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鎮府盼得大象歸,沈推官仗義辦奇案

在鎮江府鬧的沸沸揚揚的“大象失蹤案”終於在第三天告破,據說是大象在外面玩夠了,自己回去的。可是馴象人從失蹤大象糞便食物殘渣裡查看的結果並非如此,裡面有許多水果的渣渣,現在是大明的二月,草木纔剛出新葉呢,在野外根本就沒有果子可以吃,明顯是被人投喂的,而且從失蹤大象懶洋洋的吃相來看,這三天大象的伙食應該很不錯,沒有餓過肚子。

馴象人心中有疑問,但也沒法子,暹羅、北大年、日本三國使團在鎮江府滯留太久了,再拖下去,恐怕要耽誤進京的路程,橫豎大象安然歸來,此事便不了了之,鎮江府驛站的驛丞就像送瘟神似的將這些人送走——人數實在太多,再住幾天驛站就要吃垮了。

使團走了,鎮江府的人卻津津樂道,議論此時,說小白象是天降祥瑞之物,肯定是鎮江的土地爺也覺得稀罕,施了仙術將大象請過去玩耍,耍夠了才放小白象回去。

五天後,沈老太太乘坐的三層大官船經過此處,入夜在港口榻房投店時,幾乎整個榻房的人都在議論此事。沈老太太恢復的很快,已經可以杵着拐自己走動了,聽到人們談論大象,老太太和顏悅色的說道:“以前和你們祖父做海商的時候,我們也去過暹羅國,看過象舞,一羣大象披紅掛綠,跟着馴象人揮着長鼻子跳舞,真是有趣,這次到了京城,說不定也能看見象舞呢。”

自從四妹妹沈今竹瞧瞧在雞鳴寺出現,沈韻竹懸心三年的心事了結,壓在心頭的石頭落地,頓時覺得整個人都身輕如燕,加上祖母一天好似一天,她的心情更好了,笑道:“託您的福,我也能到京城一飽眼福了。”

沈老太太說道:“萬物皆有靈性,你別看大象粗壯愚笨,其實聰明着呢……”

老人家和孫輩們談笑風生,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沈大奶奶王氏手捧着一個古樸的雞心白玉佩,從明日就要從鎮江入京杭大運河,一直北上,就是京城——那個人就葬身於此,當年驚採絕豔、享譽高密的少年才子,就只剩下一罈骨灰,一個年少定親時的玉佩了。

自從三年前心腹管彤將這個裝着玉佩的骨灰罈送來金陵城,牽掛了幾乎半輩子的人終於有了音訊——哪怕已經死了好久呢,看見玉佩的那一刻,被舊情往事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王氏已經死了,一個安於現狀、接受現實的王氏重生了,拖了近六年的病症幾乎是不治而愈,骨瘦如柴的她半年就恢復如初。

都說心寬體胖,若不是今春開始張羅長子的婚事,並物色女兒說親的人選,整日忙忙碌碌,恐怕是要發福的。正當王氏喜氣洋洋給兒子修繕新房時,祖婆婆突然病情加重,要吵嚷着去京城,王氏是當家主母、又是嫡長孫媳婦,當然要同去,看着祖婆婆日益灰敗的臉色,王氏覺得老人家的身體可能熬不到兒子成親那天了,恐怕要先辦喪事,兒子是重嫡長孫,是要守三年重孝的,婚期也要延到三年以後,想到這裡,王氏就沒有心情籌備婚事了。

爲了以防萬一,王氏悄悄命人備了舉喪用的孝服幔帳等物裝進了箱籠,一來是衝一衝,說不定有轉機,二來若老太太當真熬不過了,辦起喪事來也便宜,不至於當場抓瞎,惹人笑柄。

王氏用手心磨蹭着雞心白玉佩,心一橫,將這個尋找了半生、花費無數銀錢、甚至不惜貪墨小姑的

嫁妝,引發她和沈韻竹姑嫂反目的玉佩扔進了滔滔江水。你死了好久,以前的我也死了,這三年我已經很少想你、想起以前在高密的年少往事,只想着家務瑣事,兒女婚事,我只是一個整日家長裡短、期盼着含飴弄孫的的普通婦人。我不配再擁有這個玉佩了,就讓它永遠沉睡在江水中,陪伴着早就沉睡的你吧。

在上京的路途中,王氏解開了困擾多年的心結。而此時此刻,沿着長江往西,湖廣佈政司的荊州府

就在長江邊上,一個穿着粗布衣服、頭裹着藍布帕子、渾身上下均無一點金銀首飾、村婦模樣的中年婦人從客船上了岸,此時夕陽西下,城門即將關閉,就聽見守門的軍士敲着銅鑼,用荊楚方言叫道:“要關城門鳥,快咔走撒(快點走)!我們還要回克七飯(回去吃飯)!”

婦人趕緊快步走着,順着人羣涌進了武昌城,剛進門沒走幾步遠,就聽見城門轟然關閉,婦人沿着寬廣的街道往前走,四顧尋找着什麼,最終在一個街邊掛着代寫書信狀紙的小攤前停下腳步。

擺攤的是個老秀才,見生意上門,他殷勤的問道:“這位婦人,是要寫家書吧,寫一張紙,五文錢。”

那婦人搖頭說道:“不是的,我是要寫狀紙。”

老秀才說道:“狀紙就貴了,寫一張紙要三十文錢——你莫要嫌貴,若找訴師去寫狀紙,至少要收一兩銀子的。”

那婦人從懷中取出一個半舊的絲帕,從裡頭拿出兩文錢遞過去,說道:“都是不是,我想借用一下您的筆墨紙硯,自己寫狀紙。”

“不行不行!”老秀才連連擺手說道:“我擺了幾十年的攤了,從來沒有做過這種生意!”

那婦人行了一禮,說道:“求您老通融一回,若不是被逼走投無路,誰會孤身上衙門告狀呢。小婦人實在沒有多餘的銀錢了,我一介婦人,總不好露宿街頭,傷了名節,僅有的一點點錢財要留着投店住宿。”

老秀才見着婦人說一口流利的北方官話,舉止嫺雅有禮,臉頰手指細白,不像是做粗活的農婦,難道是落難的官家女子?

“這兩文錢就算了,紙筆就在這裡,你拿去寫吧。”老秀才起了憐憫之心,讓出座位來,還在硯臺裡添了一點墨汁,婦人行禮謝過,說道:“將來小婦人若有翻身之日,定會報答老人家。”

婦人取了一支豬豪筆,在硯臺裡蘸了蘸墨汁,在一個荷葉筆舔處頓了頓,執筆寫起了狀紙,是一手

漂亮的簪花小楷,可是狀紙的內容卻異常殘酷、觸目驚心!

狀紙寫到一半,基本交代了前因後果,老秀才回過神來,說道:“你要告自己的丈夫、公婆?你可知無論什麼緣由,只要妻子告丈夫和夫家,要先挨五十板子,衙門纔會收狀紙?”

婦人筆觸一頓,說道:“想當年我山東高密戴氏,也是世代簪纓是望族,後因堂伯父性格耿直,導致滅門大禍,我因是出嫁女,僥倖逃生。這些年丈夫長年遊商在外,甚少回來,我雖未給夫家生下一男半女,但是紡織針線一日不曾停歇,在家孝順公婆,將一對小姑小叔撫養長大,在村裡有賢德之名,可是丈夫爲了給外室名分,污衊我與村裡一個傻子通【奸,公婆與他同流合污,將我關在柴房裡,兩日後就要開祠堂,將我浸豬籠溺死。小姑小叔還算有點良心,偷偷把我放出來,要我遠走高飛,從此不踏入荊州之地半步,可是——”

婦人強忍着眼淚說道:“可是我不甘心,我不怕死,人固有一死啊。可是我們戴家的名聲會受到牽連,若戴家的名聲被我玷辱了,死後怎麼有臉在地下和親人團聚呢?比起這個,皮肉之痛不算什麼的。”

婦人提筆繼續寫狀紙,老秀才驚訝的發現,這婦人文采是不錯,而且基本遵循了行間狀紙十段錦的寫法,筆語、緣由、計由、期由、證由等皆面面俱到,像是各種老手似的,不由得發問:“你們戴家以前是做推官的嗎?”

婦人搖搖頭,卻面有驕傲之色,“我堂伯父官至兵部侍郎,正三品的京官。我父親在時是太僕卿,管着馬政,是朝廷九卿之一呢。可是後來——”

婦人輕輕一嘆,說道:“家族蒙冤,遭遇滅頂之災,我這個倖存的出嫁女學會了寫狀紙,四處喊冤,可是並沒有什麼用,夫家害怕被牽連,乾脆舉家遷回了荊州老家,丈夫科舉屢次不中,乾脆走了商道,公婆那時辱罵我是喪門星,恐怕就從那時候起,他們就起了殺心吧。我以爲在家裡終日紡織針線、教養小叔小姑、孝順公婆就能有立足之地,沒想到退讓隱忍還是不夠,他們要朝我身上潑髒水,污衊我是淫【婦。我戴氏品行高潔,如何會與一個終年流着鼻涕的傻子通【奸?”

“夫妻幾十年了,丈夫每次行商回來都謝我照顧家裡,替他孝順父母,可沒想到他早就在外頭娶了外室,已經兒女成羣,他養着外頭一大家子,回來卻告訴我沒賺到多少銀子,要我勤儉持家!呵呵,我真傻啊,居然相信了,還把節省下來的銀子都交給他,要他在外吃飽穿暖,莫要生病了。”

“我們高密戴家書香門第,名節比生命還要重要,他們可以殺我打我,卻不該抹黑我們戴家的名聲,我要告他們,荊州衙門若不肯收狀紙,我討飯都要去京城敲登聞鼓鳴冤……”

婦人寫完了狀紙,再次道謝離開了。次日一早,婦人拿着狀紙敲響了縣衙的大鼓。衙役匆匆看了一眼訴狀,也很是驚訝,他將婦人引到一個大堂處,命她跪下,不一會,一個穿着道袍的推官走進來了,衙役說道:“你今日運氣好,這是我們衙門掌刑律的沈推官,鐵面無私,號稱沈青天呢,你有何冤屈,且向沈推官一一說來。”

此人正是金陵烏衣巷沈家的大少爺沈義斐,少奶奶王氏的夫婿。他是舉人出身,並沒有繼續考功名,而是去吏部掛名選官,在荊州府做了推官(類似現在的檢察長),專門管着衙門訴訟查案,沈義斐很喜歡這個工作,他家裡有的是錢,從來不收受賄賂,辦案鐵面無私,官聲清廉,所以在荊州府有沈青天的外號。

沈推官一敲驚堂木,說道:書*快*電 子 書“戴氏婦人,你狀告夫家,根據律法,妻子告夫婿公婆者,無論是什麼理由,都要先仗五十,你想清楚了沒有?”

戴氏跪地點頭說道:“小婦人想清楚了,狀告夫家,實屬無賴,只是女子貞潔大於天,爲得清白,小婦人下油鍋滾釘板都不怕的,不懼五十板子。”

沈推官面無表情,扔下一個竹板,說道:“將原告先杖五十。”

竹板落在了戴氏腳下,衆衙役會意,命戴氏趴下,輪起棍子就開打,看起來棍棍生風,打的很慘,其實雷聲大、雨點小,五十板子下去,受刑者還能跪着回話。

這是歷年來形成的默契,若是堂上的上官將竹板扔到桌下或者遠遠扔到大堂門口,這五十棍子就着實打,若是竹板扔在受刑者身邊,就是手下留情的意思了。

五十板子打完畢,戴氏是個女子,還是有些吃不消,她是個異常堅韌的女子,咬牙爬起來,端端正正的跪着,盡力控制着身體不要東搖西晃,沈推官有多年判案的經驗,見多識廣,許多案子一看原被告兩房的陳述就將案情瞭然於心。此刻見戴氏談吐舉止,便知其有冤情——這樣的女子怎麼可能和和一個傻子通【奸?

沈推官命衙役給戴氏膝下鋪了一個蒲團,嘴裡卻例行公事問道:“原告何方人氏?報上姓名來歷。”

戴氏忍痛說道:“小婦人是山東高密人氏,後嫁與荊州趙家……”

一番問答陳述,一旁的師爺一一記錄在案,縱使在衙門見慣了各種悲情悽苦的女子,這戴氏的經歷還是比較震撼的。審問了約半個時辰,沈推官說道:“本官不能相信你一面之詞,本官要去荊州鄉下趙家灣查證此事,還要派人去武昌府尋訪你說的外室一家,收集證據和證人,這些日子你都不能離開荊州府,隨時聽候傳問,他日與被告、證人對薄公堂。退堂。”

戴氏看見了一線曙光,忙說道:“武昌府外室一家已經居住了十八年,周圍街坊領居均可證明。可是趙家灣全是趙家人,他們相互包庇,污衊我這個外地的媳婦,還要把動用私刑,將我浸豬籠淹死,恐怕無人願意出面給我做證,還沈青天明察。”

沈推官說道:“國家律法大於宗法,宗族再勢大,也大不過天去。本官定會查清真相,退堂。”

戴氏在蒲團上掙扎了許久,才扶着牆慢慢站起來,一步步的艱難往外挪步,有個新衙役看不下去,扔給她一根竹竿杵着,戴氏在縣衙租了一間屋子,次日便去衙門將自己的住址告知登記,供日後傳喚,她依舊杵着竹竿,不過腳步利索許多。沈推官喚住了她,問道:“你是山東高密人氏,可認得同鄉高密王家?”

戴氏說道:“我們高密戴氏和王氏是世交,均是書香望族,關係一直很好,當年我弟弟和王家女還有過婚約,後來家族獲罪,弟弟被罰沒爲官奴,從此杳無音訊。”

提起幼弟,戴氏擦了擦淚,說道:“想來他孤高的性格,當官奴也活不長久吧。”

沈推官問道:“王家女?那個王家女?”

戴氏杵着拐挺起了胸膛,說道:“就是祖母是衍聖公孔家嫡女的那個。”如果沒有那場滅頂之災,弟弟就早去了名門淑女爲妻,此時已經兒孫滿堂了吧。

衍聖公嫡女的親孫女?說的就是我的妻子王氏啊!困擾沈推官心頭多年的疑問終於得到了答案:原來是這樣,她一直對我淡淡的,是因爲少年時定下的親事。

沈推官有些失魂落魄的離開了,一直以來妻子王氏就是賢妻良母的形象,在家主持中饋,教養子女,他在荊州府做推官,夫妻聚少離多,可是王氏從來不抱怨,甚至每次過年他從金陵返回荊州,王氏幫他打點行李時,都能看出她眼裡有種解脫的意味來,她從來不帶着孩子來荊州瞧他,也從不說要他申請調令,去金陵城或者其他離金陵城比較近的縣府做推官。

沈推官查案無數,他通過冷靜的分析,推斷出妻子的心並不在他身上,她只是竭力扮演了一個合格妻子的角色。沈推官是個理智的人,他覺得王氏如此的表現就足夠了,打理好家裡的一切,令他沒有後顧之憂,安心做事,這些年做推官,在湖廣之地已經有了名氣,有時其他府縣出了棘手的大案,巡按御史會經常請他過去協助查案,巡按御史曾經舉薦過沈推官去考監察御史,可惜他那時被一件案子拖住了,沒時間去應考。他做官不爲名利,只爲在查案過程中理會樂趣——可儘管如此,空暇時分,看見別人家其樂融融,他還是會覺得寂寞和遺憾。

想當年洞房花燭,新娘是山東大族、衍聖公家的外孫女、姿容秀麗、談吐不凡,他對婚後的生活是充滿期待和憧憬的,可能老天就是不準人的一生太過完美,總要留下缺憾。

沈推官在屋裡喝着悶酒,想起了往事,就在這時,衙役跑過來說道:“不好了,沈推官,咱們派去趙家灣查案的衙役被鄉民綁了扔出去,這會子趙氏宗族的人還到了荊州,四處打聽戴氏的住處,要把她抓回去浸豬籠呢!”

乒!沈推官放下酒杯,“豈有此理!此案尚在審理之中,這羣鄉民就想用宗法來打壓國法?驅趕衙役、私設刑堂,這羣利慾薰心之徒拿着宗法橫行鄉里久矣!帶上人手去保護戴氏,把這羣暴民綁到衙門,先打二十大板!”

“是。”捕頭衙役們紛紛拿着兵器去救戴氏,沈推官灌了一壺冷茶去去酒氣,換了一身正式的官袍,騎馬跟去了。

戴氏租居的房子是貧民窟,世界各地的貧民窟都有兩大特點,第一當然是窮(廢話!),第二就是人情冷漠。這裡集聚着懶漢饞婦寄生蟲、偷雞摸狗小混混、人間悲劇哀苦男女,用廉價的身體和勞力勉強餬口,打老婆賣孩子都是好人,逼老婆孩子做暗娼纔是日常,罪惡和墮落在一代代人中無限循環。這裡的人們見慣了人間的各種罪惡,心裡的憐憫和善良早就磨掉了。

所以當戴氏的丈夫趙爺領着趙家灣的族人來尋她時,只給了巷子口剝蔥的老婆子一文錢,那婆子就親自將趙爺一羣人引到了戴氏租居的門口,還討好的笑着,希望能再得一文賞錢。

趙爺又給了婆子一文錢,並吩咐道:“你敲門,別露餡了,把她騙出來。”

婆子將一文錢放進了腰包,敲門叫道:“戴娘子,巷口有衙役來找你去問話,他們嫌巷子髒污,懶得進來,叫我給你捎個話,趕緊走吧,別讓差爺們等。”

戴氏一直很小心,因爲從前幾日踏入小巷口開始,她就被許多不懷好意目光包圍着,到了夜間,甚

至有喝醉的男人敲她的門,戴氏日夜做着針線,白天將繡帕賣給貨郎,賺點小錢買些柴米回家做飯,大門一直緊閉着,還多加了一道鎖。

聽到婆子如此叫門,戴氏在門裡頭放下針線,應了一聲,並不敢開門,說道:“多謝嫂子了,我這就準備出門。”

趙爺對婆子使了個眼色,婆子又敲門催道:“戴娘子,我走過來口渴了,開門讓我進去喝杯水吧。”

本來戴氏並無疑心,打算稍微整理一下衣服就出去的,這婆子如此催促,她猶豫了一下,從門縫裡看去,赫然見烏壓壓一羣人站在門外!爲首的正是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夫君!

戴氏心頭大亂,這間陋室只有一個大門,後面是一扇窗戶,戴氏順手將剪刀揣進懷裡,想要從後窗逃跑,剛打開窗戶,就見後巷口一羣趙家灣的鄉民朝着這裡跑來,見她從窗戶探出了頭,均大聲呼叫道:“被淫【婦發現了!想要從窗戶裡跑,你們快踹門!”

戴氏趕緊關上窗戶,如熱螞蟻似的在屋裡子亂竄,怎麼辦?倘若被丈夫抓住,如果反抗,會被當場打死;如果不放抗,會被綁回去浸豬籠;如果在屋裡自裁,會被認爲是畏罪自殺,怎麼都是死路一條,怎麼都是要背上淫【婦的名聲,玷辱了戴家的百年清譽,做鬼都沒有面目見戴家祖先啊!

窗戶和大門,連同整個房子都在激烈的踹踢中顫抖着,從房頂簌簌掉下沉積多年的浮灰,雙面夾擊之下,戴氏毫無退路,頓時陷入了絕望,窗戶首先被踢開,一個鄉民從外頭翻進來,衝過去打開大門,放了趙爺一羣同鄉進來,趙爺面色鐵青,問道:“那個淫【婦呢?!”

鄉民說道:“我看見她往竈間跑了!”

戴氏提着一壺滾水從竈間緩緩走出來,目光滿是背水一戰的絕望,她看了一眼屋外圍觀的貧民窟鄰居們,眼裡全是看熱鬧的興奮。此時此刻,戴氏連呼救的想法都沒有了,她孤身一人對抗着整個世界的冷漠和罪惡。

戴氏緩緩說道:“各位同鄉,你們遠道而來,我這裡一貧如洗,連粗茶都沒有,只能招呼你們喝白開水了,這水很燙,澆到皮膚上面會起一個大泡,弄不好啊,還會紅腫潰爛,若是濺到眼睛,還會變成瞎子呢,你們要不要嘗一嘗?”

趙爺指着戴氏的鼻子罵道:“你這個淫【婦!和村裡趙傻子通【奸,宗族已經開了祠堂,要把你浸豬籠!我那個不懂事的弟弟妹妹聽信了你的狡辯,居然把你放出來,你不知感恩,還反過來到荊州府衙門告我們!你給丈夫戴綠帽、忤逆公婆、欺騙小姑小叔,千刀萬剮都死不足惜!”

戴氏呵呵笑道:“戴綠帽,哈哈,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污衊我和一個傻子通【奸,虧得你們想的出來,趙三叔——”

戴氏指着一個身形魁梧的莊稼漢說道:“論輩分,我在村裡叫你一聲叔叔,去年八月十七,你對我說過什麼?你說我丈夫長年不在家,是不是經常在夜裡想男人?呵呵,你說你願意做我的野男人,還說我這些年都沒有生孩子,肯定是丈夫有問題,等你我懷了孩兒,生下來賴在他頭上,將來趙家的的產業都是我們孩子的,你我生生世世做一對野夫妻豈不快活!”

醜事被揭開,莊稼漢頓時面目赤紅,他很想跑過去堵住戴氏的嘴,可是懼怕她壺裡的滾水,只得強辯道:“胡說八道!我又不是沒有婆娘睡,用得着去偷晚輩的婆娘!”

趙爺震驚的看着莊稼漢,諸鄉民也皆竊竊私語,指指點點,衆圍觀的貧民窟鄰居的目光更加興奮了。

戴氏冷笑道:“有沒有你自己最清楚,連你我都瞧不上,我還去偷趙傻子?趙矮子——”

戴氏又指着一個瘦弱矮小的鄉民說道:“你身形矮小,時常被鄉民欺負,遇到旱年,經過你家田地的水渠總是被周圍鄉民堵住了,是最後一個用上水的;遇到澇年,就被人挖通了水渠,將自己家田地的水強行排到你的地裡,你忍氣吞聲,從來不敢反抗。是誰站出來幫你們家說話的?你兩個孩子餓的都發虛,我看不過眼,時常拿着米麪送給你家娘子,還自備了禮物,和你家娘子一道去找族長夫人說好話,周圍鄉民才收斂些,遇到災年,你家田地不至於顆粒無收。你們全家都向我下跪,說要做牛做馬報答我——你就是這樣報答恩人的。”

趙矮子恨不得學土行孫拱進地裡去,他低着頭說道:“我是趙家的人,沒道理我不幫自己趙家人,反過來幫你一個外地嫁進來的媳婦。”

戴氏冷哼道:“你們趙家人都是一羣白眼狼……”

戴氏在趙家灣以前是出名的賢婦,長的周正不說,脾氣也好,會識文斷字,經常免費給鄉民代寫家書、一手字比村裡的秀才還好看,而且爲人仗義,心地善良,總是力所能及的做些好事,得空時還教村裡孩子們讀書識字,這一輩趙家灣的孩子們基本都會寫自己名字,就是戴氏拿着樹枝在地上不厭其煩的劃拉教出來的,說起來,今天跟着趙爺來荊州城捉拿淫【婦的鄉民,幾乎每人都得過戴氏的恩惠。

戴氏一番話,說的鄉民們都有些不自在。

趙爺見人心有些散了,趕緊又指着鼻子罵道:“無親無故的,你幫着這個幫那個,裝什麼好人,分明是想勾引人家偷漢子!你們戴家人早就死絕了,一個罪臣之女,還擺什麼千金大小姐的譜——”

正在罵着,一個鄉民捧着兩把油紙傘過來了,說道:“趙爺,傘已經買過來了,這會子水應該不會太燙了,咱們又用傘遮攔着,先捉住這個淫【婦。”

戴氏提着銅壺的水的手一顫,沒等趙爺先撐開雨傘,她就將一整壺水朝着衆鄉民扔過去,衆人趕緊都捂着頭蹲在地上,生怕被熱水燙瞎了眼。戴氏乘機從大門跑出去,銅壺哐當落地,卻一絲水都沒撒出來!

趙爺氣得跳腳罵道:“這淫【婦慣會騙人,這壺裡根本就沒有水!快去抓住她!”

戴氏拔足狂奔,快要巷子口時,在門口剝蔥洗衣的幾個婦人一擁而上,將戴氏按倒在地,向趕到此處的趙爺邀功,“我們幫你逮住了淫【婦,一人五文錢不過分吧!”

趙爺給了錢,一手抓住戴氏的頭髮罵道:“淫【婦!你也有今天!當年若不是被你們戴家連累,我豈會在功名上毫無建樹,回到鄉下老家做商人養家餬口?我養了你幾十年,你卻要把村裡的漢子偷個遍,還紅口白牙來荊州城告我?今日我就銼爛你的嘴,看你還敢不敢亂說話!”

言罷,趙爺拿起雨傘的傘柄就要往戴氏嘴裡捅去,就在這時,前方傳來蹬蹬蹬的馬蹄聲,沈推官揮着辮子大聲叫道:“住手!”

一鞭子扇在趙爺臉上,趙爺舉着雨傘攔着臉,戴氏僥倖逃過一劫。沈推官騎着馬跑得快,後面的衙役還沒跟來,他便孤身一人騎着馬驅趕着衆鄉民,趙爺拉扯着戴氏的頭髮,將她攔在身前,防止沈推官再揮鞭子。

沈推官吼道:“趙家灣的鄉民聽着!你們私設刑堂、迫害無辜女子,還膽大妄爲,將前去查訪的衙役棍棒趕出村子。現在還不知死活的跑到荊州城裡頭尋釁滋事,強搶婦女,真是膽大包天!你們已經觸犯了國法,還不快束手就擒!”

衆鄉民見沈推官穿着一身官袍,心下便有些打怵,不敢上去攔馬,趙爺叫道:“法不責衆,衙役是我們整個趙家灣的人趕走的,你能把我們趙家灣老老少少幾百人口全部抓進荊州衙門?你有國法,我有宗法,戴氏與人通【奸,此等□□,按照我趙氏宗法,就該浸豬籠!這有何錯?不僅僅是我們趙家灣,隔壁村的劉家屯、甚至整個大明各個家族的宗法,那個□□不是浸豬籠而死的?官府過問沒有?”

此話一出,方纔還退縮的趙家灣鄉民又生了鬥志,惡狠狠的看着騎在馬上的沈推官,是啊,法不責衆,他總不能把我們都抓起來,再說我們是來捉淫【婦回去浸豬籠的,這事天經地義,換成其他宗族鄉里也是這麼幹,我們又沒錯!

沈推官在荊州府掌了二十年的刑律了,比這種更危險的場面都見過,他騎在馬上絲毫都沒有退縮,叫道:“我是荊州府的推官,這個案子是我接下來的,我就要管到底,宗族雖大,身在偏遠鄉里,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國法大於宗法,誰敢拿着宗法打壓國法,就是罔顧國法,觸犯刑律、我就要抓起來判刑。有一個我抓一個,有兩個我抓一雙,一個村子的人聯合起來反抗衙役的抓捕,就是造反!造反要滅九族的,你們非要朝廷派兵圍殲趙家灣?”

沈推官的話斬釘截鐵,唬得鄉民都不敢動,這時衆衙役們終於趕到了,將這夥鄉民團團圍住,連同趙爺一起,全部綁回了衙門監獄裡。

因擔心趙家灣還有鄉民前來找麻煩,沈推官便將戴氏安頓在衙門裡的一個房間裡暫時住着,決定此刻就親自帶人去趙家灣查案找證人。

可是到了半夜,荊州府衙門的監獄突然起火了,牢頭們趕緊打開隔間的門,將犯人們放出去,可是不知是中了什麼邪,所有人的犯人都被驅趕到院落裡跪着了,唯有關着趙家灣鄉民的的牢門鎖死活都打不開!

這時濃煙瀰漫,大火已經燒過來了,牢頭只得先逃生,凌晨大火才滅,牢頭們砸開鎖頭,裡面的趙家灣鄉民要麼被燒死、要麼被濃煙嗆死,已無活口。

大火燒去了幾乎一切痕跡,二十幾條人命沒了,沈推官去趙家灣查案未歸,荊州府尹情急之下向朝廷報了個監獄失火敷衍過去。此事太過蹊蹺,其他犯人都沒事,唯有趙家灣無人生還,這好像是尋仇啊!

府尹大人秘密傳問戴氏,問她可有親朋好友,戴氏驚慌未定,茫然不知所措,以前丈夫四處行商,她極守婦道,從來沒走出過趙家灣,那裡有什麼親朋好友?村裡人人都得過她的恩惠,可是明知她是被冤屈的,要被活活浸豬籠淹死時,無人站出來說句公道話,這些人會爲她尋仇?

次日,沈推官帶着衙役回來了,還抓了一些鄉民,驚聞監獄失火,正要去查看現場,金陵老家的家丁慌忙將他攔下,塞了一封家書,信是妻子王氏寫來的,說老太太突然病重,一度全身麻痹,動彈不得,醒了就要吵着要去京城看淑妃娘娘和四妹妹,此時已經啓程,大夫說老太太的現狀不妙,有迴光返照之色,大限將至,所以全家人都啓辰進京去。倘若老太太真的要仙去,臨終前最好咱們全家都陪在身邊。你是嫡長孫,肩負着家裡的宗祧,自然不能缺席了,望你先告假幾月,即刻從荊州府啓程去京城,說不定能在路上相遇云云。

孝字當先,沈推官拿着信件向上司荊州府尹請長假,並要府尹立刻需找代替他的新推官人選,因爲一旦祖母去世,別的孫輩守孝一年,可是他是嫡長孫,要守孝三年的。荊州府尹巴不得他馬上走呢,多年爲官的直覺讓府尹大人覺得監獄失火之事背後水太深了,最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刨根問底,否則會惹禍上身。沈推官是個細心人,爲人又耿直,若此案交給他查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沈推官告了假,交接了手頭的案子,給了戴氏五十兩銀子,將戴氏託付給一個荊州當地多年好友照看着,當日便買舟南下,去追祖母的大官船去了。

在牢獄大火的震懾下,荊州府尹快刀斬亂麻火速宣判了此案,污衊戴氏爲淫【婦的公婆爲從犯,判了杖責三十,念在年紀大了,身上有病,許其用銀贖罪,免了板子,兩人流放西南一年。主犯趙爺已死,免於刑罰。這趙家公婆二人在流放途中被劫匪所殺,再也沒有回來,當然,這是後話了。

第119章 祭萍兒夫妻生間隙,大督公招募入東廠第96章 正陽門擲果遇故人,瓊華島殿中有乾坤第131章 逃兇險萍兒遇貴人,起譁變百戶疑人生第207章 施恩惠善人終善報,新年到金陵傳喜訊(二)第128章 沈今竹毒舌諷美男,迎船長是大海盜第21章 獻殷勤纓絡來探路,發毒誓人往高處走第219章 借力打力閣老吃癟,老廠公妙計除太嬪第216章 違誓約皇上遭反噬,立遺詔今竹將聽政第58章 遇刺客叔侄再驚魂,大太監搖身變新郎第20章 徐三少暴怒教愚妻,驅夏蟬表姑顯神威第161章 封淑妃翊坤宮易主,步青雲到底意難平第45章 沈今竹妙計識歹人,慶團聚桃園三結義第224章 重聚首燃情紫藤架,大朝會羣臣來開撕迷津渡驚夢約不約,中山府不容去不去 (一)第129章 佔呂宋林風稱國王,成窮寇歸順沈老闆第227章 思舊事女人當自強,到酒家姐弟偶相逢(二)第29章 賀新居羣芳羞玫瑰,沈今竹一戰鬼魅影第94章 除宿敵孫女救祖母,說心願沈老太進京第228章 陰陽隔難絕姐弟情,親外甥三噎親大舅第199章 大局定章 秀入空門,得書信金陵傳喜訊第161章 封淑妃翊坤宮易主,步青雲到底意難平第43章 龍驛甕中捉金家,夾竹桃妯娌相猜疑第74章 包子鋪游龍戲鳳姐,木萍兒現身峨嵋嶺第224章 重聚首燃情紫藤架,大朝會羣臣來開撕第207章 施恩惠善人終善報,新年到金陵傳喜訊(二)第199章 大局定章 秀入空門,得書信金陵傳喜訊第110章 劉夫人堂前教丈夫,查命案羣雄顯本領第46章 情迷眼太監似周郎,放生臺慘變殺生臺第56章 土秀才驚醒南柯夢,老夫子誤讀建陽書第226章 思舊事女人當自強,到酒家姐弟偶相逢第241章 沈今竹判定兒女案,小皇帝初試手中權(二)第250章 棋逢對手女皇爭霸,時局變對手變盟友第39章 宋校尉酷審父女倆,遭遺棄今竹成棄子第74章 包子鋪游龍戲鳳姐,木萍兒現身峨嵋嶺第59章 老相好衙門找女婿,李賢惠叛出公侯府第231章 尋親不見畫像泄密,謎案重往事相要挾(二)第94章 除宿敵孫女救祖母,說心願沈老太進京第214章 勸太子景隆搬救兵,執念深改變春秋史第48章 浣沙溪自語識真身,傷離別臂釧歸舊主第219章 借力打力閣老吃癟,老廠公妙計除太嬪第100章 瓊華島四象戰五虎,長公主臨門說親事第230章 尋親不見畫像泄密,謎案重往事相要挾第78章 曹核桃驚夢包子鋪,公主府驚現捉姦人第87章 舊情敵畫舫巧相逢,謀復仇吳敏除祖母第19章 爭鳳蝶三女揮粉拳,捐香油峨嵋始現身第208章 小鮮肉扮豬吃老虎,琉璃塔終成孩子王金玉釵勇闖盤絲洞,乞巧節姑嫂打機鋒第194章 林寡婦絕地展反擊,起高樓終成土饅頭第241章 沈今竹判定兒女案,小皇帝初試手中權(二)第123章 悍吳敏猛虎嗅薔薇,沈今竹果斷斬情絲第88章 竹小姐砍斷爛桃花,回故土先入北大年第179章 除異己太后葬建陵,廢太子郡王入林海第233章 放長線引得大魚來,風雲變決勝名利場(二)第117章 到月港今竹展宏圖,聞喜事幹爹開笑顏第69章 一年景榮歸烏衣巷,沈三離誓絕舊鴛鴦第180章 孫縣令扛旗蹲詔獄,李解元步入南山徑第153章 禍兮禍兮福所相依,愛兮愛兮求之不得紅娘鶯鶯分不清楚,犯迷糊新郎變前夫第88章 竹小姐砍斷爛桃花,回故土先入北大年第18章 敗家子逼走親兄弟,愣女婿炮轟老丈人爲名譽兩親家開撕,熊孩子氣絕二哥哥第225章 重聚首燃情紫藤架,大潮會羣臣來開撕(二)第184章 救故主舊臣議謀略,凜冬至惡戰即開始(二)第145章 曹核桃試探沈老闆,汪大人揭開大陰謀第100章 瓊華島四象戰五虎,長公主臨門說親事第182章 遭流放名門變柴門,風雪夜人歸人不甘(二)第209章 小鮮肉扮豬吃老虎,琉璃塔終成孩子王(二)第104章 沈家人扶靈跪金陵,徐州府詠蘭憶故人(二)第182章 遭流放名門變柴門,風雪夜人歸人不甘(二)第219章 借力打力閣老吃癟,老廠公妙計除太嬪第118章 海澄縣攜手觀新居,新盟友千里送硫磺第52章 沈今竹驚魂北極閣,計中計鐵卷始顯身第106章 分遺產人人皆有份,說硫磺今竹展宏第211章 琉璃塔再成斷腸處,入京城風雲又突變(二)第235章 俏嬌娘變成彌勒佛,大丑角唱響舞弊案〔(二)第142章 知真相晴天遭霹靂,守尊嚴陸氏要嫡子第49章 魏國公投石問錯路,普濟塔羣英開大會貪甜食假癢變真癢,解母憂毛遂忙自薦第93章 歸心似箭夜回金陵,尋親不遇拔刀相助爲名譽兩親家開撕,熊孩子氣絕二哥哥第150章 國千代財色迷懷安,沈今竹偷天又換日第145章 曹核桃試探沈老闆,汪大人揭開大陰謀第66章 直言女挑明心中事,沈今竹一語噎池蓮第38章 大丫鬟牀前教心術,小主人命懸太子湖第247章 良禽棲息何枝可依,山海關外山易主(二)第128章 沈今竹毒舌諷美男,迎船長是大海盜第238章 靖遠號試航天津衛,馬球場姐弟比騎技第24章 挑美人冰糖認新主,鳴鳳院倩女似幽魂第212章 儲秀宮夜宴成鴻門,癡心錯犯起中二病第117章 到月港今竹展宏圖,聞喜事幹爹開笑顏第173章 順王歸掀起大風浪,大朝會羣臣來朝鬥(二)第231章 尋親不見畫像泄密,謎案重往事相要挾(二)第20章 徐三少暴怒教愚妻,驅夏蟬表姑顯神威第171章 赴宴會隔窗彈胡笳,連環計巧迎慶豐帝第99章 道不同一家難融合,瓊林宴大戰鷹揚宴第112章 赴月港峨嵋迎新生,查血案聚首大客棧第147章 爲脫身借屍又還魂,去雙嶼林鳳送東家(二)第161章 封淑妃翊坤宮易主,步青雲到底意難平第131章 逃兇險萍兒遇貴人,起譁變百戶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