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牽豬捉雞

王橋主持會,具體工作則由鎮長黎陵秋來講。

張曉婭望着黎陵秋就想起小時候在一起玩的情景。當時他們都屬於縣委大院的子女,黎陵秋是大姐姐,張曉婭是小妹妹,只是時間隔得太久了,有十六七年了,也不知黎陵秋還能不能記得自己這個小妹妹。

大會從八點半開到十點半,兩個小時後結束。會後也沒有吃飯,大家都各自回自己的崗位。王橋和黎陵秋兩人坐在主席臺繼續說了一會話,等到幹部們大部分都離開,才從主席臺下來。

不等王橋介紹,黎陵秋老遠就招呼道:“曉婭,你怎麼在這裡?”

張曉婭笑道:“黎姐,我還以爲你不認識我了。”

“真是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了。你怎麼在這裡?”黎陵秋說話同時又朝着杜建國打了招呼,道:“杜記者,你好。”

張曉婭道:“我在山南大學讀研,暑期在山南日報實習,昨天晚上就到了。我跟着杜老師是一個組,採訪靜州這邊的暴雨情況。”

王橋見黎陵秋和張曉婭交談,最初有些驚訝,隨即又覺得正常。張曉婭父親以前是昌東縣委副書記,黎陵秋父親也在縣裡工作,她們早年認識不足爲奇。

王橋等到黎陵秋與杜、張兩人聊了幾句,介紹道:“這位是我的朋友呂琪,剛從國外回來。”

黎陵秋熱情地握手道:“呂琪,歡迎你。你以前到過昌東嗎?”

呂琪微微一笑,道:“我以前在舊鄉學校工作,與王橋和劉友樹都是同事。後來考了研究生,以後纔出國的。”

“這些年昌東變化挺大的,呂老師可以好好看一看,什麼時候有空,我想請呂老師吃頓飯。”黎陵秋經過基層鍛鍊,精於人情世故,一眼就看出呂琪與王橋關係不一般,因此相當熱情。

閒聊幾句,王橋道:“等會黎鎮長要到市裡去開會。我要帶企業辦和農辦的去現場查看三外有可能發生險情的地方,老杜,你們怎麼安排?”

杜建國道:“宣傳部剛纔和我聯繫了,我就跟着你們去採訪,這也是我的工作任務之一,災前的預防和災後的救援同樣重要,甚至前者還要重要一些。”

兩輛小車就直接往前剛纔各村報告的有可能發生災情三處地方。前兩處都是處於塌方危險處,其中位於青橋的一處險情特別危險。在村支書江老坎帶領下,大家就沿着一條小道爬上對面山坡。站在山坡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對面山崖上有一條長長的口子,寬約拳頭粗,長約百米,非常明顯,還能不時看有岩石滾落下來。

在山底下有小堆摔落物。在山崖下面就有一家住戶,憑目測就能看到正在山崖籠罩之下。

王橋對江老坎道:“根據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還有幾場暴雨,這個坡經受不起這種大雨,應該讓他們搬家,至少要暫時搬離。老江,你想辦法暫時找個地方過渡一下。”

江老坎不停搖頭,道:“村裡給這家人說過好幾次,這家人除了兩個老人,其他都不在家裡。老兩口都是七十幾歲了,不肯搬家。”

王橋道:“那我們就下山去看一看。”

一行人就下了山,來到坡岸下面。

這是一間少見的土房子。改革開放幾十年後,土房子在城關鎮數量極爲稀少,只有在偏僻的地方纔能看到。

江老坎介紹道:“這家人是我們村最惱火的,平時村幹部都經常來看,有時送點錢送點米,還解決了一些補助。最可氣的是老兩口生了兩兒兩女,都在外面打工,還有做生意的,家庭條件都不錯。除了大女偶爾回家一趟,其他娃兒硬是好些年沒有回家了。老兩口硬氣得很,一個娃兒都不跟,就住在老屋裡。”

呂琪跟着衆人身後,好奇地打量着“最惱火”的人家。只見這家人的土牆房子裂有大口子,歪歪倒倒的,幾乎就要垮掉。地面三合土爛得差不多了,變得坑窪不平,角落在漏水,遇水的地面就稀糊糊的。

在堂屋的左廂是廚房,廚房旁邊是豬圈,豬圈旁邊是一個垮了一半的房間,裡面堆放了一些木柴。幾隻羽毛漂亮的公雞母雞蹲在木料上,極爲悠然自得。

呂琪腦子裡主要是國外農村印象,突然見到如此破敗的農村房屋,有點“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覺。

江老坎大聲道:“表叔,今天鎮裡王書記、王主任都來看你了。”

老爺子就用渾濁的眼光尋找領導,最後神奇地停在了王橋面前,從懷裡摸了一包皺巴巴的煙,準備散煙。

江老坎阻止了這個行爲,道:“大家都不抽菸。”

老婆子行動緩慢,一步三喘,從裡屋摸了點花生,笑起來時滿臉是皺紋,道:“這是家裡種的花生,好吃。”

在城關鎮靠山邊的很多人都有種花生的習慣,山邊頗多沙土,皆爲長年累月從山上滾落的山石堆積所致。江老坎接過籃子,把裡面的花生遞給大家吃,道:“後山列了大口子,再下一場雨水,就要垮下來,到時把房子埋了就不得了。你們暫時搬出去住,我給敬老院說一下,讓你們暫時住一個月。”

老頭子不停地搖頭,道:“我們在這裡住了幾十年,遇到好多次大雨,沒得事,我們不搬家,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住慣了。”

老太婆道:“我們走了,誰來餵豬?”

江老坎道:“你就只餵了一條,把豬牽到我家裡去,我家還有一個豬圈空着。到時等不下雨了,再牽回來。”

老頭子很倔強,道:“我有兒有女,不是五保戶,住進敬老院要被人笑話。”

杜建國、張曉婭都跟隨着旁邊,看着王橋等幹部你一言我一語地勸說老人搬家,張曉婭不停地拍相片,將整個過程記錄下來。

呂琪站在一旁,更是將昌東農村典型人和事與大洋對岸進行比較。走這一圈,讓她比看政治學者十篇分析文章更瞭解國內基層實際情況以及政府機關運作形勢。無論從文化基因、政權組織形式、物質條件,這兩個國家都完全不同,套用對方的經驗必定會水土不服。

在正屋供着祖宗牌位,有燭燃着,旁邊寫着“天地君親師”等字。在側牆有幾張相片,還有老頭子持槍的相片。王橋看了一會相片,道:“老人家,你以前當過兵?”

老頭子對這個話題有興趣,道:“解放以後,當過民兵。”

王橋道:“你是不是黨員?”

老頭子道:“是。”

王橋道:“你是黨員,就要聽支書的安排,他絕對不會整你害你。”

老頭子沉默地想了很久,還是不表態,最後還是說出同樣的理由,道:“我不是五保戶,住了敬老院要被人笑話,以後大家都要戳娃兒的背脊骨。”

江老坎終於下定了決心,道:“如果真不想到敬老院,就到我家裡去住,我家裡寬。”

老頭子道:“我不能打擾支書。”

江老坎道:“論起輩份,你還是我隔房的表叔,住到我家裡有啥子嘛。好好,不說了,我們馬上來搬東西。”

王橋準備讓江老坎帶着老人回家,他和其他人就要到大鵬礦。杜建國悄悄將王橋拉到一邊,道:“蠻子,我們想在這裡多采訪一下,把材料弄紮實。我建議,爲了效果,你最好也跟着。”

王橋道:“他家算是家徒四壁,沒有什麼好搬的,拿點錢,牽頭豬,提只雞,我們還要去看大鵬礦,那纔是我最最關心的。”

杜建國道:“你去牽豬,那樣纔有好效果。如果再下大雨,山岸真的垮了,你就可以當一回鮮亮的主人公。”

王橋想了想道:“行,我主充當一回主人公。”

這一下輪到杜建國吃驚了,道:“你真的願意做這種形式的新聞?這似乎不是你的畫風。”

王橋道:“你聽說過那一個廣泛流傳的故事沒有?簡單地說就是兩個***的故事,一個***注意防洪,把堤岸修得很好。另一個根本不注意防洪,堤岸漏洞百出。下大雨時,不注意防洪的***所在縣四處受災,他帶領幹部抗洪,雖然遭受巨大損失,由於抗災積極,受到了上級肯定,成爲抗災英雄,最後受到提拔。而抗災準備做得很好的那一位***沒有特別新聞點,默默無聞,沒有得到提拔。”

杜建國道:“你想要表達什麼?”

王橋道:“如果前一位***注意宣傳和包裝,將預防作爲主題大書特書,情形就不一樣了。雖然這是一個段子,也有現實意義。你報導我們所做的預防性工作,實質上也是一種工作導向,重預防強過重抗災。這種情況下,我不願意走在境頭前面,就是迂腐。你們肯定從我戒酒開始覺得我很犟,不聽勸,其實我不是犟,而是不願意隨波逐浪。現在用這種方式通過省報來引領工作風氣,我爲什麼要拒絕。”

兩人聊了一會,王橋走回來對江老坎道:“事不宜遲,那就馬上搬。”

老頭子家裡沒有什麼貴重物品,從箱子裡拿了一個小袋子背在身上,就是全部值錢家當。江老坎和王橋就幫着牽豬,企業辦和農辦的同志以及呂琪、杜建國等人就提着雞,朝江老坎家裡走去。

王橋原本以爲自己小時候牽過豬,不算外行。可是真把大肥豬兒放出來時,他才發現小時候學到的技能完全失效。縣委常委、城關鎮黨委書記的名頭在大肥豬面前沒有任何威力。江老坎也無法控制這頭肥豬。最後還是靠年滿七十七的老頭子纔將大豬弄上道。

張曉婭就跑來跑去,照了不少相片,有王橋狼狽趕豬的相片,也有杜建國、呂琪提着雞的相片,當然少不了房屋的特寫。

到了江老坎家,江老坎老婆見丈夫將兩個外人帶回家,臉上明顯有些不高興。被江老坎瞪了幾眼後,還是嘀咕着跑到後山去捉雞。

這些事情對於呂琪來說是完全新鮮的經驗。她在國外只要聽到國內消息,十有八九與人權、自由、獨裁、崩潰等聯繫在一起,整個國內顏色完全是灰色調的,灰色調給失憶的她留下深刻印象,這也是她不能肯定地答覆留在國內的原因,也是其內心掙扎的心理底色。

但是,隨着王橋深入基層以後,她發現在國外接受的訊息與現在體驗完全不同。行走在鄉間,沒有感受到獨裁帶來的壓迫感,而是山南式很輕鬆的社會氛圍。山南式社會有缺點,諸如老年人社會保障不健全問題,諸如兒女們棄老人而去的尷尬現實。也有明顯優點,諸如傳統鄰里相望的鄉村社會,有一個具有無限責任而權力又不怎麼大的基層組織。

如果把後一條列爲優點肯會有受到諸多反對,而且現如今的基層組織受到了來自新的社會變革的強大沖擊,變得軟弱無力,遭遇諸多困難。

但是不能否認在廣闊基層腹地,穩定、安寧還是主旋律。

呂琪坐在院中木板凳前,嗅着稻草燃燒帶來的農家味道,看着王橋和江老坎將老人帶到房裡,腦子裡又有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出現,轉眼間又逃走。

張曉婭一路擔任攝像,從樓上下來,也走得累了,坐在呂琪旁邊的長板凳前。

江老坎和王橋將老人帶到樓下,安頓下來。往樓下走時,江老坎道:“王書記,有一句話我憋了很久,還是要講講。我覺得小李這個女娃兒要得,辦事利索得很,我們怎麼就不幹了,我這個外人都覺得婉惜。”自從李寧詠過來掛職幫助搞定幾件事情,江老坎就想說這句話,憋了大半年終於還是說了出來。

“鞋子適不適腳,只有自己才知道。”王橋沒有怪江老坎管閒事,管閒事從某種程度上也是這位農村支部書記的特點,同時還是鄉村社會的習俗。

江老坎嘿嘿笑道:“你們這些文化人就是裝怪,小李家世好,人聰明,我不曉得王書記要找那種。”

王橋道:“找個合適的,這個要求很簡單吧。”走出了樓,他目光自然而然落在呂琪身上,心道:“那裡用得着找,我的老婆就坐在院子裡。”

(。)

第40章 單打獨鬥第236章 變化第398章 舊人新事第121章 炒蓮白第421章 病例來了第219章 一條溝第312章 報道(五)第119章 學藝第143章 家鄉第267章 衝突(一)第76章 上線第131章 誤解看標題不用訂重感冒三天請假第122章 夜半不歸第72章 老信件第321章 祭祖(七)第293章 終結(二)第146章 要做強者第292章 終結(一)第296章 新的生活(二)第247章 社會關係(三)第243章 故人第167章 化糞池第358章 脾氣不小的宋組長第225章 住院第441章 暴雨將至第106章 砸中第104章 交流第299章 新的生活(五)第247章 社會關係(三)第32章 小操場定計第341章 女棋手第31章 手機在哪裡第257章 良禽擇木第49章 團伙覆滅第297章 新的生活(三)第213章 暗渡陳倉第22章 同仇敵愾第28章 懷孕第364章 鄧建國的收穫第334章 又過春節(四)第40章 單打獨鬥第306章 突破點(三)第181章 焚燒爐上馬第99章 前三第247章 社會關係(三)第298章 新的生活(六)第433章 舊鄉尖頭魚再現第400章 不同的夜話第466章 絕不估息第58章 楊紅兵結婚第428章 夜談第248章 社會關係(四)第297章 新的生活(三)第131章 誤解第127章 單騎第367章 趙波的發現第780章 又談心第82章 偶遇宿敵第139章 錄相室第38章 陰差陽錯第271章 朋友(二)第466章 絕不估息第75章 分手信第75章 分手信第81章 家務事第405章 酒後戰爭第159章 冤家第220章 上門第366章 見招拆招第176章 車禍第160章 躲避第279章 選擇第216章 危機重現第469章 不是結尾的結尾第140章 留山南第342章 父訓第414章 回陽州第396章 三名掛職幹部(三)第223章 過年(二)第456章 牽豬捉雞第190章 搭橋第9章 妙手奪刀第70章 風波惡第33章 偶遇包家人第353章 與書記的共識第137章 驚人之語第186章 暫時妥協第379章 果落牛口第124章 暗算第75章 分手信第88章 雀湖第1章 倒數第一第148章 離別第174章 交手第146章 要做強者第453章 不速之客第373章 諸事繁多第205章 親熱第242章 筆談