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肝膽俱裂

張繡在陵陽擊敗孫河黃蓋統領的一萬江東士卒的同時,孫策也在彭澤大敗了黃祖率領的四萬荊州軍。

雖然面對的孫策軍有三萬之衆,但是因爲沒有看到孫策軍大纛,斥候和細作也俱是回報孫策是親自在陵陽戰張繡,黃祖卻是放棄了堅守彭澤的保守策略,將麾下主力開往城外,要與孫策軍野戰。

於是,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黃祖黃太守,正在率兵耀武揚威肆意衝殺江東軍時卻正面撞上小霸王的心理陰影有多大了。

絕對是肝膽俱裂啊!要知道,孫策可是與黃祖之間有殺父之仇的!當年正是黃祖率部在峴山射殺了江東猛虎孫堅的,當年孫堅和曾生擒過黃祖的黃蓋留給黃祖的心理陰影面積都很大了,更別說現在面對的是一個驍猛更甚其父的小霸王!

就算聽說了孫策之前被張繡派出的死士刺傷,但是孫策手下的孫堅舊將程普韓當,可都是不遜於黃蓋的猛人。三面齊攻之下,不由得黃蓋不肝膽俱裂!

這一戰,輕狂冒進的黃祖中了孫策軍的陷陣之策。在孫策與程普韓當蔣欽周泰率江東精兵銳士殺出以後,黃祖及其親自統領的江夏軍主力首先潰敗。連帶着還影響了劉表增派給黃祖的五千長矛手大敗。

這支長矛軍由劉表精心訓練,算是荊北軍的精銳。是專門應付北方騎兵的,由劉表的侄兒劉虎和大將韓唏統領。而此戰長矛軍衝在最前面,卻是被虎頭蛇尾的江夏軍坑苦了。

隨着黃祖的率部敗逃,長矛兵們是進退不得,最後劉虎率少數幾個親兵逃出生天,韓唏則在被三萬孫策軍包餃子之後光榮戰死。

是役,江夏軍被孫策軍驅殺溺死江中者,多達萬人!

五千長矛手半死半降。

另有近萬人馬在孫策任命的豫章太守孫賁的突然率軍出現之時直接跪地請降。

一敗而潰的黃祖連彭澤也不敢回,率領殘部直接繞道彭鑫澤,甚至不敢據守柴桑,徑直退往沙羨去了。

而留守彭澤城的黃祖之子黃射,接到父親的敗報之後,卻是趕緊率部登上戰船往西面撤退。但是因爲撤退時遭到孫賁之弟孫輔的襲擊,倉皇之下不得不丟棄了很多停泊在鄱陽湖的戰船。孫策軍之前因爲回師江東而丟棄的大批水師戰船失而復得!甚至得到的船隻更多更大!

黃祖一時的輕狂冒進導致的結果就是,孫策軍得以在回師江東失敗之後保據豫章一郡。孫氏擺脫了驟然衰亡的運勢,在四海之內給自己留下了一席之地。

其實這一戰並不能怪黃祖太過輕率大意。按照當時的戰局,丹陽那邊卻是非孫策斷後不可。因爲相對於不甚經歷戰事的黃祖軍,南征北戰的張繡軍對孫策軍的威脅更大,消滅孫策軍的渴望也更強烈。

因此,孫氏有必要在丹陽留下一個能獨當一面的人物,不然張繡軍肯定採取急戰強攻的強勢打法,一鼓作氣直追孫策主力。

但是現實是,孫策軍目前能獨當一面的人物實在太少。孫氏宗族之外,幾乎沒有一個能夠讓張繡軍正眼相待的對手。最後孫策不得不首先用了貌似有文武之才的李術。但是事實告訴孫策,李術此人不僅名大於實,而且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

其實黃祖不知道的是,孫策軍原本可以有一個有獨擋一面潛質的人才的,不過很可惜,那個人被張繡連哄帶騙弄去了淮南。

再說孫氏宗族內部,現在暫時還沒有一個棟樑人物。否則當初也輪不到孫策在少年時期便擔負起支撐門戶的重任。

所以推算到了最後,也只有孫策本人去戰張繡了。只有這樣張繡纔不敢貿然採取強攻急戰的打法,只有這樣才能保孫策軍其他剩餘的三萬兵馬恢復些許元氣撤到豫章了。

但是黃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孫策不僅武力值爆炸,在智謀上更非凡人!在最後決斷的時候,孫策卻是採取了偷樑換柱的策略。一方面派有些才具且可靠的族兄孫河打着自己的旗號在陵陽矇騙張繡,另一方面潛遁於西退大軍中,只能緊要時刻現身猛戰殺父之仇黃祖。

陵陽此戰是必敗的,彭澤這一戰必須要勝!那爲什麼我孫策要去打一場必敗的戰役,爲什麼我不去打贏那場必須要贏的戰役呢?

更何況,此戰不出意外的話,將是我孫伯符的最後一戰!

……

孫策在豫章讓張繡和黃祖肝膽俱裂的同時,張遼在會稽郡卻是令數十萬江東士民趕到肝膽俱裂!

當初張遼打烏程的時候,江東的豪強宗族武裝抵抗很激烈,但是守衛城池的江東兵卻是幾無抵抗。張遼兵臨烏程城下的時候,烏程守將孫暠早已率部不戰而退。最後只有烏程城內的世家大族聚衆抵抗,但是慘遭張遼首屠!

說說孫暠此人吧。或許這個名字並不知名,但是這人的父親和子孫都是響名三國的人物,另外此人極其嫡系子孫在歷史上所作所爲也令人驚乍。

孫暠的父親叫孫靜,孫靜是孫堅的兄弟,也就是孫策孫權兄弟的叔父,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物。早年就是他出了詐退誘敵的計策給孫策,令孫策大敗了王朗奪取了會稽郡。

但是孫靜此人有點奇怪,那就是不喜歡名利權位,或者說不想與名利權位有所沾染。孫策平定江東之後,打算重任孫靜,使其獨鎮一方。但是孫靜卻是以留念祖宗生活安息的故地爲由,請求孫策讓他待在孫氏故鄉富春鎮守。最後孫策答應了這位極有才幹的叔父的請求。

其實一直以來,孫靜爲何在孫氏正急需穩固江東展開擴張的創業關鍵時期爲何要退居二線一直都是個謎團。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是孫靜的大兒子孫暠,關於孫靜的謎團就先暫放一邊。

歷史上的孫暠自孫策平定江東以來一直率部屯守在烏程,也就是與富春的領縣。

但是等到歷史上的孫策在丹徒遇刺受重傷不治身亡之後,孫暠卻是不奉孫策臨終讓孫權繼立的遺囑,也不爲孫策奔喪,而是率軍擅離駐地烏程,南下直撲會稽郡郡治,要武裝奪取會稽郡的軍政大權!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記載,孫暠率軍是路過父親孫靜所鎮守的富春的。

因爲當時虞翻因爲勸降華歆招降豫章郡有功,由會稽郡功曹轉任了富春長,也就是由郡府幕僚直接轉爲了地方實職主官。

而孫暠最終奪取會稽郡自立的意圖也正是虞翻給破滅了的。

孫策去世的消息傳到虞翻這兒的時候,虞翻卻是一反臣子去君王逝世之地奔喪的常例,但是虞翻認爲江東尚未徹底安定,若果官員離開可能會令賊匪和變民有機可乘,侵擾州縣。於是第一個留守在富春服喪;其他各縣官員特別是附近的會稽郡各地都效法了虞翻,維持江東各縣的安定。

虞翻這麼做卻是極有先見之明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所作所爲正是最正確的。孫暠率軍南下會稽郡,發現各地碰見他都閉城自守,而孫暠自己也沒有足夠的實力攻城。

僵持到最後,並不是鎮守富春的孫暠父親孫靜出面,還是擔任富春縣長的虞翻寫信直言警告孫暠:“孫策主公英年早逝,部屬應由主公之弟孫權代爲統攝。各地守軍都已經進城守備了,而且我已經與同郡吏士準備以命相搏,爲新主公除害。你自己權衡利害吧。”

孫暠最後選擇了撤退!

歷史上對於孫暠的記載到此爲止。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孫靜最後在富春安詳終老,孫靜的另外幾個兒子諸如孫瑜、孫皎等人都對孫吳政權有相當多功績,而孫暠貌似也沒有收到孫權一系的懲處。

孫暠的子孫在孫暠出了這檔子事之後,卻都繼續出仕了孫吳政權。甚至相比孫瑜孫皎等幾位弟弟的子孫,孫暠的子孫在三國後期卻是登上了更大更高的舞臺,其所作所爲,也是舉國震動,天下聞名的!

這裡只提到孫暠的兩個孫子,孫綝和孫峻!

後世對於這兩位孫氏宗族有一個相同的標籤——東吳權臣!

在這裡就不多說這兩位三國後期響噹噹的人物在親祖父奪權未遂之後數十年做出的諸多努力了。只簡短提到他們各自所做過的事情。

孫峻,幹掉了東吳另一權臣——諸葛瑾之子諸葛亮之侄諸葛恪,廢掉過東吳太子,殺掉過太子之子的人物。要不是壞事做多了,最終也不至於三十七歲病死。

孫峻死的時候,卻是將後事託付給了堂弟孫綝。孫綝上臺之後更甚於孫峻,直接廢掉了東吳皇帝,重新立了新帝!

東吳最後的衰亡,與孫峻孫綝兄弟的爭權內亂不無關係!

毫無疑問,孫暠極其子孫孫峻孫綝卻是令整個孫氏和江東都肝膽俱裂的人物!

說到這裡,其實大家都該明白了,孫暠一系,就是徹徹底底的野心奪權派!

甚至,或許連孫靜也是呢。

……

張繡迎擊孫策軍的時候,張遼也挺進了會稽郡。其中先是孫暠率軍不戰而退,張遼殺到富春的時候,孫靜和大兒子孫暠合兵一處,一齊退進了會稽郡內。

當然,這一世的虞翻還因爲勸降華歆招降豫章郡的一檔子事,沒有也回不來會稽郡。所以在孫暠的一聲號召之下,在張遼連屠三城的血腥威脅之下,孫靜並未張口,卻是獲得了會稽郡的軍政大權!

在曾經的會稽郡征服者孫靜鎮定自若的調度和拖延之下,會稽郡城聚集了超過十萬的武裝。會稽全郡士民上下一心,決心反抗張繡的統治和張遼的屠戮!

但是這些都不能阻止張遼取得山陰之戰的勝利!

是戰,張遼部兩萬兵卒迎戰會稽郡十萬士民武裝。兩百幷州狼騎每人皆戴一副真狼頭製成的面具,在張遼親自統率之下,率先衝入十萬人馬中極盡所能,肆無忌憚地左衝右突上翻下砍大殺特殺!僅僅張遼一人,就親手斬了十餘名豪強宗族首領。

不要問那狼面具怎麼來的!能夠入選幷州狼騎的第一條規矩就是必須要參選者去親手捕殺一條野狼!

就在孫靜及其麾下十萬人馬驚懼張遼及其狼騎戰力極其驍勇剽悍的時候,真正讓會稽郡宗族豪強們肝膽俱裂的事情出現了。

三千西涼馬步軍精銳,第一批衝向數十倍的敵人。人人一手執兵器,另一手執一頭顱,背上還背一頭顱,面塗人血,衝到跟前先將手上的頭顱拋擲進孫靜軍陣團,然後吶喊怪叫而上!

而其餘的萬餘西涼部卒,卻也是塗人血,背死人頭顱上陣。只是手中沒拿死人頭顱而已。

是戰,幾乎八成以上的會稽人不敢在西涼兵背對自己的時候下手。孫靜等人自上而下自信滿滿的保家衛國之心,在張遼的血腥殘暴之下蕩然無存!

真正的肝膽俱裂!

第二百二十六章 新鮮出爐第九十四章 公侯王臣第二百九十五章 兩線作戰第三百一十八章第二百零一章 劉備之德第二百九十二章 陰差陽錯第三百三十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二章 重回歷史軌道?第一百八十二章 白疊子第二百六十二章第三百二十七章 灃水之戰(六)第二百七十一章 洞房風波第二百零二章 泰山之戰一第三百二十章 楚國老兵第三百三十三章 關羽第一百五十八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三百一十八章第三百三十三章 關羽第二百六十一章 槍矛對殺第四十一章 聲東擊西第五十三章 不停歇的酒宴第一百六十一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章 一夢驚魂第三百二十四章 灃水之戰三第一百一十二章 後生可畏第九十八章 二談呂布之死第一百七十七章 第三隻手第一百七十五章 壽春首惡第一百九十二章 師出同門第二百一十二章 碭山之悟第十章 收無賴耍流氓第二百二十三章 放鴿子第二百五十三章 二十等爵第三百一十章第二百六十章 拉開序幕第一百八十五章 大漢棟樑第二百九十三章 秦風無衣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一百零五章 涇縣雙雄第一百五十一章 宛陵之戰第一百六十三章 大水衝了龍王廟第一百七十章 今是昨非第三百三十二章 李儒第三百零五章 倉亭之戰第五十四章 高順其人第一百四十章 宋憲大敗第六十六章 哀兵必勝第十二章 細陽會盟第三百零九章第九十八章 二談呂布之死第九十一章 丹陽小山賊第二百七十三章 廢鄉老第一百三十三章 腥風血雨第二十一章 人禍天災第一百一十一章 猿臂神射第一百一十一章 猿臂神射第二百零八章 小沛無戰事第三十五章 抉擇抉擇第一百五十六章 皆大歡喜第二百六十一章 槍矛對殺第一百七十九章 二徵曹操第一百六十八章 誤會解除第二百九十七章 先入爲主第三百二十六章 灃水之戰(五)第一百六十九章 青梅竹馬第二百零四章 泰山之戰三第四十九章 右手刺客第一百三十二章 海內稱義第二百六十九章 大鬧洞房第二百零九章 暗流涌動第七十二章 類似的歷史第二十一章 人禍天災第一百八十章 平亂山越第一百二十九章 自下而上第九十三章 美周郎來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一百一十章 你來我往第七十六章 八缺五的上將衆第二百八十五章 甘寧舉薦第二百二十三章 放鴿子第一百八十一章第一百二十一章 借船伐吳第二百九十四章 萬劫不復第一百八十七章 白馬之戰第三百零五章 倉亭之戰第二百二十五章 禪國封邦第九章 借道汝南第二百六十八章 顛龍倒鳳第一百二十八章 好消息壞消息第一百七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一百四十四章 軍功爵與廉政第一百四十六章 臨陣倒戈第二百八十九章 三輔流民第三十二章 暗箭難防第一百零五章 涇縣雙雄第一百一十九章 你是誰第三十五章 抉擇抉擇第一百五十九章 祥和與肅穆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起大落第二百八十章 珠璧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