽城的時候,便親自爲張勳解了繩子,奉爲上座,滿臉誠懇地希望張勳加入自己的陣營。張勳自然是以深受袁氏恩澤爲由,嚴詞拒絕了。張繡本來就沒抱希望,便讓人押張勳下去,先好生招待着。

只是在這時,半道投降的楊弘不知道跟張勳說了什麼,張勳的態度便變得鬆動了,只是還是沒有答應爲張繡效忠。不過張繡相信這也是早晚的事了,便很“自覺”地把張勳劃到自己的部將裡面去了……

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表態,已經十分讓張繡喜出望外了。雖然張勳在整個三國舞臺只能算二流大將,撐死算一個準一流將領,但張繡現在連二流將領都稀缺的很。張繡又讓楊弘去勸紀靈,這次楊弘確實大搖其頭,並坦白告訴張繡自己對張勳說了什麼,和爲什麼不肯勸紀靈的原因。

據楊弘所說,楊弘平日裡便和張勳、橋蕤和陸勉三人交好,這三人都對袁術這樣的主公是那種不得不效命、內心卻深感失望的人。

這種感覺在兩年前,孫策爲袁術攻下廬江郡達到了頂點!

原本的廬江郡太守是陸康,此人深得廬江郡軍民擁護。袁術垂涎富庶的廬江已久,以陸康不肯借糧爲名,出兵攻打廬江。只是陸康太難啃,軍民上下一心,袁術便讓孫策去啃這塊硬骨頭,並許諾孫策打下廬江,便讓孫策做廬江太守。

孫策沒得選擇。而且因爲基本上沒有後援,加上陸康確實是一個又老又硬的骨頭,花了兩年時間纔打下廬江。只是此時袁術卻“又”出爾反爾,讓自己的老部下劉勳當了廬江郡太守。

爲什麼說“又”呢?因爲在之前,孫策寄身袁術的初期,袁術攻取淮南的時候,許諾用孫策爲九江太守,但是最後派了自己的親信陳紀去當。

在這兩件事情中,身爲袁術謀主的楊弘都勸袁術信守承諾,籠絡住孫策這樣的人才,用來征戰天下會易如反掌。只是像袁術這樣的人哪裡會聽,兩次忠言進諫都被駁回。楊弘也心冷了,因爲徹底摸懂了袁術的脾性,楊弘在之後也只能是盡人事,隨天命了。

楊弘也坦承,他和張勳、橋蕤還有陸勉心中對孫策這樣的英雄是萬分敬佩的。只是他們因爲各種原因,只能爲袁術效命,不然,他們一定會爲孫策效勞的。

張繡對這番話信了八成。因爲他清楚記得袁術病死以後,除了戰死的橋蕤,便不見了張勳和楊弘的人。同時,他也感覺自己猜到了:楊弘爲什麼主動向自己投誠,張勳爲什麼現在猶疑不定,還有楊弘爲什麼不想去勸紀靈投降。

楊弘是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孫策的影子。旦夕之間讓袁術二十三萬主力土崩瓦解,而且貌似個人武力也不錯。楊弘或許覺得現在既然不能越過廬江郡投奔孫策,不如先看看爲張繡效勞是怎樣的。反正他楊弘這個名字也臭了,助袁爲虐、屢屢對呂布和劉備出損招。

而張勳,他的身份是一名武將。相比於文官,這個時代的武將更重視君臣忠義之道。張繡知道,只要袁術一天不死,或者死在張繡手上,張勳還是過不了心裡那道坎。

至於紀靈,楊弘的態度已經很明白了。紀靈這貨就是個死忠黨,沒得勸!

張繡記得很清楚,紀靈一直到袁術窮途末路的最後一刻都沒想過自己的安危。徐州最後一戰,雖然紀靈的心也已經涼了,但仍然慷慨赴戰,十餘回合死於張飛之手。

張繡不知道的是:真正的歷史中,袁術病死之後。張勳和楊弘還有陸勉一起收攏了袁術殘部,想去投靠孫策。結果路過廬江郡的時候被劉勳截擊,迫不得已屈從了劉勳,之後再無這三人消息。

腦中豁然開朗的張繡還是覺得自己漏掉了什麼,再想了一遍,腦中忽然閃過兩個人的名字。

於是張繡當時便向楊弘拜道:“楊長史,當日大戰,陳蘭將軍沒能殺得了橋蕤,還讓此人帶領了一萬兵馬逃遁了。只是我軍斥候探報,橋蕤卻並沒有逃往廬江,甚至袁術在廬江召集舊部的消息發出後,橋蕤都沒有立刻動身去廬江,現在橋將軍還在九江西南山區裡。楊長史認爲,你的這位好友是否可以……”

張繡話沒有說完,楊弘卻已經知道了張繡的心思。這位主公可真是奇葩啊,誘降計用得根本不想停下來啊!

楊弘深深搖了搖頭:“類如橋蕤陸勉,和張勳將軍其實是一樣的心結。”

張繡也只能失望一次了。

看來這個袁術不好直接弄死啊,不然沒辦法讓張勳、橋蕤和陸勉全心全意爲自己效勞啊!

張繡再次很不“自覺”的把橋蕤和陸勉在心裡劃作自己的部將。

難道我得了主公癖,只要是歷史人物就想嚐嚐收爲己用的感覺?人啊人,到底免不了一些低級癖好。

……

李通,這位大家已經很熟悉了。目前官職是張繡手下中最大的,鎮威中郎將!統領七萬屯田軍,全權負責屯田事宜,深得張繡賞識。

楊奉,此人和李傕郭汜、曹操大拿交過手。雖說勝少敗多,但人還活着,還混得差不多,足以說明此人還是有點能力的。只是張繡心裡對此人很是牴觸,因爲這貨跟着韓暹,變得自甘墮落了。

最初因爲李傕寵信女巫卻輕視士卒,楊奉便鼓動李傕部下叛變李傕。之後又挾漢獻帝東逃。說明此人還是很有野心的,而這正是爲人主者所忌憚的。

雖然說後來一系列的戰敗失利嚴重打擊了楊奉的脆弱心靈,野心縮了水。但張繡知道在真正的歷史上,這貨和韓暹叛變袁術投靠呂布後,連呂布這樣的人都忌憚厭惡這兩人,十分不待見這兩人,這兩人一度墮落到當賊寇劫掠平民。

最後呂布派這兩個人去打劫劉備。劉備也不是吃素的,擺了個鴻門宴,生擒了這楊奉。韓暹跑了,不過還是被人殺了。最後不等曹操到,劉備實在噁心不下楊奉的爲人,殺了了事。

由此可見,楊奉和韓暹現在有多不堪了。實在是張繡念在這兩人沒有功勞,還算有點苦勞。放下了弄死這兩人心思,只讓他們每人統領一萬滿員人馬,吃喝補給方面和其他部隊平等對待。

第二百六十六章 風起第二百九十八章 驚弓之鳥第一百三十章 自上而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漢棟樑第九章 借道汝南第四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八十五章 甘寧舉薦第一百三十三章 腥風血雨第三十四章 大意之舉第二百三十六章 文諂武蔽第八十八章 明漢將軍第三十五章 抉擇抉擇第二百一十七章 安天命第九十四章 公侯王臣第六十章 早有預謀第三章 文和亂武第二百三十七章 老邁昏聵第二百三十五章 楚韓相爭第五十三章 不停歇的酒宴第一百八十七章 白馬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借船伐吳第二百一十五章 荀彧坑爹第三十章 一夢驚魂第一百五十章 絲毫不懼第二百五十六章 李通出戰第三百零七章 巡視六郡第七十四章 張繡施政第二十八章 亂點鴛鴦第二百七十六章 百年基業第一百六十章 兩全其美第二十三章 淮南劉曄第一百七十一章 毒士癖好第一百四十一章 誘敵之計第一百五十七章 也被賣了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片白帆第二百六十八章 顛龍倒鳳第十二章 細陽會盟第二百七十二章 南征交州第二百一十四章 賠了天子又折兵第六十四章 折損過半第六十一章 終極對決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片白帆第一百二十二章 志在天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鋌而走險第二百三十章 吳下阿蒙第三百二十九章 中領軍第二十一章 人禍天災第二百二十章 新官渡之戰(下)第五十二章 重回歷史軌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新官渡之戰(中)第三百二十八章 治世能臣第二十二章 宛城小將第一百五十三章 註定的戰局第三百一十一章第一百零三章 虎步天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臨陣倒戈第二百五十二章 圍城打援第三百零五章 倉亭之戰第一百五十四章 意外的戰果第二百零九章 暗流涌動第五十三章 不停歇的酒宴第十三章 唯有死戰第四十二章 再繡下限第七十一章 重演歷史?第一百零五章 涇縣雙雄第三百一十三章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漢棟樑第二百七十五章 未雨綢繆第二百五十五章 孫氏虎門第二百九十二章 陰差陽錯第五章 賈詡謀心第二百六十二章第一百八十四章 衣帶詔第五十九章 于禁變節?第六十二章 古之惡來的決死一戰第一百六十五章 權慾薰心第二百六十八章 顛龍倒鳳第九十五章 叔叔抱過你第八十六章 無名侍衛第二百六十二章第一百七十六章 過河雜事第二百一十六章 盡人事第二百二十四章 分封諸侯第一百三十章 自上而下第二十四章 桃園論世第二百六十六章 風起第三百六十四章第三十六章 雪上加霜第二百六十二章第二百九十四章 萬劫不復第一百五十四章 意外的戰果第一百八十九章 文丑之敗第七十七章 位極人臣第二百五十七章 太史之殤第二百三十五章 楚韓相爭第二百九十六章 蛇鼠一窩第二十九章 大好河山第二百一十四章 賠了天子又折兵第一百零九章 似乎無懸念第六十八章 攻其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